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9|回复: 0

读毛姆的《刀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5 2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潘能军
来源: http://culture.news.sohu.com/

------------------------------------------------------------------------------------------------

     实际上我只是擦掉了这本书的灰尘。《刀锋》一直摆在书架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近十年来,它跟其他许多书籍一样,只是成了书架的装饰。被灰尘和时间所浸蚀,以至于纸页发黄,像蚊虫一样死去堆积的铅字,散发出锈迹的气息。如果不是我整天躺在床上,忍受身体创伤的折磨,如果不是我在网上看见有那么几个寂寥的人谈起毛姆,我肯定会错过拉里,错过这把隐性的“刀”。尘土和时间也成了我体内的锈迹和污垢,我擦亮它无疑是想擦亮我内心里的那双蒙昧的眼睛。我擦亮了吗?实际上我感到更加迷茫,任何间接的想法同样难以化解我灵魂里的困惑,依然难以越过灵魂的锋刃。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当我读完书后,才发现毛姆引自《迦托—奥义书》里的这句扉页题词,暗藏着他怎样的写作动机。主人公拉里的救赎之路,就是一面难以逾越的刀锋。毛姆把他置于异端之顶,让他通过种种与现实和世情相背离的艰难之旅,来预示得救的困难。只能用他的幻觉来抑制内心的困境。“拉里,你关于绝对的见解肯定会逼使你认为世界和世界的美只是幻觉——是玛雅一手造成的”。这是毛姆在本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智者的语气对拉里的告戒。同时,他把拉里的异端行为看成人类陷入精神困境的某种游戏。在这个世界里有乐有忧,有道德有堕落,有知识有愚昧,有善有恶,它与生俱来,你根本摆脱不掉,包括圣者或智者。
    从另一个方面说,毛姆之所以塑造拉里这样一个四处漂泊的异端形象,只是为了展示他自己内心的迷惑,让“我”从拉里的迷惑的行为里,看到一点关于世界绝对的某种见解。
    拉里寻找着什么呢?生死,自我,大善,宽容和泛爱。他是半个存在主义者,半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着宿命之爱和生死之道,浑身散发出使上流社会难堪和鄙夷的气味。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过去与他有过婚约的上层界的美人伊莎贝儿和她的舅舅艾略特。他们是上层社会里的物质富翁,一生的追求是社交界宏大的场面,极尽其奢华。同时用华丽的物质生活,来掩饰其精神的虚假和势利。尤其是艾略特这个人物,毛姆的刻画真是太绝了,他把他那一身华表剥离得淋漓尽致,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堆散发出臭味的漂亮的腐肉,一个乏善可陈的唐吉诃德,至死都要求穿上那件据说是祖传的伯爵服饰,还把作为道具的长刀夹在两腿之间。他整个人就像个在华丽舞台上活动的塑料道具。毛姆的用意很明显,用艾略特这个人物来衬托拉里更加真实的生活方式。
    在本书很长的篇幅里,我还不怎么讨厌伊莎贝儿,她十分美丽,追求雅致和精致的生活。即便她的性情和追求与拉里有天壤之别,拉里对她还是十分宽让,并不排斥她所过的奢华生活。从印度回来后,拉里偶尔出现在他们的酒宴上,用圣徒教给他的方式,治好了她丈夫的头疼病。但是在书的末尾,她竟通过“体面的方式”(间接用酒精迷醉索菲,使这个酗酒成性的女人逃离与拉里结合的婚宴,再次陷入淫乱的生活)将拉里喜欢的一个“堕落情人”索菲杀死了。这使我感到很闷气,感到毛姆为了表现伊莎贝儿这个上层社会女人的两面性,似乎显得太突兀了。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拉里的某些气质是伊莎贝儿无法摆脱的,她不喜欢拉里的生活方式,但喜欢拉里的气质,无法忍受拉里跟一个堕落女人的结合。她试图挽救拉里。而拉里却认为索菲的根性是好的,她从小喜欢诗歌,有过十分纯洁的生活,她的堕落不是她自身的原因,而是社会造成的,他试图拯救她。不是用一个丈夫的身份,而是用某种高尚的精神手段,因为我始终没有发现拉里对谁萌生出我们想象的那种爱情,他的爱是如此宽泛,包含忍耐和宽容。对世俗那么超脱的拉里却陷入了某种理想的沼泽。所以我感到拉里一生的救赎,显得十分滑稽。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拉里这个乐于融入底层、求真求解的理想人物。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怎样平衡自我的心境,也是我们现代人相当困惑的问题。
    有人将拉里一生的追求看成是寻找精神家园,我认同这一点。我喜欢拉里这个迷惘人物,还是因为喜欢他追求绝对的过程,喜欢他的悲悯、智性和慈善。但是读到最后,我感到拉里只是某种符号。他后来居然还要写书,把自己多年的漂泊生涯和在印度朝圣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变得并不怎么迷惘了,我感到有点滑稽、生硬。因为拉里根本无须用这种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圣者或大师无须用文字去说教一样,他们存在的行为就已超脱于文字之上。同时,我感到书中的毛姆或书中的“我”,显得非常尴尬,他或许根本就没有到过印度,他塑造拉里在印度的经历和拉里的开悟时,几乎是在对着《奥义书》和其他什么资料进行长篇累牍的说教。读到最后的某些章节,我感到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某本经书里的段落。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作家总喜欢用大段的篇幅进行某种精神独白的缘故。除此我还不喜欢这本书里“我”的那么多巧合,感到“我”仅仅在那里穿针引线,有点像个旁观者,在采访某个事件和人物。就一部长篇来说,“我”的确显得有点苍白、蹩脚、可笑。幸好“我”仅仅只是个闪烁的影子。
    但是这也并不影响我喜欢这本《刀锋》。读完该书已到凌晨,我拄着双拐,推窗远望,城市的灯火依旧,泫然跳动,像是从人的欲望里冒出的气泡。我想我们的内心里都有个拉里,都有这样一个怪兽,在笼子里左冲右突,梦想着冲破躯壳。但是我们都得熬着,因为你无法越过命运的锋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7:21 , Processed in 0.0676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