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6|回复: 0

《纪录电影文献》参考资料索引(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5 0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单万里
来源:银海网
2001-06-07 14:54:41



二.有关纪录电影的其它中文资料


1. 报刊杂志类:

《新闻纪录电影解说之浅见》(窦春起),《电影艺术》1987年第4期。

《纪录片模式在发展》(任远),《电影艺术》1991年第3期。

《直接电影:认识与分析》(王竞),《电影艺术》1991年第6期。

《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回顾与前瞻》(高维进),《当代电影》1995年第6期。

《纪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高维进、钟大丰),《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纪录电影:一个逐渐扩大的概念》(聂欣如),《电影艺术》1995年第6期。

《源与流--世界主流纪录片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王竞),《电视研究》1996年专刊(纪录片选题规划及业务研讨会专刊)

《纪录一种真实--孙曾田访谈录》(李奕明与吴冠平采访),《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延安第一部纪录片拍摄始末》(鲁明),《中国电影周报》1997年1月6日。

《再现于现在的历史》(孙歌),《读书》1997年第7期。

《纪录片重返电影市场的产销策略--〈较量〉轰动广州之启示》(祁海),《电影艺术》1997年第1期。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宋杰),《当代电影》1997年第1期。

《记第39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电影、美术电影节》(聂欣如),《电影艺术》1997年第2期。

《纪录片前期创作的真实性问题》(宋杰),《电视艺术》1998年第5期

《西方纪录电影与中国电视》(李幸、汪继芳),《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纪录片: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样拍》(郭熙志),《读书》1998年第12期。

《纪录电影的起源》(聂欣如),《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也论纪录电影的起源》(倪祥保),《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对纪录片的一点思考》(巩继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感悟伊文思》(韩君倩),《当代电影》1999年第1期。

《伊文思与〈愚公移山〉》(单万里),《天涯》1999年第3期。

《〈生活空间〉的人文精神》(黄书泉),《读书》1999年第5期。

《1998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略论》(张同道),《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单万里),《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纪录影视》杂志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厂刊(1994年以前名为《纪录电影》),主要报道新影厂的创作情况,是一本业务通讯性质的内部刊物。

《纪录手册》杂志(中国纪录片协会主办,吴文光主编)创办于1996年7月,停刊于1997年12月,总共出版16期。

《现代传播》(即《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杂志刊载过大量有关电视纪录片(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录片)的文章。

《世界电影》杂志(不包括前身《电影艺术译丛》)刊登的纪录电影文章基本上被全部收入本文集,只有4篇例外:《1970年以来的世界纪录电影》(张雯译自埃立克·巴尔诺著《世界纪录电影史》1983年第一次修订版第6章,1989年第1期);《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聂欣如译自克劳斯·克莱梅尔作《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境》,1997年第1期);《纪录性美学与情节》(胡榕译自A·马契列特著论电影的诗学》第四章,1998年第1期);《关于韩国影片〈低吟〉》(戴锦华等作,1999年第4期)。


2. 文集专著类:

《论新闻纪录电影》(И·科巴林等著,志刚等译,艺术出版社1954年)收录了苏联电影工作者的18篇论文。

《苏联新闻纪录电影创作》(Н·卡斯特林等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5年编辑出版)收录了1952年3月苏联电影摄影师在莫斯科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召开的一次具有指导意义的创作会议上的发言。
《新闻纪录电影创作问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出版)汇集了13篇有关解放以来的有关新闻纪录电影的论文。

《伊文思等谈新闻纪录电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汇集了伊文思、卡尔曼、谢特金娜·克里斯基等谈论新闻纪录电影的6篇文章。
《论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几个问题》(Р·格黎郭里耶夫等著,群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收录了苏联电影工作者的10篇论文。

《我们的足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1963年内部出版发行)由有关人员的回忆录、拍摄纪事、创作体会等文章组成,是为纪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25周年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10周年而编辑出版。

《纪录新的时代--影片〈在生产高潮中〉的创作和评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66年)由影片的解说词、创作谈与评论文章三大部分组成。

《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辑录了1974年发表在报刊上的部分批判文章43篇。

《尤里斯·伊文思五十年电影回顾》(中国电影资料馆编,1980年)是为纪念伊文思从影50周年举办的“伊文思电影回顾展”编辑的特刊。

《新闻纪录电影创作谈》(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等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出版)收录了3篇专论和19篇创作谈。

《海外名家谈电视》(任远编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有关电视纪录片的。

《奉献--记电影家钱筱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关明国主编,1993年)汇编了回忆这位纪录电影工作者的50篇文章及有关资料。

《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376页)对纪录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如纪实问题、艺术特征、创作观念、视觉表意、创作构思、影片结构、声画关系等。作者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教授。

