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鸣 发表于 2004-4-4 15:37:10

毛泽东与汉字简化工作

作者:苏鸣

      30年代初至建国前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为汉字改革摸索了经验,同时,也提供了不少教训。在汉字改革的实践中,广大语文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对广大中国人民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不能企求有3千多年历史的方块汉字发生突变,迅速地由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转化;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和国语罗马字方案等都是初步的、不尽成熟的试验方案;在方言复杂,尚未确立语音标准的情况下,立即推行拼音文字,难以实现汉字和汉语的统一;但是,汉字确有许多缺点,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基于这种认识,建国初期的毛泽东也开始转变了1941年所提出的拉丁化新文字要“切实推行,愈广愈好”的观点,对推行拼音文字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并多次指示文字改革工作应先进行汉字整理和简化工作,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一、关于“先办简体字”的审慎考量

   1949年8月25日,吴玉章写信给毛泽东,请示有关文字改革的问题。信中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个原则:(1)根据文字应当力求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原则,中国文字应改成拼音文字,以拉丁化的拼音为好;(2)各地方、各民族可以拼音文字拼其方言,但同时要以较普遍的、通行得最广的北方话作为标准,使全国语言有一个统一发展的方向;(3)整理各种汉字的简体字。毛泽东接到信后,立即将信转给郭沫若、马叙伦、沈雁冰审议,并于当年8月29日作了回复:“来信已悉。当付郭、茅、马三先生审议,提出意见。现已接复信,特付上,请予考虑,并请回答你对于他们的意见之赞成,或反对,或修改的意见。如果你同意的话,请付范文澜、成仿吾、黎邵西三位一阅,或者座谈一次,以集体意见见告为盼!”毛泽东的这封信和他及时征求郭沫若,马叙伦、沈雁冰的意见,反映了毛泽东对汉字改革工作一如既往的关注和他所持的审慎态度。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次日,《人民日报》第2版全文刊登了吴玉章在文改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章程》和全体理事名单。建国初期的文字改革工作不但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也对这项工作予以关注。例如,1950年2月1日,刘少奇写信给中宣部负责人陆定一、胡乔木,提出要研究亚洲邻国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经验。周恩来、陈毅等也多次对这项工作做了指示。根据毛泽东和一些领导同志的意见,从1950年6月起,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开始进行常用字的研究和简化工作。
      在1950年7月10日召开的文改会干部会议上,吴玉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的指示。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明确了当时汉字改革的首要问题和主要任务。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0年7月31日,教育部邀请在北京的语文研究者30多人座谈文字改革问题。与会者认为,应考虑设立研究文字改革的机构,推进文字改革工作。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简体字研究组召开了关于简化汉字的第一次座谈会,草拟了简体字选定原则草案:(1)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补充。(2)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3)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4)简体字选定后,由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行。这一原则的确定,使汉字简化工作有了基本依据,更加有组织、有步骤地迅速进行。1950年9月,教育部编定常用字和简体字登记表及其选定原则;11月15日,教育部常用字研究组开始对常用汉字登记表中所收的1017字和1556字两种常用字的常用性进行检验,检验工作到12月21日结束。12月23日,该组拟出《常用字研究工作》报告。
      这一时期,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把大量精力用于整理汉字和简化汉字,这使得语文界一些极力推崇拉丁化新文字的人士有些急不可耐。1950年12月出版的上海《新文字周刊》第48期发表了李林《把我们的工作和当前的运动结合起来》一文,这篇文章表述了当时一些新文字工作者的焦急情绪。文中指:出“在我国人民解放斗争已经基本胜利的现在,人民政府还没有明令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许多新文字工作同志忍不住,急躁起来了。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针对这种情绪,文章指出:“但是新文字底拥护者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却是很小的,另外还有些人怀有疑问,还有很多的人根本不了解有新文字这么一回事。改革文字是关系全国人民生活的大事,必须慎重;特别因为方块汉字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使用下来成了习惯的,加以改革更非慎重不可。文字改革的阻力如果很大,那就不是一纸命令能够解决问题的”。应该说,这段论述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之所以没有以行政手段对汉字拉丁化的工作予以强令推行,而是审慎地提出先作整理和简化汉字的工作,恐怕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汉字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1951年12月,周恩来指示在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马叙伦、郭沫若、吴玉章、胡乔木根据这一指示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会商。会商情况及拟定的委员会名单上报毛泽东、周恩来后,得到了他们的及时批准。在1952年2月5日召开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委员会主任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关于首先进行汉字的简化,搞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的指示。会议修正并通过了委员会1952年的工作计划纲要。3月12日,郭沫若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转呈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的报告和1952年工作计划纲要。3月22日,毛泽东审阅了这份报告,并批示“同意这个报告”。人们不会忘记,这个时期的中国,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根据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通过各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亲自阅批文字改革工作年度计划纲要,这对语文工作者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建国初国家语文政策的制定工作中,每一项重要语文政策的出台,每一项改革工作的施行,毛泽东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汉字简化形式的具体意见

