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79|回复: 1

建立新的現代音韵學芻議--周祖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1 1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立新的現代音韵學芻議

作者:周祖庠
【原文出处】:本文系中國語言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   1999年8月•福州   
原刊於《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提  要:無論是延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傳統音韵學抑或是近百年來的現代音韵學,其基礎都是《廣韵》音系。而現在我
們證明了《廣韵》及其原本《切韵》是一個綜合音系。因此我們應該以新整理出的早于《切韵》五十八年問世
反映(齊、梁)金陵雅音的《玉篇》音系爲基礎,建立一個科學的合乎實際的新音韵學。

關鍵詞:《切韵》;綜合音系;《玉篇》;新音韵學



        音韵學是中國傳統語言文字之學——“小學”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兩門是文字學、訓詁學),它主要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時期的音類及其構成因素(聲、韵、調位)和它們的發展演變規律,以探求語音與語義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加準確地釋讀古代典籍。古代漢語僅存的書面符號——文字,雖然從形體上看它是象形文字而非字母文字,但從語言本質上看,它是一種既表義又表音的音義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語言的本質特點是以音表義,只有準確地瞭解文字的讀音,才能够瞭解它所代表的確切意義,所以音韵學是傳統語言學的基礎。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以及工具等傳入我國,使音韵學研究不僅從方法上(生理物理的、數理統計、共時歷時比較、語言類型)、而且從材料上(現代漢語方言、漢藏語系,中外譯音)、目的上(音值構擬、體系重建、學科建立)都有了重大突破。音韵學發生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這一轉變的標志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karlgren)巨著《中國音韵學研究》的問世和在我國的翻譯出版。
現代音韵學在構成上沿襲了傳統音韵學今音學、等韵學、古音學三個組成部分,仍以《廣韵》音系作爲中古音的代表(“今音學”),以唐末宋初在對《唐韵》及其宋代修訂本——《廣韵》音系的圖表分析基礎上建立的等呼理論作爲基礎理論(“等韵學”),幷以等韵理論爲基礎離析《唐韵》、上推先秦音類(“古音學”)。這種趨勢在本世紀即將結束的今天幷未有任何改變。所以我們說,現代音韵學就其主要內容來說與傳統音韵學幷無二致。
而如今我們已經證明:《廣韵》的原本——隋初的《切韵》是一個人爲的綜合産物,其綜合南北朝金陵、洛下的雅音系統,是不能宣諸唇吻用于交際的;而等韵理論又是唐末宋初的韵圖專家結合當時的語音狀况對《唐韵》、《廣韵》人爲分析的結果[1];古音學則是在這樣一個人爲的等韵理論和對人爲的《廣韵》離析基礎上推衍建立起來的。《廣韵》是音韵學的核心,“皮之不存,毛之焉傅?”因此,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使人難以接受的事實:音韵學是建立在一個脫離語言實際的空中樓閣上的。無論是延續了一千四百年的傳統音韵學,抑或是近一百年來的現代音韵學。造成這種狀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六朝語料占有不够。自《切韵》在唐初定爲“官韵”之後,六朝韵書即相繼失傳。至于六朝字書、音義書,亦因入唐後新的詔編字書、音義書的出現而陸續亡佚。因之,即使一部分認爲《切韵》是綜合體系的學者,在沒有資料印證幷取代《切韵》的情况下,也只好走上了“一方面感覺到它有問題,一方面却又離不開它”這樣一條道路。令人惋惜的是,像周祖謨先生這樣利用日本《篆隸萬象名義》等材料對《切韵》的性質作出了“它的語音系統是就金陵、鄴下的雅言,參酌行用的讀書音而定的,既不專主南,也不專主北,所以幷不能認爲就是一個地點的方音的記錄”這一較爲準確看法的音韵學大家,也因爲原先占有的資料毀于日人戰火而未能詳盡,最後却得出“《切韵》音系的基礎,應當是西元六世紀南北士人通用的雅言”,“這個音系可以說就是六世紀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所以研究漢語語音的發展,以《切韵》作爲六世紀語音的代表,是完全可以的”[2]這樣前後矛盾的結論。這一結論至今仍影響到相當一批人,人們因此不再重視對《切韵》綜合性的再深入探討。 長期把《切韵》當成單一文學語言語音系統幷也把它作爲中古音代表的王力先生,晚年終于放弃了這一作法,在他的《漢語語音史》[3]中提出“《切韵》不代表一時一地之音”,而以南北朝詩賦用韵及《顔氏家訓•音辭》篇歸納六朝音系。前幾年出版的李新魁先生的《中古音》[4]一書,則使用以《廣韵》音系爲主要依據、再綜合以其他語音現象的方法來描寫中古音。雖然他們都不再迷信《切韵》音系,這是一大進步,但由于材料、方法和觀點仍失之片面,所以他們的結論,也難以得到學界的承認。始終堅持《切韵》是綜合體系的史存直先生直到去世,他的觀點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應有重視[5] 。而今,他的高足潘文國先生在《韵圖考》[6]一書中系統地對等韵的人爲性作了大膽的推測,在音韵學理論上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然而,正如科學史上諸多重大發現一樣,這些發現最初總是難以得到人們的承認,在潘氏觀點尚未有具體語料印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現。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學。”[7]

