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 发表于 2004-10-17 18:21:43

俄汉语动词完成体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

来源:http://www.rlls.edu.cn/zhangjiahua/5.doc
-----------------------------------------------------------------------------------------

1. 引 言

体的范畴意义从说话人的角度反映行为在时间中的延伸特征或分布特征,区分为质的意义和量的意义两个方面。质的体范畴意义包括:动态/静态、有界限/无界限、结果/过程等意义。量的体范畴意义包括:一次/多次、有限次/无限次、规律性重复/偶尔性重复;有限持续/恒常持续等意义。(Ю.Маслов 1978:10-21)
体范畴意义按表达手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体范畴指体的功能语义范畴,范畴语义的表达在有语法体的语言里,以体的语法形式为主,包括词汇、构词、句法等各种语言层次的手段。狭义体范畴指体的语法范畴。下文使用“体范畴”时,指体的语法范畴。
只有当上述的某些体的意义,在语言的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动词词汇的范围之内,通过呈对立关系的、同一动词的不同语法形式强制表达时,才宜称之为体的语法范畴。(Ю.Маслов 1978:24)
俄语动词体是一种“原型”(prototype)体范畴,这个范畴从界限性/非界限性、整体性/非 整体性的角度反映行为在时间中的延伸特征或分布特征。(А.Пешковский 1935:95)其语法意义通过二元对立的动词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表达。体的语法范畴囊括全部俄语动词,但并非所有动词都构成体的对偶关系。俄语动词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大都有综合性的形式标志,不存在剥离体形式的赤裸动词,因而选用动词体在俄语中是强制性的。即或是在无需任何体范畴语义的上下文中,也不得不作出体的抉择。
对汉语中是否存在体的语法范畴,目前倾向于肯定的意见居多。本文采纳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汉语中存在多元对立的体的语法范畴,包括以“了1” 为标记的完成体、以“着”为标记的持续体、以“过”为标记的经验体、以动词重叠为标记的短时体和以在动补式短语中嵌入“得、不”为标记的可能体。如上所示,汉语的体形式是分析形式,剥离体形式的光杆动词,在适合的上下文里常常可以代行特定体形式的表意功能。体形式的选用在汉语中往往不都是强制的,因而汉语的体可以看作非原型的体范畴。
以“了1”为标记的汉语完成体,不仅主要表示体的语法意义,而且还 具有序 和时的范畴意义。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次要行为,与另外一个主要行为动词连缀起来,表示行为先后发生,体现依附序(Зависимый таксис)的意义:把衣服穿好了再走。除了这种用法,“动词+了1”多兼有以说话时刻 为参照的过去时意义。
本文以对比俄汉语完成体的语法意义为任务,鉴于汉语动词完成体形式的体、时意义无法分割开来,我们只选取俄语动词的完成体过去时,作为与之对比的形式单位。

2. 完成体的常体意义

语法意义可以从语言体系的角度作静止的、概括的描写,也可以从语用的角度作动态的、具体的描写。前者是聚合平面上的常体意义(инвариант),后者是组合系列中语法 单位的言语功能,变体意义(варианты)。常体意义是变体意义的抽象,是语言单位在孤立情况下就可以观察到的语法意义;变体意义则是常体意义在生动丰富的使用过程中,在特定的言语上下文类型里有规律的体现。语法结构不仅包括语言单位、语法类别、语法范畴等静止的体系的方面,而且包括语法单位在言语中的运用规律这个动态方面。
本节对比俄汉两种语言各种语义类别动词完成体的语法意义,试图借此寻求汉语完成体常体 意义的表述方案。
俄语动词完成体的常体意义究意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界限说和整体说。这两种观点长期争论不休,目前倾向于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完成体表示受界限限制的整体行为。(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583)关于 汉语完成体的常体意义,也存在两种比 较有代表性的对立意见:“完成”与”实现”。有人把两者结合起来:“了1 ”用在结束 性动词后表示完成,用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实现。(房玉清 1992:453-454)俄汉两种语言完 成体常体意义这种相像 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不是表面现象的偶然巧合,里面包含许多共同的理论问题。
2.1 俄语动词完成体表达的行为受界限限制的意义包括行为达到内在的质的界限意义和行为受外在的量的时间界限限制意义两个方面。
2.1.1 所谓内在界限,指行为内在的终端界限,即某个终端极限点,行为在达到这个极限点后穷尽自己,停止下来。显然,这里的极限点指的就是自主的和非自主的行为结果。表达这种界限意义的俄语动词完成体,都有对偶的未完成体存在。未完成体表示达到结果之前的自主或非自主的行为过程。王力先生图解的完成貌“了1”(与进行貌“着”对立),(王力1984)和吕叔湘、朱德熙说的“了1”表示行为结束,(吕叔湘,朱德熙1979)似都指行为达到这个终端极限点。
以这种观点来看,汉语的持续结果动词(accomplishments)加“了1” 表达的就是行为达到内在界限的意义,试比较:
结果                                 过程
   读了/прочитал                      (在)读(看)/читать
建了/построил                     (在)建(着)/строить
写了/написал                        (在)写(着)/писать
洗了/выстирал                     (在)洗(着)/стирать
烧了/сжег                           (在)烧(着)/сжигать
消融了/растаял                     (在)消融(着)/таятьDZ)
(表1)
“读了”、“建了”等的语法意义(表1)与词义对应的俄语动词完成体相当。同一个动词在 后边加上“着”或在前面加上“在”,表达的就是达到结果之前的行为过程,与对应俄语动词未完成体的语法意义相当。
但是并非所有与俄语持续结果动词完成体词义对应的汉语动词都既可以附着“了1”表达结果,又可以加上“着”或“在”等表示达到结果之前的行为过程。请看表2:
结果                              过程
取得了/добился                     (在)争取(着)/добиваться
说服了/уговорил                  (在)劝说(着)/уговаривать
议定了/договорились                (在)议(着)/договариваться
赶上了/догнал                      (在)追赶(着)/догонять
考取了/поступил                  (在)考/поступатьDZ)
(表2)
