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妞 发表于 2005-5-5 12:57:58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强烈推荐阅读)

来源: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zatan/female/female.html

引言
第01章 月经初潮
第二章 情窦初开
第三章 性压抑
第四章 性无知
第五章 性学习
第六章 初恋
第七章 异性感情
第八章 初吻
第九章 婚前性行为
第九章 初次性交
第十一章   性交频率
第十二章 性交方式
第十三章 性快感
第十四章 性美感
第十五章 性交反感
第十六章 性欲
第十七章 手淫
第十八章 避孕与人工流产
第十九章 生育
第二十章 家庭暴力
第二十一章 虐恋与强奸想象
第二十二章婚外恋
第二十三章离婚
第二十四章 同居
第二十五章 同性恋
第二十六章 停经与更年期
第二十七章 色情材料
第二十八章 性侵犯
第二十九章 感情与性的关系
第三十章 感情与婚姻的关系
第三十一章 性与婚姻的关系
第三十二章 性观念
第三十三章 女性性权利
第三十四章 女性地位问题
一点理论分析结论

Ostrich 发表于 2005-7-25 12:59:41

来源:http://www.china-review.com/fwsq/lyh.asp
http://www.china-review.com/fwsq/lyh.asp

Ostrich 发表于 2005-7-25 13:35:29

性学家李银河:变革时代的性文化

来源:深圳新闻网
2005年04月22日11:49

【内容提要】李银河,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婚姻与性别研究室室主任。李教授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并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成果。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性别社会学、性社会学。这些研究涉及女性感情、女性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其中包括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无知、性学习、初恋、异性感情、初吻、婚前性行为、初次性交、性交频率、性技巧、性快感、性美感、性交反感、女性性欲、手淫、避孕与人工流产、生育、家庭暴力、虐恋与强奸、婚外恋、离婚同性恋、同居、停经与更年期、色情材料、性侵犯、感情与性的关系、感情与婚姻的关系、性与婚姻的关系、性观念、女性的性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问题。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些这项研究中的结论性的东西,我大概讲一个半小时,然后留半个小时给大家提问。

我讲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性压抑。

现在中年一代的中国女性,在青春期前后,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对性征发育的恐惧和反感,甚至是对男女恋情的恐惧和反感,这种感觉以文化革命为巅峰期,这与那几十年的禁欲主义的社会气氛不无关系。近十几年,虽然随着国门的打开,社会风气比过去开放了许多,但是过去几千年,儒教文化和几十年革命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禁欲气氛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

禁欲主义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希腊人泽诺,他在公元前315年创立了禁欲主义学派。他认为,通过压抑情绪的波动,不计较个人的享乐和痛苦,用忍耐所获得的贞洁是最高的善行,是最完美的事业。基督教认为肉体是内心罪恶的证据,女性的全身和男人的腰部以下都是魔鬼的杰作。性欲的满足就是俯身试毒,性交是令人作呕的,是污秽而堕落的,是不体面的,是不洁的,是可耻的,是一种玷污。禁欲主义的流行,有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区别。精神分析学家对英国人特别感兴趣,这既因为他们非常保守,又因为他们的同质性。在英国人当中可以看到高度发达的端庄,或不如说是假装正经,这一点似乎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里达到了顶点。此外,还有人认为,北美社会的清教传统可能比旧时代的英国人更僵硬。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在美国在性方面的保守看出来。

禁欲主义的社会氛围的后果就是造就了一大批性冷淡的女人,和一大批道貌岸然的男人。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受人尊敬的并准备结婚的淑女的阵营;另一个就是坏女人的阵营,他们是由女仆和工人阶级女性组成的。前一个阵营是贞洁而非性的,第二个阵营是有性的但不贞洁。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很多的语言禁忌。有这样的记载:在当时的英国,某些家庭就连钢琴腿都要用粗布遮起来,怕引起不好的联想;吃鸡的时候,不能叫腿和胸,只能说是黑肉或者白肉;怀孕的时候,说她处于一种有趣的状态;女病人在医生的诊室里不能脱衣服就诊,只能在医生的一个人体模型上指出她感觉疼痛的部位。这一点简直和我们传统中“男女授受不亲”差不多了。有些禁欲主义者,甚至会反对预防梅毒,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造成更大的性自由。就像现在有人认为,艾滋病是对同性恋的惩罚那样,过去也有人相信梅毒是对性自由的惩罚。其实,一种疾病就是一种疾病,它肯定不会是上帝对某些人的惩罚,如果是那样的话,上帝就要为人类的许多痛苦和死亡负责了。我想上帝是不会乐意负这个责任的。

