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90|回复: 0

京沪旧书市场扫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0 15: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文汇报
2002年11月29日


     上世纪初,北京琉璃厂及上海福州路的旧书业曾有“开架的图书馆”之誉,它为各界读者博览群书、搜求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本期刊发的两篇记者见闻让人忽然意识到,淘旧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风雅之事了。凋零与热闹,感怀与隐忧,投资、增值与研读、鉴赏,构成了同一主题下的奇妙的变奏。
    潘家园和“麻袋客” 北京

    如果就名气而论,北京淘旧书的地方最有名的,主渠道当属老字号的中国书店,二渠道则不能不提潘家园和以前五道口的旧书市场。

    中国书店和八十年代遍布沪上的上海书店很相像,都是专门经营古旧书的连锁店,在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海淀图书城等地区都有不小的店面。这里的旧书大多都经过专业人员的筛选,有的还是书店和出版社的清仓书,因此在品相和质地上比较有保证,而且上架时基本都已经过分类,找起来一目了然。但是在价格上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而且“淘旧书”中那种“淘”的趣味也就相对较弱。不过,老字号有老字号的强处,至少在信誉上比较有保证,如果要买价值较高的古籍书,这里货真价实的可能性比较大。古籍修复也是这家老店的一项绝活。

    自从收藏成为了一项全民性的经济活动后,以旧闻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便开始名声在外了,甚至连不少外国政治家来华访问时,都会指名要到那里去看一看。旧书之“旧”自然也是这里的一大卖点。潘家园为此专门开辟了一片几百平米的平地,在周六周日供各路“神仙”练摊。所卖的书鱼龙混杂,品种繁多,只要有耐心有时间,常到这里来走走,你要寻觅的旧版书和旧期刊,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

    此地最有名的收藏品,当属成套的连环画、《毛主席语录》以及80年代以前的成套旧期刊、旧画册,其中尤其珍贵的是民国期间的旧杂志和旧画册——在怀旧之风盛行的今天,这些被指认为文化记忆的标志性象征物,在现在自然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而对普通读者来说,这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成套的大部头文集和精装书,这些昔日价格令人咋舌的“王谢堂前燕”,如今终于因为进了潘家园而变得十分“平易近人”,与还在书店柜台沉睡的此类新书相比,它的价格大约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此外,对职业的淘书客来说,这里还有一样很有意味的收藏品:作者的签名书。一位在藏书圈子里颇有名气的绰号叫“小米”的淘书客,曾在一个周末淘到过三本签名书,都是作者题赠给一些知名人士指正的,结果在流落到纸浆厂或者垃圾站以前被摆到了潘家园的地摊上,终于获得了重见天日的机会,其中的人情世故世事变幻,确实颇有耐人寻味之处。潘家园里在练摊场地的不远处,还有一些和古玩店、字画铺为伍的旧书柜台,因为有固定摊位、租金较贵,这里经营的旧书一般都是比较高档的货色,常常会有一些成套的古籍善本书,价格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当年与潘家园齐名的还有五道口的旧书市场,不过因为拆迁等问题,该市场在一两年内连搬了好几次家,结果发展势头渐渐颓败了。报国寺、玉泉路也有旧书市场存在,不过在规模上远远不如潘家园。此外,北京的各个高校也会不定期地搞一些旧书跳蚤市场。

    旧书市场最大的主顾自然是阮囊羞涩的大学生,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往往会到旧书市场来觅一些只会用一次的教科书和一些收藏价值不大的流行读物。这些旧书一般都会在它们的使用价值实现后,又重新流回到这个市场去,因此有时候旧书市场扮演的其实是一个隐性的图书租赁市场。当然到旧书市场的人并不都是为了省钱,有时候实在是因为新书市场太不争气,没有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些书籍。这一方面是因为出版界受短期利益驱使,不愿沉下心去做一些细水长流的长销书;一方面是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旧版书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再版。

    在淘书客中,还有一些“资深”的老道友。记者的朋友中就有这样两位,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上麻袋,混迹于北京所有有旧书的地方,而且夸张的时候,常常是几麻袋几麻袋地往家里扛书,所以,记者认为应该把他们称之为“麻袋客”,以区别于一般的淘书客。

    一个淘书客如果成为了麻袋客,就差不多算是成精了。他们的嗅觉极为灵敏,对北京城哪里在办跳蚤市场、哪些图书馆在拆迁或关门、哪些出版社正在处理仓库里的积压书,心里都“门儿清”,并且常常不请自到。麻袋客们自己有一个小社会,常常会在一起交流一些心得和信息。在著名的读书类BBS“读书生活”上,几个北京的麻袋客还搞起了一个读书生活旧书肆的论坛,在那里交流淘书的心得,并交换一些战利品,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个麻袋客,不妨到那里去看看。

    不过说到底,想成为一个麻袋客,最大的秘诀还是要爱书。“不疯魔不成活”,麻袋客们对书的痴迷程度几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譬如你问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情况,他会告诉你,国内一共有哪几个出版社出过他的书,有几种不同的翻译,一共有多少个版本,然后还非常得意地告诉你,每个版本他有多少本。对麻袋客来说,在旧书摊上看到好书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没有这本书,而是如何说服摊主以比较合适的价格卖给自己,颇有一种怕这些书明珠暗投的意思,实在是有些令人感动。(孙健敏)

    上海 “藏以致用”或“藏以致富”