表2结果栏的汉语动词都是述补结构动词,词义本身就表示行为达到结果,在特定句法位置上可以不附着“了”独立使用:考取(了)大学后,他就离开了家乡;很高兴你取得 (了)这么大的成绩。在类似的位置上,附着“了1”不是这些 动词表达结果意义的必需手段,只是一个补充手段。它们词义对应的俄语完成体动词多是用前缀法构成的广义的结果行为方式动词,前缀的 构词意义类似汉语动词中的补语语素。与汉语不同的是,这些完成体结果行为方式动词大多 可以借助构体后缀-ива-,-ва-,-а-进而派生词汇意义相同的对偶未完成体 ,用以表达结果达到之前的行为过程或重复的达到结果的行为。汉语虽然可以用补语语素构 成表示行为达到结果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但是却不能通过增加语素或其他手段进而派生表达 相应过程的动词或动词形式。与述补式结果动词相应的表达过程的是它们的生产词:(在)议(着)/(→议定)、(在)考(着)/(→考取)或其他词:(在)争取(着)/取得、(在)劝说(着)/说服。取得/(在)争取(着)、说服/(在)劝说(着)、议定/(在)议(着)等词偶之间的对立关系与“读了”/“读着”的对立关系不同,后者是同一词的不同语法形式的对立,而前者是不同词的对立。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说“读了”的语法意义(相对于“读着”的语法意义而言)是行为达到终端极限点意义,可以说уговорил的语法意义(相对于уго варивать的语法意义而言)也是行为达到终端极限点的意义,但是不能说“取得了”的语法意义(对于“争取着”的语法意义而言)仍然是行为达到终端极限点的意义。虽然“争取着”与“取得了”就反映的客观行为特征来说确实是向终端极限点的发展过程/终端极限点(———|)的关系,但是就语言意义本身而言,“取得”属单纯结果动词(achievement ),只与“了1”搭配表示行为结果,不与“着”搭配表示达到结果之前 的行为过程。“取 得+了1”的语法意义只是行为的点状结果意义,而不是相对于“争取+ 着”的行为在经历一段过程后,达到内在界限的意义。
汉语中还有一类表示行为点状结果的动词完成体形式,如“丢了”(手表)、“打了”(杯子) 等。它们在意义上与俄语的部分单纯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对应,后者虽然大都有对偶的未完成体,但未完成体只表达重复发生的单纯结果。试对比:
结果                              重复结果
丢了/потерял                        (常)丢/терять
忘了/забыл                            (常)忘/забывать
打了(杯子)/разбил(чашку)               (常)打/разбивать
遇见了/встретил                     (常)遇见/встречатьDZ)
(表3)
这类动词反映的客观行为多是非自主的无意行为,本身不可能有结果之前的持续过程阶段。汉、俄语动词完成体表达的因而都不是达到内在界限的行为,而是点状结果行为。
点状结果行为的终点与起点合并在一起,这是质的内在界限的一种特殊形式。“取得了”、“丢了”等完成体形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述为行为局限于点状内在界限的意义。
2.1.2 行为的“外在界限”指动词完成体表达的对无内在界限的持续行为在时间量上加 以限制的界限。例如未完成体单体动词болеть表示的“疼痛”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持续过程,不存在终端极限点。加词缀构成的完成体行为方式动词за-болеть( 开始疼痛)、про-болеть(疼痛若干时间)、от-болеть(停止疼痛) 等获得了开始、有限持续、终止等时间界限意义,但是这些界限意义反映的不是客观行为自 身固有的内在界限特征,而是由于行为外部因素而形成的界限特征。对于这部分完成体动词 (大多是单体动词),用“行为达到内在界限”的表述予以概括显然不合适,应代之以比较宽泛的表述方式:完成体表示行为受界限限制。受界限制的行为在这里不仅指终端界限限制,而且包括局限于起点、终点或者同时受两端界限限制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里,以“起来”为补语的行为方式动词短语可以表示行为开始,以“完”为补语的行为方式动词短语表示行为终止,用动词重叠(短时体)表示短时持续。“了1 ”附着在 这些结构上参与表达的界限也是起点(喝了起来)、终点(看完了)、包括起止两端在内(坐了 坐)的外在界限。以“下去”为补语的行为方式动词短语加上“了1”,可以用来表达恢复 (重新开始)中断了的行为(他于是又讲了下去),其界限是后继行为的起点。“了1”在“动词+了1+时量宾语”的句式中 (开了一天会)也常常参与表达两端同时受外在界限限制的行为(详见下文)。
俄语用完成体表达行为受起点界限限制不局限于单体行为方式动词。有些对偶完成体动词也具有行为的起点界限意义,表示状态开始。它们的对应未完成体表示结果状态持续。汉语“了1”加在特定语义类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也体现开始界限意义:
状态开始                           状态持续
明白了/понял                        明白/понимать
承认了/признал                        承认/признавать
同意了/согласился                      同意/соглашаться
高兴了/обрадовался                  高兴/радоваться
相信了/поверил                        相信/верить
后悔了/раскаялся                     后悔/раскаиватьсяDZ)
(表4)
表4状态持续栏的动词都属于无内在界限的状态动词,这些动词的完成体表达的界限因而都只是外在的状态起点。当然,具有这种语法对立关系的汉语动词并不都相当于俄语的对偶体动词,试比较:
状态开始                              状态持续
知道了/узнал                           知道/знать
哭了/заплакал                           哭/плакать
当了(领导)/стал(начальником)               当(领导)/быть(нача льником)
认识了/познакомились                     认识/быть знакомыDZ)
(表5)
“知道”、“哭”、“当”、“认识”可以加“了1”构成完成体形式 ,但是узнал 并不是знать的对应完成体,而与未完成体узнавать构成单纯结果动词的体的 对应词偶。заплакать是单体开始行为方式动词。стать,познако миться只与未完成体становиться,знакомиться构成持续结 果动词的体的对应词偶。
2.2 对动词完成体常体意义持“整体说”的人认为,“行为受界限限制”、尤其是“行为 达到内在界限”的说法,不足以概括动词完成体的各种用法,对于完成体语法意义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完成体表示包括开始、中间、结尾各阶段在内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行为。正是由于表示整体行为,完成体不能用在表示阶段的助动词начать(开始)、продолж ать(继续)、кончить(结束)的后边:*начать,про должат ь,кончить написать эту книгу *开始、继 续、结束写了这本书)。完成体表达的局限于点状结果、起点或终点的行为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行为。