人几乎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能够作自杀性选择的动物,还有一个大概就是鲸鱼了,有时会冲上岸去自杀。即使某些事有百害而无一利,还是有人会去做。有人愿意得梅毒,有人愿意搞同性恋,有人愿意有很多性伴,有人愿意自杀。与其徒劳无功地絮叨某种疾病是对某种人的惩罚,不如让那些想得病的人得病;给那些愿治病的人治病。

弗洛伊德曾这样讲到禁欲的后果:禁欲不可能造就粗犷、自负、勇于行动的人,或是富于创造力的思想家,大无畏的拓荒者或改革家;通常它只造就善良的弱者。......一个人若能对其爱欲对象锲而不舍,我们便不难相信他在追求别的东西时,也一样能成功。反过来说,不管为了什么,一个人若禁绝其性本能的满足,他的人生态度便难免和易谦让,不能积极地去获取。思考能力之所以会不发达,一方面固然与性好奇的抑制有关,另一方面,又因为人们在宗教问题上不能够自由思考,不敢打破禁忌,背叛某些信仰,而益趋严重。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禁欲主义只是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而东方文化对性能采取一种较为自然的态度。例如,在古埃及,性被看成快乐之源,社会上的性禁忌很少,人们对性安之若素,毫无惊恐之感。古代近东文明都很能欣赏人类的性活动。在东方的日本和中国,也有大量坦率描绘性活动的书籍绘画,人们对性较少罪恶感。东方人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些“正常而又幸福的人”。

这种情况在近现代看来已有了很大变化,转变的方向相反:西方向性解放的方向转变;中国向禁欲主义的方向转变。当然,中国的禁欲主义并无宗教色彩,而是一种世俗的出于意识形态纯洁化意图的禁欲主义。

在中国,“性”的意象确实在一段时间里从文学、影视、戏剧、歌曲、美术甚至诗歌中被扫荡一空,性的研究和教育亦付阙如。作为这个时期社会氛围的典型事例可以看"样板戏"。在这个"样板"中,就连以为是一家人的三代人最后都发现没有血缘关系,只有革命的同志关系和抚育战友遗孤的关系。这种氛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反映在当时的服饰上。正如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74年访问中国时得到的印象:"中国与性别有关的穿着打扮的特点就是故意不渲染男女之间的区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的性行为是一个禁忌的问题。极端拘谨的清朝传统被结合进了革命的学说里,但不包括那种与官方的清朝清教相悖的放荡的亚文化部分。卖淫不复再见,而性病已得到有力的控制;同性恋和手淫不公开讨论;青春期和青年期性关系不受鼓励,但这种关系的发生也时有所闻。"

在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渡过青春期的中国女性的经历,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独特的。它既不同于解放前的女性的经历;也不同于文革后进入青春期的一代人。前者的生长环境基本上是传统社会的文化环境;后者则近似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尤其城市女性的生活环境更是如此。因此,她们的经历对理解和研究这三十年的社会氛围极具启发性。高度概括地说,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是以禁欲主义为其主要特征的。它的根源应追溯到宋明理学和二十世纪中国式的革命意识形态。

第二个问题:爱情。

有人曾经对中国人心目中的缘分观念做过研究。中国人对“爱”的观念是非常陌生的,觉得它是外国味的,而“缘”确是中国味十足的观念。两个人在外面看起来很般配,可怎么也搞不到一块儿去,人们就说他们无缘。民间俗语这样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难相逢。但在我这次调查当中,在我看来有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发现,那就是“爱”这种感情绝不是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专利。中国女性完全有爱的能力和爱的经历,只不过有些人缺少爱的机会。有一些外国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他们认为爱在中国的婚姻里从来没有任何地位。他们举个例子说中国人特别不爱接吻,另外,解放前,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大多数是不见面的,只有到盖头一掀,才能看这个老婆长什么样。在那个情况下,“爱”确实是比较稀少的。但我们从调查当中可以看到,现代可以说中国人应当很有爱的能力。当然不能否认,人所拥有的爱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爱上某个人,爱得非常的强烈,有的人却很难爱上一个人,有的人不忍受同没有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人在这方面的感觉却迟钝得多。

