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的评价与评分细则制订的建议
作者:广东省评卷组专家 语文月刊副主编 胡家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d34a0f0102w8pu.html第一、评价
(一)给大家一个全面备考的提醒。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从形式来看,基本上与2015年全国课标甲卷相似,从形式上没有突破。但是,在各地都以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那样的事例型材料作文作为备考的重点中,给大家一点提醒,要全面备考,是非常必要的。至今未有任何文件说广东今年的高考就用全国课标乙卷,就表示任何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在一模中采取模拟甲卷作题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二)很好地反映了新的命题趋势。
这道题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还是能够反映了总体的命题趋势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不是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它还是属于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范畴里面的,是修订版而已。这道题的材料把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试题指令的方式提出写作任务,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主要精神。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几个关键要素:材料的多元理解;切入角度的多样性;情景的创设;矛盾冲突点的把握;写作任务的布置。
这些要素在这道题目里都处理得很好。
(三)有现实针对性。
这三条新闻都充满了正能量,都有人情味,都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医患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这样的社会背景,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让人们暂时摆脱冰冷的现实,用温暖的视觉来看问题。是很好的题目。
(四)符合考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材料反映的问题有思考的空间。
材料反映的问题,考生应该是有所了解的,是符合考生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的认知水平的,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热点的社会问题,有足够的思考空间给考生发挥。
第二、对评分细则制订的建议
(一)以语法分析的方法分析解读材料。
这是广东省高考评卷场多年来的做法,以试题的文字表述为基础,挖掘相关的要素。
1.第一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情景:某报开设了一个叫《暖闻》的栏目,目的是要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觉看待社会。
2.陈述第一条新闻: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他的行为受到网友的称赞。该青年的核心精神是“诚信经营”。
3.第二条新闻: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当医生的儿子,儿子坐诊太忙,根本没空跟老人家说上话。老父亲只好挂个号才跟儿子见上一面。医生的核心精神是“敬业”,老父亲思念自己的儿子,理解儿子的辛苦。
4.第三条新闻:在一个画展上,一位不满12岁的男孩,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的名画。主办方没有追究男孩的责任,还关心他心理会不会受到影响。该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
5.以问句的形式提出写作任务:从以上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并提出了写作的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6.具体列出写作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加上题干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题意的理解要突出“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作文”。
作文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综合该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从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最合适的刊登在某报《暖闻》专栏上。内容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选择:在三则中选择一则,那些选择两则的就不符合这个任务要求。
权衡:关键词是突出“更”字,这里面就需要有比较。要权衡就要有标准。有一个同一标准作为衡量的杠杆,才能体现出“更”的意味来。
权衡的标准:
(1)有温度。那一则新闻更加令人读起来觉得更温暖。“温暖”是个很感性的词语,不是量化衡量,关键看个人感受。
(2)有人情味。
(3)有新闻价值。
思考:由自己的选择而展开的思考。
完成任务的效果要成为判断作文写作水平的一个考虑因素。
(三)坚持主要角度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
坚持多角度切入,每个角度没有优劣之分。不要因为选择写作角度的问题而把考生分等次。
这三条新闻,选哪一条,都是可以的,关键要看考生如何说,说理的水平如何,不要定选哪条才是最好的,选哪条是最不好的。
“选好角度”,并不要求选最佳角度,要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最能够体现自己的说理水平的角度。