整体性特征鲜明地体现在汉、俄语持续结果动词的完成体上。仅仅用“行为达到内在界限”来解释它们的语法意义确实欠妥当。“我上个月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我8 点30分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不能说,为什么?原因就是,“读了”表达的是包括“读”的开始、中间、结尾各阶段在内的整体行为,而不仅仅是“行为达到内在界限”,即达到 终端极限点。持续结果动词因而通常不与点状时间词语连用。“上个月”不是点状时间词语,时间长度足以覆盖“读了”所表达的整体行为,因而句子是可以接受的。“8点30分”是点状时间词语,时间长度不足以覆盖“读了”所表达的整体行为,句子因而是不能接受的。( 俄语句 *Япрочитала《Анну Коренину》 в восемь тридцать)因为同样的原因是不正确的。若保留点状时间词语,必须用“读完了”更换“读了”:我8点30分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 “ 读完”不同于“读了”,属终止行为方式动词短语,附着“了1”表示行为终止。点状时间词语在这里指明行为终止的时刻。
刘勋宁在说明句子 “吃了才觉着有点儿香味”中的“吃了”不表示动作完成而表示动作实现时正确地指出,虽然实现“吃”这件事情会有一个动作的结束点,但该句的着眼点显然不在此。“吃了”在句中表达的恰恰是包括开始、中间、结尾在内的行为整体。(刘勋宁1988)
汉语持续结果动词完成体形式的“整体性”特征比语义对应的俄语动词完成体尤其明显。在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下,俄语持续结果动词完成体的表义重心可以从行为整体移到终端极限点上来,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汉语却不可能。试比较:
Вы все еще читаете 《Анну Каренину 》? —Я уже прочита ее./你还在读《安 娜•卡列尼娜》吗?—我已经读完了。
俄语例句的прочитал在这里表达的主要不是行为的整体性特征,而是行为达到终端 界限(完成)的特征。прочитал 与читаете的对立关系在这里是完成/持续的关系。但是汉语译文的“读完了”显然不宜用“读了”替换。表示行为整体特征的“读了”不能与“在读”构成完成/持续的对立关系。
下列汉语动词加“了1”都表示行为整体,而相应的俄语动词完成体却主要表示行为达到终端界限:
过程        整体        结果
请求/упрашивать
упрашивать/请求        请求了/упр ашивал        упросил/求得同意了
了解 выяснять
ыяснять/了解        了解了/выяснял
       
ввыяснил/了解清楚
考/сдавать
сдавать/考        考了/сдавал       
сдал/考过去了
打听/узнавать
узнавать/打听        打听了/узнавал
       
узнал/打听到了
坚持/настаивать
настаивать/坚持        坚持了/настаивал       
настоял/坚持成功了
(表6)
“请求了”与“(在)请求(着)”、“了解了”与“(在)了解(着)”等的对立关系和выяс н ил(了解清楚了)与выяснять((在)了解(着))、упросил(求得同意了 )与упрашивать((在)请求(着))等的对立关系显然不同,前者是整体/持续的 对 立关系,而后者是结果/持续的对立关系。表2“过程”栏的汉语动词加“了1 ”表示的也是行为的整体特征。
类似表6的俄语动词,其未完成体由于语言体系方面的原因,缺少表示行为整体意义的对偶完成体手段。表义的空白只能用未完成体填补:了解了выяснял.这类汉语动词加 “了1”与加“过”(经验体)的意义相近:这个问题我了解了这个问题我了解过。区别恐怕只在于前者的预期性和后者的非预期性。
俄语中也有一些对偶体动词,它们的完成体主要用于表达行为的整体特征,而不是达到终端 极限点的结果特征,与汉语“动词+了1”的整体意义因而是一致的:
整体                                 过程
попросил/请求了                      просить/(在)请求(着)
посоветовались/商议了               советоваться/(在)商议( 着)
объяснил/解释了                      объяснять/(在)解释(着)
подумал/想了                         думать/(在)想(着)
поздоровался/打了招呼               здороваться/(在)打(着)招呼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л/分析了                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在)分 析(着)DZ)
(表7)
попросил不同于упросил,只表示“开始说请求的事,说若干时间请求的事 ,结束了说请求的事。”而后者不仅表示а)“开始说请求的事,说若干时间请求的事,结束了说请求的事”,而且还表示б)“受话人满足了说话人的请求”;а)只是упросил的 预设,б)才是其陈说(ассерция)。否定попросил(не попросил=没请求)时,被否定的是包括开始、中间、结尾在内的行为整体;而否定упросил(не упросил=没求动)时,被否定的却只是б),而不包括а)。就像“没求动”只否定“动”,不否定“求”一样。
2.3.1 可以将以上各种汉语动词完成体归纳为两类四种:
1)表示两端受界限限制的整体行为的。
а)表示包括开始、中间、结尾在内的整体行为的,如:读了(表1)、了解了(表6)、请求了( 表7)。
б)表示或参与表示有限持续行为的,如:坐了坐、跑了一天。
2)表示行为局限于点状界限的整体行为的。
в)表示点状结果行为的,如:取得了(表2)、丢了(表3)。
г)表示行为开始的,如:唱了起来、讲了下去、明白了(表4)、知道了(表5)。
排除这些种类的个别特征,保留其中的共同特征,可以得出汉语完成体常体意义的表述方案:完成体表示受界限限制的整体行为。这个方案与俄语完成体常体意义的定义貌似重合,实际有所区别。二者的区别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很多汉语持续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形式都只表示整体行为,不表示达到内在界限的行为。而俄语持续结果动词的完成体既可以在一些上下文中主要体现行为的整体意义,又可以在另外一些上下文中主要体现行为达到内在界限的意义。
2)汉语由表示行为局限于点状界限的单纯结果动词或短语加“了1”构成的完成体,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远远超过俄语单纯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因为如上所述,在需要把表义重心从行为的整体性移向终端极限点时,汉语大都要用专门的述补式的单纯结果动词或短语的完成体形式来取代持续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形式,而俄语仍然保留持续结果动词的完成体形式。
