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25-3-29 17:07:44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初三女生的作文因何打动网友?

来源:“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初三女生的作文因何打动网友?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近日,在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读初三的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爆全网。在她沉静的朗读中,真挚的文字静静流淌,让无数网友沉醉其中。
有网友评价,作文里“句句不提乡愁,句句皆是乡愁”,还有人说:“听完这篇寒假作文想家了!”“心底埋藏的故乡瞬间被唤醒”……这篇作文是如何构思出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感人作文
源自真实归乡经历

将张潇冉朗读作文的视频发到网上的,是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去年寒假,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作文作业,开学后开始陆续批改。看到张潇冉这篇作文的时候,他顿时眼前一亮。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旧轨还乡》

王杨军说,这篇作文的动人之处除了文笔,还在于张潇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爷爷为孙子蜷缩在卧铺尾部,孙子掀开窗帘看外面,尤其是爷爷因为一句‘孩子爱吃’就买下商品的细节,都很打动人。”王杨军说,“我一点都不怀疑它的真实性,没有观察真实生活是写不出来这些文字的。”

而现实中的张潇冉不像视频中朗读作文时那般沉静,她的脸上洋溢着十几岁少年的活泼。

提起写作的过程,张潇冉说,其实《旧轨还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构思,只是如实记述了寒假回乡途中在火车上的见闻,这勾起了她儿时的记忆。尤其是一对爷孙的互动让她很受触动,于是就记录了下来,“顺便交个寒假作业”。
https://pics7.baidu.com/feed/d0c8a786c9177f3e9701b2abc526a7c89e3d565c.jpeg@f_auto?token=285f76d4ef5063089e384127f2cde290

“我家的亲戚都在内蒙古,我爸骑马超级帅!”

张潇冉出生在杭州,只有逢年过节才回老家内蒙古看望亲人。因此,虽然年龄不大,她却对乡愁有着深切的体会。提笔时,这份乡愁就流淌到了文字里。可能正是这种“真实”,让她的文字更有感染力,也打动了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
https://pics2.baidu.com/feed/a686c9177f3e670917d6e032882e0332fadc5526.jpeg@f_auto?token=9d556a5d444e9d03189c69060de6a57a

作文走红网络
她更加认识到语文的魅力

王杨军决定让张潇冉在课上做分享,请全班聆听这份真情,他说这不仅是文笔的熏陶,也是心灵的浸润。“同学们安安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他们对于父母长辈的理解与感恩也在逐渐加深。”他将视频发布到网络后,更是打动了万千网友。

有人惊叹于张潇冉强大的文字叙事能力:“记忆变成文字展现在眼前,一幕幕如亲见。”有人感叹:“文字的力量震耳欲聋。”还有人勾起了儿时的记忆:“我的爷爷去世八年了,在我小时候,他每次赶集都会给我买泡泡糖……”
https://pics0.baidu.com/feed/a9d3fd1f4134970a3329467126234dc7a6865d0a.jpeg@f_auto?token=630fef53b5531c8bb321fa5ecf7db8ee

https://pics3.baidu.com/feed/a5c27d1ed21b0ef4d60a15566e2dcdd583cb3ed5.jpeg@f_auto?token=5a50e25595410437bc62cb6eb2a0af43
而对于作者张潇冉来说,《旧轨还乡》的走红完全出乎自己意料。她平时喜欢写作,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这次经历也让张潇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真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抒发真实情绪的工具”。
https://pics1.baidu.com/feed/bba1cd11728b471042b6b3ea76275ff2fd032370.jpeg@f_auto?token=c2954d350e23d9126f881c79b36e6e6b

《旧轨还乡》全文
↓一起欣赏↓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
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
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
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气流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在如迷宫里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老家时早已夜幕漆黑。冬夜遇上大雪,路面结冰,行车更是提心吊胆。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闻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
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挤着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这篇作文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
你曾怎样描写自己的家乡?


