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舟人 发表于 2004-4-2 10:32:06

《现代汉语词典》“羼杂”的迷宫(外一篇)

作者:张伟
来源:上海语言文字网

   《现代汉语词典》几乎伴随我走过了小学三年、中学三年,它常常充塞着我的书包,压迫着我的肩膀,遇到语文问题一直以为它是“真理”。倒不是我真的以为它是真理,而是老师反复强调要我们一定得买。但是,当我步入高中,渐渐产生了困惑。事情是由一个词语“羼杂”引起的。
我读到了一篇《好好表现》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精彩的一段:
孩儿要上学了,家长作启蒙前的启蒙:在老师面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工作了,父母给予上岗前的教诲:到领导跟前要“好好表现”;孩儿要当兵了,入伍前的家训还是在首长跟前要“好好表现”。倘若这孩儿是女性,待到出嫁那天,爹娘掏心窝子的嘱托依然是公婆跟前要“赶眼劲儿”。“赶眼劲儿”者,“好好表现”之俗语也。
    “好好表现”之“表现”,蕴含最丰富、最含蓄、最委婉、最微妙,也最难表现,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比而言,“好表现”有逞能、炫耀之意,而“好好表现”诱导的则是乖巧、投机以讨好、取悦于人(多是人上人)。“好表现”虽有故意显示之嫌,但所表现一般还不失为真实,只不过不合国人的古训罢了;而“好好表现”却压根儿就羼杂了几分虚假伪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师长们大都担忧自己的后代“好表现”,却唯恐儿女们不“好好表现”。
书包里塞一本词典当然也是“好好表现”的一种表现!文章道出了“好好表现”背后的丑陋——一个词“羼杂”。
“羼杂”是什么意思呢?去查《现代汉语词典》吧。词典说“同搀杂”,只好再去查“搀杂”。“搀”是阳平声,“羼”是去声,一个跟手有关,一个跟羊群有关,怎么“同”得起来呀?高中的语文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说,“搀”是搀扶的意思,常被假借作“掺”,你去查“掺”吧。只好再去请教《现代汉语词典》这位大师了。词典说:“掺,同‘搀’。”兜个圈子又回到老地方来了。原来“搀”还有个“2”:“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这不是无形中把这个意义的“掺”取消了吗?且不说这个,“羼杂”到底还是没有解决!
一部号称“规范”的词典,让可怜的学生费劲地穿词义的迷宫,实在有点“不道德”!
最近,家中老父从北京带回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我一下就反感起来,又是出版商骗钱的东西。然而一看它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心里一动,因为我在外语上确实得益于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外语词典不少,因此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随手翻阅“搀杂”和“羼杂”。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搀杂”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掺杂”,而且跟“羼杂”的意思也不一样:“掺杂”是夹杂,“羼杂”是混杂,前者是从外面掺入进去的,后者表示本来就混合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真不愧是规范的词典。

“也”不是如此
——小议《现代汉语词典》

张伟

在现实语文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个字“也”:
天高气爽,精神也好。
你也来了?
我也不管那么多了!
你也太不小心了。
这件事也真难为你啦!
也好,就听你的吧。
大多数人在说也在用,也不以为然,从不去探究个所以。就像上面几句里出现的“也”也没有去深问过什么意思。(看,短短一段文字就出现了好几个“也”,真没办法!)可以说我们的语言生活离不开“也”。
一次有位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跟我说起他经历的一件事:说有一回中国朋友请客吃饭,他很高兴,想了一想,用刚学会的汉语说:“也好,听你的!”就跟着中国朋友去吃饭了。他告诉我,吃饭时中国朋友好像一直不很高兴,后来又在背后说他架子大,对此他很不理解。我跟他说,毛病就出在应答别人话时的那个“也”字上。他听了仍然不理解。
第二天,他拿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的增补本来了,振振有辞地说:“你看,‘也’表示委婉吧,我是态度诚恳,语气委婉么,错在哪里啦?”我接过词典查检,果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的义项6里这么注释:“表示委婉。”举的例句是“倒也罢了”“也只好如此”。他又翻到1312页“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例句是:“委婉动听”“态度诚恳,语气委婉”。他说:“我错在哪里啦?”我一时语塞,难以回答。不是他错,那么是谁错了呢?
我本来想告诉他,“也”放在形容词前面用于某种场合时,有表示勉强的意思。用一个“也”来表示自己对别人意见的勉强赞同,在现实言语难道还少吗?可是词典上却没有!你说叫我相信词典,还是相信自己的语感呢?我自然不敢说《现代汉语词典》错了,它毕竟是中国一部经典的“规范从这里开始”的书,但我想所有使用汉语的人应该有权利相信自己的语感,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言语,而不是按词典去规范自己的言语,否则你准得像那位留学生那样上词典的当!

