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24-3-22 08:16:27

[高考]2024高考语文名市名校模拟作文分类解析汇编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12SR74FRMmKXaypQIftzYA


2024届高三一模试题作文及例文汇编
开考时间 /考区教考衔接角度真题复现角度(新高考及全国卷)
23.10.25湖南郴州人文主题:理论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例】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3.11.6浙江杭州人文主题:百家争鸣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四【例】202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实,不只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我们获取知识,修养品格;亲朋好友、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皆可成为我们的老师。请以“亦为吾师”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3.11.7浙江绍兴人文主题:劳动光荣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例】北京海淀三模: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之手创造出来的。莫言也说:“劳动之美可能是人世间最值得赞同的美,这是一种力量的美、创造的美、朴素的美。”请以“劳动之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3.11.8浙江湖丽衢人文主题:理论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例】2022上海卷: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3.11.8浙江温州人文主题:讲好中国故事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例】2023全国乙卷: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当代领导人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3.11.9广东肇庆青年成长专题自我定位类
【例】201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01
浙江台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材料中提到,“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这句话强调了内外在冲突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外在的冲突实际上是内心矛盾的一种表现。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的关系:探讨内在冲突如何导致外在冲突的发生,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2.自我认知与冲突解决:分析了解自己的内在冲突对于解决外在冲突的重要性,提出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提升来化解内外在冲突。

3.冲突的价值与意义:讨论冲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如何从冲突中学习和成长。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或散文),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认识和处理好内在冲突是解决外在冲突的关键”的观点)。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02
湖南株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说:“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审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落脚点在第三句话。具体来说,第一句话阐述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关系。第二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承材料第一句而来,告诉我们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作品的优劣,言下之意是写作者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时代、民族之中,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是写作者必须拥有的精神维度。第二个分句阐述了写作者在创作上应饱含对“登高望远的热爱”,同时又时刻保持着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体现出写作者具有的理想情怀和理性思考。第三句话“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是对前两句的精辟总结,表达了写作者的一种特定精神状态和视角。简言之,材料强调,写作者在创作上既要始终饱含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把生命个体自觉融入国家与时代的洪流中,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同时又应时刻保持着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做既有理想情怀又有理性精神的“永远的攀登者”。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其中,“当代青年”指明写作对象,“追求理想”明确了立意的方向,“结合自身发展”要求要写出个体真实体验。

总之,本命题引导考生思考:如“永远的攀登者”一样,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要积极处理好作为个体的自己与国家、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让个人发展与国家、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体现青年的理想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也引导考生理性思考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彰显当代青年的理性精神。

写作时,可以首先针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展开论述,说明“小我”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大我”的大实现的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了,还是自然生机勃勃了,对于“小我”来说都是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基础。然后借此说明,我们青少年的个人理想,应当要结合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个人理想的实现能同步促进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引入奋斗、拼搏等元素,说明我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艰难险阻时,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立意】

1. 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使命应统一。

2.个人奋斗与社会使命应和谐共生。

3.与国同梦,勇往直前。

【例文】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个人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个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个人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诚然,任何时代,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国家而存在,国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而我们也应满怀理想与激情,心怀家国,向上攀登,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就像18岁的战士陈祥榕说的那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血脉中最浪漫的情怀。顺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你会听见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痛惜;你会听见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你会听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他们,还有无数个他们,把个人荣辱与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谈生死,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首首用血泪写就的壮丽诗篇,那是文人志士的慷慨悲歌,他们用生命在践行个人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个人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回顾历史,这些英雄赞歌代代相传;回望今朝,中华儿女在新时代书写自己的传奇。“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经历上百次失败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的精神,不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坚持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吗?袁隆平一生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为了杂交水稻耗尽半生精力,一生献身科研的探索精神,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折射呢?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用不同的形式去诠释这份只为中国的“清澈的爱”。

在新时代,我们青年人应立下远大志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事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祖国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牢记杨志军的话:“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勇敢地去攀登,去追求,去奋斗,去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誓言。

03
吉林白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验证性偏见”是指当我们认可某个观点时,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各种证据来解释当前的现象,自发地验证这个观点。而那些不符合我们经验、常识的观点,我们就会认为无法找到相应的证据,认为那些都是例外和偶然的情况。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验证性偏差,是因为大脑对以往经验的依赖。而且一个人越固执,那么他就越容易陷入验证性偏差之中。反过来,这种偏差也会加大我们的偏见,让我们变得狭隘。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验证性偏见”,无论是“有利证据”还是“不利证据”都应注意到,在下结论之前,做好调查研究,对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等,也应该兼听,全面思考,避免观点或结论狭隘的情况出现。

写作时,应先表明对“验证性偏见”的态度;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对“验证性偏见”的内涵进行阐释或分析;接着阐述“验证性偏见”的危害,从而明确杜绝“验证性偏见”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杜绝“验证性偏见”的做法,如应该做好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获得真知。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说理。如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刚愎自用,自认为刘邦不会反叛自己,终使刘邦趁机脱身,自己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如不切实际的“左倾”和“右倾”思想,均阻碍革命进程等。

