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结构模式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来源:http://ccitccx.blog.163.com/blog/static/374760820099129819423/比喻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又有两层,第一层是其思维的逻辑结构,第二层是其信息结构;表层结构是指其语言表达结构,也包括两层,第一层是语言表达的结构模式,第二层是语言表达的具体形式。传统修辞学以经验的已存在的比喻现象——显比喻——为比喻的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归纳法——收集用例、排列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出规律。然而不管研究者收集的用例数量有多大,都不能与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比喻事实的海洋相比,更丝毫没有涉及到比喻这座巨大冰山的底座——潜比喻现象。因此用归纳法研究比喻,所归纳的比喻现象总是不完全的,其理论解释力总是有限的,而且缺乏预测和指导能力。本文拟用演绎法,穷尽性地描写比喻的结构模式,并讨论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比喻同义世界的层次性,比喻的潜和显、零度和偏离。
一比喻的深层结构模式
“比喻,就是借助于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为中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相提并论,互助互补,交相辉映,混为一谈,合而为一。”①这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对象)进入比喻,就分别叫做本体和喻体,它们之间相似性的方面就叫做相似点,于是,本体、喻体、相似点就成为构成比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三个要素就构成了比喻的深层结构。
关于比喻的深层结构,王希杰先生在《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②曾首次做过较详细而深刻的阐述,认为,比喻的深层结构有四个要素:本体(S)、喻体(O)、似同点(X)和差异点(Y),在《修辞学导论》③里,他用下列公式来表述比喻的深层结构:
如果:X
如果:S——X,O——X
那么,就:S←→O
也可以简化地写成:
S(Y)→X←O(Y)
他解释说:如果S和O之间存在着X,如果可以暂时丢开它们之间的差异之点,那么它们就是等价的,可以同时共现,相互辉映,交融在一起。
王先生是把差异点作为比喻的深层结构要素的,而我们将其视为比喻构成的前提。因为对本体而言,喻体的选择必须是同本体本质不同的对象,这是不言而喻的。与本体本质不同是选择喻体的一个前提条件,正因如此,差异点才不会在任何一个比喻的表层结构出现。也许有人认为,相似点在比喻的表层结构也不一定出现,为什么却将其作为一个要素呢?我们认为,任何不同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且只是相似,并非相同),只看作者从何角度选择而已。也就是说,通过联想,对相似点的选择是自由的,而比喻的本、喻体之间的差异点是却是本质属性的不同,这是绝对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说,两对象之间从这一角度看,本质是不同的,从另一角度看,本质又是相同的,于是而只选择本质不同的方面。
因此,我们认为,两对象在本质不同这一大前提下构成的比喻,其深层结构只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其深层应有两个结构:
深层思维结构:( B(X)∧ Y(X))→(B ?/SPAN>Y )
深层信息结构:如果(梨花(白)+ 雪(白)),那么(梨花 = 雪)
在深层思维结构中:B为本体,Y为喻体(也可以反过来,Y为喻体,B为本体),X为相似点。整个公式意为:如果同时存在具有相似点X的甲乙两个本质不同的对象B和Y,那么在特定情境中,B和Y就等值而构成比喻。深层思维结构是一个抽象模式,其要素B、Y、X都是变量,是三个纵向的聚合体,其分子是无限多的,这些变量的聚合体如果分别被各自的聚合体内的任何一个确定的分子代替,三者就又组成了一个与深层思维结构相对应的深层信息结构。在比喻的深层结构中,本体和喻体是可以互喻的。
深层信息结构表示:甲聚合体的分子“梨花”和乙聚合体的分子“雪”代替了B和Y,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白”,“梨花”和“雪”就等值而构成比喻。
二比喻的表层结构模式
虽然“深层信息结构”比“深层思维结构”具体,但仍然是某一个比喻的抽象模式,要想将其投放到语言交际市场上去,还必须转化为表层的语言结构。由深层向表层语言结构的转化及表层语言结构的确定,受制于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1)词汇、语法、语体等;(2)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和交际对象等;(3))表层结构某些成分的省略;(4)多样不同的联结方式;(5)多种多样的转换方法和手段,如王希杰先生所论述过的插入、删除、增添、移位、换位、替换、嵌入、组合、化合等。因这些综合因素的参与,比喻由深层信息结构转化为表层语言结构后,就显得异常多姿多彩了。
这里,我们只从比喻表层结构成分隐现和排列次序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比喻表层结构的基本模式类型及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
