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6|回复: 2

《流氓的盛宴》朱大可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 1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09-3-2 11:51 编辑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献给价值分崩离析的时代


推荐好书:流氓的盛宴 BY 朱大可 (2006-12-16 15:59:06)



流氓的盛宴
当代中国的话语转型


一部关于这个时代(1980—2005)的个人观察备忘录。

本书目前已经由新星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著述的出版,历经三年,走了将近60家出版社,最后才在作者对书稿充分自阉之后,由新星出版社接纳,获得出生证。

它的经历本身,就是文化体制的一个镜像。

本书的封面,借用方力钧的流氓造型,勾勒着世界的嚣张容貌。

谨以此书,献给这个价值分崩离析的时代。



绪  论  中国流氓学简史                        


一  流氓研究的不同论域
   

1、流氓的古代分类
2、狭义流氓学
3、广义流氓学
4、“流氓”和“流氓主义”的语义辨认

二 现有流氓学成果及其缺憾
   
1、流氓学简史
2、流氓学的主要类型
3、流氓研究的成就与缺憾


第一章  国家主义转型及其美学跃进                    


一 国家主义的话语转型

1、 国家美学的初次转型

2、国家美学的二度转型
3、红色话语的苏醒
4、帝国美学的兴盛

二 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
  

1、流氓国家主义的崛起
2、历史、对偶制和对偶循环

第三章 流氓话语:反讽的新世界              


一 色语、酷语和秽语

1、色语:密室生涯的终结

2、酷语;风行数千年的公共话语
3、秽语(脏词):父权对母权的政变

二 流氓叙事

1、言说与书写的叙事功能
2、叙事中的流氓偶像

三 阅读与书写的反讽

1、 话语的正谕体系
2、话语的反讽体系

四 当代流氓美学的话语模式

1、当代流氓主义的日常美学
2、现代流氓话语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


一 1980年代的流氓语境
   

1、新流氓起源:身份的总体危机
2、酷语的租借
3、色语的租借
4、流浪话语的租借

二 崔健摇滚:本土流氓话语的崛起
   
1、中国摇滚的诞生
2、崔健:一无所有的流氓


第七章  王朔主义:众痞的玩世喜剧


一 小说反讽的苏醒
   

1、刘索拉与学院嬉皮文学
2、徐星:流氓叙事的先驱

二 “王朔主义”的诞生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话语的复仇
3、王朔式反讽

三 电影与美术的视觉变法
   
1、第五代导演的话语变法
2、视觉艺术的美学颠覆运动


第九章  口语、口吃、口交:后流氓主义的夜宴


一 口语地带:“新父亲”的面容

1、新口语小说:美元下的身份辨认

2、反讽叙事和正谕批评的冲突

二 口吃时刻:“结结巴巴”的先锋诗歌

1、伊沙的文化口吃
2、民族图腾和小便叙事

三 口交世代:“下半身”的造反宣言
   
1、 “下半身”审判“上半身”
2、生殖器万岁,万岁,万万岁

四 “盘峰论战”:茶壶里的风暴

1、 口语还是书语,这是一个问题
2、群雄逐鹿话语权力场

五 学术国家主义的崛起

1、国学复兴和“人文精神”讨论
2、知识界大裂变


第十一章   消费叙事和摇滚裂变

一 “消费叙事”及其流氓(妓女)的转型

1、蝴蝶的尖叫;

2、乌鸦的舞蹈

二 白与黑:摇滚的裂变

1、 九十年代的摇滚疗法;
2、何勇:愤怒与退离;
3、张楚的小男孩心语
4、地下摇滚的隐形滚动;
5、摇滚以外的油滑声音


附录:

1、流氓的精神分析                                             
2、主要参考文献                                                   

3、后记  

-------------------

《流氓的盛宴》,朱大可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版,32.00 元。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化史稿。书中最有分量的部分,在于朱大可对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的精辟分析。作为1980年代迄今中国文化嬗变的在场者与"他者",朱大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话语创造力,勾勒出这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文化剧变的清晰脉络及其后果。

