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2|回复: 1

金蛇起舞----湘里妹子学术论坛2025春节献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0 23: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神话到现代,蛇如何成为医学界的“形象代言”?
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 侯佳欣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5年1月30日18:18


蛟龙去,灵蛇来。乙巳蛇年如约而至,其实蛇不仅是今年的生肖年,在医学界,从古希腊神话到现代医学,蛇与医学的渊源跨越千年,早已成为医学界的“形象代言”。

无论是医学院的校徽,还是救护车的标志,都可以看到蛇的元素。在众多动物中,为什么偏偏选择蛇作为医学的“代表”呢?


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就是由联合国标志和一根蛇绕权杖构成,系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世卫组织官网上的介绍,由蛇盘绕的权杖很久以来一直是医学和医学界的象征。它起源于古希腊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故事。阿斯克勒庇俄斯被古希腊人尊为医神,他的信仰与蛇有关。传说阿斯克勒庇俄斯在拯救生命方面特别成功,以致冥神哈迪斯向至高之神宙斯抱怨他。宙斯害怕阿斯克勒庇俄斯会使人类永生,于是用雷电杀死了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例如,《山海经》中有关于蛇类治疗疾病的记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蛇类药物对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效果。因此,在诸多文化中,蛇类都象征着重生、永生或治愈,这与医学救死扶伤、恢复健康的使命和精神主题相契合。


目前,蛇杖这一标志逐渐被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所采用。在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的校徽上,蛇杖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校徽中的蛇杖通常是一条或两条蛇,缠绕在一根上粗下细的拐杖或神杖上,周围常常环绕着橄榄叶或其他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元素,共同体现了医学院校对医学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除了医学院校,许多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的标志也采用了蛇杖图案。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就是在联合国标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单蛇蛇杖组成,这体现了全球卫生合作与统一。此外,急救标志“蓝色生命之星”的核心图案也是单蛇缠绕的杖,象征着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①周鸿艳,郭宏伟. 2020. 蛇杖:医学徽志溯源及使用考辨. 医学与哲学, 41(23): 65-70. doi:
10.12014/j.issn.1002-0772.2020.23.15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2: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4Pbj4OkxMkSr2nhyXIotsQ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两会现场观察)

时间:3月6日下午日程: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赛道、新机遇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忧虑也随之而来。

会场内,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徐坤委员,带来了实践中的思考:“人工智能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致:“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

“现在,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
今昔对比,他举例说道:过去,到商店买东西,发现有的人找零钱得一个个数去算,往往判断这是数学基本能力不足的表现。而用上计算机以后,这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跟以前打算盘时不一样了。即便如此,“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参加看望和讨论。

正所谓,“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哪些是教育不能丢掉的“最基本的”?
比如红色基因的传承。

马景林委员来自北京四中,发言的主题是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总书记听后有感而发:“学校会在一个人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这一叮嘱,蕴含着时代变革面前的定力。

“教育上必须把牢,从小培养爱国心。”总书记语重心长,“从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信心,这样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再比如阅读。

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阅读碎片化”,也是伴随数字化的一个“烦恼”。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听到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郑家建委员提出“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总书记予以肯定:“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这一叮嘱,昭示的是让技术“为我所用”的策略。

借助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平台,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这些年,教育事业插上数字之翼,已呈万千气象。“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写进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我国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中的排名跃升到第九位。
“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这次“下团组”,总书记就这一话题同大家深入交流。

在教育数字化机遇面前,既怀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为的是书香氤氲、人才辈出,为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两会现场观察)

时间:3月6日下午日程: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现在家家户户关注教育,这方面的热点不少,说明教育氛围浓厚,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距离人民期盼还有一些差距。”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就从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适配问题延展开来。

问答之间,一个比喻耐人寻味:“转弯”。

来自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运凯委员发言后,总书记细致询问学生就业率、校企合作的“订单班”近况,他从人才的供需变化、职业学校的定位谈起:

“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字里行间,是只争朝夕的紧迫,“当然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转弯’,而是要有一两个‘五年规划’才可能达到适配。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现在不谋划,到那时就晚了。”
“职校要适应现实的供需要求,这里面涉及教育结构性调整问题。结构性调整,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多种因素作用后的矢量变化。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
言谈之间,一个对比指向鲜明:“好学校要看大师,不光是看大楼。”

来自四川省教育厅的蔡光洁委员提到,近些年来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学龄人口梯次减少,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如学位供给过剩与紧缺并存、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等。

总书记谋深思远:“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量与质如何辩证施策?时与效如何有序协同?“有的学校建设得‘高大上’,但好学校要看大师,不光是看大楼。还是要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解决好现存的问题。”

问题,时代的声音。教育的问题,要两面看、辩证看、长远看。“这些都是进步中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前进的过程。”

“我们自己的教育历程,天翻地覆!”总书记一席话,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如画卷般渐次铺展。

一穷二白之时,为扫盲办识字班。“那个时候是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全中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改革开放之初,从集资办学到“希望工程”,点亮了多少孩子的梦想!“当年我给梁家河村里还集资办了小学,挺高兴的。后来为什么没了呢?也是好事,为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到乡镇去办了。那也是学校结构的一次调整。”
到了新世纪,再到新时代,灾区重建的学校、大山深处的学校、民族地区的学校……共同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时移世易,换了人间。现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昔日的文盲大国成为教育大国,正迈向教育强国,人口大国也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一程山水一程新,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谋求的是顺应时代之变,锚定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总书记的声音响彻会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3月08日 第 01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 13:00 , Processed in 0.0783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