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7|回复: 0

《金瓶梅》辞书释义补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5: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鲍延毅
--------------------------------------------------------------------------------


    “号称‘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有许多司芬克斯之谜,语言运用方面,即是其一。这部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中词汇最为丰富的巨著,‘方言之驳杂,几及四海,俚谚之出口,达乎鄙遂’(魏子云先生语),真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见拙著《金瓶梅溯源·序言》1996年4月华夏出版社出版。)?惟其如此,所以自它问世以来,语言的索隐发微工作,总有人在做。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堪称硕果累累。从40年代初姚灵犀先生较系统的研究成果《金瓶梅小札》问世之后?②,一花报春,引来多部《金瓶梅》专门辞书的相继面世,从而形成汉语研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即笔者所知,便有《瓶梅词话注释》?③、两部同名《金瓶梅词典》?④、《金瓶梅俚俗难词解》?⑤、《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⑥、《金瓶梅隐语揭秘》⑦,以及内容更广泛的《金瓶梅大辞典》?⑧,与亦含语词阐释的《金瓶梅鉴赏词典》?⑨,等等。?不才也是一名汉语研究工作者,十多年来于《金瓶梅》的研究中,从以上诸书获益良多;同时,也发现其中有的语词的训诂诠释,或不准确,或欠全面。为了疑义相析,索得确解,先取以下数则,作以补正。允当与否,还待方家与读者评定。?
                                 虚篢??
    月娘便说:“银姐,你这等我才喜欢。你休学李桂儿那等乔张致,昨日和今早,只相卧不住虎子一般,留不住的,只要家去……银姐,你快休学他。”吴银儿道:“好娘,这里一个爹娘宅里,是那里去处?就有虚?,放着别处使,敢在这里使!桂姐年幼,他不知事,俺娘休要恼他。”?
              ——第四十五回?⑩

   “虚篢”一词,出现于《金瓶梅》,仅此次。“中本”注音为xū lǒng;释为:“虚头;
欺骗行为。”“吉本”释为:“屁的讳词。‘使虚?’,即放屁。今徐州方言仍有此语,见《徐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年)‘虚?’条。‘?’与‘?’音同。”“北本”所释,略同于此。“社本”释为:“似指屁。‘恭’在‘出恭、恭桶’中用作大小便的婉词,可能这儿用古红切的‘?’谐‘恭’。‘?’,本指箱类,于此解不通。”“巴本”注音为xūgōng;释为:“宝箱子之意,引申为空话。?,箱,数。”“州本”释“就有虚?,放着别处,便敢在这里使”为:“‘?’,箱类,所说‘虚?’乃空箱子之意。揆其语意,似是说,纵然别处放着空箱子;引申说来便是空话,意思是解释家中确实是有事,决不是虚假之词,找一句托词来要他回去接客,就急着要回去……”。“小扎”未收。?
    按:“中本”注音及对引申义的诠释近是;惜未涉及其本义。其他各本有关注音及对“篢”本义的诠释皆误。?
    《汉语大词典》未收“虚篢”,对所收“篢”字,注释为:“篢1[gōng]”,“笠”;
“篢2[gǎn]”,“箱类”;“篢3[lǒng]”,“①箱笼。黄侃《蕲春语》:‘吾乡为死者作斋,编竹为小?以盛纸钱曰?,而读笼上声”,②地名用字。”?
    我以为,“虚篢”实即徐、淮、鲁南一带的渔具“虚笼”。它亦以竹篾编成,长约1至2米不等,整体呈葫芦状。开口较大,约四五十厘米;颈部猛杀,约10至20厘米,紧附其内装有以麦秸等编成的“拢子”(只让鱼进,不让其出);尾部亦留有小口,捕鱼时将其塞住,得鱼时方打开,以便将鱼从“虚笼”中倒出。此具一般用于浅水堰梁空处,逆流而施,其开口大部置于水面之下。有鱼钻入(一般为半斤以下的小鱼),因被“虚笼”颈部“拢子”“卡住”,很难从中“退出”。这种渔具,实乃古代渔具“笱”的遗制。《说文解字》“笱,曲竹捕鱼笱也。”清代段玉裁《注》云:“……《周礼》?人掌以时?为梁’,大郑云:‘梁,水偃,偃水而为关空,以笱承其空。’偃、堰,空、孔,皆古今字。鱼梁皆石,绝水。笱,曲竹为之,以承空,使鱼入其中,不得去者……”?
