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1:39:42

[天津方言] 话说天津味儿 (二)

来源:天津青年报
http://www.tj.xinhuanet.com
2004年01月12日

--------------------------------------------------------------------------------
祟 乎
    

   天津大娘每说起自己生活中的不称心,总是抱怨自己的“祟乎”命。老头子身体不好,儿子生意上遇到麻烦,女儿婚姻不美满,孙子读书不努力等等等等,反正这么说吧,喝口凉水都塞牙,事事都让你操心,“唉,我这份祟乎命呀。”


  祟,邪祟的意思,人们说非正常的灾是邪祟,旧时代迷信,将邪祟视做是鬼神制
造的祸端,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庄子认为一正避百邪,妖魔鬼怪对你都没办法。只是世间的许多事情,你“一心定”不管用,鬼祟总是出来制造麻烦,更有许多麻烦出乎意料之外,别人大多生活得都很正常,就是自己家里的麻烦事多,摆脱不开,只能抱怨自己的祟乎命了。

  有“邪祟”,自然也有破解“邪祟”的“办法”,《红楼梦》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讨好贾母,着人“请”来两个纸钱,剪成两个纸人儿,“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送祟。”原来邪祟并不可怕,凭刘姥姥的纸人儿,就能“送祟”,可见,“邪祟”也没有什么本领。

  邪祟事专门和天津老太太们过不去,早晨花园里老太太凑到一起,人人都是说不完的“祟乎”事。“祟乎”归“祟乎”,不碍吃不碍睡,刚刚一觉才醒,晨练结束,一套鸡蛋煎饼馃子,吃饱肚子,什么“祟乎”事全忘了。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1:43:51

打 点
-------------------------------------------------------------------------------
“打点”二字,本来没有负面含义,出门旅游,外出工作,临行前收拾东西、打点行装,最后老娘还要问一句:“都打点好了吗?”打点好了,应该带的东西都带上了,旅游路上生活方便,老娘也就放心了。

  自古以来,打点还带有行贿的意思,办一件事情,譬如打官司吧,先得把官面上打点好了,这场官司才能打赢,
官面上打点不好,“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休进来。”旧社会
黑暗、腐败,凡事都讲打点。元杂剧《灰阑记》:“你可去衙门打点,把官司上下布置停当。”打官司前,先打点衙门,已成惯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汇了一万多两银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打点到了,然后把呈子递上去。”果然一桩大官司,大衙门口,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点一番,就得一万多两银子,腐败至此,也算够份儿。

  能打点的地方,还是好地方呢。有的地方脸不好看,话不好听,事更不好办,天津人说,“不好打点。”不好打点也要打点,不打点就办不成事,你要开张,他不批准。如何打点?大家心里有数,就不必我在这里多嘴多舌了。

  如今打点又出“新高”,想得提拔,也得打点,君不见,几个赃官卖官鬻爵,就是“打点”二字的最好解读,不把上级打点好了,你就休想提拔,提拔了有什么好处,自己知道就是,今天你打点上边,等你“上去”了,自然有人来打点你,任何投资都不会亏本,应该打点的早早打点好了,有你的便宜。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1:52:37

实轴饽饽
---------------------------------------------------------------------------------------
生活中许多事情不一定说得一清二楚,一个眼神儿,一个手势,一个小动作,能够心领神会,意会言传,可以配合得非常默契。也有实轴饽饽,无论你如何暗示都不起作用,三枪打不透,真对他没有办法。


  朋友请丈夫去喝酒,妻子劝阻,人面前又不好直言,便婉转地对朋友说:“他今天有点事儿。”按道理说,丈
夫应该明白妻子的意思了,偏这个丈夫实轴饽饽,直着脖子对妻子说:“有嘛事?给老娘的鱼送过去了,给姥姥的鸡也送到了。还有嘛事?没事没事。”一计不成,妻子又对朋友说:“今天他有点不舒服。”丈夫还是实轴饽饽,向妻子问道:“我怎么不舒服了?刚才我还下河游了一千米呢。今天身体特好,半斤没事儿。”妻子还是想拦住丈夫,“你不是说看电视剧吗,今天晚上播十二集。”“今天星期五,曲苑杂谈。”说着,丈夫就跟朋友们走了。在外面喝个酩酊大醉,回到家来,妻子数落:“跟你挤眼儿弄眼儿歪嘴儿都没用,拦着你别去,瞧,醉得这个样子。”“不想让我去,怎么不直说,一会儿有事,一会儿不舒服,一会儿看电视剧,东拉西扯,谁知道你是不想让我去呀?”