综合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浙江新闻、潮新闻
总台记者/孙金满
来源:央视新闻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06:17

潮评丨内蒙古女孩思乡作文走红,只因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处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738105072793915&wfr=spider&for=pc

一篇中学生的作文,治愈着万千网友的“精神内耗”!
前几天,博主“语文山水”发布了一则视频:在杭州某中学上学的内蒙古女孩张潇冉,写出一篇《旧轨还乡》,记录自己和家里的老人乘坐火车一起回家的情形,她用细腻笔触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让老师在批阅作文时深受感动,决定让她在课上读给同学们听。
“铁轨锈成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底片上的残影”,寥寥数语,便将对家乡的眷恋与时光流逝的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这正是思乡文章的至高境界。在网络上,这则视频也犹如一颗石子,在无数人心中掀起涟漪、泛起波澜。我们聆听,我们细品,仿佛自己也一起坐上了那一趟思乡的列车。
这篇作文,为何能够走红?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文采的斐然,生动的表达,只是“表因”,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因为它足够真实、真诚、真心、真情,有温度,更有灵魂,勾勒出了岁月的荏苒,人心的宁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也看到了一颗至真至纯的心;因为它让人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家乡与亲人,打开了“车马慢,书信远”的记忆阀门,唤醒了尘封已久的美好过往碎片,犹如游子们的“嘴替”,诉说着思乡思亲的衷肠。
更因为它在快的时代解构着慢的意义,提醒着世人,在用力奔跑的人生路上,可以适当停一停,看看沿途的风景,去触摸生活的真谛,莫让一个个“小确幸”轻易地从指尖滑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价值。
总归一句话:这是一篇具有“情感张力”的好文章,它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处,说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激荡起了“情感共鸣”的浪花,令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这样的情感散文,用“AI”也能写出来,一键生成即可,何必要人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出,这不是多此一举的无用功吗?可当我们以“模仿《旧轨还乡》,写一篇类似的思乡散文,每篇800字”为题让AI输出文章,结果是,虽然依然文采斐然,依然不乏生动细节,但总感觉缺点什么。
将其与《旧轨还乡》进行对比就会恍然大悟,缺的是独一无二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是带着个体深刻烙印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表达。AI生成的散文,再华丽再细腻,也终究是虚构的,而非真实的。其模仿人写的散文,相似度可以高达99%,唯独缺了那1%,而恰恰是这1%,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倘若学不到这个灵魂,文章再好,也不过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无法触动人心,引人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在全国两会期间也说过,AI写出来的剧本,看起来很完美,但只要一深究就会发现,缺少人的温度和感情乃至思想,所有的语言都很标准,但唯独没有个性。AI替代不了人的真实感情。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使用AI,并且坚信会用AI的人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但我们更坚信的是,AI不能取代人。
在AI时代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作?《旧轨还乡》其实已经给出了回答,并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为了保存我们那份“本真”,对世界的那份人的“感知”、人的“情感”,为了让所有人明白,“言之有情”才是文章的内核,有“人味儿”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09:20

来源:杭州初三女生爆火背后的故事

https://www.hangzhou.gov.cn/picture/0/s2503280952105744270.jpg

杭州初三女生因为一篇作文带火了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句句不提思念,却句句都是思念”。《人民日报》官方抖音账号转发了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给出精辟的点评,并获得百万点赞。她也因此在全网走红。“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视频中,她正在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作文《旧轨回乡》。
文中“傻事”引发情感共鸣 不少网友表示“听哭了”文章以归乡之旅为线索,通过绿皮火车这一载体,抒写了跨越时空的亲情记忆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正是这样一篇关于亲情、乡愁与生命轮回的深情叙事,打动无数网友。记者联系上了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王杨军用短视频展示真实课堂、传递语文之美的故事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王老师介绍,这是他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文,开学后陆续进行批改。当批改到张潇冉的作文时,他眼前一亮。“这个年纪的小孩子能够写思乡这个题材的并不多。有部分孩子写到思乡的,无非就是点到他回老家了,然后呈现一下他在老家所做的有趣的事情,例如在老家放烟花、拜年或者旅游等等之类的题材。”而张潇冉写的是自己坐火车回乡,通过一个交通工具引发感思,这样的作文真的很少见,“所以我还是比较惊讶的”。为什么这篇作文能打动人?王老师觉得文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叙述的内容。王老师分析,作文的前半篇写得很细腻,把情感挖掘出来了。“读到后半篇时,我就非常感动,尤其是她讲到,推销员向老人推销商品,始终推销不出去。但是他话术一转,说孩子爱吃。这样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突然就达成了,这句话是最打动我的。”批着批着,王老师自己不禁红了眼眶。这一段推销员的经历也打动了同学们。有位女生因为张潇冉的这篇作文写下读后感,其中也提到:“小时候,我爷爷奶奶大概也做过许多‘傻事’。”同学们对于父母长辈的那种理解与感恩,通过这篇作文也会逐渐加深,这也是王老师决定公开分享这篇作文的另一个理由。没想到,视频意外走红,网友在感叹出色的文采的同时,也被文中真实的描述打动,纷纷表示“听哭了”。
她文静细腻追求真性情 喜欢杭州的茶文化和历史传说3月27日傍晚,张潇冉结束一天的课程,准备参加晚自习。“父母毕业后来杭州工作,定居在这里,我出生在杭州,也在杭州长大。现在逢年过节才能回老家,看望家中长辈和亲戚朋友。”张潇冉告诉记者,正是“新杭州人”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她有了浓浓的乡愁。张潇冉说,自己是史铁生的粉丝,时常翻阅散文《我与地坛》。对于第二故乡杭州,张潇冉说她喜爱杭州的历史文化,比如“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每年学校组织春联创作活动,她参加了多次,今年是蛇年,她根据“白蛇传”,写的是“龙游沧海掀热浪,蛇渡红尘遇良缘”,过年时还贴在了自家大门上。张潇冉的老师们觉得,她是个话不多,心思细腻的女生,各方面都很优异,还有音乐特长,很早就过了钢琴十级。好朋友章秋涵在一旁补充,大家一看她就像北方人,但相处下来就知道她其实性格温婉。不过她家里人非常热情,每次过年回来会带老家的美食和大家分享,有时自己还受邀请去她家里品尝纯正的内蒙古早餐,“酥油茶和奶酪可美味了!”王杨军介绍,张潇冉平时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比较喜欢阅读,“她经常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会把自己看书过程当中的一些困惑和对文章的见解看法,发来跟我交流,非常追求真性情的一个孩子。”学校附近正好有一条铁轨,王杨军特意邀请张潇冉去走走,为她拍下几张照片。“这篇作文一直放在我的电脑中,上周忽然想到单独为她剪一个抖音视频。”“张潇冉的视频发出后感动了无数网友,有个内蒙古当地的官方账号联系我,想给她赠送一份礼物,我也表示了感谢。”王杨军说。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15:40