把“了1”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完成”的欠妥之处是,“读了”、“打 听了”等的行为整体意 义和“唱了起来”、“讲了下去”等的开始意义难于用“完成”解释。把“坐了坐”、“跑 了一天”说成“完成”也很牵强,因为“完成”理应是行为的终端点,而“坐了坐”、“跑 了一天”表达的明明是有两个端点的线段。
刘勋宁说,词尾“了”附在动词、形容词以及其他谓词的形式之后,表明该词词义所指 处于事实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了”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实现”(《现代汉语词典》:实 现,使成为事实),把“了”叫做“实现体”的标记。(刘勋宁1988)这里的“实现”与“整 体行为”意思吻合。苏联科学院1980年版《俄语语法》就是用“使行为实现”(совер шить действие)(苏联科学院四卷本《俄语词典》:совершить—о существить(实现)—воплотить в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сть(使成为事实))的表述方式来概括表7类俄语动词完成体(поздоровать ся(打招呼)、поблагодарить(感谢)等)的语法意义的,而对为数众多 的持续结果动词完成体的语法意义采用的表述方式则是“使行为达到结果”(довест и действие до результата)。
把“了1”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实现”较之“结果”更加符合汉语的实际。
俄语动词完成体的常体意义不能依据术语名称望文生义。“完成体”译自俄语术语сов ершенный вид,其中的совершенный与совершить(实现)是同根词,совершенный вид 更加确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实现体” 。上文已经显示,“完成”只是俄语动词完成体诸多意义之一,绝非所有意义都可以概括在 “完成”之下。


3.完成体的变体意义

俄语动词完成体表达具体事实。因上下文类型不同,完成体的具体事实意义体现为结果存在 、一般过去时、有限持续、可能行为、总和一体、直观示例等各种变体意义。对于完成体的 过去时形式而言,基本的体的变体意义有两种:一般过去时意义(а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和结果存在意义(перфектное значение)。 完成体过去时形式的这两种基本意义和古俄语中动词一般过去时形式、结果存在形式表达的 语法意义是一致的。(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632)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列举了“动+了1+宾”的若干具 体意义:一般表示动作完成;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或前一情况是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表示动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长短或次数多少;有些动词后面的“了1”表示动作有了结果等。
本文拟从一般过去时意义、结果存在意义和有限持续意义三个方面对比俄汉语完成体变体意义的异同关系。
3.1 一般过去时意义
动词完成体一般都包含“开始”的语义因素,其意义可以归纳为“某种状态开始”或“某种 活动开始”。例如:заснуть(睡着)=спать(睡觉)的状态开始;одеться(穿上衣服)=быть одет (-а;-о;-ы)(穿着衣服)的状态开始;заду маться=думать(思考)的活动开始;“开了(门)”=“开着(门)”的状态开始; “欠了(债)”=“欠着(债)”的状态开始;“哭了”=“哭着”的活动开始。在具体语句的组合系列里,动词完成体受上下文因素的制约,被凸显出来、扮演主要交际角色的,可能是其语义结构中的“开始”成分,如:他 穿了件皮夹克,提起箱子,走了;也可能是随后呈现的“状态”或“活动”成分,如:人家都穿着大衣,他穿了件皮夹克。把动词完成体语义结构中的“开始”成分作为表达重点的具体语法意义属一般过去时意义;将着眼点从“开始”成分移向随后呈现的“状态”或“活动”成分时的具体语法意义属结果存在意义。
动词完成体用于一般过去时意义时,表达一种情景向另一种情景转变的一次具体的动态事实。就时间意义而言,着眼的是状态或活动开始出现的时刻,这个时刻对于说话时刻(作者行文时刻)的语法参照点属于过去时。动态事实的观察点与动态事实的发生时刻同步。俄语动词完成体表达一般过去时意义的主要形式是过去时形式(例(1)),完成体的短尾被动形动词(例(2))和副动词形式(例(3))也可以用来表达这种意义:
(1)Федя повернулся,сделал несколько медленных,нерешительных шаговвниз по улице и остановился.(И.Л и кстанов)(费佳转过身来,缓慢地,迟疑地沿街往下走了几步,然后停了下来。)
(2)На третий день кое-как и кое-кем попол ненные полки были брошены в атакуи снова отхлынули к исходным позициям.( А.Толстой)(第三天,用一些人员勉强补充起来的几个团投入了进攻,但又潮水般地退回到阵地上来。)
(3)Он бросил папироску на землю,расто птав ее двумя слишком сильными ударами ноги.(М.Горький)(他把香烟扔在地上,狠狠地踏了两脚。)
一般过去时表示的过去发生的动态事实与后来的时间(说话时刻或另外的某个时刻)没有联系,常常出现在叙述话语中。Hopper指出,一次体(punctual)或完成体(perfective)和持续体(durative)或未完成体(imperfective)之间的区别具有普遍性,其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话语功能来考虑。在叙述话语中,前景(foreground)或主要故事情节的编码形式与辅助的或并存的各种背景(background)事件的编码形式是不一样的。完成体小句传递主要故事情节的进展,它们按照行为发生的次序一个个先后相承地出现。而未完成体用于为事件发展的主线索或前景提供背景事件。(李纳等1994:117-119)请看动词完成体用于一般过去时意义时在叙述话语中表达一连串次第行为的例句:
(4)〈Саша〉 запер комнату,положил ключ на стол,пожевал,стоя,колбасу,разделся и снов а улегся в постель.(А.Рыбаков)(萨沙锁上了房间,把钥匙放在桌子上,站着吃了点儿香肠,脱了衣服,躺回被窝里。)
(5)陈兵叹口气,穿上衣服和鞋子,去厨房洗了把脸,用一把烂牙刷随便漱了漱口,然后就出了门。(何顿)