《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陈虻与林旭东主编,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汇编了这次会议的所有重要文件,收录了近10篇论文以及6部著名纪录片的剧本。

《电视纪录片新论》(任远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主要由13篇论文组成(如任远的《电视纪录片的界说》、《纪录片正名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成熟》等),另有影评数篇及几部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片段。

《我们的足迹(续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1998年内部出版发行)的体例与1963年出版的《我们的足迹》大致相同,收录的文章有一百余篇,是为纪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60周年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45周年而编辑出版。

《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内部出版发行)中的部分文章是关于纪录片的,除收录在《纪录电影文献》的文章外,还有李晓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整合--〈远去的村庄〉创作启示》,杜培华的《〈寻找楼兰王国〉拍片纪事》,黎亚辉的《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等。
《世界纪录片史略》(任远、彭国利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系根据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的“世界纪录片史论”课讲义,并参照国内外同类著述编写而成,本书对中国纪录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对电视纪录片的论述也有相当的论述。

《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是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系列教材的一种,通过对纪录片的选题、摄制、采访、声音、叙事与结构、后期制作等的论述,全方位阐述了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指导思想、构思及拍摄过程。

《生存之镜》(姜依文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0年)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现代传播文丛”中的“电视纪录片卷”,收录的数十篇文章对当代中国尤其是近十年来的电视纪录片进行了细致研究。

《影视人类学概论》(张江华、李德君、陈景源、杨光海、庞涛、李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影视人类学专著,全面探讨了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类学影片的特征、功能和拍摄原则,详细介绍了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各国人类学的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高维进著,预计2001年出版,约25万字)是第一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讲述了自电影传入中国直至20世纪末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作者系我国新闻纪录电影界老前辈,既有丰富的创作实际,又有大量有关论著,曾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总编,晚年主要从事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研究工作。

《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吕新雨著,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约25万字)汇集了作者十年来对中国纪录片的跟踪研究成果,以及作者与中国当代独立电影人的对话录。作者曾经获美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著,预计2001年出版,约50万字)全面讲述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以资料见长,附有大量访谈,首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作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三.有关纪录电影的部分西文著作


《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Grierson on Documentary,福西斯·哈迪编,英国Faber 出版公司首版于1946年,1966年出版修订本,411页)汇编了格里尔逊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有关纪录电影的重要论文约40篇,由编者撰写的近3万字的“序言” 单独成篇,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格里尔逊评传”。
《新纪录电影在行动》(The New Documentary in Action,阿兰·罗森萨尔著,加州大学出版社1971年),本文集所说的“新纪录电影”主要是与60年代以前的传统纪录电影而言,所编辑的文章是对60年代北美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的访谈,目的在于探索著名纪录片制作人的工作方法和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英国纪录电影研究》(Studies in Documentary,阿兰·劳维尔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176页)由三部分组成: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汉弗莱·强宁斯及其纪录电影创作,英国自由电影,每一部分都附有详细的影片目录。

《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理查德·M·巴尔萨姆著,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首版于1973年,1985年修订与扩充,1992年再次修订与扩充,470页)是一部按编年史体例编写的纪录电影史,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出版。

《世界纪录电影史》(Documentary: 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埃里克·巴尔诺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首版,1983年第一次修订,1993年第二次修订,40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世界纪录电影史》系根据1974年的日文版翻译,《世界电影》1989年第1期发表的《1970年以来的世界纪录电影》译自第一次修订版。

《摄影机和我》(尤里斯·伊文思,纽约国际出版公司1974年)是伊文思的一部自传体著作,既叙述了作者从影50余年的经历,又概略地讲述了世界纪录电影的历史。中文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出版。
《纪录电影的良心》(The Documentary Conscience,阿兰·罗森萨尔著,加州大学出版社1980年,436页),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纪录电影的使命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增进人类相互了解”。本书的体例与《新纪录电影在行动》基本相同,主要是对70年代世界著名纪录片人的访谈。

《人类学电影》(Ethnographic Film,卡尔·海德著,得克萨斯州大学出版社1982年)是一本探讨人种学电影的著作,书后附有50余部人种学影片简介。作者是美国人种学家兼电影制作者,196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任南卡罗莱纳州大学人种学系教授。中文版(田广、王红译)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译名为《影视民族学》。

《尤里斯·伊文思,或一种目光的回忆》(Joris Ivens ou la Mémoire d’un Regard,罗贝尔·戴斯唐克与尤里斯·伊文思著,法国BFB出版社1982年)向人们展示了伊文思鲜为人知的一面,其中与中国有关的部分章节已由胡濒译成中文(待发表)。

《电影眼睛:维尔托夫文集》(Kino-Eye: the Writing of Dziga Vertov,阿奈特·麦克尔逊编辑,凯文·奥伯里安从俄语译成英语,加州大学出版社1984年,410页)辑录了维尔托夫的约60篇文章,既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有作者生前未曾披露过的笔记和日记。

