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25|回复: 1

香港普通話現狀掃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09: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曹晶  来源:http://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702.htm

  [編注:以下是曹晶老師在2007年8月4日座談會上的發言。在同一個座談會上張勵妍女士談了“普通話科與中文科的融合和分工”。講稿將在下期本刊刊出。]

大家好!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 只是以一個普通話教師身份談談現在香港普通話推行和教學方面的意見、看法。

背景、現狀

其實在80年代香港教育署已開始開展推普教學工作。普通話科也成為中小學的獨立科目, 因為在中國內地和台灣, 沒有這樣的先例。

近年普通話在香港社會越來越流通,再過幾年, 可能會成為香港社會上的流通語言之一。香港政府倡導的“兩文三語”也是好事, 因為語言文字是人們互相溝通的重要工具, 書面上用中文英文, 口頭上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這些都大大加強香港在亞太地區以及世界上的競爭力, 確保香港作為世界大都會的地位。尤其近兩三年內地來香港自由行, 更令香港所到之處都聽到普通話, 自己猶如置身於內地。

話得說回來, 今年香港回歸已10週年了, 如果說“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 我認為只是“政治制度的不變”, 並不代表語言。一種語言的流通和推行沒有“五十年不變”的道理。它會隨着經濟、社會發展, 與內地的生意、貿易交往而變得越來越通行, 普通話的需求就越大。問題是“香港政府應按本港地區的特點來開展、撥款進行推普工作。”

教學上的體會

我在香港教普通話已差不多20年。雖然有些學校設有普通話課程和科目, 但教師大多上完課就走, 學校較少為學生營造一些語言環境, 使他們能多說和敢於說。當然這也難怪, 現在有的學校為課程改革, 搞活動呀, 忙得不可開交, 哪顧得上這些。有些學校也會主辦一些如“普通話活動週”等活動, 但只局限於打打招呼、問好而已, 師生間或老師間的互動, 深入的去聊聊就甭想了。其實任何一種語言, 學了而不去或不敢去使用, 去說, 就等於白學了。學生敢於開口說, 是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礙, 要不斷鼓勵排除障礙, 這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學生敢於開口, 我就會獎他個“真棒”!

建議

我覺得現在學校包括中、小學, 除了平時授課外, 多設計一些有趣味性的普通話課外活動, 這又叫“第二課堂教育”如:“普通話小電台”、“普通話遊藝會”、“猜燈謎活動”、“普通話興趣小組”“朗誦”、“講故事”等等。校園可作一些普通話活動的設計佈置, 營造語言交際環境和氣氛。提高學生個人交際和溝通能力, 提昇他們普通話語言能力。

展望

希望一些政府部門, 可適當於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 政府官員首先帶頭使用普通話 (這樣可體現官方對推普的重視) 以達致把普通話提昇至與英語同等的重要地位。

其次, 香港至2000年的統計有五千多在職的普通話教師 (根據《怎樣教好普通話》書內序二田小琳教授文章), 當中有些是富有經驗的, 也有些任課不久的教師母語是粵方言, 他們更需要通過各種渠道進修、提昇普通話。有相當一部份在粵語環境中成長的教師, 因沒有普通話基礎,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去進修、去學, 即使自己掏錢去增值有了文憑, 學校也未必請你教。(因為目前一些學校的普通話老師是從內地聘過來) 對於這些教師的憂慮、難處, 掌管教育的官員能否明瞭呢?所以希望政府和教統局多撥款支持教師進修和一些推普活動。

但展望歸展望, 政府會否重視推普和培養人材, 還是未知之數?說實話, 現在學校的工作和活動已多得夠嗆!哎, 真的不敢奢望, 不過, 還是“希望在明天吧!”     
                                                                     
‧報導‧

《香港普通話報》改版

《香港普通話報》已於2007年6月改版。該報由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出版, 改版後主編為姜玉星先生。新一期(總第79期)內容有:“加大推普力度, 促進社會和諧”(汪惠迪)、“三十年來社刊集照”、“行內人語‧普通話教中文”(張勵妍)、“校園推普‧家長心聲”(甄靜雯)、“Q 版小品 歡迎您”;“主編寄語”等。

