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三大忌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成语的使用灵活而又有讲究。一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基本固定的。正确理解其含义,是正确使用它的基本条件。有些成语的含义可以从字面大致看出,如“人山人海”、“万众一心”、“尽力而为”等,而有些成语却不尽然。如“差强人意”“不足为训”“文不加点”“江河日下”“每况俞下”“落花流水”“满城风雨”“目无全牛”等。因这些成语的意义与它本身没有很大的直接的联系,我们应理解其整体意义。如果不求甚解,甚至望文生义,就会闹出像“肚子里有竹棍”(解释成语“胸有成竹”)那样的笑话。
有些成语彼此含义基本相近,如“粗心大意”与“粗枝大叶”,“微乎其微”与“九牛一毛”,“八面玲珑”与“面面俱到”,“半途而废”与“浅尝辄止”,“不识抬举”与“不识好歹”等,对这类成语必须仔细分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忌褒贬不分。
许多成语感情色彩很浓,使用时要高度注意。有时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如“变本加厉”与“再接再厉”,“夸夸其谈”与“侃侃而谈”,“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这两个成语都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仅一字之差,“无微不至”用于褒义,“无所不至”用于贬义。这类成语在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注意。
三忌盲目创新。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根据社会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对旧成语进行改造,这是必要的也是允许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随便生造成语和乱改成语。如果不从新生事物的社会特点出发而造一些不伦不类的成语,那就有大点故作姿态了。如“惊心撼体”、“雷风暴雨”、“娇艳可口”等生造成语理解起来就大费心思。有的人乱改成语,如把“容光焕发”改成“红光焕发”,把“狐群狗党”改成“狼群狗党”,把“目无全牛”改成“目无全马”等,这都是不合成语的使用规范的。
至于改造旧成语方面,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旧成语的改造,达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目的。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如他把“前仆后继”改成“前赴后继”,一字改动,就把原先悲壮的感情色彩改成乐观的感情色彩。又如把“无的放矢”改成“有的放矢”,“走马观花”改成“下马观花”,“知难而退”改成“知难而进”等。这些革新和创造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和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翻词典,多看文学作品,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能保持成语的旺盛的生命力。
[ 本贴由 zblin 于 2005-1-2721:13 最后编辑 ]
好东西,是宝鸰你自己的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