《电影与现实》(Cinéma et Réalité,特拉沃·艾克斯利编,法国圣太田大学出版社1984年,300页)收录纪录电影论文20余篇,反映了法国著名学者(如罗日·奥丹、雷蒙·德巴东、米歇尔·马利等)对纪录电影的思考成果。

《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New Challenges for Documentary,阿兰·罗森萨尔编,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615页)收录了80年代西方刊物或专著中发表的讨论纪录电影的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对纪录电影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如纪录电影的未来走向、题材与主题、纪录电影的新形式、纪录电影怎样表现八九十年代的重大社会问题,等等。

《纪录片的写作、导演与制作》(Writing,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Documentary,阿兰·罗森萨尔著,南伊诺恩大学出版社1990年,246页)探讨了纪录片制作中的美学、道德与交流问题,被认为是“引领记录片人通往纪录电影王国的指南”。作者主要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传播系从事教学活动,同时又是一位活跃的纪录片制作人,在以色列、英美等国进行拍片实践。

《再现现实》(Representing Reality,比尔·尼克尔斯著,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313页),作者系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教授,以编辑两卷本文集《电影与方法》而著名,后来开始关注纪录电影理论与实践,编辑出版过两本纪录电影文集:《新闻片--论美国纪录片工作者》和《意识形态与影像》。

《制作纪录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迈克尔·拉比杰著,美国芦苇出版社1992年)详细介绍了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的具体细节和技巧,每一部分都附有循序渐进的作业练习。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学院电影与录像学系资深教授,拍过20余部纪录片。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王亚维译)已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

《小川绅介的世界--追求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小川绅介著,山根贞男编,日本Chikama Shobo出版公司1993年)分为四大部分,收录了这位著名纪录片人生前的论文、谈话、书信数十篇,其中“战后日本的纪录片史”一文单独成篇,书后附有小川的作品年表和他的活动年谱。此书的繁体中文版(冯艳译)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

《纪录电影,另一种电影》(Le Documentair, Un Autre Cinéma,居·戈蒂耶著,奈桑大学出版社1995年,336页)是法国学者为了填补纪录电影研究方面法语著作不足而写作的,对纪录电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书后附有大量实用资料。

《轰动事件之后--90年代的俄罗斯纪录电影》(Posle Vzryva,戛·叶·道尔玛托芙斯卡娅与戛·伊·柯巴莉编,俄罗斯安德烈旗出版社1995年,223页)辑录了探讨90年代前半期该国纪录电影的论文17篇,内容涉及纪录电影艺术风格、诗学、美学及哲理等问题,作者主要是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青年师生。“轰动事件”系指1986年苏联第五次电影工作者大会推翻事先内定的候选人名单而选举革新派成员当选领导人。

《想像现实:纪录电影文选》(Imaging Reality: The Faber Book of Documentary,凯文·麦克当纳与马克·卡赞编,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96年,400页)总共分为四大部分12章,基本按照编年史顺序辑录了电影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的纪录电影人论纪录电影或著名学者谈纪录电影的文章,以及对著名纪录片的赏析。

《电影作为世界之窗--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论与思想研究》(Film als Fenster zur Welt:Eine Untersuchung des Filmtheroreschen Denkens von Grierson,德国UVK Medien/?lschl?ger出版社1996年,475页)是一部全面研究格里尔逊电影理论与思想的德语专著。

《经典纪录片赏析》(Documentary Film Classics,威廉·罗特曼著,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218页)详细读解了世界电影史上的6部经典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无粮的土地》、《夜与雾》、《夏日纪事》、《一个幸福母亲的一天》、《莫回首》,作者为美国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电影系教授。

《记录纪录电影》(Documenting the Documentary,巴瑞·格兰特和简奈特·斯洛尼奥夫斯基编,美国底特律韦恩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89页)辑录了27篇重要评论文章,以较新的角度详细读解了世界纪录电影史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评析了最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导演,联贯起来看可以说是一部由重量级影评组成的世界纪录电影史。

《尤里斯·伊文思与纪录电影本文》(Joris Ivens and Documentary Context,吉斯·巴克主编,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1999年,320页)收录了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如比尔·尼克尔斯等)和伊文思研究专家研究伊文思纪录电影创作的论文15篇,以及伊文思自1931年至1963年间写作的9篇文章,并附录了伊文思生平与作品年表。

《危险并且活着--尤里斯·伊文思传》(Living Dangerously: A Biography of Joris Ivens,汉斯·舒茨,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1999年,443页)的作者是一位荷兰自由撰稿人,为了写作此书,他认真研究了伊文思全部作品(知名和不知名的),并沿着伊文思当年的足迹四处寻访,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3 01:33 , Processed in 0.1361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