    由上可知,“虚笼”之于鱼,显然是渔人所施的诱其入内的“欺骗”工具。因而,“使虚笼”也就有了“弄虚作假”或“玩弄手段”的引申之义了。?
    对照《金瓶梅》中妓女吴银儿对吴月娘所说不敢在这里“使虚?”的话,“虚?”正是“虚笼”的另一写法;“使虚?(笼)”,也恰是“弄虚作假”或“玩弄手段”之意。?又,从她们二人对话的语境来分析,“使虚?(笼)”,也只能如此理解。?
    正月十五这天,吴月娘让人把李桂姐、吴银儿从妓院叫来,为西门府上元宵赏月弹唱助兴;十六这天,还想留下她俩陪自己晚夕到嫂那里搞“走百病”活动。李桂姐不识相,借着院中来叫,竟走了;吴银儿却表示留下来伴月娘。她认为这时真的走了,便“显的不识敬重了”。由此,才引发了月娘对李桂姐“乔张致”不满的一番话来。接着,吴银儿又借机表示了她与西门府上的“骨肉”深情:“这里一个爹娘宅里,是那里去处?”(西门庆第六房妾李瓶
儿已认她为干女儿)为了显示自己的“贤淑”,她又以“打圆场”的口气对月娘说:“桂姐年幼,他不知事,俺娘休要恼他。”表面上为桂姐开脱,实则对其作了排揎,可谓一箭双雕,用心良苦;反之,若将“使篢”理解为“放屁”的讳词,在以上的语境中,既觉此语突如其来,又显得吴银儿落井下石,粗俗无比,同时,也与下面她为李桂姐“打圆场”的话相。?再,就“虚篢”作“屁”的讳词来理解,它与动词“放”(句中是“放置”、“安置”之意)、“使”也会产生明显的动宾搭配失当的问题;“虚篢(笼)”可“放”可“使”,而“虚篢”(屁)又怎地去“安置”和“使用”呢??
    所以,将“虚?”读为xūgōng,将其本义释为“箱子”或“屁的讳词”(或“似指屁”),都是舍近求远,与“虚篢(笼)”的原义不副的,——即便是徐州方言中确有“使虚篢”为“放屁”的说法。?
                          一抹儿?
    这妇人(指潘金莲)一抹儿(把西门庆一妻二妾)多看到心里。
                              ——第九回?
    “一抹儿”,《金瓶梅》中仅此一例。“小札”释云:“一概之俗语,南史陈武帝纪有一把子人之语。”“吉本”释云:“一概、全部的俗语。”“中本”注其音为yīmǒer,释云:“一瞥,用眼一扫。”“社本”释云:“即一眼儿。‘抹’有看的意思,如四十一回‘斜将眼梢儿抹’。‘一抹儿’的‘抹’和表示看的‘抹’同源。”“巴本”释云:“谓一眼溜了全部。抹,偷眼看,用眼尾〖HT5,6”〗目〖KG-*3〗肖〖HT〗。”“北本”释云:“一抹儿意本为一眼,一瞥。此引申为一齐、全部。‘一抹儿’即‘一?儿’。《说文》:‘?,目财视也。’‘一?儿’即看一眼,一瞥。《西游记》三十一:‘老孙这双眼睛,不管那里,一抹都见,却怎么走得这般溜撒?’上举《词话》例,用的是‘一抹儿’的引申义,今徐州方言用法相同。”“州本”未收。?
    按:诸释相较,“北本”最为确当。“一抹儿”,不独苏北徐州至今口语中尚用,豫东、皖北、鲁南等地亦颇流行。今鲁南枣庄峄城一带,犹有把一瞥或张望,说成“mǎ视mǎ视”者。其中“mā”,即“?”字之音变。《说文》释“?”目财视也。”清段玉裁《注》云:“‘财’当依《广韵》作‘邪’。‘邪’当作‘?’。此与‘?’部‘?’音义相同。‘财视’,非其训也。‘?’者,水之?流别也。《九思》‘目??兮终朝’,《注》曰:‘?