【立意】

1.不畏经验遮望眼,全面思考出真知。

2.突破自我桎梏,走出偏狭牢笼。

3.避免“验证性偏见”,做好调查研究。


04
广东佛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提到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标识。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体现事物特征,凸显自身形象,帮助识别记忆;标识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载体,一条情感纽带……同时,事物的标识也伴随着时代不断沉淀、演变、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次作文题关联的是试卷中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长安”这一地理名词,引出“标识”这一饱含历史文化意味,而又具有现代价值的话题。题目由“长安”而起,但绝非止步于“长安”。“长安”首先是一个地理名词,题目中“以诗为径,畅游长安”的表述,以及“‘长安之旅,文化传承’研学体验活动”的情境创设,让考生对长安“也是一个文化标识”的理解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引出更广泛意义的“标识”这一话题。接着,材料以“是什么”的表述帮助考生丰富对标识内涵的理解。

“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这一表述突出了标识所具有的“让人识别”这一属性,为什么能够“让人识别”呢?因为标识能“体现事物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当标识“体现了事物特征”,那么事物自身的形象也就得以凸显,也就达成了事物能被人识别记忆的效果。在关于标识的内涵表述中,蕴含着一种写作的思维逻辑,那就是,标识是帮助我们识别进而了解某种事物的特有标记。标识是认识事物的触发点,最终指向的是标识背后的事物本身。例如“长安也是一个文化标识”,作为标识的长安,是我们辨别、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独有标记、符号。当然,作为以长安为标识的中国文化理解还可以展开得更具体一些,例如盛唐气象、诗意传统等。结合材料表述,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事物。而事物,可具体,可抽象,例如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无数工匠大师身上的技艺,都可视为我们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标识。又或是儒家学说的某一句经典表达,某一古典音乐,某一建筑,等等,都可认为是一种标识。

“同时,事物的标识也伴随着时代不断沉淀、演变、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考生的对标识的认识与理解。标识的意义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例如长城这一文化、精神标识,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意义阐释,也会呈现不同的中华文化与精神理解。由此可见,题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选取何种标识体现事物、阐释事物内涵,完全由考生的思考决定。题目关联了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材料里“长安”,可能考生对标识的理解认识更多会倾向于文化层面,但其实对事物标识的理解认识是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生活层面的标识,如各地地标,鸟巢水立方、长江大桥、上海外滩、西湖雷峰塔、桂林山水甲天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此外一方水土一方人,还有语言、饮食、风土民情也可以是一种标识。

在具体写作中,考生只要通过对某一个具体标识的特征揭示阐释,进而呈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深刻认识,就可以认为其精准地理解了标识的内涵。这是判断考生审题是否理解精准透彻、思考是否深刻的重要标尺。对此,考生要明确具体的标识是什么,这一标识具有怎样的特征,标识具有的这些特征如何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某一事物。例如,可以说中国结是一种标识,是一种文化符号,其造型优美、寓意丰富,体现的是中国式审美的浪漫与无穷的智慧;黄河是一个标识,一个精神载体,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路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体现的是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唐诗宋词是一种标识,一条情感纽带,不管身处何方,在唐诗宋词的吟咏中,总能梦回唐宋,情归华夏。“……”的存在,意味着考生可以不断延伸思考,丰富标识的内涵理解与意义阐述。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可尝试不止步于简单的并列关系罗列,而能把更深刻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例如,可说标识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当某种文化在发展中积淀、内化,进而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不同的群体、民族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精神认同,那么,不同的群体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标识、精神标识达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标识就成为一条情感纽带。当然,考生可不拘泥于上述的逻辑关系理解,完全可以有其他的认识与理解,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立意】

1.莫忘前路,应时代之需。

2.浩哉标识,极目以观。

3.携标识上路,莫忘初心。

【例文】

   寻循标识莫忘前路,发展标识时代之需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时代的曲水流觞寻觅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在每一场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之中,在历经沧海桑田之后,留下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标识”,经沉淀、演变、发展,递呈到今人眼前。当今的我们,应循标识溯源,找准记忆精神的归依,同时以发展眼光看待标识的变化与发展,在新时代下让其重焕生机。

标识,顾名思义,标记以待认识,它标记了我们来时路上的坐标,凸显民族精神与形象,联结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长安”这一地名早已超越物质上的地点,而是成为了对华夏子女亘古不变的精神召唤,烛照民族长空,浸润千秋万代。它海纳百川、繁荣向上的气度展现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自立自强的民族形象;诞生于其间脍炙人口的诗句穿过历史的迷雾萦绕在每个中华儿女儿时不眠的夜晚……它以它的曾经文化不断提醒着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不仅长安,天安门前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封封饱含血泪亲情的革命家书,无一例外给我们回眸历史深处的深情一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精神纽带,充沛于中华儿女奔涌不息的血脉之中。

时代的河床一刻不停地冲刷和涤荡,事物的旧有标识在一次次的冲刷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星燧贸迁,时代嬗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何在新时代下找准标识的定位,实现转化与发展,是时代之需,更是发展的必然。