  实轴饽饽,整个一个实轴饽饽。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1:58:12

话“沽”
---------------------------------------------------------------------------------
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


  几个世纪的沧
桑风雨,如今野桃花早已依稀难寻,月季花却满城争艳;沽水涛涛东去,滦水、江水滚滚而来。七十二沽哺育了津沽大地,饮水思源勾起无限遐思。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按该书记载,二十一沽之外,其余各沽,在宝坻、宁河县内。

  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有趣的是,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当然今非昔比。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

  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处于入海口的大沽,历经鸦片战争、庚子之役的炮火洗礼,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镌刻着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豪情。沽具有很强的拓展力,它是历史脚步的见证。原来只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塘沽,如今发展成对外开放的名城。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爱国爱乡的见证。

  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今天,沽河改造,沽水清清,花红柳绿,如画风景。沽上人家,更有唱不够的沽水之情。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01:27

大 头
---------------------------------------------------------------------------------
头,脑袋瓜子,头儿,是对领导的戏称,当然也是对单位的小领导,“头儿,电话。”领导职位不高,也不介意。对于资深领导,譬如副局以上吧,你就不能唤他“头儿”了,就是表面上不和你翻脸,心里也恨你,提拔、出国呀什么的美事,就休想轮到你头上了。

  大头,就和“头”没有关系了,旧时天津人吃馆子,不
似现在,公款消费,无论多少钱,吃完了,开票,招待费里就报销了。旧时天津朋友一起吃馆子,虽然不算AA制,但也是大家花钱。自然也不是平均分配,一般人拿小份儿,有个大头,拿大份儿,为什么他拿大份?也许是他赚的钱多,也可能是他年岁大,也可能他欠着大家的人情等等。如果什么理由也没有,就是他拿大头儿,那就是冤大头了。

  大头,并不吃亏,更多的时候,当大头心甘情愿,图的是个大家高兴。但是总做大头,心理不平衡,冤,天津人说是“冤大头”。赡养老人,儿女之间有意见,“怎么就你一个冤大头呢?”儿媳妇说话了。其实,赡养老人,应尽责任,有什么大头不大头的?如今独生子女,双方老人都得赡养,小两口赡养着老四口,大头不大头?没法儿,谁让赶上这一拨儿了呢。

  大至社会,小至家庭,大家相处总得有个人肯吃亏,吃亏还不能明着吃亏,天津人说,就得甘心做“大头”。谁也不肯做大头,一事当前,就得抓阄儿了。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03:12

绕麻儿
--------------------------------------------------------------------------------
参加婚礼,大家都花枝招展,他虽然没穿破烂儿,反正好衣服也没穿出来,酒席上也不说话,也不和人亲近,脸上没有笑意,活像是人们都欠着他八吊钱。大家私下里询问:“这位爷怎么了?”有人回答:“别理他,绕麻儿。”照合影相,逢场作戏的事,人人做出高兴神态,“咔嚓”一下,完了。偏偏有人不合作,大家都笑,他
就是“绷”着脸,照相师再三说:“那位先生笑一笑。”越说,他的脸拉得越长。最后一张合影相印出来,中间一张“损”脸。谁对不起他了,没有,绕麻儿。

  绕麻儿,原来是一种劳动,秋天收麻,青麻要放在河里浸泡,青麻外面的麻泡得和麻秆分开了,人们再将麻秆表层的麻扯下来,一面扯麻,同时将麻绕成团儿。这种劳动,就是绕麻儿。将麻绕成团儿,自然乱七八糟,没有头绪,本来极有条理的青麻被绕得一塌糊涂,本来顺畅的事情,搞得不顺畅了,就是绕麻儿。

  做事情,程序反常,过日子别别扭扭,都属于绕麻儿者辈。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到了他手里一绕麻儿,复杂了,不光办不好,还弄得大家都不开心,怪谁?绕麻儿。绕麻儿是一种怪怪的心理状态,有人就是以为与众不同才是表现自我,对于一些人来说,“个性”就是绕麻儿,越绕麻儿越有个性,最后谁也不理他,就随他自己绕麻儿去了。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05:02

业 障
----------------------------------------------------------------------------------
业障,是一个贬义词。一个孩子没有人疼爱、吃苦受累,此时说“业障”,表示人们的同情。孩子不讨人喜欢,大家也骂“小业障”。

  常听见什么场合,大人骂“业障孩子”,表示一种斥责,一定是这个孩子碍着他了。也有的时候,过于疼爱孩子,也叫“业障”。居民小区,儿童游戏区里,孩子玩得开心,滚了一身土
,奶奶将孩子抱过来,拍打着孩子身上的土,“我的小业障”,疼爱得不知如何是
好了。

  无论是什么心情,也无论是什么场合,“业障”总是一种无助状态,得不到呵护,得不到温暖,孤苦伶仃,“业障”了。“业障”不一定只有孩子,老人也有“业障”,天津人说“老业障”,带有一种自嘲的意思。老人们爱唠叨,抱怨家务事繁琐,抱怨太忙太累,抱怨没有人照顾,“我这不成了老业障了吗?”不一定多么清苦,有人明明日子过得不错,也说自己是“老业障”,其实是为帮助儿女感到得意。你说,你抱怨是老业障,明天儿女们和你分开,免得你又要照顾红眼儿、白眼儿,清静了吧?他(她)又受不了,打电话问孩子想奶奶不想,“就是这份老业障的命。”又抱怨起来了。

