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7|回复: 2

阿Q的名字究竟怎么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08: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思源
来源:光明网

--------------------------------------------------------------------------------

  前些时在北京电视台4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中,各色人等均叫阿Q为“阿Gui”,字幕上打出的也是“阿桂”,唯独假洋鬼子按英文字母读法叫他“阿克有”。这不禁使我想起三年前的一段公案来,那就是,阿Q的名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弄弄清楚。
  倪墨炎先生在《阿Q的名字怎么读》一文
(《中华读书报》1999年7月21日)中,批评有人认为阿Q的名字既可以“按英文字母的名称音,把阿Q读作阿‘克育’”(周按:普通话拟音应为“阿克有”),也可以“叫他阿Quei(即‘阿桂’)”,论证阿Q的名字只有一种读法,即只能按照英文字母读作阿Q。

  倪说非是。因为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为自己的主人公设计的这个别具一格、寓意深长的名字,本来就有两个读法。即一个是小说中人物对话时的用法,接罗马字母应读作“阿Quei”,“阿”后面这个词音类似“桂”或“贵”,即汉语拼音的“gui”,另一个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的用法,因为“阿Quei”已经简化为阿Q,Q就按照英文字母读,当然就读作是“阿Q(克有)”了。

  其实如何读法的问题,鲁迅在小说开头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样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们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人再叫他阿Quei了”。由此可见:一,鲁迅不是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么读”,而是由于汉字同音字太多而不知该“怎么写”,从而表明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姓、名、籍贯、经历等等全不为人知,于是更加突出了他身上的缺点就是普遍的国民性的弱点。二,这个问题是阿Q死后才出现的。阿Q活着的时候人们并不叫他阿“Q(克有)”,都叫他阿“Quei”即阿“gui”,死了以后没有人叫了,作者写成文字,拿不准是什么“gui”,只好写成“Quei”,简化为“阿Q”。而《阿Q正传》主要是写他“活着的时候”,所以在别人叫他时自然是“阿gui”,而决不会是那个鲁迅尚未创造出来的“阿克有”。

  小说中人们在说话时叫他“阿Q(贵或桂等)”、“老Q”、“Q哥”的共18处,依次为赵太爷、颂扬他“真能做”的老头子、和他玩笑的人们、赌钱的庄家、小尼姑、地保、老尼姑、酒店掌柜、想要买便宜货的女人们、赵秀才,还有梦中“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和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我们可以肯定赵太爷等一干人都不懂洋文,决不会叫阿Q为“阿克有”;假洋鬼子虽通洋文,可当时“阿Q”这个妙不可言的缩写尚未出现。他若真叫“阿克有”,阿Q还不知是在叫他呢。总之在别人叫他的时候只会叫阿“gui”而不会叫阿“克有”,否则就滑稽了。电影《阿Q正传》在阿Q名字的读法上十分注意严格区别。由于是视觉与听觉艺术,因此在人物对话中“阿gui”比小说中要多得多,如土谷祠老头子、狱卒等称呼他一律叫“阿gui”而非“阿克有”。只有以鲁迅形象出现使用叙述语言的时候才读作“阿克有”。

  “阿Q的名字怎么读”的问题反映了由于阅读方式不同而出现的读音变化现象。在不出声的情况下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话语,作为符号是没有区别的,或者说其区别是被掩盖着的。一般人在阅读小说《阿Q正传》时都是默读,受者即读者本人,因此“阿Q”的读音在读者脑海中是“阿克有”还是“阿gui”问题不大。但一旦阅读方式变成朗读,特别是读者和受者不同而且是多人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发现,原来“阿Q”的读法在不同场合下应当有所不同。赵太爷们叫他“阿Q”时,“阿Q”已由作家的叙述语言变成了人物话语,因此应当按照人物身分、环境发音“阿gui”才是。笔者也是在教书以后大声范读课文时才发现这个区别的。

  鲁迅的这篇《阿Q正传》发表至今已80余年,但“阿Q”的名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的问题竟然还是一段公案,并非我辈无知,实在是鲁迅夫子精心设计的这个细节太巧妙,竟成了一个阅读“陷阱”。实际上卓越的艺术品都有一些特别经得起反复咀嚼的细节,能经得住包括专家在内的读者反复地品味式精读和解剖式研究。由于它们往往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即使专家学者有时也不免落入这种阅读“陷阱”之中。而人们一旦省悟,便会觉得格外有味。《红楼梦》、《阿Q正传》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而不是一般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不少被捧为“杰作”之作,不仅极少或几乎没有这种特别经得起琢磨的细节,而且有的细节一琢磨就捉襟见肘,漏洞顿现,真让人感叹不已。

  鲁迅小说总共只有《呐喊》、《彷徨》26篇及《故事新编》9篇,和现在某些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年产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家相比,数量上绝对小巫见大巫。但就在这有限的作品中却为读者提供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风波》、《故乡》、《社戏》、《祝福》、《伤逝》等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历经80多年的时光磨洗,几个时代成亿人的阅读和最苛刻的批评家的挑剔,不仅其熠熠光芒未减,而且不同时期还释放出新的阅读能量,令人有常读常新之感。因此鲁迅的小说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高峰,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高峰。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在刚发表时也许达到高水平,但时过境迁,几年之后便显得一般,甚至湮没无闻。这就是因为这类作品只是相对水平或相对价值高而绝对水平不高。而鲁迅的小说则是艺术的绝对价值即绝对水平高,所以艺术生命力强。

  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所产生的艺术品如恒河沙数,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只有十分有限的一些?究其原委最根本的就是,作品的绝对价值含量大不相同。真正历经千百年依旧脍炙人口的,毫无例外都是那些艺术的绝对价值很高之作。艺术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尚待开发的课题,也是艺术论和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极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问题。它对于深入认识鲁迅及其著作,对于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发表于 2005-1-26 08: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读kiu!

不想弄得太复杂了!
发表于 2005-1-28 17: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阿Q还蔻

80年前,鲁迅给未庄一个愚昧落后的农民起了个名儿叫阿Q。这个名字,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还是很“酷”的。
鲁迅说,他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么写,只晓得人家都叫他阿Quei。Quei是“桂”还是“贵”,却是个问题。请教赵太爷的儿子,他也茫然不解。托同乡去查刑事档案,也没有跟阿Quei音近的人。不得已,才用洋字,并且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成阿Quei,简写便是阿Q。
阿Q本是专名,谁知后来泛化了,于是昂然进入词典的殿堂。《现代汉语词典》是第一个收阿Q的。编者好眼光!
在《现汉》里,阿Q叫 Ā Qiū 或 Ā Ki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注 ākiū。《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注 Ā Q。窃以为除非连英语字母Q都不认识,否则,注 Ā Q是最好不过的了。
有人考证出阿Quei的Quei是“桂”而不是“贵”。不过,也有人论证阿Q的名字只有一种读法——只能照英文字母读 Ā Q。
在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里,赵太爷孔乙己他们通通叫阿Q阿Quei,打出的字幕是“阿桂”。假洋鬼子毕竟是假洋鬼子,只有他,叫阿Q“阿克有”。
呕心沥血的考证似乎枉费了工夫,广大语言用户也都叫阿Q“阿克有”。“克有”二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切出西文Q之音来。古为今用,中为洋用,反切之妙,不可言也。
如今,×Q越来越多。BQ(体商)、EQ(情商)、FQ(财商)、HQ(健商)、IQ(智商)、MQ(心灵商)、RQ(人缘商)、SQ(性商),没有汉字,全是西文,敢情比阿Q还“蔻”(cut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00:23 , Processed in 0.1216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