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双方言的长期交流
双语双方言的长期交流粤语和普通话的交流
一、由于全国使用以普通话的词汇为基础写出来的语文课本,广东人写出
来的文章全国人都能看得懂。普通话的词汇必然会带到粤语中来。但是粤
语的语音系统(声韵调)是不变的。虽然吸收了许多普通话的词汇,但是
由于语音系统不变,粤语仍然是粤语。
粤语广播员的文字稿子是全国通用的,只是碰到“我们”改为“我地
(口字
旁),“说”改为“讲”或者“话”。“他们”改为“渠地”。“的”改为
“既”(口字旁),
碰到“三点五分”就说“三点一个字”,这样的口语词只有十多二十个。所
以北
方人学习粤语,先通过粤语广播学会汉字的粤语发音,这是不难的,可以为
以后听懂日常口语打下一个好基础。北方人初学粤语的时候,就按粤语广播
员的办法把普通话的词汇按照粤语的语音读出来,加上少数粤语口语词,广
东人也能听得懂。所以北方人学习粤语不要有畏难情绪(就是入声字发音
往往不地道)。
到广东来长期工作的北方人学会听粤语,还会说些简单的粤语是有好
处的(包括当领导干部的),除了便于工作以外,还会增加自己与当地人
的感情。如果一味强调当地干部要学习普通话,而自己不肯学点广州话,反
而引起广东人的反感。而如果领导干部自己说的是带有自己地方口音的不
标准的普通话,别人更加反感。因为推广普通话不仅在广东,在所有北方方
言
区也在推广普通话。
二、由于广东改革开放走在前面,粤语的一些词汇,特别是来自英语的词
汇,
有时会带到普通话中去。但是这些词汇又要服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例如:
粤语的“的士”来自英语taxi,粤语发音为“teksi",文字上写成“的
士”,和英语的音
比较接近,从汉语喜欢使用双音节词的习惯来说,就吸收到汉语普通话中去
了。
如果用普通话读taxi就成为“特克司”,如果说意思就是“出租汽车”,不
如说“的士”
方便。广东人从“的士” 创造了一个“打的”,北京人又从“的士”和
“面包车”创造出
一个“面的”来。上面说的“的士”和“打的”已经吸收到《现代汉语词
典》中去了
(但是发音改为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普通话吸收了这些字以后,仍然是普通
话)。
三、只要还有广州人聚居的地方,广州话的语音系统和基本词汇是永远保存
的,
是不会消失的。粤语的次方言区的人(例如四邑人)也是如此。在家说家乡
话,
在广东省范围打工要学会广州话,到全国打工又要学会普通话。其他方言就
不
必学了(长期在某地工作的人要学会听当地话)。四邑人是非常乐意学会广
州
话和普通话的,认为会三种话的人有本领,是羡慕的。我阔别家乡二十多年
回
开平的时候,和一位老同学用普通话交谈一个小时,事后他对别人自豪地
说,
他能够和从北方回来的老同学说普通话说了一个小时!多年回乡下的经历说
明,
习惯说广州话的人会家乡说广州话和普通话,我们家乡的人也不会说他忘
本。
在网上,我看到有些能够说地道广州话的人,对于推广普通话好像
有抵
制的思想,惟恐推广普通话会引起粤语的衰亡。我认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可
能是推广普通话的负责人没有说清楚而引起的。方言是永远存在的。谁也无
权禁止你在和同一方言区的人说同一种方言。但是,在方言中,普通话的词
汇
可能增加了许多。就是说,特别“土”或者特别“古”的词汇被普通话的口
语词代
替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全国各地的方言工作者编写了四
十
多本方言词典,各地的地方志或方言志也抓紧这一工作。
我建议通过粤语会馆学习粤语的北方人,重点要学好粤语的发音,只要
学
会日常最常用的词汇就可以了。想通过粤语会馆发表词汇研究成果的广东
人,
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最好把粤语的词汇研究的得越深越细,以便保存
粤
语的词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