在描写一连串次第行为的表述中,汉语动态助词“了1”的使用是非强 制的,这与强制使用的俄语动词完成体有显著区别。例(1)的俄语动词完成体都不能用对应的未完成体更换,但汉语译文除“脱了”外,其他的“了1”都可以略去,没用“了1”的小句,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1”:萨沙锁上房间,把钥匙放在了桌子上,站着吃点儿 香肠,脱了衣服,躺回了被窝里。我们知道,有表示连续动作的后续(相邻)小句是促成“了1 ”自由隐现的一个因素(李兴亚1989)’但这里的更加深层的原因是,汉语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各种结果行为方式动词或动词短语,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下,可以不依赖动态助词“了”,独立地表达“完成” 意义句中的“锁上”、“放在”、“吃点儿”、“躺回”就属于这种结果行为方式动词或短语。它们在有表示连续动作的相邻小句的上下文条件下,可以离开“了”,独自表达一次具体的动态事实。“脱”不是结果行为方式动词,在这种上下文中,只能借助动态助词“了”来表达动态事实。
有人正确地指出,汉语动词+了1+简单宾语或数量词语的结构语气未完 ,不能独立成句:*妈妈洗了衣服;*他等了十分钟。使它们独立成句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在句末加上表示终结语气的语气助词“了2”:妈妈洗了衣服了;他等了十分钟了。(吕文华1983 )为什么“妈妈洗了衣服”不能独立成句,而“妈妈洗了衣服了”却可以独立成句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洗了”在两类句子里参与表达的是不同的具体语法意义的缘故。参与表达一般过去时意义时,句尾不加语气助词“了 2”,用在叙述一连串次第行为的话语中;参与表达一般结果存在意义时,句尾要加语气 助词“了2”,经常用在以单个语句就可以完成交际任务的对话中。“了2”与汉语中其 他句末助词一样,基本上是一种“会话的”助词。(李纳1984:125)和例(3)汉语译文中的小句“〈萨沙〉脱了衣服”一样,“妈妈洗了衣服”之类语句表达的是一般过去时意义,人们通常习惯于在一连串的叙述小句中见到它们,因而有语气未完的感觉:妈妈洗了衣服,穿上外套,锁了门,匆匆往市场走去。而“妈妈洗了衣服了”表达的是一般结果存在意义,人们通常习惯于在对话中单个地见到它们,因而有独立成句的感觉。以俄语完成体动词过去时作谓语的句子既可以用来表达一般过去时意义,又可以表达一般结果存在意义,不须要在语法形式上重新调整,因而没有不单独成句的问题。
3.2 结果存在意义
俄语动词完成体过去时 用于结果存在意 义时,表意的焦点不是情景转换的动态事实本身,而是情景变化之后产生的结果,或者作为行为结果呈现的静止状态。就时间意义而言,包含两个不同的时间平面:情景转变发生的以往时刻;由这种变化造成的结果或结果状态呈现的后来时刻。表意的重心集中在后来时刻上,过去时刻较之后来时刻处于无足轻重的、陪衬的地位。(Ю.Маслов 1984:32)
表达结果存 在意义的完成体过去时的这种特殊时间意义常常借助теперь(而今)、сейчас( 现在)等词语更加明确起来,试比较:
(1)Мама теперь умерла вместе с отцом,а яодин живу.(А.Платонов)(如今妈妈和爸爸都去逝了,我一个人过活。)
(2)Она умерла вечером,и после этого всю н очь никто в квартире не спал.(А.Саломато в)(她晚上死了,这以后宅里的人一夜都没睡。)
例(1)的теперь表明,句中的умерла(去逝)用于结果存在意义,指示的不是“去逝”的状态开始的当初时刻,而是与живу(过活)相一致的结果呈现时刻。这个时刻以说话时刻为参照,与说话时刻一致,因而умерла的完成体形式在这里有指示语(де йксис)的功能。例(2)则不然,句中的вечером(晚上)指的是“死”的状态开始 出现的时刻,而不是状态呈现的后来时刻。умерла在句中因而用于一般过去时意义,其完成体的语法形式没有指示语的功能。
俄语动词完成体结果存在意义的时间着眼点可能与说话时刻一致(例(1)),也可能在说话时刻之前(例(3)),或以后(例(4)):
(3)Левый глаз у него вздрагивал и прищури вался,нижняя губа смешно отвисла.(М.Горь кий)(他左眼微微眯缝着,不住地颤抖着,下唇滑稽地垂了下来。)
(4)Завтра он придет домой,и его опять поб ьют за то,что ушел,не ночевал дома.(Н.Ду бов)(明天他回家时又要挨打,因为他出去了,没在家过夜。)
例(3)отвисла(垂了下来)的结果状态呈现时间就是动词未完成体过去时вздр агивал,прищуривался(颤抖着,眯缝着)表达的状态、活动时间,例 (4)ушел(出去了)的参照时间是побьют(打)表达的将来时。
本文将完成体结果存在意义分作两类:一般结果存在意义和事物姿态意义。前者主要用在对话中,后者常见于叙述话语里。
3.2.1 汉语中一般结果存在意义的语法标志通常认为是句尾的语气助词“了2”。“了2”的基本交际功能是表示一种“当前相关状态”,也就是说,“了2”表明一个事态跟 某个特定的“参照时间”在当前具有特定的联系,因此,汉语“了2” 很容易看作是表示已然体的一种成分。(李纳1994:121)例如:
(5)他去买东西了。
连动式“去买”表达的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在句尾加上“了2”后,谈论的已不是他出 去买东西的行为本身,而是他已去买东西这一状态。这个状态与言语行为参加者的当前相关意义就是“他不在”,受话人如果是打电话找“他”的话,就知道无法与“他”通话。所谓 “当前”,其时间参照点可能是现在(例(5)),也可能是过去(例(6))或将来(例(7)):
(6)(那天)他去买东西了。
(7)(下个月)他去买东西了。(李纳1994:122—123)
俄语动词完成体结果存在意义与汉语以句尾语气助词“了2”为标记的 “当前相关状态” 意义并不完全吻合。相互吻合的部分只限于与当前相关的状态是过去完成行为造成的时候,例如:
(8)Вы WTBXпрочлиWTBZ роман?(Н.Островский) (你读了那本小说了吗?)
(9)Это что у тебя с рукой?—Кислотой WTBXоб лилWTBZ.(А.Голубева)(你的手怎么啦?—洒上盐酸(了。)
(10)Извините,я,кажется,вам WTBXпомешалаWTBZ ?(Н.Островский)(请原谅,我大概妨碍你了?)
(11)Никого нет...А где же все?—WTBXУшлиWTBZ   домой.(А.Чехов)(谁都不在……人呢?—都回家了。)
句(8)询问预期行为是否兑现,(9)指出现在手伤的原因,例(10)说明道歉的理由,例(11)表示人们此刻都在家里。句中的完成体过去时表达的由过去完成的行为造成的结果状态因而都与当前相关。
但是俄语动词完成体过去时结果存在意义只表示过去完成的行为状态与当前相关,而汉语“了2”表示的与当前相关的状态不仅限于由过去结束的事态形成(如例(8 )、(9)、(10)、(1.1) 汉语译文),而且包括由将有变化的事态(例(12))、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并未结束的事态( 例(13))形成。(吕叔湘1999:353)用于后两种情况的“了2”与俄语动 词完成体过去时的结果存在意义不相吻合:
(12)明天代表大会一闭幕我就要走了。(因此我现在要跟你拍一张相片作纪念。)(Завт р а после закрытия съезда я сейчас же уезж аю.)
(13)我在北京已经住了两年多了。(地址怎么会错呢?)(В Пекине я живу уже третий год.)
句(12)、(13)的状态与当前的相关性质通过括号中的文字内容体现出来。例句的俄语译文没有表达这种相关性的专门语法标志。
“了2”用于表达“现实相关状态”在语法上也不是强制使用的。在交际允许表意有一定的模糊性时,可以与表示动作完成的“了1”替换(李兴亚1989 :334):
(14)破风筝 孩子们比你强,你的那点体已大概穿在肋条上了!
