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言划分观
分为13大方言北方、中原、西北、晋、西南、东莱、江淮、吴、赣、湘、客家、粤、闽
说明:
北方方言包括现在的冀鲁、北京、东北方言区
东莱方言即现在的胶辽方言
徽方言基本可并入吴语区
江淮官话黄孝片归入西南方言
江淮官话通泰片存疑,不好划分
桂北平话归入湘方言
桂南平话归入粤方言 以前有江淮官话常鹤片,分布在湖南常德至湖北鹤峰等地区。现在该片已经划入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常鹤片与黄孝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常鹤片么
好像没怎么听过。。
不过我听过常德人说话
好像和四川话没十么区别。。 我是从一篇介绍湖南方言的文章里看到“江淮官话常鹤片”的。
现在该地区已归入西南官话。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的。 恩
好像李蓝不主张常鹤片放到江淮官话里
不知是不是从他开始的 李蓝?
你有没有他相关的资料? 只在网上看过他的几篇论文
好像快来清华了。。。
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节选)
1.1.5第四种是鲍厚星和颜森的分区。《分区》使用的方法虽然比较单一,但分区的标准却颇为灵活多变。《分区》把湖南方言一共分为六个区。……
第四区是“江淮官话区”,分区标准主要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清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另外就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今全部或部分归阳去(去声不分阴阳时就归去声)”,其他还列了“他的”和“喝茶”两个词组。这一区中有《背景》列为西南官话标准点的常德,还包括湖北省的鹤峰、松滋、公安、石首等地,所以统称为“江淮官话常(常德)鹤(鹤峰)片。”
……
《分区》的主要优点是分区时不拘泥于某一标准,不仅考虑语音特点,也兼及词语的异同。分区时不反分出大区,还给大区再划出片,有的地方方言界限还深入乡镇一级,分得比较细致深入。但勿庸讳言,《分区》也是有一些缺点的,这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标准上。由于标准不统一,有时甚至连分区标准都未说明就直接分区,这就难免给人一种分得较为主观臆断的感觉。另外,凡《分区》使用单一标准的地方都无法避免单一标准以偏概全的缺点,如“江淮官话常鹤片”,如果不是只从一两个语音特点着眼的话,根本就划不进江淮官话里去。此外,就《分区》的题旨来看应是封闭式的区域方言分区,没有必要把湖北省的方言也包揽进来,而且还包揽得不对。按赵元任先生等人的分区,鹤峰、石首、公安等地的方言特点介于湖北第一区(西南官话)和第二区(楚话)之间,同时还有一些湖南话的特点,因而独立一区以显示其特点,实际上是一种过渡区域的混杂型方言,赵元任先生等人也没有把它们和江淮官话联系起来考虑(见赵元任先生《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五七○页),于此可见《分区》的处理是不很妥当的。 我的想法是,发展Jerry Norman的“北部汉语/中部汉语/南部汉语”三分理论,在“汉语族”和其具体分支之间建立一个类似“西日耳曼语支”的层次。草稿如下:
南部汉语(武夷山-五岭以南地区):闽语、客家话、粤语、平话(包括“湘南土话”);
中部汉语(秦岭-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吴语(包括“徽语”——徽严片)、淮语(“江淮官话”)、赣语、湘语(包括“乡话”)、湖广话(“西南官话”);
北部汉语(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东部Mandarin(东北-北京、胶辽、冀鲁)、晋语、西部Mandarin(中原、兰银、东干)、区外“国语”变体(台北、新马)。
搞七捻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