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崛起”一词并非“舶来品”
网友:曲彦斌来源:人民网
-----------------------------------------------------------------------------------------
庞中英先生的文章《和平崛起:关键在“和平”》(载2004年3月25日《南方周末》),在讨论“崛起:不同语境中的歧义”时谈到,“崛起”,“是舶来品,是国际上的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变化时,使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来被转译到中国”。读来令人不解,因为,“崛起”这个词并非“舶来品”,亦非“国际上的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变化时,使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后来被转译到中国”的。
在汉语中,“崛起”原本指山岭或建筑物等耸起、耸立,如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又如《旧唐书·李密传》:“故璿室崇构,商幸以之灭亡;阿房崛起,二世是以倾覆。”后乃引申为奋起、突起或兴起。如宋陈亮《伊洛正源书序》中云:“横渠张先生崛起关西,究心于龙德正中之地,深思力行而自得之。”又清平步青(景孙)《霞外捃屑》卷一《繛汋山房睉记掌故·陈侍御奏折》:“我朝崛起北方,其风素称刚劲,非南方柔懦者可比。”所言“崛起”,与今所取义更为相近。再如,力平所著《周恩来传》记载: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到奉天(今辽宁省),进银川(今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东北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其中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近年尤其广为流传。凡此可见,正如“和平崛起”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富有创见的概念,个中之“崛起”一词,亦并非属于“舶来品”的外来词,而是道地的汉语固有词汇。当然,很多“舶来品”也是可为我所用的,但“崛起”一词绝非“舶来品”,想是庞先生笔下有误。
即如庞先生文中所言及,“‘和平崛起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也是时下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的一种政治主张的表述用语,因而对其语源亦不应误读或误解。且还其本元就是。
(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