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24-3-22 08:15:19

[高考]2024年高考广东省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U15dc1joe8A-7BGzknSjA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 (一)

语 文             2024.03.13
本试卷共10页, 23 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 (县、 区)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还是韩愈的 “不平则鸣” 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 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中的一段话: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 ( “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 与诗歌的情感内涵 (“忧思感愤之郁积”) 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 “穷” 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 的经济状况,因此, “忧思感愤之郁积” 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 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 “穷于世者” 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 “穷于世者” 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1页 (共10页)

人情物理、 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 现象, 把 “穷” 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 “诗人例穷苦, 天意遣奔逃”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 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 被倒置为 “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 是知造物恶镌镵 (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 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 欧阳修强调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 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 “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 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 “诗能穷人”。 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 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 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穷而后工” 的 “穷”,不是指 “贫穷”,它与 “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 焦虑等情感体验。 所以欧阳修所说的 “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 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 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 满足的情感体验; 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 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痛苦、 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 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 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 痛苦、 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 诚然, 缺失、 痛苦、 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 但一定程度的缺失、 痛苦、 焦虑, 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 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 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 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 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 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 痛苦、 焦虑、 不安而不改初衷? 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 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 “穷” 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语文模拟测试(一) 第2页 (共10页)

“穷” 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 “穷” 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 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 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 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 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 欧阳修所说的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 “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 “富” 正是在 “穷” 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 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 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 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 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 对于“穷” 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 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 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 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 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 对于“穷而后工” 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首先提出 “诗穷而后工” 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 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3页 (共10页)

C. 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 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 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4分)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 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 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 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 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 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讲故事的人【注】(节选)   莫 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 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千岁的老父亲, 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 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 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的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

语文模拟测试(一) 第4页 (共10页)

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边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边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着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 孤独、 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⑥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 “用耳朵阅读” 的漫长生涯。 两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⑦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 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学价值不高。

⑧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 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 《秋水》 《红高粱》 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 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 “高密东北乡” 这个字眼, 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 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 的过程中, 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⑨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 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 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

语文模拟测试(一) 第5页 (共10页)

正所谓 “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了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⑩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 引发了一些争议。 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 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 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有删改)

【注】 此文摘编自莫言201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发表获奖演讲时,“我” 最怀念的人是母亲,因为 “我” 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她却无法分享“我”获奖的荣光。

B. 母亲认为说书人油嘴滑舌、不务正业,认为我讲故事也是“耍贫嘴”,说明她没有认识到讲故事的价值,为我的未来担忧。

C. 听到的许多鬼神故事(逸闻传奇让“我” 有强烈的现实感,其原因与小说《促织》虽情节荒诞却充满现实感的原因不尽相同。

D. 作者用 “炫耀” “文学价值不高” “阅读并不认真” 等词语描述自己及自己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坦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⑤段中四个“有时候” 领起的一组句子,将“我” 在荒草滩上放牧牛羊的孤寂感外化为具体场景,让孤寂变得鲜活可感。

B. 第⑧段“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作者以 “农民” 自比,以“土地” 喻小说《秋水》,精妙贴切,充满乡土气息。

C. 第⑧段“颐指气使” 和 “独断专行” 两个成语一般作贬义使用,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说明作家创作时应当充满自信,自由书写。

D. 第⑩段中,作者用 “那个得奖人”“他” 来称呼作为 “争议对象”的自己,凸显了他跳出当事人身份冷静面对争议的态度。

8. 莫言说: “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观察人、 研究人,包括研究我自己、 观察我自己的人。” 作者研究、 观察 “自己”,获得了哪些认识?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这篇演讲为什么要以“讲故事的人” 为标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6页 (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 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 《周书》曰:“民, 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 有雠而众,不若无有。 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 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 务除其灾, 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 问于李克曰: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武侯曰: “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 对曰: “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 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曰: “善。” 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 颜阖入见,庄公曰: “子遇东野稷乎?” 对曰: “然, 臣遇之。 其马必败。” 庄公曰: “将何败?” 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 “子何以知其败也?” 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 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 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 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 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故曰: 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 孔子曰: “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 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 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C得Ⓓ苟E得为上F用H民之I走之也J若决积水K于千仞之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多其雠也” 中的“多”,与 “孔子师郯子” ( 《师说》) 中的 “师”用法不一样。

B. “乡臣遇之” 与 “非及乡时之士也” ( 《过秦论》) 中的 “乡” 都表示时间。

C. 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D. 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 “偃” 意思相同。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7页 (共10页)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 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

B. 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

C. 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却预言其马必败,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

D. 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2) 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14. 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请简要概括。(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 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 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

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 “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 紧扣“好”字。

B. 姚勖一行人溯卷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

C. “芳新” “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 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16. 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8页 (共10页)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 即便一个绿色, 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 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 漫步苏堤, 两边都是湖水, 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若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 到初夏则更显成熟,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1. 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幽” “野” “闲”三个单音节形容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

22. 文中加点的两个词组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拟人化的方式不同,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6分)

四、写作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 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 勇敢地向 “无优势论” 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1966 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模拟测试 (一) 第10页 (共10页)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4 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 分)

1. 【参考答案】B (3 分)

【试题分析】A 项,“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广泛认同,但说其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于文无据。C项, “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 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一个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D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 ‘穷而后工’ 的 ‘穷’,不是指 ‘贫穷’,它与 ‘达’ 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可知,材料二认为“穷”包括“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和“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两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与材料一的阐释是一致的。

2. 【参考答案】D (3分)