方太太 我是有,是穿在了肋条上!(老舍)
(15)“你昨天下水着凉了”白慧说。
“不是。我夜里没关窗户着了凉。”(冯骥才)
“穿在了肋条上”、“着了凉”与“穿在肋条上了”、“着凉了”表达的意义大体相当。
3.2.2 俄语中有一些称谓事物姿态、形态、位置变化的动词完成体,可以用过去时形式,在静态的描写语境中,表达由过去的行为结果造成的事物空间位置、姿态、形态在后来的时间范围里依然存在。这种结果存在意义类型叫做事物姿态意义。用于事物姿态意义的动词完成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大都可以用对偶的未完成体动词替换,与之构成同义关系,例如:
(16)Непроходимые лeса окружили(试比较окружали)   с трех сторон таборы этих людей.(无法通过的森林从三面包围了(着)这些人的营地。)
(17)Они сидели за столом друг против друга .Артомонов—облокотясь,запустив пальцы об еих рук в густую шерсть бороды,женщина,н ахмурив брови,опасливо выпрямилась(试比较:в ыпрямлялась).(М.Горький)(他们在桌子旁边面对面地坐着,阿尔 多莫诺夫用胳臂肘支撑着身体,两手手指插在浓密的胡子里面。女人皱着眉头,提心吊胆地挺直了(着)腰。)
汉语中存在类似的语言现象。有一类动词兼具持续、完成(整体)、状态三种语义特征。(马庆株1981)以“穿”为例 ,这个动词在例(18)中表示持续,例(19)中表示完成(整体),例(20)中表示状态:
(18)他一边穿着风衣,一边想着讲演的内容。
(19)他放下笔,又穿了一件毛衣。但是依然冷。
(20)校长站在台上,穿着一身簇新的西装。
这类动词加动态助词“了1”不仅可以表示完成(整体),用于一般过去 时意义(例(19)),而且可以表示由过去完成的行为造成的事物空间姿态在后来的时间范围里依然存在,用于结果存在意义:
(21)校长站在台上,穿了一身簇新的西装。
例(19)与(21)的句义基本相同,其中的“穿了”和“穿着”构成同义的关系。例(16)、(17) 译文中的“包围了”、“挺直了”也表达事物姿态意义,可以用“包围着”、“挺直着”替 换。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在表达事物姿态上两体同义的现象虽然俄、汉语里都存在,但是远非所有这类动词在对方语言里都有等价物对应。一方面,很多汉语动词虽然在表达事物姿态上两体同义,但是对应的俄语动词两体并不同义,例如:草地上躺了几个人=草地上躺着几个人,但是На траве улеглось несколько человек≠Н а траве укладывалось несколько человек.她 身上穿了一件大衣=她身上穿着一件大衣,但是Она оделась в пальт о≠Она одевается в пальто.另一方面,很多俄语动词,虽然在 表达事物姿态方面两体同义,但是对应的汉语动词两体也并不同义,例如:Ножки б еспомощно согнулись=Ножки беспомощно сги бались,但是两条小腿无可奈何地蜷曲着≠?两条小腿无可奈何地蜷曲了。句中的“ 蜷曲了”应改为“蜷曲起来”或“蜷曲了起来”。Слеванависла стена горы.=Слева нависала стен а горы.但是,左侧悬垂着一座峭壁≠?左侧悬垂了一座峭壁。“悬垂了”宜作“悬 垂 下来”。与一般结果存在意义不同,动词完成体用于事物空间姿态意义时,主要不是出现 在对话中,而是出现在作为事件发展背景的描写话语中:
(22)Ленька вылез из окопчика.// В двух шага х от него Сучков лежит,ноги раскинул.(В. Некрасов)(连卡从战壕里爬了出来。苏奇科夫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躺着, 叉开了双腿。)
(23)Дома музыкант вынул птичку из карманана свет.// Седой воробей лежал у него в руке:глаза его были закрыты,ножи беспомощ но согнулись.(А.Платонов)(回到了家,乐师把小鸟从衣袋里掏出来,凑到光亮处。灰色的麻雀躺在他的手上,闭着眼睛,两条小腿无可奈何地蜷曲着。)
(24)刘莹放下了电话,来到外面,看见//公司门前挤了好几百号人,都在吵着、骂着。(阿宁)
(25)我从我们的写字楼出来,拐进了一条两头通的大弄堂。//这条弄堂贯通了两条大马路。它有着姜黄色沙拉的墙面……(王安忆)
例句符号“//”前的部分都用于传达故事情节的动态发展前景,其中的动词完成体表示一般过去时意义。符号“//”后边的部分展现的则是动态情节发展的静态背景。当然,这里所谓的“静态”是相对于情节在时间纵轴上的动态发展而言,指的是在时轴的某个片断上横向展开的场景,包括状态、活动和过程几种情况。背景与前景的关系如同舞台上的布景与演员的出入场关系。Friendrich提出,体(aspect)的系统可以从三类“基本体”进行分析。除了持续体或未完成体、一次体或完成体之外,还有已然体(perfect)。(李纳1994:117)从话语功能的角度来看,除了在对话中表达当前相关状态之外,已然体还经常用在描写话语中,参与构成动态故事情节的静态背景场面。与未完成体或持续体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们一方面表达静态场景,另一方面把当前的静态场景与以往的动态事件联系了起来,或者说,把以往的动态事件移入到当前的时间平面,与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表达的状态、活动与过程并列,构成背景场面。例(22)的раскинул,(23)的согнулись,(24)和(25)中的“挤了”、“贯通了”一方面与句中的лежит,лежал ,吵着、骂着、有着共同表达背景场面,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过去的相关动态事件。
动词完成体表达结果存在意义需要特定的上下文,比较典型的上下文类型是由处所词语+动词+名词构成的存在句。例如:
(26)(Все так,как было месяц назад.)В шпагат ных качалках свернулись бесчисле нные графики,схемы.(И.Штемлер)((什么都跟一个月前一 样),细绳摇椅上卷放着多得不计其数的图纸、表格。)
(27)(Справа поднимается лесистая Рукова го ра,)слева нависла почти отвесная   стена горы Студничной.(Ю.Демидович)(右侧高耸着 森林覆盖的卢柯夫山;左边悬垂着斯图得尼奇内依山近九十度的峭壁。)
(28)牌子上画了个支票,(上面写着人民币五十万元整。)(阿宁)
(29)(左边放着一个白底蓝花仿明瓷的大口瓷缸,)里面斜插了十几轴画。( 曹禺)
存在句的处所词语充当话题,动词与名词共同承载语句的交际信息,其中的名词是无定的。 (Н.Арутюнова 1976:211)
存在句的表达功能主要是描写客观环境、人物的穿着打扮和 姿态等,即存在句是说明、描写性的,不是叙述性的。(刘月华 1983:457)
因而典型的存在句谓语要用未完成体或持续体存在动词充当,如:Возле кровати больного сидела сестра(病人床边坐着一个护士);桌子上放着一本书。用在这种性质的句子框架里充当谓语的动词完成体于是也获得了 表达存在状态的言语功能。关于存在句中的“了1”与“着”的意义相当、可以互换,有很多文献涉及。(王还1990;徐丹1992)
使用动词完成体描写一个新引进的行为客体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存在时,因交际的要求,有时需指出这个动词的行为主体,例如:
(30)(Над колокольнею церквушки// развевалсяяпонский флаг.)А при въезде в деревню// л ейтенант укрепил столб,поверх ко торого приколотил доску с надписью...(В. П икуль)((小教堂的钟楼顶上飘扬着一面日本国旗。)在村庄的入口处,上士竖了一根杆子,杆子上边钉了一块木板……)
例(29)在形式结构上虽然不属存在句,但交际结构和话语功能与括号内的存在句类似。符号“//”左侧的地点词语充当话题(主位),右侧的主谓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承载新的交际信息,功能与并列的存在句“//”号右侧的部分相同,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其中的动词完成体укрепил因此用于结果存在意义,表示行为客体столб(杆子)的空间位置和姿态。 整个句义相当于存在句:А при въезде в деревню стоялукрепленный лейтенантом столб с приколоч енной поверх него доской с надписью...