,视貌也’。《古诗十九首》‘脉脉不得语’,李引《尔雅》:‘脉,相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故“一抹(?)儿”,正是“一瞥”的意思。所谓“一抹儿多看到心里”,等于说一瞥之中所见无余。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一抹黑”的说法,实由“一?黑”转出,并非用黑色涂料或黑汁“一抹”(抹,拭抹)之下把东西涂黑了之意,而是一瞥之下所见都黑魆魆的。?
                             打抹?
    钱痰火见主人出来,念得加倍响些,那些妇人(指孙雪娥、孟玉楼、李娇儿等)便在屏风后,瞧着西门庆,指着钱痰火,都做一团笑倒。西门庆听见笑得慌,跪在神前又不好发话,只
顾把眼睛来打抹。?
                                   ——第五十三回
    《金瓶梅》中还有字同义不同的“打抹”,如“虔婆让三位下首坐了,一面点了茶,一面下去,打抹春台,收拾酒菜”(第十一回)、“保儿上来打抹春台”(第十五回)。此两例中的“打抹”,皆为“拂拭”或“擦拭”义。?
     第五十三回中“只顾眼睛来打抹”的“打抹”,“中本”释为“用眼睛示意”。“吉本”释为“示意”。“北本”释为“抹,即?……打抹,用眼光示意……今鲁西南方言把眨眼说成‘打抹眼儿’”。“社本”释为“瞧”。“小札”、“州本”、“巴本”未收。?
    按:用眼睛“打抹”或“抹”的用例,明代其他小说中亦不罕见,如“你倒不撺掇押司来我屋里,颠倒打抹他去”(《水浒传》第二十一回);“燕青只怕他口出讹言,先打抹他和戴
宗,依原去门前坐地”(《水浒传》第七十二回);“那怪急回头,抹了他一眼(《西游记》第三十三回)等。?
    此义的“打抹”,有的《金瓶梅》词典释为“用眼睛示意”,较确。其中,“抹”,为“眽”字的假借;另一语素“打”,乃“打量”的省略。“打”、“眽”构成联合式合成词,其义仍为“打量”或“?视”(瞥见)。”抹(眽)”若单独使用,则含有“瞧”或“瞥”之
义,如“斜将眼梢儿抹”(《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一回)。?
                                  决(搅)撒?
①正问着,隔壁王婆听得是武二归来,生怕决撒了,只得走过,帮着迎儿支吾。?
                                          —第九回?
②这金莲听见是他语音,恐怕月娘听见决撒了,连忙走出来。?
                                          —第八十二回?
③慌的玉楼、李娇儿就来问视,月娘手按着害肚内疼,就知道决撒了。?
                                         —第七十九回?
    “决撒”一词,元杂剧《西厢记》、《秋胡戏妻》,明清小说《水浒传》、《醒世姻缘传》等,都曾出现,至今徐淮、鲁南、皖北等地仍在使用。决,同“蹶”,以上著作有时写作“搅”、“蹶”等别字。决撒,“小札”释云:“即决裂也,撕(当为‘撒’字之误。—引者)为助词,元曲恒见,撒作沙,衬语,犹南曲阿字。”“州本”释云:“意即把事情弄坏,弄砸。或翻过来了。”“中本”释云:“①败露……②遇到麻烦,出问题。”“巴本”、“吉本”、“北本”所释,基本同于“中本”。“社本”未收。《汉语大词典》释“决撒”(蹶“决”同“蹶”)云:“①败露;戳穿……②决裂……”?
    按:以《金瓶梅》中出现的“决(蹶)撒”论,“中本”所释较为确当;惜未能对“决(蹶)”、“撒”两个语素及此词之源作进一步探讨。我认为,此词亦来之于劳动,犹《金瓶梅》中“长绊儿”〖ZW(〗见拙著《金瓶梅语词溯源》、“一发(fá)见日本《中国语研究》第41号(1999年10月)拙文《语词研究》(五)。”等词一样。?