初三女生张潇冉作文爆火!人民日报、央视都点赞,作文好在哪儿?

来源:初三女生张潇冉作文爆火!人民日报、央视都点赞,作文好在哪儿?

初三女生张潇冉的《旧轨还乡》被人民日报、央视盛赞为"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她用质朴文字勾勒归乡火车上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一一勾勒;铁轨锈成了虚线,故乡洇成底片上的残影",让千万游子在平实细节里看见文字击穿时空的力量。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https://mbdp01.bdstatic.com/static/landing-pc/img/like.9c74151c.png有用https://mbdp01.bdstatic.com/static/landing-pc/img/degrade.25a6064e.png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初三女生张潇冉作文爆火!人民日报、央视都点赞,作文好在哪儿?
最近,一个初三女孩——张潇冉火遍全网,热度一路狂飙,不仅登上了权威的人民日报,就连咱们超有排面的央视都配文转发,这牌面,谁看了不羡慕?起因是张同学在班里读了一篇作文《旧轨还乡》。
https://pics7.baidu.com/feed/0df431adcbef7609cd70e807213e38c37dd99e25.jpeg@f_auto?token=8ccdc35eaaefd1f81db491cce1ef20dd

这篇作文好不好!央妈这样评价:“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张同学的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就全是风景”。这评价,直接把大家的好奇心拉满。张潇冉究竟是何方“大神”?她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一名普普通通却又不普通的初三学生,同时也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她的老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是她心底最柔软的牵挂。而她写的《旧轨还乡》,本是一篇寒假作业,却意外出圈。
https://pics1.baidu.com/feed/060828381f30e924f6488a1c43ebf5091c95f725.jpeg@f_auto?token=ee6dca4c82cd099b50835a8ab9719ee7

在这篇作文里,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见高深莫测的写作技巧,全是质朴的文字。她只是细细描述着归家火车上的所见所闻,可就是这些平实的表达,将对内蒙老家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一一勾勒”,就这一句,宛如神来之笔,把那种对故乡记忆的追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简单两句话,道出了多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难怪众多网友纷纷感慨:“这辈子都写不出这两句” 。
https://pics4.baidu.com/feed/2934349b033b5bb54f5833e539304e36b700bc14.jpeg@f_auto?token=fb8bcc6fc3e476f65d74714abddd6465

张潇冉用最本真的文字,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凡,让大家看到了文字纯粹的力量。那么问题来了,你看过她这篇爆火的文章吗?要是看过,不妨分享分享你的感受,大家一起探讨探讨这篇作文的魅力所在!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18:16

