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E 发表于 2005-4-3 08:14:45

中国古琴琴史与乐派介绍

作者:竹下清泉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3-28 14:37:55   
--------------------------------------------------------------------------------
       中国音乐上下三千年,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声音材料(乐谱)极为贫乏。古琴是中国乐器中保留有较多声响资料的乐器之一,古琴音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弹奏法、指法等等体系,故历有琴道或琴学之称。是欲了解中国古代及传统的音乐风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乐器。为了追求和表现 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这种境界恰与"俗乐"的繁声促调对立。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

       现在介绍一下古琴的著作和代表乐派:

一:琴论

1:《新论--琴道》
  琴论专著。汉代桓谭作。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后汉书棗桓谭传》说此篇未完 成,由班固续成。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2:《琴清英》
  琴论专著。汉代扬雄作。原书已佚。《全汉文》辑有佚文。

3:《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 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4:《琴史》
  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作者朱长文。成书于1084年。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 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5:《琴议》
  琴论专著。汉代刘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该书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 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6:《琴述》
  琴史专著。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7:《琴律发微》
  琴论专著。元代陈敏子著。收入《琴书大全》中。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方法深入而具体。

8:《太音大全集》
  琴论专著。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明 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为现存 最早的琴论专书。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9; 《琴书大全》
  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编者蒋克谦。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 寅年成书。全书共二十二卷。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 书、专论赖以保存。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10:《琴声十六法》
  琴论专著。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11:《溪山琴况》
  琴论专著。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原文刊于《大还阁琴谱》。

12:《鼓琴八则》
  琴论专著。收入《春草堂琴谱》。作者戴源。八则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 取音、明谱理、辨派。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13:《琴旨》
  琴论专著。作者王坦。成书于乾隆九年。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派。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14:《琴学内外篇》
  琴论专著。作者曹庭栋。成书于乾隆十五年。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 调之法。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15:《琴史补、琴史续》
  琴史专著。编者周庆云。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 书。《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16: 《琴学丛书》
  编者杨宗稷。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收录资料颇多。在 《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 会意三端"。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所 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17:《今虞琴刊》
  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 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二:琴谱

1: 《碣石调幽兰》
  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的文字谱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曲名前冠以调名,为琴曲之仅见。据推断应该是用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

2:《白石道人歌曲》
  词曲专集。宋代姜夔撰。内有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为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谱。

3:《神奇秘谱》
  琴谱。编者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三卷。上卷 《太古神品》收十六曲,如:《广陵散》、《流水》、《阳春》、《酒狂》等,多为北宋以前的 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三十四曲,如:《梅花三弄》、《 长清》、《白雪》、《大胡笳》、《离骚》等,均属历史悠久的古代作品。还有南宋浙派名家的作品《潇湘水云》、《樵歌》等。所有琴曲都有解题,提供了史料,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文献。

4:《浙音释字琴谱》
  明代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三十九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5:《风宣玄品》
  明代琴谱。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共十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六十二则,手势图一 百五十四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收曲一百零一首,包括三十二首琴歌。

6:《西麓堂琴统》
  明代琴谱。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共二十五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 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二十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一百七十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 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7:《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
  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共三卷,收七十二琴曲。编者强调本人 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 。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创作的琴曲共三十八首。

8:《三教同声琴谱》
  明代琴谱。编者张德新。明万历壬辰年成书。收四曲,均有词。其中《释谈章》为首次刊传 之佛教曲;另两首《明德引》、《孔圣经》为儒教曲,还有一首《清净经》为道教曲。故名《三 教同声琴谱》。

9:《松弦馆琴谱》
  虞山派传谱。编者严徵。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初版收二十二曲,再版陆续增至二十九曲。 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10:《琴学心声》
  清代琴谱。清康熙五十四年庄臻凤撰。共收十四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八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11:《大还阁琴谱》
  一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所收三十一首琴曲中,增加了 《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快速节奏的曲目。书中有编者所撰《万峰阁指法密笺》、《溪山琴况》各一卷。

12: 《松风阁琴谱》
  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收十一曲,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 怀操》一卷,收三十七曲。

13: 《五知斋琴谱》
  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后记也比较有特点,从中可以了解徐氏对作品的独到 了解。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14:《自远堂琴谱》
  清广陵派琴家吴虹传谱。共十一卷,收九十三曲,末卷三十曲附有歌词。

15:《琴学入门》 琴谱。
张鹤撰。收琴曲二十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 等曲至今仍流行。

16《蕉庵琴谱》
  清同治七年,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三十二曲。《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17: 《枯木禅琴谱》
  清光绪十九年刊本,广陵派释空尘编。收三十二曲,多有解题或后记。

