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应慎用
来源:中华新闻报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04日 13:12:45
有关网络用语对学生的影响,近来不断被老师和家长提起。很OUT(表示老土)、886(再见)、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她)、GG(哥哥)、MM(妹妹)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媒体上有关网络用语的影响不断被提起,而有些媒体上也出现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属于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不同,它是特定社会群体约定俗成,自我确认,互相认同的标志,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这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写成的网语,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
但是,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使用者日渐增多,网络语言必然要由在特定群体中的小范围流行,进入社会共同体共同使用的语言之中。当众多的网友在报纸杂志作文书信中使用这种语言的时候,它就会进入我们的全民语言,成为汉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有人因此认为,这种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就像上世纪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一样给汉语言文字带来巨变。
但是,网络语言影响的利弊需要全面分析。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必然大量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有许多形象生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词语会丰富汉语词汇。但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络语言对在校学生使用汉字的影响。学生因为上网人数更多,对于新奇简便和身份认同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的孩子们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
汉字的形成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每个字都形成特定的本义和引申义,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系统是中华民族最为成功的文明创举,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相反,那些数字、字母、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要么没有确切的含意,要么属于临时假借,大量运用这些符号,使这些简便符号不能承受大量意义的重载,必将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给语言文字作为交际的工具带来妨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这样的书写模式因为使用者众多而进入全民语言,成为全民语言的一部分,必将对汉语言文字整个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造成损害,进而损害民族文化。
因此,作为社会方言的网络语言尽管可以存在,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就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要进入大众语言环境,应持谨慎态度。正规的出版物应该力求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尤其在书写形式上应拒绝随意网络化,而网络语言尤其书写形式如果要进入共同体语言文字,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这种筛选既需要专家学者的甄别把关,也需经时间的检验和淘汰。(作者:梁发芾) 21世纪是符号的世界,我们被符号化了,连语言也符号化了,网络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系统,语言真的成了工具了,几乎只有方法论意义,而没有本体论意义了,可惜可惜!!1 新的语言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一旦被社会认可,成为约定俗成,就自然进入了既成的语言系统,被社会成员使用. 能指自从被拉康提拔以来,就一直非常嚣张,经过德里达的“异延”之后,更是进入无政府主义,怀疑主义,解构主义状态,工具化色彩太浓了。 我认为既然它能够渗透到网络之外的地方去,至少说明她有着生命力。语言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如果网络语言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她就应该不仅仅停留到网络上,应该走进生活,走进传统媒体。
网络语言用与不用由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决定,不由你我决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