  事业上得不到帮助,也说是“业障”。一个人办企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跑,一天到晚累得不行,“业障”,抱怨没有帮手。“业障”有两层含意,一是辛苦,二是无助,必须二者具备,才算是“业障”。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16:07

坐地炮
-------------------------------------------------------------------------------------
“坐地炮”应该算大杀伤性武器了,但不属总后管,民间随处可见,不算军用物资。天津卫,“坐地炮”不少,动不动就发起攻势,闹得四邻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种特别能打架的妇女,年龄在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年轻时,腼腆,不好意思,心里有点不高兴,也要顾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关上
房门,有话慢慢说。过了六十岁,精神儿不济,想坐地炮,也没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绝对高标准,嗓门大,粗话难听,放泼,没完没了,一闹就是大半天。过去住过一个地方,坐地炮有名,两门坐地炮打起来,从大院滚到大马路,再从大马路滚到派出所,滚到街道办事处,大马路上几百人围观,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强。先还是说道理,你家的破烂儿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炉子冒烟,你说闲话了,点炉子有不冒烟的吗?别管什么芝麻小事,到底还是个事儿,打到后来就没有道理了,就是对轰,什么脏话都往外“拽”,再有一帮不怀好意的大老爷们起哄,警察来了都劝不开。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马路上就听见一个人冲着匆匆跑开的人喊:“告诉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个惹事的人抱头鼠窜,早跑得没有影儿了。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18:13

皱 巴
---------------------------------------------------------------------------------
“皱巴”一说,早已不再只指衣服上的皱纹,用于生活中,“皱巴”是一种现象,是对某些人的性格评判,略有贬意。

  一个人不和群,和大家不能亲善相处,说个时髦词汇,缺乏亲和力,皱巴。一件事情求到他的头上,本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皱巴”呀,是大家对他的批评。皱巴不同于磨擦,
他也不和你吵架,他也不跟你做对,更没有任何纠葛,没怨没恨,
就是不顺畅,皱皱巴巴。孩子皱巴,老人也有皱巴,早晨送孩子去学校,路上总看见有的孩子跟妈妈皱巴,他也没病,也是顶级早点,该买的时髦东西也买了,零花钱也带够了,瓶装矿泉水也带上了,还有名片、手机,绝对新时代的幸福儿童,还是不痛快,皱皱巴巴地领着妈妈的手,一脸的不高兴,怎么也哄不好。最后妈妈火了:“你这是皱巴嘛呀?”反正就是不高兴。

  人老了,心理变化,就有人变得皱巴,心里总想着将儿女拉扯大了,一辈子不容易,一天到晚不高兴。常听见马路上小俩口唠叨,“他皱巴嘛?我这儿媳妇,找去吧,还要怎么侍候?”儿媳妇埋怨婆婆皱巴,婆婆也埋怨儿媳妇皱巴,早晨公园里婆婆们一起也是唠叨,“她皱巴嘛?下班回来饭也烧好了,孩子早早地接回来了,衣服也洗了,屋子也打扫干净了,耷拉个‘损’脸子,你皱巴嘛?”皱巴,自然没有理由,有理由,就不皱巴了。

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25 12:20:32

念山音
------------------------------------------------------------------------------------------
转弯抹角,指桑骂槐说些刺激人的话,天津人说是念山音。因为天津人说话齿音重,于是念山音成为天津俗语,就成了“念三音”。

  “念山音”也好,“念三音”也罢,这个“山音”是什么意思?无据可考,也属于约定俗成的民间话语。有一部过去出版的《中国俗语典》,于此曾做过概略的解释,这部书中于“念山音
”条目下写道:“从旁说破坏性的话。如:我们正在商量,刘先生已经有意思,
可架不住这小子在旁边念山音,便把这事给破坏了。”

  念山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从正面念山音,你做一件事情,自己没有多大的把握,身边一个看不起你的人,表面上说些恭维你的话,其实是想看你的笑话。譬如电脑出了点毛病,鼓捣了大半天,还是不能恢复工作,旁边一个人看笑话,念山音:“你行呀,万事不求人,这点小毛病搁你手里还算是一档子事吗?我是得好好看看,学点本事呗。”你说说,气人不气人?

  还有的从反面念山音,你做生意,也还顺利,一个看着眼红的人在一边念山音:“行吗,这年头真是百业兴旺,谁想到就你这么个小买卖也发了财。好好干吧,趁着好时候多挣几个,说不定赶上一个浪头,连本带利都赔进去了。我说的可是好话。”老实说,你挑不出人家的毛病。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天津方言] 话说天津味儿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