    “决(蹶)撒”一词,即如苏北、鲁南一带而论,在打场或于田间施干粪肥时,可不时耳闻。打场时,先要把禾垛用杈子挑开,将禾铺在场中,这时会听人吩咐:“快把垛决(蹶)撒
开!”田间施干粪肥时,若粪肥多,地块也大,就须先用大车把粪肥一车车运到田间,隔段
距离卸下一小堆,随后即有人持锨把粪肥从堆上敛起,均匀地撒向地面。这一敛起、撒开的
过程,人们亦谓之“决(蹶)撒”。决(蹶),有“开”、“破开”之义;撒,有“散布”
、“散落”之义。“决(蹶)撒”成为合成词后,除具“决(蹶)而撒之”的基本义之外,
加以引申,又有了“决(蹶)裂”、“败露”或“遇麻烦”之类的引申义。“小札”所谓“撒
”为“助词”、“衬语”云云,显然便不确了。?
    鉴于此,“中本”将以上所引①、②例中的“决(蹶)撒”释为“败露”,将第③例中的释为“遇到麻烦”,都是恰切的。?
                                 使牛耕地?
    不一时把西门庆弄醒了。睁开眼,看见官哥儿在面前……连忙接过来,抱到怀里,与他亲个嘴儿。金莲道:“好干净嘴头子,就来亲孩儿!小道士吴应元,你哕他一口,你说:昨日在哪里使牛耕地来,今日乏困的你这样的,大白日强觉!昨日叫五妈只顾等着你……”?
                                     —第四十回?
    “州本”释“使牛耕地”云:“喻在欢乐场合提不起精神的人。”馀本未收。?
    按:“州本”所释,不够确切。此语当是男子行房的讳饰语。?
    对于性交行为,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是不洁的,见不得人的(即便是合乎人伦的此种行为,虽被称做“敦伦”,一般亦羞于出口),故表述起来,就有许多忌讳。“讳莫如深,深则隐”(《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于是也便有了许多讳称与委婉说法。即如男势,以动物喻之,就有“鸟”、“鸡”、“雀儿”、“王鸾儿”(《金瓶梅》八十六回)以及“龟”等讳称。此外,还有称之为“牛”、“牛牛”者,如《陕北民歌·腊月梅花香》:“图你的人才球的怎,图你的牛牛桑瓜瓜。”何其芳、张松如注“牛牛”云:“指男子生殖器。”以“牛牛”喻此,大约取义于牛的孔武有力与其角的坚挺。于是,也便有了将男子行房比喻为“使牛耕地”(使,“驱赶”或“使唤”之义)、“使犁耕地”等曲折隐晦、耐人寻味的说法。兹举二例为证:“婚后的日子,她就是他的地,他就是她的犁,他愿意什么时候来耕地,她就得让他耕”(贾平凹《废都》(1993年6月,北京出版社)第114页。);“她同样是一个会浪的女人,她们的身体如黝黑的沃土,期待着尖硬的犁头,那时,她们就化作无边的潮湿而又松软的波浪”(1994年第3期《收获》万方《杀人》)。?
    具体到《金瓶梅》中的“使牛耕地”,其比喻义亦同。?
    金莲出此语的背景是:昨日西门庆到玉皇庙打醮,晚夕又被妻兄留住同应伯爵、谢希大等“吃了一夜酒”,使金莲白等了一晚。次日来家,就在书房睡着了。金莲同抱着官哥儿(道名
吴应元)的李瓶儿找到他,见他睏得那样厉害,就以为他夜里定到哪里放荡去了,所以,让
官哥儿把他闹醒后,又以让官哥儿代言的方式(孩子还小,尚不会说话),嘻笑之中表达出
自己对他的责备之情。“使牛耕地”,即是谓其放浪乱交的讳饰语。一位《金瓶梅》研究者
将其阐释为“这是民间一句粗俗的玩话,隐指男人与女人发生关系”(1992年第1期《枣
庄师专学报》孙天胜《金瓶梅鲁南方言俗语例解》。),是再准确不过的。鲁南台儿
庄、峄城(兰陵旧地)的民间,至今有此说法。?
