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E 发表于 2004-1-9 19:19:26

聲韻學在國文教學上的應用

来源:http://w3.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chinese/report/studies/shengyun.htm

----------------------------------------------------------------------

一、            前言

國文教學的困難之處在於它的廣泛而眾多,而我們若要學生清楚地瞭解文章中的義理,就必須先從字義、句義著手,如此一來,才可能使學生們全盤地瞭解文章中的意義。也就是說訓詁是學習國文的基本功夫,只有在基本功夫鞏固的條件之下,國文才有可能學得好。然而在初步學習國文的時候,一開口便是字音,因此若我們不能掌握好字音,就無法正確地瞭解字義,也就因為如此才有「不知音、焉知義」的話產生。總而言之,字音與字義的關係實在是密不可分。

不過救我們所知,字音會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而變化,如此不僅造成我們在閱讀時的困難,更使得我們在教學時面臨到艱困的挑戰。所以當我們在教授古文或詩詞時,就必須運用聲韻文字上的知識,以解決字音上的問題。以下就針對幾個字音教學上常見的若干問題,來進行闡述。



二、            古音今音之變

中國歷史悠久,依照時間來分,語音約有三大變化,其主要的分野為:周、秦、兩漢的「上古音」;魏晉至宋的「中古音」;以及元朝至今的「現代音」。當我們在談字音時,就必須先建立起這樣的語音時間觀,以此為根據,來看各朝各代的文本,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比方說:當我們在閱讀先秦的教材時,就必須用上古音來唸;讀六朝、隋唐的教材時,就以中古音來唸;讀元、明、清三朝的教材時,則以現代音來唸。但是當前的語言學界,對於上古、中古聲紐及韻類擬音尚未統一,我們又該如何使用古音來讀古代的作品呢?尤其在韻文教學中,若我們一味地使用現在的語音而忽視古音,不僅無法合於格律,更使古人用心創作的聲情美感破壞殆盡,讓同學無法領受韻文特殊的音律之美,以及聲情相和的境界。所以在韻文教學上,我們更應該注意字音的問題。下列就以韻字和入聲字的讀音分別說明。

1.   韻字讀音的考辨

一般來說,韻文必須韻,不過因為字音古今不同的關係,使得一些韻文在今天讀起來,有無法韻的情況產生。然而為了韻的需要,我們還是得使用異讀,維持平仄韻律的和諧。

如高中國文教材——〈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者」與「下」字,若用現在的國語來讀,「者」讀做「ㄓㄜˇ」;「下」讀作「ㄒㄧㄚˋ」,詩句沒有韻。但此詩的作者是唐朝陳子昂,所以我們應該以中古音來讀,如此的話,以上二字皆屬上聲的馬韻,也就是說「者」與「下」字在中古時是互為韻的字。

所以當我們在進行韻文教學的時候,必須先清楚地知道韻文文本所產生的時代,並善用韻書或韻圖等工具書來進行擬音,藉此回歸到原來合韻的狀態。在完成還原語音的工作之後,多少可以使學生直接藉由聲音來體會詩情的美感,除此之外,在帶領學生檢驗詩詞押韻的情況時,也不會感到錯愕。

2.   入聲字讀音的考辨

魏晉以來,字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但是到了元明之際,字音的聲調逐漸變為只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入聲字已經轉入陰平陽平上去之中。若以變化後的聲調來讀之前前尚未轉入其他調的入聲字,不僅無法呈現入聲字短促急切的聲情,更破壞韻文音律的和諧。

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為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唐朝人,所以本詩屬於中古音的範圍。「獨」、「客」、「節」三字為中古的入聲字;「獨」為屋韻,「客」為陌韻,「節」為屑韻。當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若以現代國語音來唸,不僅拗口不順,更無法呈現音韻和諧的美感,使得聲情大大地受到破壞。因為入聲字的特性在於「短促急收藏」,因此必須用它來表現一些急切或激烈的情緒,才能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就因為入聲字有此等特殊的效果,若平仄一旦遭受破壞,詩人經營的苦心也就受到抹滅了。就以此首詩來說,仄聲來所表現出來的淒切情懷,即為詩人所刻意營造的。

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不可以忽略入聲字的變化以及平仄的安排,藉由這些聲律的變化和和諧的作用,使得學生能更清楚地瞭解中國詩歌文化的智慧與珍貴。

詩、文的賞析以內容為主,形式居次,故若以今音讀之,亦無不可。然而詩歌的精粹之處卻在於聲韻文字上的美,所以若捨音以論詩,則無法領會詩歌的神髓。因此當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讓學生以吟唱或朗讀的方式來接受原始的字音,一方面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又可以加深他們對韻文形式的感受。



三、            正音破音之異

中國文字之中一字多音,而又有辨義作用的,即稱為破音字。這種為了區分不同意義,所形成不同的音,往往會使學生們產生混淆,弄不清楚究竟是哪一義配哪一音。而破音字的種類不外兩種,一種是由引伸導致的破音,一種是由假借導致的破音。以下分條述之。