苏格拉底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这位爱的导师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界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由于研究过同性恋,我开始对这样一个问题不能释怀:一对一的异性感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是自然的吗?一男一女爱得死去活来,究竟凭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力机制?有没有人为的成份?有没有故意的成份?有没有不自然的成份?为什么不是一男两女、两女一男、多男多女、甚至是同性相爱?要想回答这类问题,决不是仅靠社会学研究能办到的,它需要心理学甚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探讨。这也是同性恋者对学界研究同性恋成因耿耿于怀的原因所在——为什么只有同性恋的成因值得研究,异性恋的成因就不值得研究呢?我想,异性恋的成因绝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天生如此"一句话所能囊括的。我可以想到的表现在我们社会中的异性感情至少有这样一些成因:生理上的相互吸引;心理上的相互吸引;生育后代的愿望;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充斥的浪漫爱情故事的影响,等等。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感情方面,人们不仅有异性恋倾向与同性恋倾向之分,还有爱的能力的强弱之分,对爱的追求的执着与随遇而安之分。得到了爱的固然感到幸福 (其中会不会有自欺欺人的成份?);得不到爱的女人有的还在苦苦寻觅,有的已经不再奢望。也许很多人可以满足于结伴过日子,也许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但的确有人经历过被称作"爱"的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她们心中像黑和白一样分明。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 (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虽然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爱,就像>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爱那样,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

第三个我要讲一下婚前性行为。

我在八十年代末作过一项北京市抽样调查,当时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在样本中的比例是15%,而对婚前性行为持允许态度的占30%。一个值得注意的相关变量是年龄,年长的一代无论在行为还是态度上都明显的比年轻一代保守。

婚前性行为是反映社会现代敏感的指标。青少年在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在二十世纪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几十年以前有,但婚前性行为的人比例较低,而且婚前性行为往往会导致婚姻。凡是研究美国的性状态的,没有不提到金西,这个人是美国非常著名的性学家。他1948年做了一个调查,出了一书叫做《人类男性性行为》,然后在1953年,又出了一本《人类女性性行为》。金西调查发现婚前90%的男性曾经与女友或者娼妓性交过,而已婚妇女当中有50%是有婚前性行为。这还是在美国的50年代。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前性行为和教育程度是有关的,在女性方面是正关系,在男性方面是负关系。也就是说在女性当中教育程度越高的,婚前性行为越多,在男性当中教育程度越低的,婚前性行为越多。在金西调查之后,几十年间,美国人的婚前行性行为又有大幅度增加,15岁的已占六分之一,男女两性都有四分之三的人有婚前性行为。根据1974年美国全国成年人调查发现,到25岁为止,已经有97%的男性和81%的女性有过婚前性行为。法国1972年调查,到29岁的时候,75%的男性和55%的女性有婚前性行为。在瑞典,99%的女性和男性在建立永久结合之前,已经有过性经验,也就是说在北欧国家,所有像这类指标都是最开放的。在全世界中,北欧国家是性最开放的。他们婚前性行为达到99%。

生活在中国的人都能感觉到近十几年来,婚前性行为规范宽松了很多,甚至自己的亲朋好友里头,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也明显增加。这个在50年代、60年代,尤其是文化革命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有一部电影,讲的就是一对农村男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最后那个男的被抓走了。

婚前性行为现在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八十年代末调查只有15%的人有婚前性行为,但最近根据国家计生委的调查,依据婚前检查发现的婚前性行为,调查出的数据是60%、70%。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说,好像上海是59%,广州是86%。尽管如此,从我的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不少女性对这种婚前性行为还是有负罪感或者是坚决不肯越轨的。我们正日益形成多元价值,人们可以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形式行事。如果某人认为不可以做这件事,那是他把这个传统文化和他生长环境的行为规范内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约束比较多的来自内心的约束,比较多的来自外围的约束。有不少外国记者问我:怎样来概括中国的性现状?我说,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婚前性行为发生了从15%到60%这么大比例的变化,它绝对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虽然我们的性革命不像西方六、七十年代人们上街去贴标语,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的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四个题目我想讲一下性交频率。