类似结构与功能的俄语例句再如:
(31)(В столовой появилась Юлия Константино вна.На ней было черное платье с высокимворотником.)На грудь Юлия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приколола маленькие золотые час ики.(А.Голубоева)(尤莉娅•康斯坦丁诺夫娜来到餐厅。她穿着一件高领 的黑色连衣裙,)尤莉娅•康斯坦丁诺夫娜胸前别了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 )
汉语可以通过存在句前加相关名词(如例(31)和例(30)的译文)或使用与俄语结构、语序类似的句式指出造成客体空间姿态的行为主体(例(32)和例(29)的译文):
(32)椅腿跟前放着麦当劳的纸杯。不晓得是她自己,还是别人,往里放了一 张广告的印刷品。(王安忆)
(33)协议书上有黄厂长的手迹,在单位意见那一栏里,黄厂长龙飞凤舞地写了 “同意”。(何顿)
3.3 有限持续意义
有限持续意义表达两端受时间界限限制的具体、一次的持续行为,是动词体范畴参与表达的一种量的具体语法意义。客观世界呈持续伸展的行为既包括无界限的、理论上可以无限延长的静止状态和动态活动,又包括有内在的质的界限、因而不能无限延伸的动态过程。这些持续行为的有限时间片断在语言中通过动词的构词和语义、行为方式动词、动词的周边词语以及句法结构等各种不同语言层面的手段参与表达。在有体的语法范畴的语言中,体是表达有限持续意义的核心手段。这些语言手段,包括不同的体的形式,因语言不同而在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在俄语中,有限持续意义常常通过完成体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глаголы дли тельно-ограничительного способа действия )(просидеть坐一段时间、проработать工作一段时间)、有限行为 方式动词(глаголы ограничительного способа де йствия)(полежать躺一会儿、погулять散散步)等和долго, часа два一类时间词语搭配起来表达。因而,俄语完成体有限持续意义实质上是若干 种类的完成体行为方式动词的词汇语法意义。构成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有限行为方式动 词等的生产词一般只限于无界限的未完成体单体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如非单向运动动词( про ходить行走一段时间、по бе гать 跑一会儿)、言语动词(про болтать闲聊若干时间、по беседовать谈谈)、空间位置动词( про стоять站若干时间、по сидеть坐 一 会儿)、存在动词(про жить住若干时间、по быть待一会儿)、心理状态动词(про любить爱若干时间、по беспокоиться不安一阵)等等。有内在界限意义的对偶未完成体动词一般不构成表达时间界限意义的完成体行为方式动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俄语完成体有限持续意义的表达范围只限于两端受时间界限限制的静止状态和动态活动((1)、(2)),不包括有内在界限的行为过程的时间片断:
(1)Водапрокипела полчаса.(开水沸腾了半个小时。)
(2)Девочка пожила дома еще два дн я ,переночевала,а потом ушла на станцию.(А .Платонов)(小姑娘又在家里住了两天,过了夜,然后就离家往车站走去。)
向着内在界限变化的动态过程的有限时间片断,在俄语里只用未完成体表达:
(3)Я долго писал диссертацию,но так и ненаписал ее.(Ю.Маслов)(我学位论文写了很长时间,但是到底也没有 写完。)
(4)Он 5 минут открывал консервную банку.(他开罐头开了五分钟。)
即或两端受时间界限限制的静止状态和动态活动,用专门的完成体行为方式动词表达也不是强制的。这类行为仍然可以用未完成体表示:Он говорил/ проговор ил полчаса(他说了半个小时话);Он стоял/ постоял т ам целый час(他在那儿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这里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两种表达手段的意义差别很小:未完成体强调持续本身;完成体强调持续界限。译成没有体的语言,这种区别未必可以察觉到。(Ю.Маслов 1984:79)但是,俄语中有很多强制使用完成体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有限持续行为只能用完成体行为方式动词表达,успелпроездить по Приморью две недели (得以在滨海边区各处走了两个星期),не удалось даже немного поговорить с ректором(没能和校长谈上哪怕是一会儿时间)里的动词完成体проездить,поговорить都不能用动 词未完成体ездить,говорить代替。
在汉语里,参与表达有限持续行为的动词语法形式主要是完成体和短时体。表达这种行为的以完成体作谓语的句式是:动词+了1,+时量宾语(笑了半天)。这个句式在表达持续行为时,还要受到若干条件的制约。
1)谓语动词词汇意义是表达有限持续行为的重要因素。
马庆株(1981)使用(±持续)、(±完成)、(±状态)三对语义特征,将带有时量宾语的 动词分为Va、V b1、V b21、V b22四类 。Va只有“完成”特征,为非持续动词,其时量宾语只表示动作完成之后经历的时间:
(5)才死了两天。
V b1只有“持续”的特征,其时量宾语只表示行为持续的时间:
(6)在家里住了三天。
(7)哭了半天。
Vb21同时具有“持续”、“完成”两种特征,其时量宾语有歧义, 既可以表示行为的持续时间(8),又可以表示行为完成后经过的时间(9):
(8)看了三天就腻了。
(9)看了三天就忘了。
Vb22同时具有持续、完成、状态三种特征,其时量短语也有歧义, 既可以表示行为的 持续时间(10)而与(8)相同,又可以表示行为完成后经过的时间(11)而与(9)相同,但这个时 间又同时是行为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因而与(9)不同:
(10)关了半天也没关上。
(11)才关了一会儿怎么又开了?
归纳起来,含有完成体“动词+了1”的汉语句式,只有在排除单纯结果 动词作谓语的情况下,才可能表示有限持续意义。用于有限持续意义时,“动词+了1+时 量宾语”既可以表达两端受时间界限限制的静止状态(6)、(11)和动态活动(7),又可以表达有内在界限的行为过程的时间片断(8)、(10)。
在参与表达有限状态与活动方面,汉语“动词+了1”的体形式与俄语完成体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有限行为方式动词等功能大体相当,试比较:住了三天/ пожил тридня,哭了半天/ проплакал долго,睡了半小时/ поспалполчаса,张罗了一夜/ прохлопотал всю ночь等等。它 们的作用在于通过体的语法手段加强了时量短语与动词词汇意义表达的时间界限意义。住三 天,жил/ буду жить три дня,虽然仍保留有限持续意义,但时间界限意义的表达手段只限于时量短语与动词的词汇意义。
可以用“动词+了1”的完成体形式参与表达有内在界限的行为过程的时间片断,即行为向着结果点发展的有限过程片断,这是汉语不同于俄语的地方。例(8)、(10)里的“看了三天”、“关了半天”译成俄语只能用对偶持续结果动词的未完成体表达:три дня ч итал,долго запирал(参看例(3)、(4))。
例(11)在表达结果状态有限持续时,“关了”的功能类似用于结果存在意义俄语动词完成体被动形动词的短尾形式:Библиотека была закрыта недол го.(图书馆关了不长时间)。完成体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用于表达结果状态持续时,持续的时间长度可以用第四格的时间状语表示:
(12)У нас в Протвино есть старенькая церко вь.WTBXБольшую часть дняWTBZ она закрытана замок,посетителей мало.(Из газет)(我们普 罗特维诺村有一座老教堂,大半天都关着,很少有人去。)
2)语气助词“了2”可能取消句子的有限持续意义。用在“动词+了1+时量宾语”的句式之后,“了2”的“当前相关状态”意义具体化为行为在当前未结束。 试比较句(13)与句(14):
(13)我在上海住了三年。
(14)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了。
句(13)不联系现在,含有说话人多半已不在上海的意思,表达的因而是两端受到时间界限限制的持续行为。译成俄语时,“住了”可以用完成体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表达:
(15)В Шанхае я прожил три года.