  与大多数文化研究文本不同的是,朱大可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广义流氓学体系,藉此进入文化堡垒的核心,对现行文化研究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所谓广义流氓学,建立在对流氓、流氓主义以及流氓话语的重新定义基础上。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并非传统理论给定的狭隘对象,而是拥有身份危机、异乡情结和精神焦虑三种识别标记的个体,从而大大扩大了"流氓"这一词语的内涵。由此,在身份危机的语境中,以异乡情结、焦虑心理和反叛立场为精神特征的流氓意识形态,形成了朱大可所谓的"流氓主义",而流氓主义的自我叙写,相应地被称为"流氓话语".这是广义流氓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也是作者文化研究旅程的出发站。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将重点放在对流氓话语的文化阐释上。在他的视域中,流氓话语并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除了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外,影视、音乐、建筑乃至新近勃兴的网络话语,均为流氓话语强有力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学科边境上的界碑一旦拆除,崭新的流氓文化学版图便清晰地呈现眼前。简单来说,广义流氓主义以国家主义的"反讽性镜像"破空而出,理所当然,流氓话语也是有别于国家话语的另一套话语体系。但流氓话语既是解构国家话语的一种力量,却也具有重大建构作用。正如朱大可所说:"如果没有流氓话语,中国现代艺术和文学都将面临枯竭和死亡的危机。"

  从这样的视域来看,长久以来的文化理论的致命伤一目了然。比如,缺乏流氓学维度的当代文学史,不仅对1980年代以"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面孔出现的先锋诗歌流派茫然无措,对于"下半身"、"口语诗"等流氓主义诗歌,更摆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腔调。即使同样属于国家话语体系的"朦胧诗",也一度遭遇国家主义理论家们的攻讦。在正统文学史教科书中,"流氓写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地位,或者只能作为正典话语的陪衬或对立面,轻描淡写地提上一笔。

  但在朱大可笔下,流氓话语俨然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可忽略的叙事谱系,从鲁迅到王小波,大量文化精英投身于流氓主义的话语事业,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流氓主义不仅是国家主义的"反题",也和国家主义"正题"一起构成总体意识形态"合题".按照传统的理论,流氓是国家永不饶恕的敌人,但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主义不失为国家的"对偶".毕竟,"流氓主义不是指向未来的信念希望,恰恰相反,它只是一个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法抹除的存在而已。"

  流氓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将之排斥在总体意识形态之外的话,它将成为国家主义的刺客,一旦注重其"解构中的建构性元素",流氓主义便将给僵硬的正典话语注入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正因如此,朱大可这本书不仅是对既有文化理论的颠覆,更是还原现当代中国文化史真实面貌的史稿。朱大可将长期被排斥在正典之外的流氓话语英雄们,一一请进文化的历史序列,恢复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名誉。毫无疑问,这一举动不啻为一场"话语的革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1: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氓的盛宴的评论

魏英杰:话语的革命——略述朱大可《流氓的盛宴》2007-08-10 15:44:59   来自: 陶一酌 (北京)
      
  文/魏英杰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化史稿。书中最有分量的部分,在于朱大可对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的精辟分析。作为 1980年代迄今中国文化嬗变的在场者与“他者”,朱大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话语创造力,勾勒出这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文化剧变的清晰脉络及其后果。
    ??? ?
  一

  与大多数文化研究文本不同的是,朱大可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广义流氓学体系,藉此进入文化堡垒的核心,对现行文化研究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
    ??
  所谓广义流氓学,建立在对流氓、流氓主义以及流氓话语的重新定义基础上。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并非传统理论给定的狭隘对象,而是拥有身份危机、异乡情结和精神焦虑三种识别标记的个体,从而大大扩大了“流氓”这一词语的内涵。由此,在身份危机的语境中,以异乡情结、焦虑心理和反叛立场为精神特征的流氓意识形态,形成了朱大可所谓的“流氓主义”。而流氓主义的自我叙写,相应地被称为“流氓话语”。
    ??
  这是广义流氓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也是作者文化研究旅程的出发站。
    ??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将重点放在对流氓话语的文化阐释上。在他的视域中,流氓话语并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除了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外,影视、音乐、建筑乃至新近勃兴的网络话语,均为流氓话语强有力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学科边境上的界碑一旦拆除,崭新的流氓文化学版图便清晰地呈现眼前。
    ??
  简单来说,广义流氓主义以国家主义的“反讽性镜像”破空而出,理所当然,流氓话语也是别于国家话语的另一套话语体系。但流氓话语既是解构国家话语的一种力量,却也具有重大建构作用。正如朱大可所说:“如果没有流氓话语,中国现代艺术和文学都将面临枯竭和死亡的危机。”
    ??
  从这样的视域来看,长久以来的国家主义文化理论的致命伤一目了然。比如,缺乏流氓学维度的当代文学史,不仅对 1980年代以“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面孔出现的先锋诗歌流派茫然无措,对于“下半身”、“口语诗”等流氓主义诗歌,更摆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腔调。即便同样属于国家话语体系的“朦胧诗”,也一度遭遇国家主义理论家们的攻讦。在正统文学史教科书中,“流氓写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地位,或者只能作为正谕(典)话语的陪衬或对立面,轻描淡写地提上一笔。
    ??
  但在朱大可笔下,流氓话语俨然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可忽略的的叙事谱系。从鲁迅到王小波,大量文化精英投身于流氓主义的话语事业,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态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流氓主义不仅是国家主义的“反题”,也和国家主义“正题”一起构成总体意识形态的“合题”。
    ??
  按照传统的理论,流氓是国家永不饶恕的敌人,而在朱大可的话语体系中,流氓主义不失为国家主义的“对偶”。或者说,流氓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将之排斥在总体意识形态之外的话,它就将成为国家主义的刺客,一旦注重其“解构中的建构性元素”,流氓主义便将给僵硬的正典话语注入生生不息的新鲜血液。毕竟,“流氓主义不是指向未来的信念希望,恰恰相反,它只是一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无法抹除的存在而已。”
  