比喻表层的语言结构有四种成分:本体(B)、喻体(Y)、联结方式(F)和相似点(X)。这些成分有的可以不出现,即其中的四个成分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省去一个、两个甚或三个。除省去的成分以外,出现的成分由于在线性组合中排列顺序的不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表层语言结构,用演绎法进行穷尽性的推导,有以下15类情况:
1.本体、喻体、联结方式、相似点都出现,共有24种模式:
BXFY:梨花白似雪。……
BFYX:梨花如雪白。……
BYFX:梨花雪一样的白。……
BYXF:梨花雪白似的。……
BXYF:梨花白雪似的。……
YFXB:雪像白梨花。……
YXBF:雪白得梨花似的。……
YBFX:雪梨花似的白。……
YFBX:雪如梨花白。……
YXFB:雪白得像梨花。……
FXBY:如白梨花般的雪。……
FBYX:像梨花似的雪白。……
FBXY:如梨花的白雪。……
FXYB:像白雪一样的梨花……
FYBX:如雪梨花白。……
FYXB:如雪的白梨花。……
XBYF:白梨花雪似的(纯洁)。……
XYFB:白雪一样的梨花……
XYBF:白雪,梨花似的。……
XFBY:洁白胜过梨花的雪。……
XFYB:洁白胜过雪的梨花。……
XBFY:洁白的梨花胜过雪。……
2.本体、喻体、联结方式三者出现,共有6种模式:
BFY:梨花像雪。……
BYF:梨花雪似的。/……
YFB:雪像梨花。……
Y(F)BF:雪,梨花一般……
FBY:像梨花般的雪。……
FYB:像雪的梨花。……
3.本体、喻体、相似点三者出现,共有6种模式:
BYX:梨花雪白(桃粉红)。……
BXY:梨花白雪。
YXB:雪白梨花。
YBX:雪梨花白
XBY:白梨花雪。
XYB:白雪梨花。
4.喻体、联结方式、相似点三者出现,共有6种模式:
YFX:雪一样白……
YXF:雪白一样……
FXY:像白雪……
FYX:像雪白……
XYF:白雪似的……
XFY:白得如雪……
5.本体、喻体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BY:梨花的雪……
YB:雪梨花/……
6.喻体、联结方式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YF:雪一样的 ……
FY:像雪……
7.喻体、相似点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YX:雪白
XY:白雪
8.只出现喻体,其余成分皆隐去不现,只有1种模式:
Y:梨枝堆雪,桃花艳目,春风一夜来。
9.本体、相似点、联结方式三者出现,共有6种模式:
BXF:梨花白如(似/ 像 /是/……)
BFX:梨花如(似(的)/ 像 /是/……)白
XBF:白梨花如(似/ 像 / 是/ ……)
XFB:白如(似/ 像 / 如 /……)梨花
FXB:如(似/ 像 /是/……)白梨花
FBX:如(似/ 像 /……)梨花白
10.本体、联结方式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FB:如(似/ 像 /是/……)梨花
BF:梨花如(似/ 像 / 似的/是 /……)
11.本体、相似点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BX:梨花白(比拟产生于这一结构模式)
XB:白梨花
12.相似点、联结方式二者出现,共有2种模式:
XF:白如(似/ 像 /是/……)
FX:如(似/ 像 /是/……)白
13.只出现相似点,只有1种模式:
X:白
14.只出现联结方式,只有1种模式:
F:如(似 /像 /是/……)
15.只出现本体,只有1种模式:
B:梨花 上面我们一共刻画了比喻表层结构的15类64种语言模式(巧合64卦之数)。
对此有几点说明:
第一,第1类的四个成分都出现,是完全式模式,也是基础模式,后14类都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省略成分变异而来的。
第二,它们都是比喻表层结构最基本、最简单的可能模式,组成了比喻表层结构最基本、最简单的语言模式的可能世界,比喻表层结构的一切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式都囊括其中,概莫能外。
第三,在这64种表层结构模式中,并非其中的每一种都能转化成符合语法、符合逻辑、符合现有语言习惯的具体的比喻表达式,即并非都是有效式。有的不能转化,如YBXF、YBX、BXF、BF、XF、FX、X、F、B等;有的转化后表达的信息同原比喻深层信息结构的内容不符,如“FBYX:像梨花似的雪白”;有的转化后语义不明或有歧义,如“YB:雪梨花”,说的究竟是什么?还有的不符合语言习惯,如“YXB:雪洁白的梨花”,习惯上,理应在“雪”后有语音停顿,书面上要有逗号或破折号(是一种联结方式),但如在这式里有逗号等,就变成YFXB模式了。等等。
第四,比喻的一切复杂式都是在这些基本的、简单的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或条件扩展而成的。
第五,9——15类,喻体没有出现,是不是比喻的可能表层结构模式?回答是:有些是,有些不是。一般认为,比喻必须有喻体出现,否则不是比喻,但有人认为,也有不出现喻体的比喻。根据演绎出的比喻表层结构模式,我们发现,以下四种模式喻体未出现,但又确实是比喻的表达式:
XFB:白如(似/ 像 / 如 /……)梨花
FXB:如(似/ 像 /是/……)白梨花
FBX:如(似/ 像 /……)梨花白
FB:如(似/ 像 /是/……)梨花
尽管,在这些形式中,是原本体转为喻体(“梨花”原是本体,现在成了喻体),显得本体不明,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比喻。
第六,喻体未出现的结构模式“BX:梨花白”,其实正是比拟的结构模式。
