汉字表引出三大追问
作者: 董洪亮来源: 济南时报 2009-08-14一问
新增1335个字怎么来的?根据使用频率来挑选
8300字——— 这是《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的字数。与1986年的通用规范汉字相比,增加了1335个字。
这也是继1956年、1986年规范汉字之后,新中国第三次规范汉字。新增的1335个字主要是一些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和中小学的文言文用字。
新汉字表将8300字按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 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二级字与一级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据了解,能够入选一、二级字表的汉字,是根据其使用频率来确定的。专家们采用了9个信息庞大的“语料库”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语料库是“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新闻媒体动态流通语料库”,收录的汉字量分别为9100万和3.5亿。
二问
44个微调字“调”什么?只针对印刷汉字
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44个微调字立即引起了人们不解。
乍一看,那些“琴、瑟、琵、琶”等字,与现在使用的没什么两样啊?
许多人是拿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了眼细细对照,才终于发现了难以察觉的“奥秘”:原来,像“琵、琴、琶、瑟”四字左上“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新汉字表中,横变形,像“球”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
这样微小的调整,究竟有必要规范吗?
“这个调整,应该不会对当前社会用字产生多少冲击,因为它不会改变每一个字形所提供的供认读用的富有个性的区别特征,对百姓生活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研制组成员解释。
三问
字表外的字还能用吗?起名字最好不要超出字表范围
当汉字表公示后,网上留言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8300字以外的汉字,还能用吗?
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教授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用得好,就要有规范。规范带来方便,我们要珍惜这个方便,如果老是强调自己,人家不认识,起不了效果。
汉字表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但是,有关专家建议,起名字最好不要用字表以外的字,将给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入户口、银行储蓄、坐飞机、申报保险等,计算机很可能打印不出名字的用字。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9-8-19 15:15 编辑
《通用规范汉字表》引争议 繁体字最好识写分离
作者:王蔚 卜惠琼 来源: 新民晚报(上海) 2009-08-14 15:33:00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目前正在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是,这次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有“剋、锺、蘋、(准确的写法应是“口+恶”,需造字)、濛、硃”等6个繁体字纳入了汉字表。那么,这是否预示着繁体字会“卷土重来”?增加繁体字会不会对现有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考试带来影响?
被疑“投石问路”
尽管《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强调说,不能因为恢复了6个繁体字就意味着国家固有的语言文字政策会发生变化,在我国“基本上不恢复繁体字,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但坊间包括语文界出现了一种微妙感觉,这6个繁体字的恢复会不会是带有一种“投石问路”的性质,考量一下大众的“承受能力”?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说,这次将6个繁体字纳入《通用规范汉字表》其实是很谨慎的,例如“锺”字,作为姓的话,代表了一个家族,如果都简化成了“钟”字,其实那是硬将两个家族变为一个了,很容易在使用和理解上产生偏差。
不妨“识写分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李锋说,一旦《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通过公布,即代表了一种国家意志,在日常教学和人际交往中就必须坚决执行,但就目前来看,尚没有证据表明繁体字会大量出现在我们的书面语言和规范文件中,因此,中小学教科书也没有必要人为地“改简就繁”。李教授进而提出,为了便于祖国内地与港澳台等华文地区的交流,适当地让中小学生识别繁体字,也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对此,彭世强说,在语文教学中对待繁体字的态度不妨采用“识写分离”的办法,即不求会写但求认识,条件具备的学校还可增加繁体字的选修课。
学什么考什么
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所使用的汉字大约有3500个,因此,这次在整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征求意见稿时,对3500个常用字做了优化。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说,将来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时,都应融入汉字表的精神,也就是说“学什么考什么”,语文考试的用字当然不会突破这3500字。
华东师大语文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周宏说,在多年的语文阅卷中几乎没见有上海考生写繁体字的现象,但阅卷组并没有对繁体字说“不”———如果是用错字或写不对笔画,那肯定要扣分;对使用繁体字则不会扣分,因为只要书写正确且用字恰当,就没有扣分的理由。 新《通用规范汉字表》引四大追问
2009-08-14 03:45:00 来源: 舜网(济南)
一、新增1335个字怎么来的?根据使用频率挑选;二、很多异体字为何恢复?是为了尊重民众心理与民俗;三、44个微调字“调”什么?只针对印刷汉字;四、字表外的字还能用吗?起名字最好不要超出字表范围???
本报8月13日讯(通讯员董洪亮)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至3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字表发布后,社会各领域的现代通用汉字,原则上应使用表内字。《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公布,也引发了四大追问。
新增1335个字怎么来的
根据使用频率来挑选
《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录8300字,与1986年的通用规范汉字相比增加了1335个字。新增的1335个字主要是一些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和中小学的文言文用字。
新汉字表将8300字按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二级字与一级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氾喆”等异体字为何恢复
是为了尊重民众心理与民俗
字表研制过程中,对繁体字恢复和类推简化问题,曾进行过反复的研讨。研制组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维护社会用字的稳定,字表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不过,在这次新汉字表中,仍恢复了51个异体字,调整了6个繁体字。“氾”、“仝”、“谿”、“缐”、“甯”,这些字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其实原本也是姓氏。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在此次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这些汉字首次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
44个微调字“调”什么
只针对印刷汉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琵、琴、琶、瑟”四字左上“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新汉字表中,横变形,像“球”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字表中,像这样的微调字共有44个。这样微小的调整,究竟有必要规范吗?“这个调整,应该不会对当前社会用字产生多少冲击,因为它不会改变每一个字形所提供的供认读用的富有个性的区别特征,对百姓生活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研制组成员解释。
原来,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少量字形的笔画形状、笔画组合和整字结构尚有改进的余地。进入电脑时代以后,用电脑造字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字形的不规范情况也就“暴露”出来了。
字表外的字还能用吗
起名字最好不要超出字表范围
当汉字表公示后,网上留言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8300字以外的汉字,还能用吗?
汉字表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但是,有关专家建议,起名字最好不要用字表以外的字,将给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入户口、银行储蓄、坐飞机、申报保险等,计算机很可能打印不出名字的用字。
据介绍,考虑到汉字在内地、台港澳及国际上的使用情况,《简繁汉字对照表》已经编制完毕,以利沟通。有关方面将要出版一个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来解释这个字表。专家建议,作为规范汉字的两个很重要的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要遵循这个规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