  正因如此,朱大可这本书不仅是对既有文化理论的颠覆,更是还原现当代中国文化史真实面貌的史稿。朱大可将长期被排斥在正典之外的流氓话语英雄们,一一请进文化的历史序列,恢复了他 /她们本该拥有的名誉。毫无疑问,这一举动不啻为一场“话语的革命”。
    
  二
  
  当然,朱大可的雄心并不仅在于寻觅文化史上的失踪者,并将这些流氓英雄抬上文化神位。朱大可绘制这幅文化地图的宏旨,更是为了揭示一个长期以来为正典史纲所忽略的事实——流氓话语对社会文化的颠覆性重构作用。
    ???
  在市场主义大行其道的商业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流氓话语作为国家主义的“对偶”,一直肩负着颠覆与消解国家主义话语权威的重任,从而使国家主义话语不至于彻底走向专制、垄断的“文化帝国主义”。这就是“话语的革命”的第二重涵义。
    ??
  在朱大可的流氓话语谱系中,本土流氓话语的崛起以1980年代崔健的“红布叙事”开始。那首曾经在中国大地的上空回荡的《一无所有》,可以视作新时期文化领域“流氓归来”的宣言。“《一无所有》是一个在身份(财务、道德和社会尊严)上‘一无所有’的人的自白,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公告,宣示了新流氓主义的诞生。”与此相呼应的是崔健在演唱时经常用来蒙住双眼的那一块红布。在朱大可看来,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意识形态隐喻”:“‘红布’和眼睛的反讽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它象征人民所遭受的文化专制与文化蒙昧。”
    ????
  流氓话语与国家主义话语的对抗,由此成为新时期文化的重要命题。这不独表现在摇滚音乐方面,在同一时期的诗歌、小说、电影等美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流氓主义的诡异笑容。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流氓叙事的觉醒。小说的大规模话语反叛始于1985年。这一年,“那个叫作马原的汉人”发表了中篇小说《虚构》,音乐学院女生刘索拉发表了处女作《你别无选择》,而在烤鸭店里当清洁工的徐星发表了《无主题变奏》。这三篇小说共同构成了当代流氓叙事的复兴前奏——马原是新时期国家主义话语“第一个真正的语言槌击者”,但他仅仅撕开了国家主义话语的一道裂缝;刘索拉“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讽”,“却最终站回到了秩序一边”,是一部未完成的流氓叙事;而徐星以其“更逼近反叛的本质”,成为“当代流氓小说的真正先驱”。
    ??
  紧接徐星等人之后,王朔以更加无畏的流氓精神登上了当代流氓叙事舞台。王朔的大院子弟身份,使其兼具国家主义与流氓主义双重特征,而当他成为国家主义弃儿之后,便彻底转向流氓主义。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王朔既熟谙正典话语体系,又操着流利的流氓话语,进而老练地利用正谕话语进行多重反讽。国家主义话语堡垒,由此在其内部被撕裂开来,“悄然崩溃了”。
    ??
  从此,民间的流氓话语大规模涌入文学,揭开当代流氓主义的狂欢序幕。这一场“话语的革命”,最终以网络话语——整蛊主义的兴起为标志,达到了高潮。
    ??
  朱大可正是这一场“话语的革命”的目击者和讲述者。
  
