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员 发表于 2004-2-6 23:42:16

七言律绝诗浅说

作者: 夏紹堯  

研讀我國傳統詩,前人多主張先讀詩經、再讀楚辭、依次再讀漢、魏、
六朝詩及唐、宋詩,等而下之,稱為由上至下或從古到今的讀法。現在
科學發達,各行各業學識各有專精,已非科舉時代以詩文取仕,當然沒
有時間再從詩經開始,由古至今一步一步去學詩。但詩詞是我國國粹,
各行各業對詩詞有興趣的,還是大有人在,甚至還有人研究寫作,但多
以消遣為主,不以此名家,當然都是走捷徑,先學唐詩;若欲習作,大
家又都從七言絕句開始。這或者與清乾隆時孫洙所編的精選本《唐詩三
百首》有關。唐詩多如牛毛,不知從何讀起,此書百中選一,雖有遺珠
,但確是唐詩精華,所以流傳甚廣、甚久,不但三家村私塾用作啟蒙課
本,現在台灣幼稚園及海外中文學校也還有教學童哼唐詩的。不止於此
,各行各業想讀或想寫舊體詩的,也先從唐詩三百首下手,特別是其中
的七言絕句,所以本文也先談七言絕句,再談七言律詩。

在未談本題以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個名詞:
樂府:樂府是起源於西漢,由樂工作譜,文人作詞的一種歌曲。曲譜失
傳後,歌詞仍然存在,後人仍稱其歌詞為樂府。如在樂府後加一個「詩
」字,或加「歌詞」二字,成為「樂府詩」或「樂府歌詞」就容易明白
了。由於音樂隨時代改變,其歌詞也隨時代而不同,五、七言古詩就是
由樂府演變而來,唐人絕句也多半是唐代的樂府歌詞。

五七言古詩︰五、七言古詩是脫離樂府後在文人間形成的一種詩體,有
自己的詩題,不用樂府題名,也不再入樂歌唱。五言起源較早,七言起
源稍晚。五、七言古詩的特性是每篇句數的多少無限制,每句的平仄無
限制。用古韻,韻部較多(參閱下文),有些韻部可通用,長篇可多次
換韻,不限一韻到底。總體而言,是比較能自由發揮的詩體;但須布局
勻稱,意義連貫,用字高雅,非學識淵博而思維細密者無從下筆。

律詩:律詩是齊梁聲律運動開始後新興的一種詩體,但至唐初沈佺期、
宋之問時才有律詩之名。律詩有五、七言兩種,其特性為八句式,每句
的聲韻有一定的規範(詳下文);且中間四句必須是對偶句,第三、四
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亦有八句全對者,一、二句稱為首
聯或起聯,七、八句稱為尾聯或結聯;也有前二句散、後六句對,或後
二句散、前六句對者。

絕句;絕句是一種四句式的短詩,有五、七言兩種,每句也有嚴格的聲
韻規範,但無須成對偶句。有些人認為絕句是截律詩之半而來,實際上
絕句源於樂府,較律詩稍早。絕句又有截句,斷句,短句等名稱。

近體詩:唐人稱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是用以與唐以前各體詩有所區
分的名詞,當時也未將絕句包括在內,是後人將絕句納入近體的。現在
絕句及律詩已各有一千多年歷史,其本身也成為古體詩,再稱近體詩已
無意義,且易與現在的新詩相混,我認為可不再用近體之名,直接稱律
詩及絕句即可。也可稱律詩及絕句為格律詩,因為它的聲韻是有嚴格規
律的,也是一種我國特有的詩體。

聲韻是學習傳統詩的基本知識,它的定義及重要性在上期「詩詞中的聲
韻」一文中已經介紹過,不再重復。我國傳統詩有兩種特性,一是能用
最簡短美麗的字句描寫出景物的萬象及表達人類喜、怒、哀、樂的無限
情感。二是有優美的聲韻,朗誦時有令人神往的美感,律絕詩尤具此種
特性。所以想研究律絕詩,要有一點聲韻方面的基礎才容易入門。上文
已說過律詩及絕句稱為格律詩是指聲韻有嚴格的規律而言。清人趙執信
,分析唐人律詩絕句聲韻的規律,各歸納出幾種聲調譜,就像填詞的詞
譜一樣,為我國其他詩體所無。我們也稱它為平仄譜,或簡稱為調譜。

七言絕句有四種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就是剛才說的聲調譜(以下簡稱調
譜)。因為每一調譜只有二十八字,極易背熟,記在心中,可隨時選擇
應用,茲分錄如下︰

第一式:仄起第一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式:仄起第一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式:平起第一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式:平起第一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詩及絕句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習慣法則
,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不拘平仄,也就是可不按調譜用字;第二、
四、六字則必須按譜用字,否則叫失粘。依作者的經驗,每句的第五字也
以按譜用字為妥,否則易成拗句,即念起來有聲調不和諧的意思。

以上四種調譜的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者稱正格,為平聲者稱偏格(詩人玉
屑)。現已無人重視,甚至知道有此種區分的人也很少了。調譜中,句末
有雙句點者,表示該句的末一字為押韻之字。律絕詩用平水韻,選定韻部
後,只能選該韻部內的字押韻。選韻以韻寬(可用之字較多)之韻部為佳
,如上平聲內之一東、四支、十灰及下平聲內之一先、七陽、八庚等。選
定韻部後,忌押險韻,險韻即難押之字,勉強押之,易顯生硬。