根据统计,西方各国婚内性生活频率在近几十年是有明显提高的。在十九世纪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许多牧师认为性交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因此每月最多一次,这种做法倒是起到了控制人口的作用,但是低于人们对性交频率的意愿。在现代婚姻生活当中,除了婚姻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之外,世界各国的配偶们,性生活大都在每周二到五次之间。此后,性生活频率几乎总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根据金西调查,20岁以前结婚的女性,婚内性交频率平均为每周2.8次,30岁的时候降为每周2.2次,40岁时为每周1.5次,50岁的时候每周1.0次,60岁的时候为每周0.6次。那么根据美国最近的统计,20多岁的青年夫妇生活都是最活跃的,平均每周性交三、四次,三十岁以上大约每周两次,五十岁以后下降到每周一次,这个是平均数,有些人多到一天数次,而另一些人就少到每月一次。

我的调查所得的性交频率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极其不同的地位,在那些每天都性交和成年累月才做一次的人们的心中,性的重要性是有很大差异的。最近杜雷丝网上调查,得出结论:法国人在全世界性交频率排第一,每年平均120多次,香港和台湾是倒数第三、第四,大约是80次左右,倒数第一是日本,60次上下。我估计咱们中国大陆大概跟香港、台湾的程度差不多,因为咱们毕竟是同文同种。为什么会差这么多?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文化的原因,比如说中国人会有节制的观念,而法国人大概就不太会有。中国人有纵欲伤身这种观念,美国人、法国人就不会这样想。

第五个问题,我讲一下性快感的问题。

性快感在不少西方社会当中都被当做一个极其重要的论题。人们在书刊、广播电视中不厌其烦的讨论这个话题。女人如果在性活动中达不到快感,还要去找心理医生看病,男人如果不能给女人带来性快感也会有心理压力。从我的调查来看,中国的情况远非如此,媒体并没有太关注这件事。从我访谈到的女人的经历和观念看,这个社会当中的人们,对这件事看得比较平常自然,有的女性从来没有过性快感,甚至持有性快感很不重要这样一种坦率的看法。

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在性方面的的独特之处有二,其一是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性交;其二就是人类女性可以有性高潮,而其他种类的雌性动物没有性高潮,或很少见。因此,人类这一物种的女性性高潮几乎可以说是灵长目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现象。对此,有一种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进化论式的分析:人类女性性欲高潮的发展是由于人类婴儿生来就特别不能自立,需要父母照顾。女性性欲高潮以及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任何阶段对性一直感兴趣就是为了维系永久配偶而发展起来的。

人类对女性性高潮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早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将女性的性快感划分为阴蒂快感与阴道快感。前者是不成熟的表现;后者才是女性在性方面成熟的标志。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中还有人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女性从前青春期到青春期的一个主要课程是学习从阴蒂高潮转向阴到高潮,这种转变象征着从主动性到被动性的转变。阴蒂高潮象征主动,这是作一个真正女性化的女人应当抛去的男性成分。

对这一理论的第一次否定是由马斯特斯和约翰逊通过仪器发现手淫和性交得到的性高潮是同一种生理反应过程时完成的,那时,几乎没有人还相信弗洛伊德式的两种高潮的区分了。

然而,由于佩里和惠普尔于1981年提出"G点"理论,人类对女性性高潮的认识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他们二人继续了欧内斯特·格拉芬伯格的工作,得出如下结论:阴道前壁存在着一个性高度敏感区域,该区被他们称为格拉芬伯格区或G点,它由像阴茎和阴蒂一样的勃起组织构成,在高潮时能像男性高潮射精一样射出化学成分相同的分泌物。G点的发现重新肯定了阴蒂高潮与阴道高潮的划分。但是,他们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他们并不认为两种高潮中哪种更优越、更成熟,反而认为它说明女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性快感。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提出,仅有不到10%的女性存在阴道前壁敏感区即G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强烈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