該報2007年內預定出版三期 (6月, 9月, 12月), 園地公開, 歡迎來稿。地址:香港九龍 彌敦道678號 華僑商業中心3樓; 電話:(852) 23917379; 傳真:(852) 23900370; 電郵:ysk@mandarin.edu.hk; 網址:http://www.mandarin.edu.hk             (本刊訊)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9: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普通話現狀和展望”座談會紀要

来源:http://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701.htm

  [編注:2007年8月4日和5日,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和香港中國語文學會連續兩個下午, 合辦了兩次座談會, 題目是“香港普通話現狀面面觀”。8月4日主持為汪惠迪、姚德懷, 講者為曹晶、馮瑞龍、張勵妍。8月5日主持為姜玉星、盧錦明, 講者為宋詒瑞、汪惠迪、吳劍揚。講者和與會者熱烈討論了香港普通話的現狀, 並對未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願望。本文便是這兩次座談會的分類紀要。

200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我們計劃舉辦“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語文問題座談會系列”。這兩次座談會是“系列”的開始。]

1. 中小學普通話

1.1 “用普通話教中文”(PMI, Putonghua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也稱“普教中”) 已慢慢形成趨勢, 也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今後仍會是經驗交流的重點。香港教師中心“新教師研習課程”今年 2007.8.17 的主題也是與此有關(講者:許耀池、張勵妍)。與此有關的是師資問題、經費問題和老師信心問題。其中經費是關鍵, 經費由政府把關, 現在頗多教師要自費進修。(曹晶 講話的重點)關鍵在政府看不到危機感。校內關鍵則在校長(譚成珠)。

1.2 如何把 PMI 擴大, 如何用普通話教其他科目, 如何在 中小學 全方位 地使用普通話也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樣板有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景嶺中學等學校。)

1.3 許耀賜 建議向教統局提建議書, 推動“用普通話教中文”。

2. 幼兒普通話

2.1 金慧苓以她教幼稚園多年的經驗, 提出何不在幼稚園引進普通話成份?甚至可開辦普通話幼稚園?這個建議值得重視。首先要調查香港幼稚園的現況。

3. 成人普通話(大學、機構、對外漢語)

3.1 成人普通話的教學經驗交流仍是一個重要課題。(吳劍揚提供了“聲調歌”版本。宋詒瑞提供“聲韻母歌”)

3.2 宋詒瑞 介紹了香港城市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的經驗。外國人學普通話的熱忱對本地學生也有促進作用。

4. 基督教會與普通話

4.1 馮瑞龍 介紹沙田第一城浸信會如何逐步引進用普通話唱聖詩、牧師用普通話講道時不用粵語傳譯等措施。這說明各機構可以用不同方法使香港人逐步習慣使用普通話。姜玉星說香港立法會開會時, 主席至少應該用普通話宣布開會。

4.2 姚德懷 補充:西方傳教士在過去二百年來為中文語文建設的許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內地會(Inland Mission)的創始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的曾孫戴紹曾(James Hudson Taylor Ⅲ, 1929-)現在在香港, 他在香港用國語普通話講道時不忘大聲疾呼:大家要學好普通話, 希望以後不再需用粵語傳譯。在過去10年中, 還沒有聽到董建華或曾蔭權或其他香港“高官”包括教育部門高官如此為普通話大聲疾呼!

