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6|回复: 0

几种各具特色的《楚辞》古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楚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爱和重视。从汉至清许多学者为《楚辞》作了注,除散失的之外仍然有数百种《楚辞》注本流传到今天,我们从中选出几种不同时代的较有代表性的注本略加介绍,以供学习和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

    《楚辞》的第一个注本——《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著)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东汉元初年间官校书郎,顺帝时官至侍中。《楚辞章句》题作“校书郎王逸上”,可见其书是他作校书郎时所著。《楚辞章句》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注本。在《章句》之前,汉代曾有一些研究《楚辞》的成果。西汉淮南王刘安是第一个注《楚辞》的人,但他所注的只有《离骚》一篇,称为《离骚传》。其后,西汉的刘向、扬雄作了《天问》注,东汉的班固、贾逵作了《离骚》注。这些著作很早就失传了,而王逸吸收了他们的部分成果,使他们的说法不至完全泯灭,这是《楚辞章句》的一大功劳。“楚辞”原先只有单篇流传,刘向校理群书时,把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的作品和刘向自己所作的一篇《九叹》合编为一书,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这是第一部以《楚辞》为名的著作。王逸以刘向的十六卷本《楚辞》为依据,又加上自己作的《九思》和班固的两篇《叙》,共成十七卷。

     王逸的注与汉人注释经书的体例基本相同,也是先解释字词,再串讲章句大意。王逸注显然受《毛诗诂训传》的影响较深,他仿照《毛传》之例,为《楚辞》各篇作了序文,指明各篇作者、写作时间背景、命题大意和主要内容。这些序文对继续研究《楚辞》很有参考价值。王逸认为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能够“引类譬喻”,用善鸟香草表现忠诚坚贞,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小人。这个看法概括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王注着重于语言词汇的诠释,虽然有些地方不甚详备,但因其书时代较早,又多取先儒训诂,所以对理解文义扫除语言障碍仍有很大帮助。又因为王逸生长于楚地,所以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注释得较为清晰明白,如说:“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羌,楚人语词也”等等,这对于了解楚地方言极其有益。王逸在《九章·涉江》以下的注释,往往采用四字一句的韵文形式,如“遭遇谗佞,失官爵也;远离亲戚,而斥逐也”,等等,这种注释不仅别具一格,而且也为研究汉代用韵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王逸《章句》是全面注释《楚辞》的第一本著作,具有开创之功。但任何事物在草创之初总不免存在一些缺陷和疏漏。《楚辞章句》的主要缺点是有些解释望文生义,附会穿凿;也有些训诂不明词义以致失误。例如《九章》本是九首诗的合编,故名《九章》,而王逸却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这就不能不说是望文生义了。又如《离骚》中的“九歌”,本是神话中天帝的乐曲名,而王逸却引《左传》“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加以解释,这是用儒家经典附会《楚辞》。王逸《章句》虽有不少缺点,但仍不失为学习和研究《楚辞》的重要参考著作。

    《楚辞章句》单行本,现存以明隆庆年间芙蓉馆翻刻宋版较为精善。因《楚辞补注》全录《章句》,二书合而为一,所以近年来没有新印《楚辞章句》单行本。


      纠正补充《楚辞章旬》的佳作——《楚辞补注》(十七卷,宋洪兴祖著)

       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又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提点江东刑狱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触犯秦桧而编官昭州卒。《楚辞补注》是专为补充王逸《章句》,纠正其错误而编撰的。其书体例清朗醒目,先把王逸注列在前面,“补曰”以下是洪兴祖的补充和校正,新旧之说界限分明。

      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有强烈民族感的洪兴祖非常崇敬、热爱屈原,他对班固、颜之推等人批评屈原的言论不能容忍,斥之为“妾妇儿童之见”。在《楚辞补注》中,他也倾注了对屈原的热爱之情。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洪兴祖在编撰时下了极大功夫。他先从柳展如处得到苏轼手校《楚辞》十卷,又搜集了十四五家不同的版本,对《楚辞》正文和王逸注文进行了系统的校勘,写成了《楚辞考异》一卷;然后参校了欧阳修、孙觉、苏颂等人的校本,补充了《考异》之遗。洪氏以前的《楚辞》注本偶尔有些文字的考异,很不完备,至《楚辞补注》出,才有了全面而精细的校勘考异。《楚辞考异》原本独立成卷,今本则分散地附于《补注》各句之下。

      为了补充王逸《章句》之不足,洪兴祖参阅征引了大量古籍。王逸引书多不注出处,洪兴祖不仅一一补充注明,还详引原文加以疏通。《补注》引书还兼有考据性质,比如对鸟兽虫鱼香花异草等名称,王注较为简略,洪兴祖则引用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作了精细的考证。王注多不出六经范围,有一概以经书解之之嫌,例如《楚辞》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和先朝轶事,王注往往用儒家经书的记载加以附会地解释,殊不知《楚辞》中涉及的事情与儒家经书的记载很不相同,多是一些出自不同系统的传闻。洪兴祖则于六经之外广征博引,诸如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山海经》、《淮南子》等等,凡有助于疏解《楚辞》的古籍或新作,无不遍而引之。他所引用的书籍,既比较准确地解释了《楚辞》原文,又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洪氏《补注》所引用的书籍很多都已经散佚了,例如王勉的《楚辞释文》,早在南宋初年就已失传,补注中则引用了七十余条;再如东晋徐邈的《楚辞音》,郭璞的《楚辞注》以及同时代人的一些观点等等,这些逸书遗说实赖《补注》的征引才得以留存。在保存旧说方面,《补注》确可谓有功之臣。

