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5|回复: 1

“自说自话”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5 1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范  玮  杨希洁  钱志亮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01[4]


何谓青少年“自说自话”

    在青少年群体中,流传着一些成人社会不使用的话语。比如,北京的青少年特别喜欢用“巨”这个字:“巨好”、“巨冷”、“巨帅”。乍听之下,成人还真听不懂。还有“无所”、“那个”、“帅呆”、“郁闷”、“傻叉”等等。青少年使用这些特殊话语,被成人称为青少年的“自说自话”。因为除了青少年自己,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青少年“自说自话”中的话语和青少年“流行语”既相似又有一定区别。目前,关于“流行语”的定义,研究者比较认同的是:“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词语。”(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语文建设》,1990年1期)青少年“自说自话”中的话语也具备这些特征,但它并不像青少年“流行语”可以逐渐被多数人理解并接受,它从产生、到传播、到消失,始终没有进入成人社会。而且,“自说自话”中的话语也不像“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状况,它只折射出与青少年相关的生活内容。

青少年“自说自话”的话语特征

    青少年“自说自话”中的话语几乎都是由单词或短语构成,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1、泛化性。青少年常对某些词的语意和语用加以变化,使其超出原有的意义和使用范围。比如,上文举例的“巨”,原本是形容词,表示“大”、“宏伟”,但青少年把它当副词,用“巨”取代了“很”、“十分”、“非常”、“极其”、“相当”等程度副词的功能。

    2、简约性。青少年常将一些常用语缩减,比如他们把“无所谓”称作“无所”,把“二百五”简称为“二”。除了“减字”,他们还“减音”,即将短语中的各个字音浓缩成新的音,比如把“这样子”说成“酱子”。

    3、转义性。有些词在青少年使用时,完全和自身原本的意思不同。比如“天才”和“偶像”,原来都是可用作夸赞他人的词,但青少年赋予它们的却是“天生的蠢材”和“呕吐的对象”之意。

    4、新异性。青少年常使用一些组合新奇且怪异的词。这些词有的是汉语中原来就有的字词的重组,比如“笑歪”、“帅呆”、“土毙”等。这些词的核心是词语中占前面位置的词,比如“笑”、“帅”、“土”,而“歪”、“呆”、“毙”都当作附加词使用,起强调或夸张作用。但这些核心词和附加词之间,很难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另外一种情况是借用外来的词,比如“哇赛”、“欧耶”、“很印”等。“哇赛”、“欧耶”是从港台或国外传入的表示惊叹的语气词;而“印”是英文“in”的直接音译,表示时髦或新潮的意思,“很印”就是说“很时髦、很能跟上潮流”。

    5、使用特定性。青少年只在同年龄人中使用这些特殊词语,甚至只是在群体的特定活动范围中使用。比如,他们只是在学校和同学中会用这样的词语交谈,但在家里或在校外,对家长和老师或其他成年人,他们是不会使用的。

青少年“自说自话” 现象的社会性征

    “自说自话”现象虽然具有语言学层面的内涵,但是它的产生和传播有非常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因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上海三联书店,1980年1版,1页),“人类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活动,其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情感、意志直至个性,无不烙着语言的轨迹”(黄仁发,《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年1版,128页)。我们不妨从当今的社会性征和青少年心理性征入手,来剖析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的产生及传播的根源。

    今天的社会处于多元文化迅速交融的背景中。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来往越来越频繁,而从政治接触、到科技交流、到生活方式的渗透,无不需要借助语言。可以说,文化时尚最鲜明的体现就是语言的变迁。外来文化对青年的冲击,势必反映在语言上。在引导文化潮流以及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电视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诸如“哇赛”、“印”、“耶”等词,就是从屏幕上走到年轻的观众群中。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又给语言的更新和交汇,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今天的社会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愈来愈宽松的环境。新事物能够勃发和发展,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是不易实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促使事物处于层出不穷的激变中,各种现代思潮都在不断地丰富并创造着自身,这也导致现代思潮的载体之一 ——语言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涌现出新鲜词汇。青少年虽然还未实际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但社会的变化仍会强烈地影响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促成青少年大胆地创造和使用各种“新词”。

    今天的社会呼吁塑造丰富多彩的个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能充分张扬个性的社会,才会蕴涵高度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内在的潜力。个性的塑造溶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样体现在人们的语言上。独特鲜明的个性要求使用独特鲜明的语言,独特鲜明的语言标示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自然会不断追求最能标榜自己特性的话语。

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的心理性征

    青少年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包纳性。他们是对新鲜事物最敏感、最容易产生好感、最快接受的一群人。这样的心理特性使得青少年快速地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快速地对各种新异刺激做出反应。这反映在青少年使用的语言上,就是其语言中外来词汇的大量使用。

    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明朗,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突现。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不保守,他们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心理上高涨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了引起他人关注,他们需要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自我。这反映在青少年使用的语言上,就是他们会刻意地造出一批“标新立异的自创语”,从而达到“标榜自我”的效果。当他们使用这些只属于自己的特殊话语时,他们能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够和成人争取到平等的地位。

    青少年具有对常规或传统的“逆反意识”。有时,成人越赞成什么,青少年就越反对什么;成人越认为不应该这样做,青少年越要这样做。这种逆反心理体现在语言上,就是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不少“隐性反叛自创语”。在研究者搜集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的话语中,像“你真够二的”、“我kao”就属于骂人的话。前者意思是“你真是笨蛋”,而后者原是很粗鲁的脏话。在学校里,在正统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说脏话,都会遭到反对和指责的。然而要让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不说脏话又是很难的。于是,青少年就通过词语的再造,表达其对成人社会的逆反。

    青少年极其遵从其所处同辈群体的规范。他们需要在群体中满足自己的交往要求,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当某些话语在某个群体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时,它们本身便成为其群体身份的符号象征。是否能使用这些特殊话语,很可能成为一个青少年是否能被群体接纳的重要衡量标准。因而,青少年特殊话语的流行和传播即有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看待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都会有其标志性的服饰、发型,话语也如此。成人对此无须紧张,更不必去压制打击。因为不同的时代,人的青春烙印是不同的。仔细分析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根源,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社会发展的折射面,社会的发展变迁在语言的词汇中留下了时代特性。如果承认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前进中,那么我们就应以欣喜的目光看待这些专属于青少年的特殊话语,而无须惊讶青少年所用的词语怎会如此奇特。

    同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自说自话”之所以能产生和流传,实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的反映及发展的需要。成人应认真剖析这些话语后面到底蕴涵了青少年怎样的心路历程,隐藏了青少年怎样的心中之言。若以平常和探究之心看待这些话语,或许能深入地了解青少年,与他们进行更好的沟通,从而引导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毕竟,语言是沟通彼此的最好工具。

    注:本文列举的青少年“自说自话”中的词汇,均来自研究者对北京某中学学生日常用语的搜集资料。
发表于 2005-10-7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语言可谓青少年自说自话的典型代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21:13 , Processed in 0.1134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