感动全网!浙江初三女生一篇作文火上热搜,网友:听哭了……
来源:感动全网!浙江初三女生一篇作文火上热搜,网友:听哭了……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原创 青春浙江 青春浙江最近,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刷屏全网!在浙江上学的内蒙古姑娘张潇冉用25小时的绿皮火车回忆把“故乡”和“亲情”写成了千万人的泪腺开关“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推销员说‘孩子爱吃’,爷爷就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短短千字没有一句“我想你”却让网友集体破防:“后劲太大!”“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08.jpg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10.jpg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11.jpg文字是时光的“保鲜膜”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18.gif张潇冉的作文里最戳人的不是风景而是藏在缝隙里的温情姥爷离世后回乡从“惬意”变成“煎熬”但火车上蜷缩床尾的爷爷偷偷掀帘看风景的小孩瞬间唤醒儿时记忆——原来长辈的爱就藏在“莫名其妙”的纵容里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20.jpg这届年轻人总爱说“不会表达爱”但文字偏偏有魔力:它把说不出口的思念变成铁轨摩擦声车厢推销声、姥姥怀抱的温度……让爱穿越时空,永远鲜活长辈的爱是“笨拙”的满分作文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23.gif张潇冉的作文也炸出了一堆“同款回忆”有网友说:“小时候奶奶总把零食藏到过期后来才知道那是她以为‘最好的东西’要留给孙女回家吃”“姥姥带我坐火车舍不得吃只买一份盒饭,让我吃”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44/783/626.jpg你看长辈的爱从来不用华丽辞藻全在那些“笨拙”的细节里他们或许不懂什么热梗但会因为你一句“想吃”跑遍整个菜市场他们可能记不住WIFI密码但永远记得你儿时的一件件趣事你爱吃的零食别让爱变成“过期底片”文字为传播而生但它也是让爱“复活”的时光机:爸爸总说“家里啥都不缺”却偷偷收藏你小时候的旧书旧本子所以呀别总说“等我有空”:拿起笔:把姥姥腌的咸菜、爷爷的旧军用水壶写成“家族史记”打开备忘录:记录下妈妈唠叨的“降温添衣服”那是比情书更动人的诗打个电话:告诉远方长辈“你藏在皱纹里的爱,我全都收到了”张潇冉用一篇作文让无数人搭上“思乡列车”今天,轮到你了!你的“旧轨”故事准备好了吗?分享一个长辈让你“破防”的细节点赞最高的送小编的无畏,本是青春模样不退,彰显青年担当“青春浙江”挑选身边的“出圈”青年推出系列原创视频——《我们》记录他们他们逐梦前行的奋斗故事↓↓↓原标题:《感动全网!浙江初三女生一篇作文火上热搜,网友:听哭了……》阅读原文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20:25

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一篇作文感动万千网友

来源: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一篇作文感动万千网友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22:55

这篇冲上热搜的初中生作文,是对模板和套路的超越|新京报快评
来源:这篇冲上热搜的初中生作文,是对模板和套路的超越|新京报快评

基于真实思考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所在。

▲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该视频为张潇冉朗读这篇作文过程的完整记录,源自视频号“语文山水”
文| 赵清源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感动万千网友(了解全文请观看文首视频)。截至3月27日傍晚,相关平台已收获超过167万点赞,近7万条评论,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感慨:文中没有一字煽情,听完却泪眼婆娑,“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

世有王杨军,然后有张潇冉。一篇浸润着浓浓思乡情的《旧轨还乡》当然是佳作,不过,能够发现这篇佳作或者说能够给予这篇佳作展示舞台的王杨军老师,恐怕才是难得一见的明师(注意,不是名师)。
反观当下,尽管我们的中考、高考作文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多元,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给了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作文往往还是陷溺在“八股”的泥沼之中,呈现出程式化、套路化的特征——缺乏立意、没有思想、堆砌辞藻、制造空话……看似引经据典,实则信口开河;看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看似仰望星空,实则故弄玄虚。

究其原因,“终是不读书之过”——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恐怕是最主要的。稍稍了解写作的人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尽管现在的学校也在提倡读书,开展各种活动,旨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真正属于孩子们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加上缺少引领和督促、电子产品的无孔不入等原因,学生即使读书,也是流于形式,做不到深度阅读。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既体验不到文学的魅力,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自然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无法“下笔如有神”。
这便导致作文模板和套路大行其道。正所谓,自古真情得分低,总是套路得人心。为了快速提高分数,有的语文老师直接挑选所谓的范文让学生背诵,并告诉学生,无论作文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只要把范文适当修改,移植进去就可以了,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不一定能得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老师一旦长期使用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便很难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课堂也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写来写去都是一个模子,写作思维也渐趋同质化。还有一些教师几乎不批改作文,作文课形同虚设,全都用来刷题。
相较之下,王杨军老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有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现实价值。比如,他说“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模板’式的作文扼杀了一些表达。”在王杨军的定义中,相比于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比喻,真实的记录是排在第一位的。