                        水  柜?
    (玳安)走到前边铺子里。只见书童和傅伙计坐着,水柜上放着一瓶酒,两双钟箸,几个碗碟,一盘牛肚子。?
                        —第五十四回?
    此词还曾见于引例的同一回及六十八回。“小札”释云:“即商店之柜台。”“州本”释云:“通常俗以水喻钱,此称‘水柜’,可能是钱柜。”“巴本”引“小札”及“州本”两说。“中本”、“北本”,或释为“柜台”,或释为“钱柜”。“吉本”释为“商店的柜台。一说专指钱柜,钱收纳如水,故称水柜”。“社本”未收。?
    按:以上诸释,均欠全面。有的虽指出其为商店的柜台或钱柜,却未能明其何以名“水柜”之因;有的虽指出“钱收纳如水”故称“水柜”,但又未注明说法之所自。?
    我以为,“水柜”确为旧时店铺的一种柜台名称。它以坚厚的木料做成,长约二至三、五米不等,宽约六七十厘米,半人多高。这种器具,既是柜台,又是钱柜(台面上开有投放钱币的小孔);既是钱币的“保险柜”(其门平时严锁不开),又是店伙或店主晚间看守店铺的“卧具”(旧时峄城一带,亦谓之“睡柜”。但,“睡”有止息不动之义,故不如“水柜”之称动听、吉利)。?
    此种柜台,被称为“水柜”,与古币被称之为“泉”有直接关系。《管子·轻重下》:“今齐西之粟釜百泉,则?二十也。”《金史·食货志三》:“钱之为泉也,贵流通而不可塞。”“泉”作为货币的又称,新莽时期又被称为“白水真人”。《后汉书·光武帝论》:“及王莽篡位,忌恶刘氏,以钱有金刀,故为货泉,或以货泉文字为白水真人。”钱币有了“泉”、“白水真人”的又称,兼取钱的“收纳不息”的比喻义,而把上述的柜台(或钱柜)名之为“水柜”,不正是名立而实归吗?下面的一则记述,不仅道出了这种器具的大体形制,而且也揭示出它所以被称为“水柜”的缘由来:“汴州封禅寺有铁香炉,大容三石,都人目之曰‘香井’。炉边锁一木柜,窍其项,游者香毕,以白水真人投其中。”(宋·陶《清异录·五百斤铁蒸胡》。同书《释族》,关于此事,又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述。??
注释:?
①见拙著《金瓶瓶语词溯源·序言》1996年4月华夏出版社出版?
②《金瓶小札》,《瓶外厄言》一书的一部分,同为姚灵犀编著。此书1940年8月,天津书
局出版。1986年8月,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评注》将《金瓶梅小札》收入。下简称“
小札”。?
③《金瓶梅词话注释》,魏子云撰,1980年12月台湾增你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后,删
削少量不必要条目,1987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下简称“州本”。?
④两部同名《金瓶梅词典》:前者为王利器主编,1988年1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下简
称“吉本”。后者为白维国编,1991年3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下简称“中本”。?
⑤《金瓶梅俚俗难词解》,张惠英著,199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下简称“社本
”。?
⑥《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李申著,1992年3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下简称“北本
”。?
⑦《金瓶梅隐语揭秘》,傅憎享著,1993年9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⑧《金瓶梅大辞典》,黄霖主编,1991年10月巴蜀书社出版。下简称“巴本”。?
⑨《金瓶梅鉴赏词典》,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与《金瓶梅隐语揭秘》一书,于
撰写这篇论文时,未能找到并参考。?
?B10?引自《金瓶梅词话》本(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版)。下所引《金》之例
句,皆出此本。?
?B11?见拙著《金瓶梅语词溯源》。?
?B12?见日本《中国语研究》第41号(1999年10月)拙文《语词研究》(五)。?
?B13?贾平凹《废都》(1993年6月,北京出版社)第114页。?
?B14?1994年第3期《收获》万方《杀人》。?
?B15?1992年第1期《枣庄师专学报》孙天胜《金瓶梅鲁南方言俗语例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6 18:06 , Processed in 0.1261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