    藏书家姜德明先生恐怕事先没有料到,由他编著、两年前出版的《书衣百影》一书,如今被上海文庙旧书市场的不少书商奉为“圣经”。这本书收录有百种解放前出版旧书的影印封面,书中还附录了简短的文字,对每种书的内容、著作者、装帧特色做了介绍。在文庙,一些书商按图索骥,将《书衣百影》内收录的书每本以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价出售。

    文庙旧书市场是上海最大的露天古旧书的交易市场,每逢星期日这一天,文庙主要的经营场地——1500平米的大成殿广场总显得太小,这里的书摊密密挨挨,这里的人流熙来攘往。就连通向文庙的那条窄窄的马路——文庙路的两边,也绵延着百余米长的流动书摊,不少人以一种“打游击”的方式,顽强参与着买卖旧书的营生。

    除了文庙,上海还有两家以经营古旧书为特色服务的品牌书店——上海旧书店和新文化服务社。截至去年上半年,上海旧书店有5家门店,新文化服务社有3家门店;近来,不时传来这两家书店“扩张”、开设分店的消息:“新文化服务社”近半年在地铁一号线沿线新增了5家门店,另有两家以“上海旧书店”命名的书店新近在万安路和赤峰路挂牌。

    表面看来,上海旧书市场依然维持着一派繁荣景象,但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上海古旧书业的“繁荣”,只是浮在表层的美丽,内里却隐藏着危机。这主要表现在:

    古旧书的来源不足,图书经营品种发生了根本变化。据上海旧书店经理殷小定介绍,古旧书店最初以收购、供应解放前出版的各类古旧书刊为主,而近年这类图书在古旧书店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小。在古旧书市场,记者看到,近年出版的过期杂志、特价新书已成为古旧书市场经营的主要品种。

    文庙的大成殿广场,设有230个摊位,不少摊位出售的是直接从出版社书库“批发”来的特价新书。在新文化服务社及上海旧书店,传统意义上的古旧书占据的份额也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数旧书店的书架上,摆满近年出版的言情、武侠类小说。甚至有一些挂着古旧书店的牌号,出售的则全是特价新书。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古旧书业面临着由“藏以致用”向“藏以致富”的质的转变。一股“藏以致富”的风气,正在古旧书业持续蔓延,严重阻碍着古旧书业的发展。在文庙旧书市场,记者结识了一位姓荀的摊主,他说他家里收藏了郭沫若《女神》的初版本,目前价值千元以上,但他“不准备现在出手”,因为他相信“这本书还会升值”。

    古旧书店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是为众多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资源,也为真正的爱书者提供了精神资源。现代文学研究者陈子善向记者讲述了几则他“淘旧书”的有趣经历: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在上海一家旧书店闲逛,遇到一个到书店来退书的朋友,此人先后买了两本沈从文《边城》的初版本,想要退掉一本。陈子善接过书一看,发现书上竟然有沈从文的签名,便“不动声色”地将其买下,这真乐得他“三月不知肉味”。陈子善近年从事女作家张爱玲的研究,他不仅从旧书店“淘”来了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传奇》的初版本,还收集了张爱玲《不了情》、《太太万岁》、《倾城之恋》三种影剧说明书。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然而,时至今日,不仅书商靠古旧书谋利,不少专事收藏的人也将古旧书视为继古玩、邮票之后,又一种值得“垄断”的“奇货”。针对这一现象,一些业内人士深表忧虑,前上海新文化服务社经理吴青云说:“积累文化”、“提供资料”,是古旧书店数十年来的经营宗旨,古旧书店理应将书“提供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正是由于这份执著,位于瑞金二路一个弄堂深处的新文化服务社,多年来苦心经营,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上海目前“最正宗”的旧书店。这家旧书店营业面积在150平米上下,库存图书达十多万册,上架旧平装近千册,线装书有数百种,老期刊、老报纸也时有出售,其中包括: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共104期合订本;线装《颜氏家训》、《历代书画舫》、《随园全集》等;另外,经多年积累,书店还将一些有影响的期刊基本配齐,再一并出售,如:《文汇月刊》114本(从1980年创刊到1990年6月停刊),售价565元;英文版的《国家地理杂志》43册(从1990年至2000年),售价860元。

    今年二月份,新文化服务社还另辟一个单间,将解放前出版的、参考价值比较高的书单独出售,将服务对象确定为大学里的学者和研究生。吴青云介绍说:此举是为了防止书贩子“倒买倒卖”,目的是将好书出售给“真正需要的人”。

    在上海旧书界,这样的一份坚守诚属可贵,但记者在对书店经营者深表敬意的同时,隐隐约约感觉到:一家书店的力量实在是微弱的,那种充实着数代文人研读生涯的“淘书之乐”,那种他们曾经经历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狂喜,或许是以后的读书人很难有机会领略和感受的了,不少真正的爱书人今后大约只能在拍卖场里徒然地“望书兴叹”了。 (谢娟)

    上海主要旧书店一览

    上海旧书店福建中路118号

    上海旧书店中华路店中华路1351号

    上海旧书店方浜路店方浜中路408号

    上海旧书店福德广场店 四川北路1688号

    上海旧书店万安路店万安路669弄39号

    上海博古斋福州路424号三楼

    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瑞金二路410弄3号

    新文化服务社福建南路店福建南路136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7:17 , Processed in 0.0726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