王杨军不提倡学生背诵作文素材,那是一块别人嚼过的泡泡糖,再品也没滋味。他鼓励大家认真观察生活:“我会让大家写周围同学的外貌、写喝一杯奶茶的感受,这些他们点滴记录的内容会成为他们以后写作文时的真实素材。”
写作的本质其实是将人类发散的网状思维流动进行线性梳理。其外显形式是有层次、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内核则是思考的逻辑和由此产生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基于真实思考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所在。

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填塞进固有的结构与套路,只会让本就缺少逻辑体系的稚嫩思考被这些套路再次拆解。如此写作,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评析,怎么可能不四分五裂、杂乱无章?

其实,生活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渠道无比畅通的时代,绝大多数学生本就是会思考、有思想的。当学生没有任何框架的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写真话、讲真理,叙真情时,“话”是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理”是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判断,真正相信且认同的道理,“情”是亲身感受、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这样的“话”“理”“情”,才情真意切、铿锵有力,也往往更能自圆其说、逻辑严谨。这也是《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够感动万千网友的原因。

其实,张潇冉常有,而王杨军不常有。愿语文课堂出现更多的王杨军,发现更多的张潇冉。

撰稿 / 赵清源(媒体人)编辑 / 迟道华校对 / 王心


虎子 发表于 2025-3-30 10:26:12

人民日报和百万网友,为何点赞一篇初中生作文?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888815075547019&wfr=spider&for=pc


近日,《人民日报》转发的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视频中,她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旧轨回乡》。张潇冉的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些官方账号也转发了这个视频,引起强烈的反响。
截至3月28日中午,该视频已收获超过179万点赞,7万多条评论。“一篇作文带火家乡”“好会写啊”“让人听得泪眼朦胧”……网友们不吝赞美。
据报道,视频的发布者,是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其主理的视频账号“语文山水”,用短视频展示真实课堂、传递语文之美,已有超过1480万粉丝。王老师介绍,这是他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文,开学后批改到张潇冉这篇的时候,他眼前一亮。看到这篇作文,他也才知道张潇冉是内蒙古人。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寥寥数语,便传递出了对家乡的眷恋与时光流逝的怅惘,读完仿佛整个人都坐上了那趟思念的列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张潇冉的作文走红,契合了白居易提出的这一千古文学主张。在作文里,张潇冉回忆起儿时“摇晃25小时的绿皮火车”的归乡情景,如今姥爷去世后再坐火车返乡,满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有情感才有美感,网友点赞的绝不止于文字。换句话说,打动网友的不是小姑娘“会写”,而是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用心感悟。文字之美,离不开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烹制”。张潇冉因为情感萌动而用文辞表达出来,读到文章的网友,也深入体会到她的情感与乡愁——这即是达到了王国维所谓“真景物、真感情”的美学境界。即使在AI时代,人类写作为何不可替代?初三女生的这篇作文,从侧面给出了一个精彩答案。
这篇小作文里,其实有作者不经意呈现的社会变迁。铁轨两端的城市在变,铁轨的“心理距离”也在变。张潇冉一家的经历,也是几十年来“孔雀东南飞”的真实写照,打工的父辈从塞上北国到山水江南,孩子们得以在大城市接受良好教育,但也升腾起浓浓乡愁。这种乡愁,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缩影。亿万国人的流动带来活力,无数个“张潇冉”,也是我们自己,求学、工作在异乡,乡愁成为维系故乡与亲人的情感纽带。也因此,这篇作文里情感自然流露,变化不经意展现,文字无言,万物不语,却拨动人们心弦。
在“生活慢,车马稀”的年代,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绿皮火车时代,乡愁是一段长长的铁轨;而当人们在城市扎下根来,又或家乡亲人离世,乡愁成为人们打拼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源动力,既推动个体前行,也是城乡建设的动力和价值归依。
城市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人们仍然会怀念故乡、怀念童年,这种情感不会因为物质进步而消失,反而会在特定的时刻更加浓烈。这也提示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留住乡愁的重要性。在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中,尽量留住乡愁记忆,让“此处即彼处,他乡即故乡”,使得物质进步与乡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也是点赞的网友们期待读懂的“言外之意”。
(原题为《人民日报和百万网友,为何点赞一篇初中生作文?》 作者 文阳 来源 红星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初三女生的作文因何打动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