七絕的句法很多,但最常見的是上四下三句法,即七字句中的上四字是一
組意氣相連的詩語(詩中的成語)組成,下三字是另一組意氣相連的詩語
組成。

原則上,七絕的四個七字句,在描寫的層次上,有所謂啟、承、轉、合的
順序,但不必過於拘泥。不過起結句都很重要,特別是結句,須「言有盡
而意無窮」才是佳作。

筆者曾以「花月良辰」四字為題,寫過八首七言絕句,每首第一句上四字
都以「花月良辰」四字開始。詩題摘自「春花秋月(或花朝月夕)及「良
辰美景」兩個成語。現舉最後一首為例,略為解釋上文所述七絕的幾個要
點。該詩的全文是:「花月良辰不駐輪,聖賢豪傑亦成塵;紅顏朝露埋荒
塚,享盡天年得幾人?」此詩的調譜是前文所述第一式,即仄起第一句入
韻式。其中第一句第一字「花」,第二句第一、三字「聖」、「豪」,及
第三句第三字「朝」,雖平仄與調譜不符,但符合「一,三、五不論」的
習慣法則,且每句的第五字均與調譜相符,沒有拗句。因第一句第二字「
月」為入聲字,屬仄聲,故為正格。在用韻方面,輪、塵、人三字都是上
平聲「十一真」內的字,沒有錯押其他韻部內的字,而且十一真是韻寬的
韻部,也未押險韻。在句法方面,四句都是上四下三句法。例如第二句,
「聖賢豪傑」四字是由一組意氣相連的詩語組成,「亦成塵」三字是由另
一組詩語組成。在啟、承、轉、合方面,第一句上四字根本就是詩題,當
然已破題,意即符合「啟」的要求;第二句接下來是說聖賢豪傑也免不了
一死,豈能長久享受人間的美好時光?詩意自然是「承」起句而來;第三
句不必解釋,已「轉」到紅顏薄命上去了;第四句是結句,既然聖賢豪傑
及美人香草都歸塵土,又有幾人能終其一生享受美好的時光呢?詩意已照
顧到起句的「花月良辰」四字,當然也達到了「合」的目的。

七言律詩(以下簡稱七律)也有四種基本格式(聲調譜),其架構類似兩
首同韻的七絕重疊而成,這是指其聲調譜而言,不是說七律由兩首七絕組
成。所以只要背熟了四種七絕的調譜,再記住七律的四種調譜是怎樣組成
的,就無須再背七律的調譜了。現將七律四種調譜的組合方式列舉如下︰

第一式:仄起第一句入韻式
    七絕第一式加七絕第二式
第二式:仄起第一句不入韻式
    七絕第二式重疊
第三式:平起第一句入韻式
    七絕第三式加第四式
第四式:平起第一句不入韻式
    七絕第四式重疊

前文所述七絕的各種要點大部分可應用於七律,例如一、三、五不論的習
慣法則,正格及偏格,用韻及其忌諱,句法及啟、承、轉、合等。其惟一
不同處在中間四句必須為對偶句,即前述頷聯與頸聯。這四句是律詩的中
心所在,頸聯(五、六句)尤為重要,所以又稱警聯。

對偶句的特性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聲音方面的對仗,另一部分是意義
方面的對仗。聲音方面的對仗是指平聲字要用仄聲字對,仄聲字要用平聲
字對,是以聲音相反的字配對。意義方面的對仗是指實字對實字,虛字對
虛字;實字是指名詞或代名詞,虛字是指動詞或形容詞或副詞,是以意義
相同的字配對。我記得童年學作對聯時,要背「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
晴空……」的口訣,在此口訣中,聲音方面的對仗是「平對仄,仄對平,
仄仄對平平……」;在意義方面,雲、雨、雪、風都是名詞,晚照及晴空
都是形容詞加名詞的成語。在七字句中,聲音方面的對仗,仍可應用一、
三、五不論的習慣法則,可不拘平仄。

作者在抗戰五十周年紀念時,寫過四首七律,茲舉其中的一首為例,來解
釋七律的一些要點,詩的全文是:「薄技愚忠獻義師,西南輾轉共奔馳;
倭皇一旦頒降詔,日寇窮塗豎白旗。巴蜀還都王氣盡,中原躍馬壯圖遲;
英豪際會雲煙散,回首前塵雪鬢時!」此詩用的是七律調譜第一式,即仄
起第一句入韻式,與七絕第一式接第二式相同,因為第一第二字「技」是
仄聲,故為正格。五個押韻的字,師、馳、旗、遲、時、都是上平聲「四
支」內的字,沒有用其他韻部內的字押錯韻,也沒有押險韻,因為「四支
」是韻寬的韻部,可用的字很多。全詩都是上四下三句法。詩內祗有第五
句的第一字「巴」的平仄與調譜不同,但符合「一、三、五不論」的習慣
法則,未失粘。在對仗的意義部分,以頸聯為例,「巴蜀」與「中原」是
地名對地名,都是名詞對名詞;「還都」與「躍馬」是動詞加名詞對動詞
加名詞;「王氣盡」與「壯圖遲」是名詞加形詞對名詞加形容詞,算是合
格的對偶句。

《詩人玉屑》口訣篇謂做文章及做詩有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
;杜甫說作詩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人說養成一個作家要「閱讀
、觀察、思考」。三說大同小異,其中多讀是一致的,行萬里路與觀察無
異,商量多就是要多思考。做多是無須解釋的,若多讀、多觀察、多思考
、多做、綜合起來,變成四多,就更完整了;但仍須要行之有恒,做到杜
甫所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才能竟其全功。杜公作詩,真可謂是窮其一
生之力,至死不渝的了。我們現在學作詩,不但沒有做到四多,尤未持之
以恒,全力以赴,祗當它是消遣而已,難有大成是一定的,現在我在此介
紹學詩的要點,祗希望想學詩的校友有一個好的開始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言律绝诗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