    《楚辞补注》的缺点是略有些烦琐,另外,由于重点在于训诂考据,因而对作者意旨的阐发也稍嫌不足。《楚辞补注》的版本,最常见的是《四部备要》本。1958年中华书局曾用《四部备要》本翻印出版。最近,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的新的《楚辞补注》标点本。

     独具特色的宋人注本——《楚辞集注》(八卷、附《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著)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官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广博,著作等身,影响深远。《楚辞集注》是他晚年辞官后所作。

     朱熹注《楚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认为王逸《章句》洪氏《补注》只详于名物训诂,而疏于文词大义的发挥,甚至旁引曲证强附其事,使屈原情志“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因此重新作注。二是感于时事而作。据《齐东野语》《困学纪闻》等书记载,赵汝愚因党争之祸被贬,死于道,朱熹有感于怀,为之注《楚辞》,以寄托悲思之情。

    《楚辞集注》的篇目取舍和编排体例与《章句》《补注》均不同。朱熹认为王逸《章句》所收篇目取舍不当,特别是《七谏》以下各篇“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因此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补充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鸟赋》二篇。《集注》卷一至卷五总名之为《离骚》,收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卷六至卷八称为《续离骚》,收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共十六篇。这种编排体例是因循汉人的作法,司马迁、班固、扬雄等都总称《楚辞》为《离骚》。《集注》的注释方法也与《章句》《补注》不同,《章句》以一句或二句为一章,而《集注》则以四句、六句或八句为章,这样做照顾到一层意思的完整性,便于综合说解,有可取之处。每章的注释分为四个部分:校正文字、审定音读、解释字词、串讲大意。又依《毛诗》之例,各章之下写明赋、比、兴。《集注》采用的《楚辞》正文也与《章句》《补注》不尽相同,例如《离骚》“何桀纣之猖披”,《集注》“猖”作“昌”;《九歌》“鸟萃兮蘋中”,《集注》作“鸟何萃兮蘋中”;《天问》“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集注》作“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集注》的正文,多与《补注》所引一本同,在校勘上有一定的意义。

      既然朱熹认为王、洪二家只详于训诂是个缺陷,因此他就特别注重串通章句,发明作者的微言大义。朱熹的注释也的确比较简明通达,纠正了不少王逸的失误和穿凿附会之处。例如,《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王逸说:“缰在口曰鞿,革络头曰羁。言为人所系累也。”鞿羁一词的本义诚如王注,但这里不是比喻被别人所系累,而是指自己约束自己。王逸只注重个别字词的训诂,没有通观全文之意,故有此误。朱熹说:“鞿羁,言自绳束,不放纵也。”简洁而准确地注明了“鞿羁”一词在此处的含义。再如,《离骚》“余以兰为可恃兮”和“椒专佞以慢慆兮”,王逸认为兰、椒指楚公子子兰和大夫子椒,这是十分荒谬的;而朱熹则认为,兰、椒同文中其它的香草奇葩一样,只有一般的比喻意义,并不确指某人,纠正了王逸的错误。

      但是,因为朱熹极力想探索和阐发屈原的微言大义,不免求之太过,出现了许多穿凿的解释。例如《九歌》诸篇,本是楚国祭祀神鬼的乐歌,经过屈原的加工修改,的确有可能抒发某些个人的思想情感,但其间绝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方面的寄托。而朱嘉认为《九歌》的每一篇“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爱,此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因而他对各篇都作了穿凿的解释:说《东皇太一》是“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说《云中君》表现了“臣子慕君之深意”;说《湘君》是“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而对《山鬼》的每句话都认为是“托意君臣之间者而言之”。这些强加于《楚辞》的附会之说,虽然不都是朱熹的发明,但以他的说法对后世影响最深。

    《楚辞集注》之外,朱熹还有《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辨证》主要是订正旧注之误和对一些问题的考证,因放在《集注》中恐文字太繁而影响读者掌握《楚辞》意旨,故别附于后。《辨正》对旧注的驳正有很多是正确的,所考证的问题也颇有参考价值。《后语》辑录了宋玉以后直到宋代吕大临的词赋五十二篇,是根据晁补之《续楚辞》和《变离骚》二书改编的。《楚辞集注》古本,以宋端平二年(1235)朱鑑刊本为最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影印了端平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以端平本为底本的《楚辞集注》标点本。

^^清人重要注本举例

    明代有关《楚辞》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水平极低,或空疏无物,或抄袭朱注而敷衍之,只有汪瑗的《楚辞集解》质量最佳,最有特色。在字词训诂、阐发屈辞微旨等方面,都很有特色,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清代影响很大。

     清代有百余种注释、研究《楚辞》的著作,下面介绍几种较有价值的注本:

    《楚辞通释》十四卷,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著。《通释》在训诂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虽偶有新见,但总的来说注释的错误很多。《通释》的特点及价值在其思想性。王夫之借注释《楚辞》尽情地发挥微言大义,借屈原的遭遇,抒发自己愤懑之情,寄托自己的民族思想。他对屈原的思想感情有很深的体会,因而对《楚辞》的解释也比较深刻,能使读者得到不少启发。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出版过《楚辞通释》断句本。

      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六卷,附《余论》二卷、《说韵》一卷。《山带阁注楚辞》注释翔实、考证精审、征引丰富;用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指导注释,因而特别注重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的考订,有很多地方颇为精确。蒋骥还绘制了五幅《楚辞》地图,形象地表现了屈原的行止和作品的先后。《余论》主要内容是驳正旧注得失,考证名物异同,评论《楚辞》章法。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出版过《山带阁注楚辞》的排印本。

    戴震的《屈原赋注》十卷。重点在于字句的训诂和名物的考释,绝少空谈义理之处。作者精通训诂考据之学,因而他的注释大多都能在先秦古籍中找到根据,考识精核,简明严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4:57 , Processed in 0.0628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