ccom 发表于 2004-4-8 19:40:54

转自:http://freehost10.websamba.com/jdbbsxp/Default.asp

帖子内容有说服力,读了很受启发。

不过该帖子的第二篇文章《“也”不是如此——小议〈现代汉语词典〉》第三段开头一句:“大多数人在说也在用,也不以为然,从不去探究个所以。”其中的不以为然用错了。

然者,对也。不以为然,意思大概就是“不认为(那)是正确的”的意思。这里若改用“不以为意”就对了。

不知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套用一句——不知诸位“以为然”否?呵呵~~!

[此帖子已被 ccom 在 4/7/2004 1:32:43 PM 编辑过]

xychy 发表于 2004-4-9 15:04:07

关于“也好”

我在好几篇帖子里说过,我不大相信书,因为如今粗制滥造的书太多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我没用过,查到了别的辞书没有的释义也并不表示它就是“规范”的。中国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方言。一个地方认为规范的语言,到另一个地方就不规范了。谁也没法作到真正“规范”。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规范”了的东西,明天不见得就“规范”;今天不“规范”的话语也许明天就“规范”了。
结论:“规范”是商业炒作,是骗人的。
言归正传,我“也”来凑热闹,谈谈“也”字,着重谈“也好”。
吕叔湘、马真、沈开木等等名家都对“也”作过深刻的研究,有兴趣者可以看看他们的文章。我孤陋寡闻,除了上面的帖子,还没见到涉及“也好”的文章(哪位能找到相关文章,我先表示万分感谢。如果跟我下面的说法雷同,我愿立即收回本帖,并郑重道歉,从此不在这里胡说八道),所以愿意发表愚见。
沈开木(1984)对“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探索,但是没有涉及“也好”表示勉强的意思。吕叔湘指出“也”表示“两事相同”,但是甲事可以说出,也可以不说出。
沈开木指出了比较项里含有潜在义,也就是说,常常存在歧义。对比较项解释如下:
按照沈开木的说法,“我知道,她也知道”这个句子里,“我”和“她”是不同项,“知道”是相同项。“我”和“她”这个不同项也叫比较项。沈开木还研究了在有多个比较项的情况下,哪个潜在义优先的问题,这里不谈。
“也好”没有甲事,我们说甲事是有(或者说可以用)一个潜在句表示的。比较项里含有的潜在义和潜在句表示的意思,叫做隐含义。语义逻辑(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大课题)也研究推导隐含义的逻辑,叫做隐含逻辑。下面就谈一下推导“也好”的隐含义的过程。这个推导过程可以用计算机能够运算的形式语言描述,为省事,我们只说过程。
“也好”前边的潜在句可以很多。例如:
(1)(你好,他)也好
(2)(甲东西好,乙东西)也好
(3)(某人做甲事好,做乙事)也好
只要跟“好”沾上边的句子都可以填上去。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只有一个句子是合适的,否则听者就不会明白,而必会反问。
在上面帖子里外国留学生在当时的语境下说出“也好”为什么当事者会不高兴?
我们把留学生的“也好”语境归入句(3)的类型。
把做两件事看做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自己的选择,第二种是顺应别人的选择。由于在每个说话人心目中优先顺序在话语中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例如:
(4)生男孩好,生女孩也好
在句(4)里分明表示说话人认为生男孩比生女孩好,“也好”只表示无奈的选择或不可能选择。如果他没有这种意思,他会说:
(5)生男生女都一样
就是在句(5)里,由于语序“男”在前,在说者心目中他也许更愿意生男。
由于留学生那位中国朋友根据这种优先顺序推出留学生话语的潜在义是做别的事或是到别处吃饭,“也好”含有无奈选择的推理义,当然觉得留学生是勉强同意了。不高兴是正常的。
人其所以具有智慧,就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聪明人还能听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说明他具有隐含推理的能力。
我们不能怪《现代汉语词典》编者,因为迄今还没有关于隐含逻辑的论文发表,编者也许根本没想到语言学必须与逻辑学相结合。近年来已经有人注意到隐含句和隐含成分的问题,但是远没有作为一个逻辑问题研究的动向。
我希望这篇短文能够引起朋友们,尤其是语言学家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算是抛砖引玉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汉语词典》“羼杂”的迷宫(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