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0|回复: 0

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迁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0 16: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吾国政治中心往昔恒在北部,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前数千年中,全国首都建於南部之时惟明初数十年耳。故值有内乱,北部各地以距政治中心较近,每为群雄逐鹿之场,纷扰特甚;而南部以非政治中心所在,辄能保安宁,为大乱中之乐土。又我国往昔外患恒来自北,故北部常首遭异族之蹂躏;而南部则较为异族势力所不及。夫趋安避危,人之本性,当内争剧烈外患严重之日,北部汉族之群迁南土乃意中事也。试徵诸史实:如东汉末黄巾董卓之祸,内乱之烈者也;北宋末靖康之难,外患之酷者也;刘石之乱,外患而具内乱之性质者也;安史之乱,内乱而具外患性质者也;皆尝引起汉族之大举南迁,足为明证。今兹所述,亦不过汉族因内乱而南迁之一例而已。
  两汉之际之大乱
  自王莽篡汉,厉行改革,而不得其方,法紊民愁,大乱遂作,莽以殒毙。中经更始,乱乃愈滋,据土称号者十馀,而诸贼如赤眉铜马之属,纷立名目,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赖光武帝扫定芟夷;至建武十六年,卢芳请降,而海内始一,上距王莽天凤四年绿林贼起,已历二十馀年,亦可谓长期之内乱矣。在此长期之内乱中,人民痛苦自不待言;兹略举数事,以见民困之亟焉:


  後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及天下大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则自缚诣贼曰,‘礼久饿,赢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备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烹。众异之,遂不害"。
  又:"时汝南有王琳巨尉者,年十馀岁,丧父母,因遭大乱,百姓奔逃,惟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绝。弟季出遇赤眉,将为所哺,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矜而放遣,由是显名乡邑"。又:"琅琊魏谭少闲者,时亦为饥寇所获,等辈数十人皆束缚,以次当烹。贼见谭似谨厚,独令主爨,暮辄执缚。贼有夷长公特哀念谭,密解其缚,语曰,‘汝曹皆应就食,急从此去!'对曰,‘谭为诸君爨,恒得遗馀,馀人皆茹草莱,不如食我!'长公义之,相晓赦遣,并皆得免"。
  又:"又齐国儿萌子明,梁郡车成子威,二人兄弟?见执於赤眉,将食之;萌、成叩头,乞以身代,贼亦哀而两释焉"。
  又刘平传:"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本名旷。......更始时天下乱,弟仲为贼所杀;其後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返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饲)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饲)母讫,因自白,‘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尝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於是得全"。
  又淳于恭传:"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也。......王莽末,岁饥,兵起,恭兄崇将为盗所烹,恭请代,得与俱免。......初遭寇贼,百姓莫事农桑,常独立田耕。乡人止之曰:‘时方淆乱,死生未分,何空自苦为?'恭曰:‘纵我不得,他人何伤!'垦耨不辍"。
  又江革传:"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险阻,常?拾以为养。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则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款,有足感动人者,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於难"。
  然民困虽亟,而各地所受乱事损害之程度实不一致。吾人若以江水划分南北,显见南部较为安谧,守土者若任延锡光皆能保境息民,被称循吏:
  後汉书循吏传:"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
  又:"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於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
  则北部汉族之南徙乃自然之趋势,不足异也。
  北部汉族南迁之例
  北部汉族之南迁,吾人於前举後汉书循吏传所记已略见梗概,兹更举数事为例:
  唐书宰相世系表:"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後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後。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秘笈新书引元和姓纂,又通志氏族略并同。
  通志氏族略四:"秦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汉哀平间,钱逊为广宁太守,避王莽乱徙居乌程。逊子晟"。
  晋书儒林传:"~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唐人也。其先桎(应为金旁)侯馥,避王莽之乱,适吴,因家焉"。咸淳临安志古今人表:"杜延年孙彰以王莽居摄避地钱唐。本新城志
  吴志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
  由上举事实,吾人可推知北部汉族之南迁而不见於纪载者必甚众,而田恢,钱逊,范馥,杜彰诸人不过其代表耳。
  南部人口之增加与文化之进步
  据续汉书郡国志,大江以南郡国十八(地跨江南北者不在数内),除,益州,永昌三郡位置较僻,关系较轻,又郁林,交趾二郡户口数不详外,其会稽等十三郡,永和五年户数共二百零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二,约居全国户数百分之二十一强;以校汉书地理志,则元始二年会稽等十二郡国户数共仅六十三万五千四百九十二,约居全国户数百分之五强。又永和会稽等十三郡口数共七百四十万九千一百三十九,约居全国口数百分之十五强;而元始二年则会稽等十二郡国口数共仅三百零六万二千零七十九,约居全国口数百分之五强。是南部人口之增加至为显著也。列表如下:
  元始二年 永和五年 增减
  会稽 户 223038 会稽及吴郡 户 287250 增 户 64212
  口 1032604 口 1181978 增 口 149374
  丹阳 户 107541 丹阳 户 136518 增 户 28977
  口 405170 口 630545 增 口 225735
  豫章 户 67462 豫章 户 406496 增 户 339034
  口 351965 口 1668906 增 口 1316941
  长沙国 户 43470 长沙 户 255854 增 户 212384
  口 235825 口 1059372 增 口 823547
  零陵 户 21092 零陵 户 212284 增 户 191192
  口 139378 口 1001578 增 口 862200
  桂阳 户 28119 桂阳 户 135029 增 户 106910
  口 156488 口 501403 增 口 344915
  武陵 户 34177 武陵 户 46672 增 户 12495
  口 185758 口 250913 增 口 65155
  南海 户 19613 南海 户 71477 增 户 51864
  口 94253 口 250282 增 口 156029
  苍梧 户 24379 苍梧 户 111395 增 户 87016
  口 146160 口 466975 增 口 320815
  合浦 户 15398 合浦 户 23121 增 户 7723
  口 78980 口 86617 增 口 7637
  九真 户 35743 九真 户 46513 增 户 10770
  口 166013 口 209894 增 口 43881
  日南 户 15460 日南 户 18263 增 户 2803
  口 69485 口 100676 增 口 31191
  总计 户 635492 总计 户 2043332 增 户 1407840
  口 3062079 口 7409139 增 口 4347060
  全国 户 12233062 全国 户 9698630 减 户 2534432
  口 59594978 口 49150220 减 口 10444758
  据上表,永和五年全国户口数尚较元始二年时为减,而会稽等十三郡户口数则均较前增加。其中如零陵郡户增九倍,口增七倍;豫章郡户增五倍,口增四倍;长沙郡户增五倍,口增四倍;桂阳郡户增四倍,口增二倍;苍梧郡户增四倍,口增二倍;南海郡户增三倍,口增一倍:尤可注意。案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不过一百三十九年耳,而南部户口之增加若此。吾人试加解释,虽不能胶执一种原因,而两汉之际北部汉族之南迁要当认为重要原因之一也。伴人口之增加者,为文化的进步。检汉书艺文志及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西汉时南部人之著作殆寥若晨星,如庄助,朱买臣之流不过以辞赋显耳;然检姚氏後汉艺文志则包咸,王充,赵晔,袁康,周树,程曾,邹邵,魏朗,唐檀,高彪,张遐,张匡,陆绩,沈友辈,并裴然有所述作。盖东汉时南部文化远较西汉时为进步,而吴郡会稽人文尤盛,则任延之功为不可没已。
  附识:余旧作东汉末中国北部汉族南迁考,亦尝辑录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迁之纪载数事。今略加推衍以为本文,用备禹贡补白。至南北之分界原随时推移,不必一致,兹以江水划分南北,不过为符合两汉之际之时势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除夕,作者识。
  原载《禹贡》四卷十一期,1936年2月,北平出版,顾颉刚主编。

[ 本贴由 虎子 于 2004-11-11  19:01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6 16:28 , Processed in 0.2318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