5. 網上工作

5.1 馮瑞龍 提出:在網上找有關資料並非易事。許國三 寫道:“合力建設IT平台, 支援學校社會推普運動。”

6. 普通話與入職條件

6.1 冼錦維 提出:政府應列普通話為公務員入職條件。

7. 外地經驗

7.1 許耀賜:跟 新加坡 政府比, 香港 政府遜色得多, 但是政府的作用是極重要的。

7.2 汪惠迪 回應, 詳細介紹了 新加坡 過去三十年每年舉辦 華語月 的經驗, 華語月 都由 新加坡 最高領導帶頭。香港呢?社會上高層領導不推普, 中小學生光靠學校成就就有問題。

7.3 王培光 回應:香港 政府在“統”的方面, 效能本就不同於中央集權式的政府。

8. 組織問題、聯席會議

8.1 許國三、張綺玲 提出:數年前的“大聯盟”曇花一現, 當時的政府無視提出主張的民間團體, 撥款全給了香港電台, 認為應該做好民間團體的聯絡工作, 也應該爭取政府的實質支持。民間團體, 爭取不到資源, 連生存都有困難。張勵妍回應:政府資源的分配最重要的應該在中小學校。姜玉星回應:現在香港政府的財力, 是可面面俱到, 只看是否有心。

9. 理論和體制:語言與思維; 國民教育; 兩文三語還是兩文兩語;

母語教學還是共同語教學; 中英分校還是雙語同校

9.1 理論問題十分重要。王培光 提出語言與思維的問題, 學生學普通話會不會影響他的思維?這確是一個大問題。姚德懷補充, 每一種語言/方言是一個窗口, 思想的窗口, 心靈的窗口。因此窗口越多越好。香港中文大學校方曾提出:研討世界問題用英語, 研討中國問題用普通話, 研討香港問題用粵語。這類一刀切的提法雖嫌粗糙, 但值得重視。

9.2 國語普通話當然是國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現在好像會進一步重視國民教育, 希望有關方面也會進一步重視普通話。

9.3 理論問題十分重要。香港流行“兩文三語”的說法。許耀賜 說只有“兩文兩語”, 中文的代表語言便是普通話, 應正名為“國語國文”!粵語不須在學校裏刻意提倡。粵語不會消亡。1998年一刀切搞“母語教學”, 並刻意再劃分中英校界限, 犯了兩個方向錯誤, 一是該提倡的是“共同語教學”而非什麼“母語教學”; 二是應當走雙語同校的大方向, 而不是繼續殖民地色彩的中英分校, 變“雙失”為“雙贏”, 避免“中文學校”淪為標簽化的次等學校, 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局面。單周堯回應:是的, 讓我們朝着這大方向努力吧。

9.4 姚德懷 補充:基本法寫的便是兩文:用中文, 也可用英文。“兩文三語”這個說法當時是怎麼冒出來的?

10. 回 應

■ 許耀賜 認為語言問題屬於“一國”, 不屬於“兩制”, 汪惠迪深表贊同。有人借口“兩制”而反對推廣普通話是沒有法律根據的。

■ 汪惠迪 強調, 學校用普通話作為中文教學的媒介語固然重要, 但是, 如果政府不在社會的層面大力推廣普通話, 那就缺少了社會上講普通話的氛圍, 其後果對中文科用普通話教學, 只能“促退”, 不能促進。

■ 姚德懷 補充:特首競選用方言口號“我會做好呢份工!”; 立法會議員兼教協會長說:“立法會會議中英並用, 甚至普通話也可湊熱閙”。這類話語便是“促退”, 不,是促進。(參看《語文建設通訊》第86期第11頁。)

11. 後 記

․2007年7月,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向新任教育局局長 孫明揚 提出了十項建議, 其中第二項是:

促進本港教育成為亞太地區的教育樞紐之一, 吸引非本地生來港入讀大專院校及中學; 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學習普通話的機會及鼓勵學生閱讀簡體字書籍。

該會調查顯示, 六成中小學教師認為學生在校內沒有足夠機會學習普通話, 逾六成教師認為政府推廣普通話的工作不足夠。該會主席黃均瑜認為, 中小學普通話教學質量均遠遠落後於社會需要, 有必要盡早改善。

(以上據2007年7月12日《明報》及 2007年8月25日《教聯會會刊》)

〔本刊注:目前香港高中, 如有內地人士來校交流, 一般學生都希望能有普通話-粵語傳譯。〕

․2007年7月25日 上海《語言文字周報》頭條標題:“花開十年 普通話已成香港流行語”。這句話恐怕是言過其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14:13 , Processed in 0.0624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