【试题分析】 “论述更为深刻”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穷而后工”的论述无法看出哪一个更为深刻。

3. 【参考答案】 C (3分)

【试题分析】 “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不当。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4. 【参考答案】①宋祁认为诗歌让诗人处于困厄之中,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拨; ②欧阳修先说“然则非诗之能穷人”,然后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诗能穷人”观点的反驳。



5. 【参考答案】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 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 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6. 【参考答案】A (3 分)

【试题分析】 A项, “ ‘我’ 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 于文无据。

7. 【参考答案】 B (3分)

【试题分析】B项, “以 ‘土地’ 喻小说《秋水》”说法错误, “有了一片土地” 指的是“我”终于找到了能给自己提供创作源泉的文学领地,所以本处的“土地”指的是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

8. 【参考答案】 ①认识到曾经的农村生活是一笔财富,“高密东北乡”是自己文学经验的滋生地;②认识到作家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作家在创作时要有“颐指气使” “独断专行”的气魄;③认识到自己受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是源于灵魂深处与他们相似,更清醒地认识到要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④认识到面对争议时应跳脱出来,保持冷静,坚守作家的本分和职责,坚信写作的价值。

9. 【参考答案】①全文围绕“讲故事的人”展开叙述。文章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讲故事的人”的过程;其中又杂以议论,说明自己讲故事的内容、方式,以及自已作为作家,对讲故事的执着。②切合演讲者的身份。作为小说家,作者的职责就是“讲故事”,作者也正是因为讲出了精彩的故事而获奖。③“讲故事的人”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启蒙者、启发者、引领者。从童年时代起,作者就深受说书人、蒲松龄和众多善讲故事的村里人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10. 【参考答案】 DGJ (3分)

【试题分析】根据上文“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 可知,第一处应在 D处断开; “苟”意为如果,是关联词; “为”表示被动;“也”表示停顿; 再结合句意和语境,可知DGJ为正确点断处。

11. 【参考答案】D (3 分)

【试题分析】D项,“偃武修文”中的“偃”意为停止。

12.【参考答案】 A (3分)

【试题分析】A 项,“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不当,原文“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

13. 【参考答案】(1)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思考着为民造福)。



(2) 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



14. 【参考答案】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 ②孔子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无法乱跑, 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百姓的人也是这样。 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 “百姓,善待他们,他们就喜爱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 有很多仇人,还不如没有好。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道和正义治理百姓,用惠爱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 “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回答说: “屡次作战, 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东野稷在卫庄公面前表演自己驾驭车马的技术,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卫庄公说: “好。”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再回来。颜阖来谒见卫庄公,卫庄公说: “你遇到东野稷了吗?” 颜阖回答说:“是的, 我遇到了他。 他的马一定要累坏。” 卫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 东野稷的马累坏回来了。卫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 “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先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苛求自己的马,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材料二:

行仁政的君主的政治用仁德教化百姓,图霸业的君主的政治用武力威慑百姓,走强横之路的国家的政治用刑罚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场合,但以仁德教化百姓最为可贵。季孙向孔子问道: “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以亲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 “你处理政事,怎么能用诛杀的手段呢? 你想要行善,百姓也会跟着变好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 水混浊则鱼无法生存,政令苛刻百姓就会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太直耸就会塌陷。 因此治理国家,就好比给琴安上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百姓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 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顺从我(一译为“他们就好像自己驯养的马一样温顺”);不接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是我的仇敌。怎能不害怕呢?”一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参考答案】B (3 分)

【试题分析】B项,“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有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勖一行人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

16. 【参考答案】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参考答案】

(1) 画图难足江山如画

(2)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 示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明月夜短松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 小题, 11分)

18. 【参考答案】C (3分)

【试题分析】“始终”指从开始到最后的整个过程,不符合语境; “最终”强调的是经过变化或发展后得到的结论或结果,用在这里表明观念是描摹事物所得出的结果。“忠实”强调的是符合客观事实,能真实地、准确地反映; “忠诚”强调的是态度上的忠诚可靠、尽心尽力。“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不去努力做出成绩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无能为力”指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并非无能为力”可以与上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固若金汤”比喻非常坚固,难以破坏或攻克,用在这里形容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桥梁的稳固、坚固;“安之若素”形容面对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19. 【参考答案】

A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是扭曲(歪曲) 的

B 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

,

20. 【参考答案】

示例:不赞同。原句有两层逻辑关系 (两步推理),即“对事物理解深刻”是“与事物接触多”带来的结果,而“对事物理解深刻” 又会带来“观念清晰”这一结果。修改之后,变成了一层逻辑关系,从“与事物接触多” 直接跳到了 “观念清晰”,缺乏必要的推理过程,逻辑的严谨性不如原句好。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 小题, 9 分)

21. 【参考答案】①“幽” “野” “闲”言简义丰,更具多义性,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感受;②这三个字别具一格,有一种文言的趣味,使得语言节奏更富于变化和美感。



22. 【参考答案】①“蹬着脚”赋予摇摆的柳枝儿以人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们的活泼、热情和想要让人们感受春天来临的急迫状态;②“持重”则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气质,突出了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也与柳枝儿的活泼俏皮形成对照,突出不同的绿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四、写作

23. 【参考答案】 略。 (60分)

【试题分析】(1)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 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一等(16~20分)二等(11~15分)三等(6~10分)四等(0~5分)
基础等级内容20分
Gì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 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 “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 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 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意: 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三) 缺标题扣2分; 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一一、   丷

(四) 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 抄袭的, “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2024年高考广东省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