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9名校联考·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来源:语文新发现(ID:yuwenxinfaxian)【典题再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将一头活蹦乱跳的驴放置在两堆等质等量的干草中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饿成一头死驴,只是因为它不能决定该吃其中的哪一堆。这是著名的以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名字命名的悖论——布里丹之驴。
漫长的七个世纪过去后,发生在这头驴子身上看似可笑的情景,正源源不断地重现在人类社会中。这次,它有了一个更加高大上的名字——选择恐惧症。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许多选择,也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恐惧。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认为人们该怎样克服选择恐惧呢?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后有着明确的指向要求“该怎样克服选择恐惧”,写作时应针对造成“选择恐惧”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克服选择恐惧,应不逃避,有勇气直面选择,并有勇气承担选择的后果;克服选择恐惧,应认清自我,找准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长处,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应增加各种储备,不断提升自我,要有能力克服选择恐惧,正确迅速地做出选择;等等。
【优秀范文】
1.克服恐惧,勇敢抉择
著名的“布里丹之驴”悖论——即将活驴置于两堆等量干草之间,但驴却因“选择困难”而饿死。这听起来很荒唐:有两堆干草在面前,驴怎么会被饿死?但我们不要急着嘲笑这只“蠢驴”,因为发生在它身上的场景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亦饱受“选择恐惧”的苦恼。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有选择恐惧呢?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在人“漫漫求索”之路中,不论是否愿意,我们都要面临许多抉择,正如诗人所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站在岔路口,抉择不可避免。二是我们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晰,正因我们不能清楚地认知自我真正想要的,我们在选择时才会如此纠结。三是我们患得患失有所顾忌,对未知的恐惧,害怕选错、失去,让我们在抉择面前徘徊。
显然,对抉择的过度恐惧会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寻找良策克服选择恐惧方为正道。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敏锐的洞察力。人生的岔路口何其多也,既然不可避免便只能坦然面对。《孙子兵法》中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地分析面临的形势,面临的抉择,培养自身对于问题的洞察力,我们才能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游刃有余,临“择”不乱。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果敢与无惧。我们常常在岔路口驻足,不知该往哪走,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也因为我们总想要走捷径快速地抵达目的地。殊不知,每条路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景,选择了康庄大道便尽管享受旅途的平坦与舒适;选择了幽深的小路便尽享“窈窕寻壑”之曼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若想欣赏那瑰怪之景,便要舍弃走平坦之路的舒适,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既择之,则安之”,放下顾忌,领略自己所选道路的风景,时光亦会给予你丰厚的馈赠。
克服选择恐惧,我们要有“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 的信心与对目标的坚定。徘徊于抉择面前,是因我们对自己想要的还未有深刻清晰的认知。这时,我们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对内心追求的坚定;学学陶征君在“五斗米”与退居田园间选择归去的自我清晰认知。知道心之所想,便坚定不移地随心而择吧。
选择了蓝天,便不要流恋花丛;选择了奔跑,便不要害怕跌倒。不惧未来,坚定自我,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克服选择的恐惧。
2.克服恐惧,勇敢选择
人生的道路往往有很多岔路口逼迫人们做出选择,因此许多人陷入选择恐惧,像布里丹之驴一样造成悲剧。选择恐惧症产生的影响着实不小,克服选择恐惧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从容谈然,坚守本心。人们陷入选择恐惧的原因不外乎害怕选择失败和对自己的目标不坚定。其实每个选择都不分对错,因为未来是森林对面的绿水红花,只有勇敢地选择一条路并走下去才能拔开雾霾拥抱它。而路上的野兽猛虎或鸟语莺啼,或是阻碍或是诱惑,存在于每一条道路,包括看似完美的通天坦途。卢梭提出的剧场效应则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心理,人们常主动或被动地表演某个既定的舞台角色,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具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们首先应明确自己的目标,理性地做出选择并坚定地走下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节如流,撑一支长蒿在时光的长河中漫溯,粉墙黛瓦呼啸而过,雄心烈歌飘向远方,时代发展太快了。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任何新鲜事物都以极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人们在日益更新的世界固守传统思维很难,也不理智。