句(14)联系现在,含有说话人一定还在上海,并且将住下去的意思(郑怀德1980) 表达的因而是终端没有受 到时间界限限制的持续行为。这种囊括持续情景的过去直至说话时刻的完成时态(inclusiveperfect)在俄语里没有专门的动词语法形式(试比较英语I have livedhere for three years)表示,译成俄语时,句中的“住了”不能用完成体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表达,要用未完成体状态动词的现在时形式表达:
(16)В Шанхае я живу уже три года.
3)例(8)的谓词性后续成分“就腻了”表明,句中的“看了”一方面不同于句(9)的“看了” ,表达的是持续的线状行为,而不是完成的整体行为;另一方面不同于句(17),表达的 是没有达到极限点就间断了的行为,而不是达到了极限点的、结束了的行为。
(17)这本书我读了三天。
句(17)如无“就腻了”之类的后续成分,意思是用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其俄语译文应 为:
(18)Эту книгу я прочитал за три дня.
句中的прочитал不是完成体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不与未完成体читал构成同义关系,表达的已不是有限持续意义。
俄语带前缀по-的完成体有限行为方式动词与带про-的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不同, 在表达有限持续行为时,可以不带持续时间状语,意义与汉语通过动词重叠构成的短时体( 看看、看一看、看了看)相近:Посидел и ушел/ 坐了坐就走了;Поле жал и встал/ 躺了躺就起来了;полюбовался и потомсказал/ 看了一看,然后说。“坐了坐”、“躺了躺”、“看了一看”相当于“ 坐了一会了”、“躺了一会了”、“看了一会儿”,也表达有限持续意义,与“动词+了1+时量宾语”的句式构成同义关系。
俄语посидел之类动词与汉语的短时体在表达有限持续意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特征:
1)都表达短时持续。俄语有限行为方式动词在不与持续时间词语连用的情况下,通常只表示短时持续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都可以加上副词修饰语недолго(一会儿)而不改变原义:посидел и ушел=посидел недолго и уш ел.只有在与持续时间词语连用的情况下,这些动词才有可能表达长时间的持续行为:
(19)〈Левитан〉 с год или полтора подулся наЧехова.(Лазарев?Грузинский)(列维坦生契诃夫的气生了一 年到一年半。)
汉语动词重叠只在表示已然动作时有短时意义。表示未然动作的动词重叠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短时意思很弱:(刘月华)1983)
(20)妈,您跟四凤好好谈谈吧。(曹禺)
2)都用于一般过去时意义,出现在叙述话语中(21)、(22),不出现在对话里表达“现实相关状态”,或结果存在意义。因为这类完成体动词或动词形式的意义不是“某种状态或活动开始”,而是“某种状态或活动开始,持续一段时间,然后结束”,而且“结束”是词义或语 法形式意义的陈说部分。(Е.Падучева 1996:154)
(21)Григорий порылся на шкафу,достал гладк о остроганную дощечку.(Ляшко)(格利高里在柜子里翻了翻,拿出一块刨得光光的小木板。)
(22)祥子更上了火,他故意的把车停了,掸了掸肩上的雪。(老舍)
3)持续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俄语完成体有限行为方式动词持续时间不确定是相对于有限持续行为方式动词而言的:后者必须和持续时间词语连用,而前者常常不与这类词语连用。汉语动词重叠不能接受数量词语的修饰,因为“看1看2 ”、 “看一看”中的“看下脚标2”、“一看”就演变历史来说,已相当于数量词语。
4)都包含不同程度的主观意图色彩。Е.Падучева(1996:146)指出,甚至连ка шлять(咳嗽)、дышать(吸气)这样的非自主动词,在加по?构成有限行为方式 的完成体动词之后,都因此获得了自主的意义。刘月华(1983)在谈及动词重叠的自主特征时 ,也不谋而合地指出,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但有时可以表示自主动作:
(23)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出来。
3.4 通过俄汉两种语言若干变体意义的对比,可作如下结论:
1)汉语“动词+了下脚标1”可以用在叙述话语中表示:
а)一次具体的、与后来时间没有联系的行为事实。这种变体意义与俄语动词完成体一般过去时意义相同。用于这种意义时,汉语动词完成体常常组合起来,表达行为次第发生,体现独立序(независимый таксис)的范畴意义。
б)过去的行为结果状态在后来的时间范围里呈现。这种变体意义与俄语动词完成 体过去时 事物姿态意义相近。用于这种意义时,汉语动词完成体常常与持续体并列使用,体现状态同 时呈现的独立序的范畴意义。
2)俄汉语动词完成体的语义外延不完全吻合。如俄语完成体表达有限持续意义时,部分与汉语“动词+了1+时量宾语”的句式对应,部分与汉语的短时体对应;汉语完成体参与表达的有限持续意义译成俄语时,有些可以用动词完成体表达,有些必须用未完成体表达。
3)俄语动词体在使用上是强制的,非此即彼,没有第三种手段可以选择。但是特定的上下文可能使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构成同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体在选用上不是强制的。汉语体形式的使用本身并不都是强制的。
4)体的变体意义不是体形式独立表达的意义,而是由动词的词汇意义、行为方式、周边词语以及句法结构等多种语言层次的因素参与表达的意义。
参考文献
Маслов Ю.К основаниям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 ой а спектологии.—В кн.:Вопросы 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 ной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Л.,1978.
Пешковский А.Русский синтаксис в научномосвещении.М.,1935.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АН СССР,т.Ⅰ?М.,1980.
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王力,1984,《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88第5期。
李纳,Sandra A.Thompson,R.McMillan Thompson,《已然体的话 语理据:汉语助词“了”》,《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 吕文华,《“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2期;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Маслов Ю.Очерки по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Л.,1984?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Арутюнова Н.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 М.,1976?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出版。
王还,《再谈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徐丹,《汉语里的“在”与“着(著)”》,《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
Падучева Е.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 ,1996?
刘坚,《〈训世评话〉中所见明代前期汉语的一些特点》,《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俄汉语动词完成体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