    
  三
  
  但这一场“话语的革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在当前语境下,流氓话语逐渐丧失了建构精神,越发展露其具有强大颠覆作用的背面。这或许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
  朱大可指出,流氓话语在消解、颠覆国家主义话语的同时,也向后者提供了新的资源,使其实现自我更新。流氓话语的涌现“改变了国家主义的单调面容,这种情形最终形成了‘流氓国家主义’的新话语格局,也就是国家话语大量租借流氓话语,并从中获得新的说服力和威权”。在这方面,金庸小说是一个典型案例,张艺谋从流氓主义电影积极分子到国家主义电影“首席旗手”的转变,又是一个显例。
    ??
  另一方面,朱大可也指出,流氓话语的颠覆、破坏特性在消费主义时代已经泛滥成灾。“在晚期资本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消费理念的全力支持下,流氓主义的表情已经深入人心,它热烈(反讽地)拥抱着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并且坚持要为它的亡灵送葬。”“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变得像今天这样街痞化、厚黑化与整蛊化。”
    ??
  从下半身诗歌的肉身叙事到行为艺术的“暴力竞赛”,从“妓女小说”到摇滚精神的没落,从网络大话运动到“第四代”儒生的“国术”表演,不难看到,流氓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关系变得日益暧昧,甚至在市场的温床上实现了媾和。这一切构成了朱大可所谓的“后流氓主义”的“夜宴图”。
    ??
  而在这幅图景中,“灵语”(精神叙事)的不在场,成为当代一大文化迷案。对此,朱大可认为:“在国家主义信念退却之后,幼稚的中产阶级仍在襁褓之中,而市民理性主义也没有发育成熟,所有这些元素都导致了精神叙事在中国的巨大真空”。
    ??
  毫无疑问,作为流氓话语三大头的色语、秽语和酷语,固然对国家主义话语具有强大颠覆性重构功能,但其建构精神的展现更多依赖于精神叙事的介入。当色语大肆侵袭灵魂叙事的空间,秽语形成“多数人的话语暴政”,更为关键的是,当知识精英长期丧失精神叙事的能力,那么,具有普适意义的人文精神的重建将变得更加艰难。
    ??
  正因如此,朱大可不无痛切地指出:“自从1990年代以来,精神叙事运动从未在中国知识界真正展开过。它的失踪案,无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最大耻辱。”
    ??
  在当前语境下,必须看到,曾经作为国家主义话语的“对偶”而存在的流氓话语,它的批判建设性立场正在逐渐丧失。它在颠覆国家主义话语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制造着社会的道德、信仰以及法治危机,使整个社会走向“零度信仰”。 可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剧变。
    ??
  面对中国文化思潮当前走向,朱大可认为:“这事实上是后集权主义时代的流行文化特征,也就是在全民娱乐的名义下所实施的大规模文化转型。”“过去它被上演了数千年,但其形式过于坚硬和血腥,如今在资本权力的改造下,其表面变得日益柔软、平滑和人性化。这就是发生在中国的话语天鹅绒革命,它正在把十几亿中国人带往一个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三位一体的崭新世纪。”
    ??
  但不管怎么说,在对流氓话语怀着极大敬意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其可能引起的文化灾难保持足够的警醒。
  
  四
  
  广义流氓学的提出,特别是厘清流氓话语与国家主义话语的对偶关系,可以视作朱大可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与此同时,更不应忽略朱大可对汉语的颠覆性创造方面的贡献。当代文化批评的酷语化,朱大可实为始作俑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朱大可在词语领域掀起了另一场“话语的革命”。
  
  当下,酷评正以更为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在时评等新兴文体也大量出现了类似“制度伤害”、“审美疲劳”、“文化焦虑”等朱式酷词,并受到作者与读者的双双垂青。曾经有人认为,朱大可的评论文体,因其用词十分奇崛,别人很难模仿。事实上,“朱语”正在被大量模仿、复制,乃至滥用。因此,有人反过来又将此归罪于朱大可,甚或认为朱大可的文化评论除了词语创新,思想乏善可陈。
  
  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朱语”的一种误读。在我看来,“朱语”只是朱大可人文思想的副产品。在朱大可眼里,思想的表达端赖于词语的创造性演绎,惟有改变汉语的陈旧面孔,才能更为准确地抓住这个大变革时代的脉络,也才能与国家主义话语形成均势,进而恢复公民话语的产权。
  