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更应与时俱进,学习接受新知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若始终以陈旧的视野打量世界,人们会发现对自己的生活竟如此陌生,从而愈发不敢迈出脚步。因此我们不应故步自封,应与时俱进地转换思维,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充实自我,理智选择。在选择恐惧症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即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克服选择恐惧的最重要方法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心,拥有判断事物正误的实力。恐惧来自内心,个人评价、性格特质、社会态度等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而一个能力不凡的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充满信心。“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运气暴棚的人也不是每天都存在的,所有的运气后面都有实力的支撑。无论何时,拥有实力都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的必要装备。克服选择恐惧,自然也应努力完善自己,能力满格。
“你选,或者不选,未来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愿所有人都能克服选择恐惧,如展翅之鸿鹄于朝阳处,扶摇直上览云霄。
精品阅读:放慢教育的脚步
作者:薛文平
【导读: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常,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现在,人们需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可能熟悉得厌倦了的教育场景和各种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人们更需要把自己从时下“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
如今,师与生的身心健康均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教师就只能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那么就会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
“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
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那些“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所謂的“差生”的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缺憾。
也许他们在中考、高考中不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和炫耀等回报,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我们知道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呢?其实,教育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成长过程。
精品阅读:虚幻光辉中的伪崛起
作者:熊芳芳
【作者:熊芳芳,中学高级教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生命语文”首倡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得主。已出版专著《生命语文》《高考微作文》等。】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诗最早收录在《玉台新咏》之中,题作“古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未收;《太平御览》《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题作“古乐府”。刘大杰、游国恩、袁行霈等诸多版本的文学史教材均将其归入“汉乐府”中。
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都是类似的。我们读过了太多的弃妇诗、怨妇诗,对这个女子的遭遇已经感觉不到什么稀奇。
无非是色衰爱弛,或是命中无子,不是男子薄幸,就是舅姑不容。
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不同于《卫风·氓》,因为女主人公没有氓之妻的那种自尊与决绝。它倒是类似于《邶风·谷风》,因为女主人公都温柔痴心,沉湎往昔。
从男主人公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不同于《孔雀东南飞》,也不同于真人版的陆游与唐琬,这个男主人公与焦仲卿和陆游有一个质的区别:面对眼前的这位哀怨的故人,他的灵魂已经不在场。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刘兰芝的悲剧和唐琬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美好的爱情被封建家长毁灭的悲剧,她们是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至少她们曾经拥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且是能以身相殉的爱情。而此诗中的女子是命运的悲剧,男子对她已经没有了爱情,只有一种曾经共枕、一朝分离后暂时难以完全漠然的善良,这是人性之中最本能的一种柔软。
为什么这样说呢?
细读文本就可以知道。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蘼芜,又名蕲茝、江蓠,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所以,古代育龄妇女多佩带内填蘼芜的香囊。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蘼芜生长在平原,薛道衡的《昔昔盐》说蘼芜长在水边。可见蘼芜并非高山深谷里的罕物,女子为何要“上山采蘼芜”?在平原或水边采采不好吗?何必要这么辛苦[古人上山,没有盘山公路,更没有索道缆车,而且从文本来看,女子是独身一人,为什么不叫个女伴(女人一般是群居动物)]?如果上山采蘼芜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劳动,为什么她会是独自一人(《诗经》里面的劳动场面向来是热热闹闹的集体劳动)?
