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小学语文阅读理解7种答题公式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六、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七、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小升初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及技巧
文章体裁:散文、说明文、小说、寓言、童话、书信、诗歌等等 写作顺序:时间、空间、地点转移、事情发展等
人物描写手法:
外貌、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夸张等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等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您、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等)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A--开篇点题;B--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C--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或过渡 3、文末:A--点明中心、总结全文;B--照应开头、升华主题等;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公式:
1、比喻、拟人:采用了XXX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XXX的特点。
2、排比、反复、反问:使句子更有气势、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排比可加上使内容更具体。
(三)分析个别字词的答题格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XXX的过程。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XXX的特点。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可能、大约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XXX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会使意思发生改变或产生歧义,与事实不符。
(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公式:
1.写事的记叙文:
什么人(主人公) 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状物的说明文:
描写了XXX的哪些特点?
(五)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
突出了人物的XXX性格特点或XXX品质。
(六)环境描写(场面、天气、景物等)的作用:
1.文章开头: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2.文中:A--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感情或心理活动变化;B—烘托出人物的XXX品质;
(七) 同时描写几个对象(人物或事物)的作用:
反衬或对比,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XXX品质或性格特点;或突出主要事物的XXX的特点。
(八)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及公式:
写人记叙文:通过记叙XXX的事例,体现了该人物的XXX性格特点或XXX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该人物的热爱或赞美之情;
写事记叙文:通过记叙XXX的事例,得到了XXX的启示或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