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8|回复: 1

还是阿Q“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0 2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1年底至1922年初,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1922年初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着重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的农民典型——阿Q。
作者说,他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只晓得他活着的时候,人家都叫他阿Quei。可是,这阿Quei,是“阿桂”还是“阿贵”呢?思前想后,也拿不准。曾经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谁知道他也茫然不解。托同乡去查阿Q的刑事档案,也没有跟阿Quei声音相近的人。不得已,只好用洋字,并且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成阿Quei,简写便是阿Q。当时,虽然注音字母已经公布了,但是尚未通行,生怕人家不知道,所以还是用洋字儿的好。
阿Q本来是个专名,但是它泛化了,这才有资格进入词典的殿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阿Q叫 Ā Qiū,又 Ā Kiū;《应用汉语词典》跟《现汉》一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注 ākiū。《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注 Ā Q。笔者认为,除非不知道英语字母Q的名称音,否则,注 Ā Q是最好不过的了。
《阿Q正传》发表已经八十二年了,有人考证出阿Quei的Quei是“桂”而不是“贵”。不过,也有人论证阿Q的名字只有一种读法——只能照英文字母读作阿Q。
前年,中国有家电视台播出十集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剧中无论是赵太爷还是孔乙己,通通叫阿Q阿Quei,打出的字幕是“阿桂”。假洋鬼子肚里有点墨水,只有他叫阿Q“阿克有”,“克有”者,Q也。用汉语拼音写,Quei得写成gui。
奇怪的是,呕心沥血考证也好,电视热播也罢,都未能为阿Q正名。广大语言用户还是叫他“阿克有”。“克”是反切上字,“有”是反切下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切出洋文Q之音来,古之反切,妙不可言也。用国际音标注音,当作 [kju]。
现在,×Q越来越多,IQ(智商)、EQ(情商)、HQ(健商)、BQ(体商)、SQ(性商)、FQ(财商)、MQ(心灵商)、RQ(人缘商)……诸如此类比阿Q还cute,或者说比阿Q还“蔻”。
有部流行语词典说:“蔻”形容人既符合前卫的流行时尚,又富有人情味。“蔻”音译于日语的cute,原意是可爱的意思……新新人类已经不满足于“酷”,他们觉得“酷”落伍了,“蔻”让人觉得敬畏,比cool更人性化(钱乃荣主编:《酷语2000》,第17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上海)。
未庄的“阿桂”已经进入历史,阿Q却比比皆是,还在生活的舞台上做骚(show)呢!



原载2004年5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04-7-12 1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在臺灣,常有人說:"xxxx靠"
這個"靠"是粗話,原意為"哭",在臺語即為"靠杯"(哭爸)的縮寫
未知是否異曲同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6 19:16 , Processed in 0.0598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