女主人公勤劳、温顺、能干却被休弃,若说她是不贤惠才遭此命运,则于理不合;二人重逢,相敬如宾,若说是夫妻感情破裂,男子喜新厌旧,则于情不合。女子上山采蘼芜,可能正是因为不能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才令舅姑不满,让儿子休妻另娶。曹植《弃妇诗》中的弃妇就是因为“丹华实不成”,所以才“无子当归宁”;而且“有子”和“无子”的差别很大:“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有子女,好像挂在天上的月亮,皎洁耀眼;没有子女,就好像划过天际的流星,瞬间消失。有子女,月亮能和天空一起,长相陪伴,而没有子女,就好像流星消失一样,没有任何光华了。)
在“生殖崇拜”极其盛行的古代中国,崇尚“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被以江禽,揉以蘼芜”(司马相如《上林赋》),蘼芜被古人尤其是妇女们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由此可以推出,本诗中的女子极有可能是因为不能诞育子嗣为家族传宗接代而遭休弃。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她怀着一丝对未来的希望上山采蘼芜,希望它能给自己带来福音。
女子上山采蘼芜,也可能是为了在大自然中排遣郁结的愁绪。苍翠的山峦,寂静的林莽,兰草的清香,蘼芜的馥郁,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子下山时陌路回首,邂逅故夫,于是旧愁新怨交织,昔日的伤口便在今日的阳光下开出了花。
女子上山采蘼芜,还有可能正是期望在那条路上邂逅故夫。在自然生态和谐的古代,蘼芜随处可见,何必一定要上山?很可能是故夫常常经过那条路,女子便想去那里碰碰运气。终于有一天让她碰上了,于是才有了“长跪问故夫”这一幕,有了一直盘桓于心的那一问:“新人复何如?”一个“复”字意味深长,有些哀怨,又有些妒意和好奇。
究竟是哪一種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与故夫有关。女子对他念念不忘,心心相系。
故夫的表现又如何呢?
首先,故夫还是善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好”和“姝”的意思有无区别呢?
“好”,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美也,从女子”。但殷康认为,从字形来看,“好”如妇女抱幼儿,“无论反正左右,妇手都向子,无例外,原意概以多育为好,与后世姣美之意不同耳……许解‘美也,从女子误”。左民安在《汉字例话》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从‘好字的会意形式看,在古代很可能是以多子女的母亲为‘好的”。从字形和构词方式来看,“好”字的本义应是妇女的生育能力强。
再看《诗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姝”,还有《诗经·鄘风·干旄》《诗经·齐风·东方之日》中频频出现的“彼姝者子”,“姝”,都是美貌动人的意思。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有没有可能并非我们惯常理解的“新人虽然也算姣好,但不如故人美丽”,而是“新人虽然能够生儿育女,但不如你美丽动人”呢?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会跟后面一句“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形成矛盾。
这一句说二人“颜色类相似”,岂不是与前文对二人的比较自相矛盾了?
显然,故夫的话,只是对故人的一种善良的安慰,并非出于真心。真实的状况是,新人的姿色根本不比故人差。但他总该找出一点新人的不足,才能够安慰眼前这个失去了一切的可怜女人。女子最关心的首先是自己的容貌,“女为悦己者容”,她最在意的是故夫对她和新人的容貌评价,所以故夫善解人意地满足了她的好奇,平抚了她的妒忌。但他很可能话刚出口就后悔了,觉得这样的评价对于新人是不公允的,所以转而又说“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为新人“平反昭雪”之后,还是忍不住为了安慰故人而另找出新人的一个缺点:“手爪不相如”。而这个缺点,仍然可以说是莫须有的。
且看:“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多数版本都是这样的解释: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但颜色的问题明显是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缣的黄色还是一种染色工艺:“染兼五色”),不是“手爪”的问题。
从“手爪”的高低来看,反而是织缣者的手艺应当远胜于织素者。
《释名·释采帛》中说:“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绢,染兼五色,细致不漏水也。”也就是说,缣的纺织工艺是高难度的,首先,丝非常细致,纺织时又要双经双纬,还要染兼五色,最后达到细致不漏水的效果。《说文解字》中解释,缣就是双丝的缯。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
可见在工艺方面,织缣的新人一点不输给织素的故人。
再看速度方面:“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匹,四丈也。”(《说文解字》)新人织缣一日四丈,故人织素一日五丈余。差距是一丈余。