褪去标识陈旧时代的外皮,才能窥见其新时代的生机活力。酌古御今,当曾经象征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成为权贵玩弄的工具,沦为旧时代统治阶级愚民之术的“标识”,辛亥革命的浪潮将其彻底席卷,带来以才论人的选拔曙光;当苏联斯大林体制的“标识”随解体而成为帝国的挽歌,中国共产党毅然撕下“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陈旧标识,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和生命力。由此而观之,标识不应是束之高阁油墨已干的油画,不应成为陈规的“金科玉律”,而是应不断革故鼎新,实现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

诚然,标识虽不断发展变化,其精神内核却始终如一,“科举制度”本义初衷为公正选拔,社会主义也始终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代青年,既应从标识中回望过往,不忘来时路,也应不断发展“标识”,赋予其全新的意义和内涵。

寻循标识不忘来时之路,发展标识以应时代之需,愿今昔之你我青年,皆能从标识中汲取力量,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标识。
05
云南曲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1月19日,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举行。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授奖辞说:“刘亮程的《本巴》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刘亮程获奖感言说:“我喜欢小说中哈日王这个孩童,他长着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学也许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浙江桐乡举行。本句只是纯粹的客观叙述事件,对作文立意的引导性不大。第二部分是《本巴》的授奖辞,强调《本巴》这一作品是对天真的童年时光的追忆,是对时间的思辨,是人类对返璞归真的极致向往。第三部分是该作品的作者刘亮程的获奖感言,强调他对作品中人物哈日王的喜欢,喜欢的原因是哈日王既长着大人的世故之眼,也长着孩子的天真之眼。而文学最像天真的孩童的眼睛,文学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对世界的观照,就是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综上,无论是授奖辞,还是作家的获奖感言,强调的共同点是“天真”“童年”“返璞归真”,也是本次作文的立意关键所在。拥有一双天真之眼,拥有一颗天真之心,是文学创作的条件,是文学作品的特质,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是我们面对人生需要的纯真态度。保持童真,返璞归真,是文学创作的主旨和归宿,也是人生的终级追求与极致修行。

本次作文由文学创作引出写作立意,写作时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而要由此引申开来,推而广之到为人处事、人生追求,自我修养等方面。

写作时,概述材料之后,可以引用刘禹锡的名言“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引出观点,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不忘初心是天真,无论何时,时刻提醒自己记住当初为了什么出发;乐观积极是天真,尽管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尽管眼前黑暗,但内心却亮的耀眼;热爱生活是天真,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最后借用明朝李贽的话“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总结全文,人生,过得充实快乐的人,都是真正天真的人。真正的人生,是摒弃复杂,抵达天真。

【立意】

1.炼一双天真之眼。

2.用孩童之眼看世界。

3.不泯童心,返璞归真。

4.天真是创造力的源泉。

【例文】

生命最美处 童真在心中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我想说,万古不磨意,童真在心中。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潮流怎样变迁,一颗纯粹的童心从远古流传至今,让我们在纷繁俗世中活出风范,活出真我。

恰如刘亮程所言,这个世界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去看。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静下心来,发现生活之美。李贽《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当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待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和奇妙,因为生活之美,既在于那些美妙绝伦的壮丽景象,更在于那些微小而平凡的瞬间。

看一朵花的开放,听床下的蟋蟀鸣叫,偷窥小蚂蚁运送一粒大米,看小蜜蜂在花丛中蹁跹起舞,跟随一滴水的足迹看它如何汇入小河,看月亮如何把世间打扮得朦胧迷人……只有当我们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才会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留有一份发现和欣赏美的闲情逸致。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发现追求之美。《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始终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童真”, 坚守着一生不变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终生努力,耗尽心血;国画大师黄永玉,始终保持童心,在美术史上独有风格,以卓越的才华,率真开朗机智的性格,成就一代“鬼才”,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保持一颗童心,让他们在事业上始终有一份热爱,让他们的人生追求永远年轻,也让他们成就了永远年轻的情怀。

童真是人生最纯粹的底色,没有掺杂任何杂念。这份纯粹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二十多年“追星逐月”的坚定,是“守岛英雄”王继才“三十二年向海上生”的坚守,是“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放弃繁华素履以往的坚持。他们一生不改对生命的忠诚,对家国的忠诚,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不受世俗纷杂的干扰,不身为物累,不心为形役,以最纯粹的方式干一件事业,并择一事终一生。

苏东坡曾说“天真烂漫是吾师”。童心未泯,就是天真依旧;童心未泯,就是不忘初心;童心未泯,就是永保信念。生命的归宿应该是童心满满,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饶宗颐说的一样,怀揣童心,发现生命最美。


2024届高三一模试题作文及例文汇编
开考时间 /考区教考衔接角度真题复现角度(新高考及全国卷)
23.11.14浙江台州个体思辨专题自我认知类【例】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4.1.8湖南株洲
人文主题:讲好中国故事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例】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24.1.11吉林白山人文主题:探索与发现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四【例】202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当代领导人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4.1.15广东佛山生命关怀专题生命礼赞类【例】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4.1.24云南曲靖生命关怀专题价值意义类
【例】2011江苏卷: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2024高考语文名市名校模拟作文分类解析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