第一条新闻核心精神是“诚信”,第二条新闻核心精神是“敬业”,第三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我们不好把这三者排序。
(四)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点
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点:任务是否完成?主要看两个要素:一,有选择,二,有理据或者感受。
(五)判断哪些作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建议
1.由材料引出概念,然后论证这个概念的。例如从第一条新闻,引出“诚信”,然后论证“诚信”的。从第二条新闻,引出“敬业”然后论证“敬业”的,或者引出“互相理解”“父子情”然后论述的。从第三条新闻引出“友善”,然后论证“友善”的。
2.没有作出选择,写作泛泛而谈的。
3.就某一条新闻扩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的。
(六)判断哪些作文偏离题意的建议。
不完成该写作任务,自己另写内容的。
(七)强调发展等级打分的重要性,探索稳定、提高发展分打分的办法。
(八)平衡好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的关系。
中心应该是:选择与理据,延伸是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规定的任务要作为中心,思考作为提升、点睛作用。
(九)错别字扣分按照一个扣1分,不封顶的要求来操作。
注意分析错别字的扣分情况。思考错别字扣分是否要封顶?如何尽可能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的问题。
2016广州一模语文作文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2016广州一模试题 作文转向让学生为专栏选稿
作者:陈晓璇 来源:http://yf.southcn.com/content/2016-03/18/content_144327064.htm
http://yf.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60318/0019d296306e185602184d.jpg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今年,广东高考首次进入“全国卷”阵营。在经过了广东高考适应性测试之后,16日和17日,广州的高三学子迎来了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俗称“一模”。
“一模”向来有“高考风向标”之称。广州市教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首年采用全国卷,对全国卷的命题思路、特点、风格、趋势以及广东自主命题与全国命题之间衔接的研究成果,将充分展示在“一模”和接下来的“二模”中。
今年的“一模”考了些什么?如何发现当中的变化和亮点?羊城晚报教育版近期将对各科试题做详细分析。
语文 亮点:体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紧密联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相比往年,今年广州市一模全卷难度不大,处处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很好地体现了从广东卷向全国卷的变化。 据分析,今年广州高考一模试题中,古诗文占24%,现代文占23%,语用占13%,作文占40%。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上。 应该关注的变化有:古诗文阅读,不再单独考查实词的意义与虚词的运用,而是把它放到了翻译中具体考查,同时,新增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
变化一:新增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 应对:走出题海训练,以“聚焦高频,重点突破”为目标 鉴于此,考生需要注意掌握名词、动词等实词的活用,要抓住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的句式特点,同时建议考生复习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题时,要聚焦课文、课外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也就是常说的“高频词”,不要盲目进行题海训练,以“聚焦高频,重点突破”为最终目标。
变化二:文本阅读新增“五选二”题型 应对:加强对文本的整体认读能力训练 选考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受大多数学生青睐的。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广东卷,考查的文体都以人物传记为主。但全国卷新增了“五选二”这种题型。它的考查难度较高,要求考生要有较强的文本整体把握能力,要能够深入文本内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此,对文本的整体认读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变化三:作文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应对:巧妙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进文章,传达并影响他人 不过,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次一模变化最大的是作文。今年“一模”作文题目是“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觉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让你从新闻中挑选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六中考生小陈表示,平时自己在图书馆也会浏览到《中国青年报》的《暖闻》专栏,所以感觉很熟悉,写起来有话可说。 不过,有高三老师留意到,以往的作文题大多关注传统与创新、人文思想、意识形态,而此次广州市高考一模转向引导学生关注人际关系、关注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生价值观的认知。 卓越教育考试研究院高考团队的老师建议,全卷最大的亮点是充分体现了生活与语文之间紧密联系。考生写作文时可以从“责任”、“人与社会”、“社会公德”、“宽容”等角度进行立意,在行文时侧重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领悟,让阅卷老师产生共鸣是赢得作文高分的关键。在备考阶段,写作时,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的体验写进文章,传达并影响他人,可采用“以小见大”式、“开门见山”式。“作文要想得到理想成绩,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而深入的生活体验或人生认识,才能‘小中见大,细处感人’。”