“BX:梨花白”,从表层看,它似乎不是辞格,是常规语言形式,“白”是对“梨花”的陈述。但在比喻的深层结构中,“白”本是本体“梨花”和喻体“雪”的相似点,不仅梨花具有这一特性,雪同样具有这一特性。因此,“BX:梨花白”的形式可以看作:当喻体隐去时,将喻体所具有的特性直接加到本体上,这就构成了传统辞格学所说的“比拟”,由此可见,比拟正是产生于比喻的这一语表结构模式,其深层基础仍然是比喻的思维结构模板。从这一角度看,把比拟归入比喻是有道理的。
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导论》中论述省略了喻体的比喻时,举了下面一些例子:
①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毛泽东《十六字令·六盘山》)
②《中东和平陷冰河期》(香港《星岛日报》1997年4月9日)/《中东和平陷入冰河期》(《参考消息》1997年4月11日)
③《人民海军步入了“不惑之年”》(《光明日报》1997年3月26日)
④春天的田野在短短一年时间穿戴起所有美丽的花朵和露珠。(杜运燮《雪》)
这些例子都是“BX模式”,现在一般认为都是比拟。王先生对这些例证的解释是:例①省略了喻体“剑”,只有剑才能“刺破青天锷未残”。例②省略了的喻体是“地球”或“地球上的山河”,因为“冰河期”本是地质学术语,指的是地质运动的一个阶段。例③省略的喻体是“人”,说的是人民海军就像一个人一样,步入了不惑之年。例④中“田野”的喻体是“人”,但被省略了。(第327页)这种解释正说明此类现象是让喻体的特性直接同本体组合,而“BX”正是这种组合的模式。
王希杰先生认为:“比拟其实就是一种比喻,借喻中特殊的一种。传统上把它当作独立的辞格。它通常是喻体并不出现,而直接运用适用于喻体的词语来描写和表现本体。”④以前也有人把比拟归入比喻。笔者曾在《比拟的逻辑运思》⑤中解释比拟的创造性时说:“比拟是以两个对象的类似点作为变通点的。它产生的全过程是:先作一个喻体宽泛的比喻,再用一个判断断定喻体的属性(包括言行、性质、情态等),最后再让喻体的属性与本体结合。如‘星星笑了’这一比拟的思维过程是:星星像人——人笑了——星星笑了。可见比拟的产生其实是以比喻为基础的,但其语言形式却越过了比喻,直接把比喻中喻体的属性加到了本体身上,而喻体并未出现。”根据这一原理,比拟就是比喻的一种偏离形式——简化形式之一,它可以还原为一般比喻。如将前举王先生的四个例子可以还原为:
山犹巨剑,刺破青天锷未残。
中东和平如地球一样陷入冰河期。
人民海军像一个人似的步入了“不惑之年”。
春天的田野,宛如一个姑娘,在短短一年时间穿戴起所有美丽的花朵和露珠。
至此,我们从比喻的表层结构模式中发现了比拟模式的来源:比拟的深层思维结构和表层模式来源于比喻的深层思维结构和表层模式。这就是演绎法的功劳,归纳法是力所不及的。
三 比喻同义世界的层次性
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比喻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模式和具体的语言表达式)是由同一深层结构(思维结构和信息结构)投射、衍生、变化而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会形成五个层次不同的同义世界:
一是由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组成的同义世界,这是最大的比喻同义世界;
二是深层思维结构和深层信息结构构成的同义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者转化成了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化;
三是表层结构模式同具体比喻的语表形式构成的同义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前者转化成了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化;
四是64种表层结构模式聚合而成的同义世界;
五是在本体、喻体、相似点已然确定的情况下,丰富多彩的具体的比喻构成的同义世界。
由此看出:
①一个具体比喻的实现是通过层层转化、由抽象到具体化的过程:
深层结构(思维结构—→信息结构)——→表层结构(语言结构模式—→语言表达形式),如果再简化一下,便是:
思维结构—→信息结构—→语言结构模式—→语言表达形式
②同一深层结构通过逐层转化而构成的比喻的同义大世界是有层级性的一个系统 。
四 比喻的潜和显
在物理世界中,从理论上而言,任何两个对象之间都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因而、任何两个对象之间都有可能构成比喻:大自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两个对象之间;小自在自然界内部的两大类之间、两小类之间、两个种之间、两个个体之间、甚至在个体的两部分、两侧面之间都可能构成比喻;在人类社会不同范围内或不同层次的两对象之间亦无不如是。也正如王希杰先生所说:“在物理世界上符合比喻要求的事物和现象真是太多了。不,不是太多了,而是从理论上说,这物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一方面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同相似点,都蕴藏着比喻关系,都符合比喻的要求,都可以被用来构成一个比喻,换句话说,在物理世界上,比喻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到处都是比喻,随心所欲,随手拈来,随口而出,容易极了。打比喻是简单的事儿,不费吹灰之力,可以不停口地一口气打出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比喻,而且都是第一手第一次的比喻,别人从未用过的比喻。”⑥从这个角度而言,比喻是无穷的,难以计数的,但这只是比喻的可能世界,是用演绎法逻辑地推演出来的,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出现的,即在言语交际中不能被人们所运用,不能变为人们经验的事实。人们所运用的、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的比喻是很有限的,即比喻的现实世界的范围同其可能世界相比而小得多。如果我们把可能世界中的所有比喻叫做演绎的比喻,把现实世界的所有比喻称为归纳的比喻,那么,二者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差数,即喻差,于是:
演绎比喻 = 归纳比喻+喻差,或
演绎比喻— 归纳比喻=喻差
这“归纳比喻”是现实的、已经显现的,我们就称之为“显比喻(表层比喻)”,而“喻差”是从物理世界而言理当出现、可能出现但还没有出现的比喻,它是潜在的,我们就称之为“潜比喻(深层比喻)”。潜比喻的数量比显比喻要多得多。
但为什么会产生喻差呢?或者说潜比喻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物理世界中潜藏的比喻关系尽管是无限多的,但因社会、时代的局限或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当人们对包罗万象的物理世界中复杂而多样的事物及其似同和差异关系还未发现、还未认识时,就不可能用自己不知道、未认知的对象构成比喻而用于交际,于是就会存在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的潜比喻。
其次,在人们已经发现并认知的物理世界的那些对象中,社会集团并不是完全承认它们都能构成比喻或有比喻关系。因为比喻的形成除了客观基础之外,还有社会文化心理的因素,即比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集团文化心理作用的产物。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即使在人们已经认识了的物理世界中,对象与对象之间也可能有比喻关系,但一旦经过社会集团的文化传统和心理需求的检验或过滤,有许多在理论上可以“过关”的比喻,由于被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所不容,就被淘汰而成为潜藏的东西,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出现。如猪、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最愚蠢的动物,当人们说到某某人蠢时,总是用“蠢猪”、“蠢驴”之类的说法,而从不把一个聪明的人同“猪”和“驴”联系起来作比,于是就不会出现“他聪明得像猪一样”/“他聪明得像驴一样”的比喻。
二是,有些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在此一时代构成比喻时人们可以接受,而到了彼一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就变得不能接受了。如“龟”在明清以前,中国人往往以其比喻人的长寿,而到明清以后,当把某人比作“乌龟”时,就被认为是很重的骂人话而不认为是喻其长寿了,因而以“龟”喻长寿的比喻现在已经被拒绝、被淘汰,这在古人看来是显比喻的,现在却变成了潜比喻。这说明同一个比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示出其潜性和显性的相对性。可见,潜与显不仅是比喻存在的形态,也是比喻存在的方式与过程。
再次,由于语用主体在交际中受到语法和语用条件的制约,所以有些从理论上推导可以是比喻的语言现象,在现实中却被语法或语用环境所不容,因而不能显现,而只能潜藏着。如前文所述,比喻由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出现的成分由于在线性组合中排列顺序的不同,共有15类64种,其中有些模式就被汉语的语法、语义所不容,如YBXF(雪梨花白像/雪梨花白如/雪梨花白似)等等,这些形式都不成句子:不合语法,也不知所云;再如FBYX(像梨花似的雪白),虽然可表达一个意思,但同语用题旨或认知对象“梨花”不一致,发生了偏离,本来要说的是“梨花”的色彩如何,现在却变成了其他对象的色彩“像梨花似的雪白”,因而,在要反映“梨花如何如何”的语用环境中,是不能出现的,在此时此境,它就是潜比喻。
那么,显比喻的产生条件有那些呢?概而言之有:
一是人们认识到了物理世界的异同点并以为两个对象之间可以构成比喻;
二是这些比喻能被人们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心理世界所接受;
三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体系和民族社会心理,创造出了一些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对象”,这些创造物其实是心造的幻影,它们同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并不具有比喻关系,但人们却主观地认定二者之间有比喻关系。
四是在以上基础上产生比喻又能被本民族的语言系统所允许,并同言语交际的语用条件相一致或相和谐。
此四者决定了显比喻的存在。
可见,比喻的潜和显是受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制约的。一般来说,凡通过这四个世界的检验而发了“通行证”的就是显比喻,反之,就是潜比喻。但还有复杂情况:被物理世界所许可的,如果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相抵牾,仍然是不能显现的;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对象,语言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并以其为喻体,按照语言规则同另一对象组成比喻。因此,比喻的形成,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