“丈,十尺也。”(《说文解字》)古代关于“尺”的确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古人以一拃为一尺,所谓一拃就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也有人说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张开拇指和小指,其间的距离为一拃,一拃为一尺。 “尺”的字形下面是两指,两指之间的距离即一拃,也就是一尺。“尺”的概念,各代制度不一。远古时代是“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大戴礼记·王言》),商代的一尺约合今天的16.95厘米,即使按这一已经扩大了的尺度概念,一丈多的布匹,也没有多长。加上织缣的工艺难度,这样的差距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这位故夫对新人其实是按捺不住的喜爱,所以即使要努力挑剔她的缺点,也只能是违心地吹毛求疵,甚至无中生有,从而表达对眼前这位失去婚姻就失去了一切的女人的善良安抚,以致“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结论的得出,是那样的违情悖理,不合逻辑:男人娶老婆,即使是现在,也很少有只看女人能干多少活儿,能挣多少钱的。貌美温柔、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宜室宜家,这对古人更重要。故夫不去比较那些真正要紧的事项,只说“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多少有些搪塞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很高妙的言说技巧。
对于“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一句,有人认为是故夫的台词,有人认为是故人的台词,我认为,从全诗语境来看,应该是故人的台词,是这个可悲的女人的台词。
她从故夫的“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的话语中得到了巨大鼓舞,于是有了发怨言的底气:“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人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当故夫对她流露出一些念旧和赞赏之情时,她如同一株在骄阳下萎蔫的禾苗霎时得到了雨露的浇灌,立时挺直了腰杆,长久以来的怨气和委屈终于能够一吐为快。这样的怨言,其实也是一种撒娇,在故夫瞬间的眷恋里,她暂时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这比她的悲剧结局更令人感到可悲。
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倾城之恋》)
得不着异性的爱,不仅仅是得不着同性的尊重,连自己的尊重都得不着。哀怨至今,郁结至今,自卑至今,破碎至今,在这一场期待已久的邂逅中,这个女子在故夫因着恻隐之心而惠赐的短暂而虚幻的光辉中得到了爱的沐浴,完成了生命的伪崛起。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窦玄妻《古怨歌》)这样的吟唱,往往是女子的声音,而“喜新厌旧”常常是男性的本能。
《圣经》中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失去了男人,女人的生命是否就无从附丽?
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我的名字叫女人
麦子
是
我只是你的一根肋骨
但經过了上帝的手
我便不再是一根肋骨
而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
生命
是
你还有许多根其他的肋骨
但只有这一根
名字叫女人
那些其他的肋骨
名叫勇气、善良、智慧、正义……
我是一根与众不同的肋骨
没有人可以替代我
完成你的生命
是
我保护着你的心
用最柔韧的质地
缓冲世界给你的压力和撞击
我会帮助你 我能保守你
因为那是上帝交给我的
使命
是
我是一根有使命的肋骨
我的名字叫女人
我从来不是弱者
我是你心灵的支撑
是你人生长途的伴侣
是
我是一根肋骨
不是股骨
不是肱骨
也许我无法替你打拼
但我负责守护你的心灵
——你强大的外表下最柔弱的那一部分
至于治理这地
则更须靠你自己跟宇宙的合一
是
我是一根
听从上帝命令的肋骨
我的名字叫女人
在你沉睡的时候
我被上帝领到你跟前
安静等待你自己发现:
“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是
我的名字叫女人
我是你的一根肋骨
没有人可以替代我
完成你的生命
是
我只是一根肋骨
我还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肋骨没有判断的智慧
但我会安静等候上帝的带领
等候你惊喜的声音
一天上午坐在教堂里听牧师讲道,心里却突然开了小差,想到我一直想不通的《创世纪》的几个章节:
1:28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2:21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2:22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2:23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2:24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我以前一直想:肋骨只是男人的一部分,而男人的肋骨不止一根。男人离了这根肋骨还可以存活,而肋骨无处寄附便无从得着生命。
我因此常常埋怨上帝的不公,觉得女人从创世之初便注定了不幸。
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上帝的心意:是,男人的肋骨是不止一根,但只有一根名叫女人,其他的肋骨分别是不同的意义与表征。
所以在教堂里,我写下了上面那首诗,算是解读上帝的心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