18: 《梅庵琴谱》
  山东诸城王鲁宾传谱。由弟子徐卓、邵森编订,1931年初版。今版分三卷,上卷论琴的形制、声律、指法;中卷收十五曲,下卷为今译简谱。所收《长门怨》、《关山月》、《搔首问天》等曲为诸城派代表曲目。
三:琴派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大多在文人,即较高文化层次中流传,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表现意境、讲究韵味、追求古朴典雅、清渺溃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有独到之处。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早在明末清初时期虞山派和广陵派始称"琴派"开始,琴派就得到了发展,各个琴派之间主要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上有差别。而同一地区的琴人,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演奏风格十分相近,这样,琴曲有了特殊的地方色彩。而流传下来的琴派也多以地区划分来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 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现在进行简单的介绍:

1:浙派
  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其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2:虞山派
  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 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 》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3: 广陵派
  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称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 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各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了《自远堂琴谱》这本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陆续出版了《蕉庵 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作品。

4:闽派
   近代琴派。 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编有《琴学入门》的张鹤,编有《琴学初津》的陈世骥。

5:岭南派
   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6:川派
  又称蜀派。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 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

7:诸城派
  近代琴派。山东诸城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 城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琴声十六法

冷谦 [明]

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二曰松
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松处。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松活则意畅。其趣如水之与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可以名其松。

三曰脆
脆者健也。於冲和大雅中。健其两手。而音不至於滞。两手皆有脆音。第藏不见。出之不易。右手靠弦。则音滞而木。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悬落。在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曰。声如金石。动如风发。要知脆处。即指之灵处。指之灵。自出於健。而指之健。又出於腕。腕中之力既到。则为坚脆。然后识滞气之在弦。不为知音厌听。

四曰滑
滑者溜也。又涩之反也。音当欲涩。而指当欲滑。音本喜慢。而缓缓出之。若流泉之鸣咽。时滴滴不已。故曰涩。指取走弦而滞则不灵。乃往来之鼓动。如风发发。故曰滑。然指之运用。固贵其滑。而亦有时乎贵留。盖其留者。即滑中之安顿处也。故有涩不可无滑。有滑不可无留。意有在耳。

五曰高
高与古似。而实与高异。古以韵发。高以调裁。指下既静既清。而又得能高调。则音意始臻微妙。故其为宁谧也。若深渊之不可测。若乔岳之不可望。其为流逝也。若江河之欲无尽。若三籁之欲无声。

六曰洁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修指之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垢弗緇。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指既修洁。则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

七曰清
清者。音之主宰。地僻则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两手如鸞凤和鸣。不染丝毫浊气。厝指如击金戛石。缓急绝无客声。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八曰虚
抚琴著实处。亦有何难。独难於得虚。然指动而求声。乌乎虚。余则曰。政在声中求耳。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盖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淘洗。调气则心自静。淘洗则声自虚。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自居。清光发外。高山流水。於此可以神会。

九曰幽
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内。故高雅之士。动操便有幽韵。洵知幽之在指。无论缓急。悉能安闲自如。风度盎溢。纤尘无染。足觇潇洒胸次。指下自然写出一段风情。所谓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幽之所以微妙也。

十曰奇
音有奇特处。乃在呤逗间。指下取之。当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流连不尽。应接不暇。至於章句顿挫。曲折之际。尤不可轻易草草放过。定有一段情绪。又如山随人面转。字字摹神。方知奇妙。

十一曰古
琴学祗有二途。非从古。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

十二曰澹
时师欲人耳。必作媚音。殊伤大雅。第不知琴音本澹。而吾复调之以澹。故众人所不解。惟澹何居。吾爱此情。不奓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澗之滴。而波之涛也。故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

十三曰中
乐有中声。惟琴固然。自古音淹没。攘臂弦索。而捧耳於琴者。比比矣。即有继空谷之声。未免郢人寡合。不知喜工柔媚则偏。落指重浊则偏。性好炎闹则偏。发声局促则偏。取音粗厉则偏。入弦仓卒则偏。气质浮躁则偏,矫其偏。归於全。祛其倚。习於正。斯得中之传。

十四曰和
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当调之在弦。审之在指。辨之在音。弦有性。顺则协。逆则矫。往来鼓动。有如胶漆。则弦与指和。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俱有分数以位其音。要使婉婉成吟。丝丝叶韵。以得其曲之情。则指与音和。音有意。意动音随。则众妙归。故重而不虚。轻而不浮。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猱。圆而不俗。以绰经注。正而不差。迂回曲折。联而无间。抑扬起伏。断而复连。则音与意和。因之神闲气逸。指与弦化。自得浑合无迹。吾是以和其太和。

十五曰疾
指法有徐则有疾。然徐为疾之纲。疾为徐之应。尝相错间。故句中借速以落迟。或句完迟老以速接。又有二法。小速微快。要以紧。递指不伤疾中之雅度。而随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使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泻出崩崖飞瀑之声。是故疾以意用。更以意神。

十六曰徐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尝於徐徐得之。音生于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严道彻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四楼下指迟。其於徐意。大有得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琴琴史与乐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