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2 发表于 2013-6-26 13:53:55

远去的书香

作者:黄桂元来源:光明日报

    又逢4·23世界读书日,多年前那个关于书的梦想再次萦绕心头:我想自己开一家精品小书店,它面积不大,门脸隐蔽,静悄悄缩在幽僻的街巷,却自有书香弥漫其间,书友流连忘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自己坐拥书城、置身家园的某种想象。

    15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北京有家专营学术书籍的“风入松”书店,一下子就记住了,并直奔那里。该书店“隐匿”于北京大学南门边的一处地下室,其名“风入松”取自古词牌,由汪曾祺先生亲笔题写,已成为京城的一个文化地标。进去后沿楼梯下去,眼前是一条曲径通幽的走廊,两侧贴着很多名言,最醒目的是海德格尔的那句话,“人,诗意地栖居”。我一步一步走着,像踏在朝圣之路,走廊尽头图书满目,书香扑面,人头攒动,别有洞天。我看到许多或站或坐的书友正在凝神翻书,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衣着朴素,面容安详,目光清澈,表情专注,这些形象如剪影般留存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知道“风入松”关闭的消息,是在去年夏天。我一时无语。一些书友心情沉重,唏嘘不已,纷纷在网上贴出“悼词”,形容自己的内心像是遭遇了一次寒流。“风入松”书店开业于1995年10月,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首发式曾在这里举行,邓广铭、任继愈、张岱年、王永兴、李赋宁等名硕鸿儒也曾“群贤毕至”。其之前之后,北京“万圣书园”和“国林风”、上海“季风”、杭州“百通”、南京“先锋”、贵阳“西西弗”、长春“学人”等品牌书店相继涌现,大有争奇斗艳之势。然而好景不再,昨是今非,悄然之间,“诗意地栖居”竟成风华往事,恍若隔世。如今,网络购书占尽天时地利,以近乎野蛮的方式大面积疾速推进,既实惠且时尚,那些囊中羞涩、深受书价攀升折磨的读书人不禁奔走相告,快意转身;相形之下,承受着租金、税制和各种开销压力的民营实体书店则每况愈下,惨淡经营,最终甘拜下风,黯然凋零。更有论者推波助澜,认为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天经地义,书店既然属于经营性质,就只能愿赌服输。据统计,这些年全国各地倒闭的民营实体书店已逾万家,可以想象,那该是怎样悲壮的一幕。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对此激昂陈词:你要问我知道这样一个消息是该笑还是该哭?理论上作为一个还敢号称自己是读书人的人,我应该哭,但是我不哭,哭没有用,即便我哭得悲伤逆流成河了,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这些年,民营书店通过努力,给读书人找到了一个既可以买书,又可以读书的地方,那种氛围让人非常喜欢。因此,书店的倒闭令无数书友感受到了欲哭无泪的痛苦。

    面对坚硬的物质现实,人很容易变得实际和世故。我越来越清楚,开书店的梦想,永远只能是个梦想了。我变得精打细算,锱铢必较,非但如此,那种对于民营实体书店近乎雪上加霜的事,老实说我也干过。我是一家小书店的资深会员,它曾被我视为灵魂驿站、精神港湾,安顿过我空茫、疲惫的心,而今已趋冷清,却仍在勉力支撑。去了我也只是习惯性地在那里转悠——仅仅是转悠,装模作样地翻翻书,问问价,暗中记下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然后回去网购。清夜扪心,我没有窃喜,反而自责,这种勾当与趁火打劫又有何区别?书香渐行渐远,是因为沾了越来越多的铜臭。于是,我决定不再网购。尽管有如“杯水车薪”,我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有朋友从荷兰回来,谈起印象最深的就是书店,且不说阿姆斯特丹,即使是人口仅12万的小城莱顿,就有书店十几家,与之相比,我们国家现有的书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书店毕竟是一个散发书香的特殊实体,致力于文化普及、学术传承,具有某种公益性质,相应的政策扶植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情况似乎远没有结束。据书业潮人断定,人类正在进入电子阅读称霸的数字化时代,倘若属实,受此毁灭性冲击的则不限于实体书店,而是整个纸质书籍。但我相信,总会有许多人对书香情有独钟。阅读专业书籍或经典作品,纸质书籍带来的是文化的品味,艺术的享受,因其妙不可言,所以无可替代。真正的读书人,从来不是读过一本好书就完事,而往往买下来,心里才会踏实。这意味着纸质书籍不可能消亡,而只能说,电子阅读为人类汲取知识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的方式,两者各有优势,相得益彰,给了读书人更多选择。

    (作者为作家、职业编辑)

haha--2 发表于 2013-6-26 13:55:01

莫使书肆顾人疏
作者:金颂来源:中华读书报

    接到快递的电话,说是在网站上订的书送到了,我匆匆下楼去拿,猛然间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了。

    我曾经是书店的常客,逛书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没去,就仿佛炒菜时忘记放盐,生活过得没滋没味。逛书店于我,就好像去赴一场激情四射的约会,或是开启一段惊喜不断的旅程。书店里那一排排码放整齐的书,就是久候的情人。五颜六色的封面仿佛靓丽的衣衫。摩挲书页,就仿佛抚摸情人的脸庞,翻动书页就能听到情人喃喃的呓语。如果相中一册,携而归家,简直就是私订终身了。

    这种美妙体验的终结,大约是在我学会网上订书之后。网上订书虽没有在实体书店那种坐拥书城的快感,但它的方便快捷却使人欲罢不能。只需轻点鼠标,你朝思暮想的书就能一下子出现在面前。下单、付款,几天时间,你就可以手不释卷、日夜品读了。而且,网上买书的价格是那么便宜,同样的书,有些甚至只需要花费实体书店一半的价钱。俗话说:“一个便宜三个爱。”这种赤裸裸的诱惑对于阮囊羞涩的读书人,又怎么抵抗得住?

    所以,我依然会去逛书店,但只是去寻觅心仪的好书,买,却要到网上去。这种行为让我感到内疚,就仿佛享受着一名女子的好,却又对另一女人大献殷勤。人们常用“情义千斤不及胸脯四两”来形容负心郎的薄情寡义,以此类比我之移情于网络书店虽不贴切,但内心始终认为,因为贪便宜而放弃实体书店,确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

    然而,似我这般的人似乎日渐增多了。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只能苦苦支撑,风雨飘摇。第三极书局关门、“风入松”书店停业、三联书店退出广州……令人扼腕。即使国外的也不能幸免,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就悬挂着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语近乞求,道尽实体书店的无奈与心酸。

    实体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它的消失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消亡。我们也许不能阻挡历史潮流,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黄昏雨后,踱进一家书店,觅、读,然后,慷慨地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去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