1.   引伸義導致的破音

如「華」是花的古字,其本義為草木植物所生之花,所以其正音應為「ㄏㄨㄚ」。而花朵是美麗的,因此「華」後來被引伸為華美、華麗的意思。為了要與本義做區別,所以後來引伸做美麗的「華」就唸作「ㄏㄨㄚˊ」作為形容詞。最後又造「花」字來取代本義為花朵的「華」。然而在古文中,仍有用本字「華」的情況,因此要讓學生知道正音與破音的原委,才不致混淆。

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卷」,到底要唸「ㄐㄩㄢˋ」好,還是唸「ㄐㄩㄢˇ」好呢?此處「卷」當為動詞,應該是引伸為「捲」的意思,所以此處要唸成「ㄐㄩㄢˇ」。所以在引伸義的方面,我們必須先讓學生弄清楚字義之後,從而習得字音。

2.   假借義導致的破音

假借字造成的破音往往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困惑,我們又該採取何種方式,使學生能深切明白假借字的意義和讀音呢?大致上假借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造字上的假借,屬於「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的情形;一種是用字上的假借,屬於「本有其字,依聲託事」的類型。*1

所謂用字上的假借,就是義近而被誤用的假借字,也就是「同音假借」。其假借自和被假借字的關係大約有四種常見的情形:1.聲、韻、調皆同。2.聲韻同、調不同。3.聲同、韻不同。4.韻同、聲不同。除了第一種情形外,其他皆難以判讀,究竟該唸被假借字的音,還是直接念假借字的音?以下舉幾例說明。

〈孟子‧離婁〉: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蚤」字的本義是跳蚤的意思,而此處「蚤起」的蚤是「早」的假借字。「早」與「蚤」都屬精紐字,古韻在第三部,所以是假借字與被假借字聲韻俱同的假借。

〈禮記‧檀公選〉: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

漢、鄭玄〈禮記‧檀公〉注:「革,急也。」《集韻》:「革,居立切。」,入聲識韻,見紐。《廣韻》:「急,居立切。」入聲緝韻,見紐。這裡「革」為「急」的假借字,因此「革」當與「急」同音,唸作「ㄐㄧˊ」。

所以要正確地唸出假借字的音,就必須先瞭解被假借的意義為何,如此才不會被混淆。然而因前人誤用所產生的假借字會隨時間的累積,再加上聲韻調的自然變化,造成後人在面對假借字時會有更多的負擔。例如司馬遷〈田單復國〉:「田單之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其中的「插」在《廣韻》為楚洽切,入聲洽韻,初紐,是動詞刺入的意思。不過在此處「插」應作名詞解釋。與另一字「鍤」有引伸的關係。「鍤」在《廣韻》也作楚洽切,入聲洽韻,初紐,義解作鍬,和「插」字音同義通,然而經過聲音的演變,入聲字消失了,使「插」、「鍤」二字的音不同,讓人更容易混淆,究竟是「插」假借為「鍤」,還是「插」為「鍤」的本義?因此造成我們在判讀上的困難。若要正確解讀破音字,就必先了解文中的本義,並善用字書、韻書等工具用書,進而推其本源,才不失於謬誤。如此先把握到文字的意義,才可能再進一步地深究文理。



四、            結語

聲韻學是進入中國文學堂奧的一把鑰匙,當我們能善用這把鑰匙時,必能更得心應手。而且運用在國文教學上,這種的專門知識更是不可少的。學生或許不必知道反切、等第、開合等專門術語,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能力來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地認識韻文,或解開一些難解的文言文。甚至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開始學會善用工具書,比方說《國語大辭典》、《辭源》等書,讓他們多方瞭解字音與字義的關係。

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字音和字義的連結,而不是要學生死硬背下字音。所以當我們在面對破音字及異讀字時,就必須先強調字義,讓他們知道其背後的原理原則,如此才容易入手。



五、            參考書目

專書

謝雲飛。(1978。11月。初版。)文學與音律。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唐作藩。(1992。5月。初版。)音韻學教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同龢。(1995。9月。十三版。)漢語音韻學。文史哲出版社。

期刊論文

張學波。(1983。12月。)韻文聲律的探討:國文教學研究之一—2—。中等教育,34:5/6,16頁。

張學波。(1992。六月。)國文字詞教學理論之探討。第一屆台灣地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出版。

陸又新。(1993。6月。)由常見的字音錯誤談國字正音教學。國教天地,98期,13-18頁。

康世統。(1996。10月。)從字音的演變,談中學國文科的字音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9期,87-109頁。

趙友培、劉明義。(1997。1月。)字音與字義的關係。中國語文,40:1,37-46頁。

*1舉例時可兩者皆舉,以示周全。

*簡潔精闢的論述,呈現了切合主題的內容,若能多舉些實例就更好了。



--------------------------------------------------------------------------------

此處所稱的異讀,即指與常見音讀不同的音。

「者」擬作「ctþia」;「下」擬作「cFa」。

清段玉裁〈六書音韻表〉:「考周秦漢出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洎乎魏晉,上入多轉而為去聲,平聲多轉而為仄聲,於是乎四聲大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聲韻學在國文教學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