      1952年8月26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2次全体委员会议,马叙伦在会上说,毛主席提出对汉字要进行有规律的简化,还要规定草书形式。这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文字改革工作以来,毛泽东对简化汉字工作所作的一次比较具体的指示。10月14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召开第4次会议,会议在原订695个简字基础上,又增加了5个简字,订出700简字表。会议还提议立即着手进行制订简字手写体、全面整理汉字和整理异体字等8项工作。1953年3月2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3次全体委员会议,马叙伦在1952年工作总结报告中谈到,汉字整理组选拟的第一批简体字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认为,过去拟出的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做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做成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简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毛泽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要摸索简化汉字的规律,举一反三;同时,对什么是“简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毛泽东的意见引起了文字改革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当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据此提出《精简汉字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汉字必须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进行有系统的简化;工作程序是先精简数量,然后简化形体。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也对汉字整理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1)实行简体字。采用通行的简体字3400个,另外整理出通行简字的偏旁,依偏旁类推。不必怕改变铜模;(2)统一异体字,有简字的以简字为正体;(3)选定一般必学的常用字1500个。1500字以外注音。注音以通行读物为范围,专门读物不注;(4)夹用拼音不宜太多。根据中宣部的意见,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汉字整理组第10次会议决定:(1)以1500常用字整理工作为中心工作;(2)整理异体字;(3)进行字形简化。并决定1954年前3个月确定《异体字统一写法表》,拟出常用简体字的初步方案。
      1954年1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20个直属机关,主办各项专门业务”。这20个直属机关中包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的决定,标志着文字改革委员会从此成为一个正式的国家机关。这一变化正如吴玉章在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说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机构性质的改变,过去基本上是研究机构,现在就不同了,不能仅仅做研究工作,而应该走到人民中间去,走到生活中间去,根据政府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来推行各项文字改革的具体工作,把文字改革运动向前推进一步。”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讨论汉字简化方案的指示》,并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关于整理汉字问题向中央的请示报告。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字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中国文字改革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各国语文建设史上所罕见的。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列入国务院直属机关序列后,有关文字改革的重要问题主要由周恩来亲自审定。但是,毛泽东仍始终如一地关注着汉字简化工作。1955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蒋竹如,信中说:“兄作语文学研究,指出不同意见,我虽未能同意,但辩论总是会有益的。……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毛泽东的这封信一方面再次肯定了将来汉字要作根本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在目前的条件下只能先着手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决议》指出,1955年1月提出的草案,经全国文字学家,各省、市学校的语文教师以及部队、工会的文教工作者约20万人参加讨论,提供意见,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并由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完毕。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所列简化汉字共230个,已经由大部分报纸、杂志试用,应该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的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以外,原来的繁体字应该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所列简化汉字285个和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所列简化偏旁54个。为慎重起见,先行公布试用,并责成各省、市人民委员会邀集本省、市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在3月底以前报告国务院,以便再作必要的修正,然后正式分批推行。从1956年1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简化字。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根据偏旁类推的原则,增加了简化字的数量,收入的简化字为2238个,其中有两个字重见,实为2236个。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略有调整,收入的简化字为2235个。
      30多年来,《汉字简化方案》在中国大陆普遍推行,在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人社会也被采用,联合国也承认汉字简化字。事实证明,《汉字简化方案》的颁行是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汉字发展规律,合乎社会应用需要的。当然,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工作也有一些失误,比如,1977年12月20日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由于事前调查研究欠周,没有认真贯彻“约定俗成”的原则,把一些未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简体字也吸收进来,公布试用后,各方面意见不少。不久,由国家语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停止试用。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永远停止了思想。在此前三年的一天——1973年5月10日,重病中的毛泽东在《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复刊请示上,批示“同意”二字,这是毛泽东对中国语文建设所作的最后一个批示。

Artvine 发表于 2004-4-4 18:12:33

.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永远停止了思想
永远停止了思想→永远\停止了\思想\
永远\停止\ 了 \思想

當機?

如果毛澤東這麼偉大的人被定義的話↓
那跟
我\從來\沒\ 跟 \妳\ 作 \ 過 \愛\
有何不同?

苏鸣 发表于 2004-4-4 22:21:09

求助

水電工 于 2004-4-4 18:12 写道: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永远停止了思想
永远停止了思想→永远\停止了\思想\
永远\停止\ 了 \思想

當機?

如果毛澤東這麼偉大的人被定義的話↓
那跟
我\從來\沒\ 跟 \妳\ 作 \ 過 \愛\
有何不同?

哪位看得懂水电工上述言论的网友请帮助解释一下。今天是周日,没准这位版主喝多了。

柴禾妞 发表于 2004-4-6 21:50:31

俺来猜猜看:
---------------------------------------------

水电君这大概是在写个新的汉语分词程式对吧:tongue:

喝得越多程式写得越快越好呢哈:ninja:

新概念 发表于 2004-4-20 21:38:13

水电工高深莫测

此君常用NNN凑帖数,那些星星来之不易呀!

Artvine 发表于 2004-4-21 02:54:46

政治與俗民文化的衝撞與兩相磨逝

老毛一切都是對的

[ 本贴由 水電工 于 2004-4-2107:58 最后编辑 ]

杜杜鸟 发表于 2004-5-15 20:54:39

水电工很可爱!:-P

宇人 发表于 2006-5-15 17:39:41

三分过,七分功 --- 邓小平

Artvine 于 2004-4-21 02:54 写道:
老毛一切都是對的

[ 本贴由 水電工 于 2004-4-2107:58 最后编辑 ]

"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之事待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孔丘名高实秕糠"老毛自己说的...我觉得还是小平同志的评价比较中肯..

余音 发表于 2006-5-20 23:20:45

同意宇人的观点!:yes: 邓小平在讲到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时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回想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思想培育我们整整一代人。当然,毛泽东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

梦的轻波 发表于 2006-5-21 09:08:20

以上各位:

为了学术论坛的生存
请尽量避免谈敏感问题
多谢合作:cool: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毛泽东与汉字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