  不难看到,作为汉语产权重要内容的命名权与阐释权,一直把持在国家主义手中,无论是精英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长期以来不无生活在国家主义话语的淫威之下。面对国家主义话语的强势,知识精英的话语反抗,显得过于柔弱无力。“朱语”的出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面貌。特别是在国家主义文化理论领域,“朱语”犹如一道“话语的闪电”,照亮了国家主义理论家们苍白的面孔。无视“朱语”强悍的思想力量,根本无法体察朱大可评论文本中词语与思想的另一重对偶关系——“朱语”既颠覆了国家主义话语的陈腔滥调,又给当代人文话语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当代人文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诸多“朱语”拥趸们一边学习与模仿“朱语”,陷入话语的狂欢,一边又踩踏着“朱语”的肩膀,发出轻蔑的笑声,这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弑父情结”的集体发酵,或另一场“流氓的盛宴”。
  
  归根结底,惟有精确把握“朱语”及其思想特质,才能更为清晰地了解《流氓的盛宴》一书的内在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大可 <流氓的盛宴>看后感,读书笔记.
来源:http://hi.baidu.com/zhang00xing0 ... 61ac17c8fc7af1.html

在他的书中,和其他的颠覆式的作家一个样,别人都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氓,或者与流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正都成了他的有力证据,只是各人的"流氓"形式程度有所差别.

绪论:中国流氓学简史

游:游子(先秦) 游侠(先秦) 游民 游棍 游士 游夫 游人 游手(汉魏) 游勇(清)游丁(清) 游兵
流:流民 流氓 流虻 流隶 流寇 流贼 流棍 流痞 流丐 流妓
恶:恶棍 恶少 恶霸 恶徒 恶汉 恶人 恶贼 恶盗 恶寇 恶丐 恶绅 恶衿
匪: 土匪 盗匪 匪徒 莽匪 会匪 仓匪 劫匪 枪匪

奸: 奸民 奸夫 奸人 奸党 奸徒 奸细 奸贼

灾民和流民成为中国社会流氓化的基石
武松:一个流氓英雄的美学样本
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洞悉流氓颠覆力量的皇帝

当代流氓社会的广义构成:
离乡农民 失业职工 异国侨民 知识游民 网络游民

流氓拥有三项精神识别标记: 身份危机 异乡情结 精神焦虑

第一章 国家话语的转型及其美学跃进
国家主义的话语转型
1.国家美学的初次转型:舒婷诗歌的优雅话语 张贤亮小说 的原罪和忏悔
2.国家美学的二度转型:王朔主义的转调
3.红色话语的苏醒:民间毛泽东崇拜 红太阳纪事 和革命怀旧思潮 张广天的红色波普戏剧
4.帝国美学的兴盛:余秋雨的帝国散文 二月河的帝国小说 金庸的武侠帝国 张艺谋的影视帝国

第二章 身份与话语:何处是故乡
一 中国社会的身份秩序
1.三重身份的迷津:土地身份 国家身份 自我身份
2身份的辨认程序:角色身份 身份证或护照 户籍证明 单位证明 文凭 指纹 心灵身份 复合身份
3.身份秩序的间歇性瓦解:人与土地 国家自我的分离 人与土地和国家分离的后果 幽灵人口(没有户籍证明 脱离政府掌控)

二 身份的修复机制

1 .流氓之痛和身份焦虑
2 .身份修复的无力性

第三章:流氓话语:反讽的新世界
一.色语 酷语和秽语
1.色语:密室生涯的终结 古典色语 民间色语 色语的粗鄙化 身体符码的扩展 色语的意思形态
2.酷语:风行数千年的公共话语 酷语的雅化
3.秽语:父权与母权的政变

第一代国骂"他妈的""操" 第二代国骂"傻逼"

二.流氓叙事:书写模式 言说模式 说书人 戏子 和流氓教科书 下层文人
    叙事中的流氓偶像:关羽 张飞 武松 孙悟空 韦小宝

三.阅读与书写的反讽

四.当代流氓美学的话语模式
1.当代流氓主义日常美学:潇洒主义 酷主义(COOL) 嫩主义(蔻CUTE 可爱    嗲DEAR 亲爱的) 贱主义:贱客
2.现代流氓主义话语的基本类型:街痞话语(贫嘴 油滑 玩世)
犬儒话语:玩世不恭 游戏主义 嘲笑和自嘲
厚黑话语:皮厚 心黑 无耻化 无德化
下半身话语
先锋话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7 04:49 , Processed in 0.065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