潜比喻是显比喻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潜比喻就没有显比喻,或者说,没有潜比喻,显比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有潜比喻却未必有显比喻;显比喻是潜比喻存在的充分条件,有显比喻,就有潜比喻,但没有显比喻,潜比喻也依然存在。
五 比喻的零度和偏离
在语言世界中,有零度和偏离之别。最高层次的零度,就是静态的抽象的语言系统——语言;最高层次的偏离,就是对语言系统各要素的具体的动态的运用——言语。任何言语都是对语言的偏离。在言语中,那些符合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常规的现象就是零度现象,而背离了那些常规的现象就是偏离现象。辞格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对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多次偏离之后所形成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格式或固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辞格又都是对言语的偏离,如果它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是正偏离,反之,则为负偏离。比喻是言语现象中的一种辞格,无论对语言还是对言语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偏离现象,而且是双料儿的偏离。就比喻产生的语言基础而言,它实际上是语义在情景上的偏离,即比喻喻体的概念意义由于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言语主体的心理需求及特定的交际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的制导下,发生了转移,而“语义转移”无疑是对原义的偏离。但比喻本身,从结构来看,其内部还有不同层次的零度和偏离之别。
首先,在结构上,有不同层次的零度和偏离:
第一层,比喻的深层结构是零度,表层结构是对深层结构的偏离。
第二层,在深层结构中,思维结构是零度,信息结构是偏离;在表层结构中,语言结构模式是零度,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偏离。
第三层,如果我们以联结方式的不同为标准,把比喻分为明喻(用“像、如、是”等喻词的)和暗喻(以非词语形式“,”、“——”、“的”等联结本、喻体的及零形式的),那么,在表层语言结构模式中,明喻是零度形式,暗喻就是偏离形式。
第四层,在明喻中——
“B像Y(B像Y一样X / B X得像Y一样)”类模式的,是零度形式:
大地像母亲。/ 大地像母亲一样宽厚仁慈。/大地宽厚仁慈得像母亲。
“B是Y”类模式的,是偏离形式:大地是母亲。
在暗喻中——
B的Y /Y的B(附加型):汽车的河流,高楼的森林;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豆腐块的文章
BY / YB(同位或主谓型):大地母亲 /母亲祖国;一朵白花一颗心,八亿人民八亿碑
B·Y / Y·B(并列型):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Y / Y—B(解注型):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
B,Y / Y,B(呼告或主谓型):文字呀,你这人类文明的火炬/你这人类文明的火炬呀,文字
都是零度形式,而
Y(替代型,传统所谓借喻)是偏离形式。
当然,在语言结构上还可以有更下位层次的零度和偏离。
若以语言和常规言语为参考系,比喻的偏离是绝对的,若以不同层次上的零度为参考系,比喻的偏离则又是相对的;而比喻的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
比喻的偏离形式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上文提到的只是其大概骨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比喻,都是对上述模式的偏离:有的是对内部结构模式的偏离;如曲喻、排喻、反喻、倒喻、逆喻、较喻等;有的是外部组合的复杂化运用,人们通常也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的比喻,如迂回喻、博喻、约喻、派生喻、包孕喻、列举分承喻等。因此,我们将二者统称之为偏离式比喻,限于篇幅,不加细述。
注释:
①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 311
②华东修辞学会 .修辞学研究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7.
③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 315
④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 350
⑤修辞学习 .1998( 3)
⑥王希杰 .修辞学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 134
说明:此文为宁夏高等学校2005年科研重点资助项目《比喻新论》之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文号:宁高教153号,成果编号:58 俺喜欢没有广告的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