文科数学 亮点:注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文科数学向来是文科生的“拦路虎”。采访了解到,本次广州高考文科数学卷的考点分布平均,与全国卷一脉相承,整套试卷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全国卷的命题方向与思路。 从各板块占比来看,本次考试与全国卷考点分布一致,三角函数、函导数、立体几何等六大板块在试卷中占比较重,小板块的考查以基础和中档题为主。
变化一:对立体几何的考察难度略有提高 应对:注重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果从题型分析的话,选择题知识点与全国卷一致,但是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所以整体难度低于全国卷。不过,此次考试对立体几何的考察难度略有提高,例如第10题考察的是比较冷门的正六棱柱内接于球;而第12题三视图求表面积,着重考察了学生的图形还原能力,难度较大,这说明全国卷十分注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另外以11题对于命题的考察,涵盖了集合、函数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性较强。 填空题整体难度平缓,13-15题都属于常规考点,中档题,第16题解三角形给出较多条件让考生自己作图,符合全国卷重视图形能力的特征。
变化二:解答题看上去常规但难度较高 应对:重视基础,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解答题延续了全国卷的一贯命题思路,其中数列考查差比求和的基础计算,与2014全国卷类似,这类题计算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立体几何图形与2014全国卷类似,第二问求点到面的距离需要用到等体积法,计算难度较低。解析几何的考查略有难度,需要由直角联系到圆,这个部分就需要考生平时对于题型的积累,最后的导数大题第一问求切线,属于送分部分,第二问含参的函数求最值,看上去很常规,但是难度较高。 卓越教育考试研究院高考团队老师指出,本次高考一模考试文科数学非常重视基础,近几年全国高考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建议考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确保基础分。二轮复习是查漏补缺的关键时期,建议文科学生做好改错,可将平时的作业、考试中的错题,仔细研究、对比、分析,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到失分点,力争拿满分。要对自己的薄弱章节有针对性地多用一些时间,进行有选择地、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巩固薄弱环节。
理科数学 亮点:考点考法与近年全国卷相似 据分析,本次广州高考一模理科数学考试的考点分布比例与2015年全国卷十分接近,比如概率统计、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各板块分布很平均。但略有不同,比如函导数分值比重略有下降。而题型和难度上,与全国卷靠近,尤其数列部分和解析几何的题型和难度都与全国卷相差无几。
变化一:选择题出现创新点 应对:建议复习时有所偏重 选择题部分,大多都很常规,延续了近三年全国卷的传统,比如2015年全国I卷的第11题,就是考查已知三视图求表面积和体积,但本题计算量加大;第12题,更是让大家心跳加速,竟然出现了“九章算术”和“杨辉三角”,在15年全国I卷的第6题也出现过。“虽然本质还是考查数列知识,但是这些创新的着眼点可能会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 填空题的前2道,是很常规的考法,比如第14题,与2015年全国I卷的第5题相似,考查了圆锥曲线和向量的结合。第15题,考察了二项式定理,比较符合全国卷的偏好,比如2015年全国I卷的第10题和2014年全国I卷的第13题,都是需要先进行因式分解,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有所偏重。
变化二:解答题向全国卷靠拢 应对:练习近三年高考真题 至于解答题,换掉了数列,考到了解三角形,这是情理之中的,算是对全国卷投其所好;立体几何更适合用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难度比广东卷更难;解析几何更符合全国卷的口味,“煮”出了一道椭圆、直线和圆的“大杂烩”。 “本次高考一模考试理科数学试卷贴近全国高考试卷,建议考生分专题分模块练习近三年高考真题。”卓越教育考试研究院高考团队老师建议,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真题,适应全国卷的试题特点,做完试题后要进行对比分析,从考点、命题方式、出题习惯进行研究,探寻全国卷高考命题特点,让复习能够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据介绍,高考一模主干知识占70%,建议考生认真复习教材重点内容:函导数、数列、三角函数、几何体中的线面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概率统计,特别是变化比较大的选考内容(如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等要重点复习。同时理科考生可在二轮复习时适当加大难度,突破难点内容,如压轴题的解析几何和导数大题。 2017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高考试卷将统一 图/东方IC 制图/杜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