        二十世紀以來,一批出土資料諸如敦煌、吐魯番文獻的發現,特別是“失之朝而得諸野”的中國原本《玉篇》(殘卷)及其日本改編本《篆隸萬象名義》等典籍從日本的回流,爲音韵學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領域。
        十多年前,我們對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原本殘捲進行了整理研究,撰寫了《原本〈玉篇〉零卷音韵》[8]一書及《〈玉篇〉音論》系列論文[9]。
       《玉篇》音系有力地證實了《切韵》的綜合性,它所透露出來的諸多語音現象是用現有等韵理論無法解釋的。但由于殘卷僅爲原書八分之一,一方面難以整理出一個完整、準確的語音系統;另一方面,對于一些用等韵理論不能解釋的新現象,我們一時也難以從中總結出新的規律。
       這些年,我們又重作了周祖謨先生六十年前的工作,對完整保存了《玉篇》音系的日本高僧空海據《玉篇》所撰的《篆隸萬象名義》(以下簡稱《名義》)字書進行了整理研究,終于有了新的收穫,彌補了《玉篇》殘卷的不足。
《名義》音系,除了同樣具備《玉篇》殘卷所具有的從母邪母合一、有崇母無俟母、有常母無船母、喻母三等歸匣,之韵與脂韵、真韵與臻韵、蕭韵與宵韵、庚韵三等與清韵、尤韵與幽韵、鹽韵與添韵、嚴韵與凡韵合一等特點外[10],還反映出諸多新的重要現象:如“精莊歸一”,這是由著名的傳統音韵學大師黃侃先生提出來的,但爲王力先生所否定,現在終于得到了證實;又如獨立四等韵與三等韵的合一、端組與知組的合一等,已使傳統的等韵理論頓然失色;再如長期困擾音韵學界的“重紐”問題、“重韵”問題,在《名義》中都可以找到令人滿意的解答。總之,《名義》音系把音韵學帶入了一個新的畛域。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正式提出這樣的建議了:以《名義》音系也就是《玉篇》音系爲中古音的代表,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音韵理論和新的音韵學體系。這是因爲《玉篇》音系是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音系,它比《廣韵》的原本——《切韵》音系的問世時間,還早五十八年。同時,《玉篇》音系是南朝齊梁時期帝京金陵的雅言音系,是個單一音系,因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音系。[11]《名義》音韵方面的研究成果——《〈篆隸萬象名義〉研究》第一卷及《新音韵學》兩部書稿,因出版困難一時不易與讀者見面*,因此我們將其中一些重要問題和主要觀點闡發爲《〈名義〉音系與新音韵學》系列專論發表,以就教于方家幷饗讀者。
        總之,我們不能再把一個脫離語言實際的音韵學帶入到二十一世紀去了,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切合實際的音韵學——真正的現代音韵學,幷以之豐富語言學理論、建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東方語言學。語言學是現代科學的先導,有了真正的中國現代語言學才能更好地爲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從而爲世界現代文明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願新的現代音韵學能與二十一世紀同步來到我們身邊!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四日
于?穴書屋

注:
[1]參見拙《〈玉篇〉音論》系列論文:之一:《從原本〈玉篇〉音看吳音、雅音》;之二:《從原本〈玉篇〉音看〈切韵〉音》;之三:《〈切韵〉音能宣諸唇吻嗎?》;之四:《說〈切韵〉音爲吳音乃事使之然》;之五:《從〈玉篇〉音看等韵理論》
[2]周祖謨《切韵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問學集•上》 中華書局 1966年)
[3]中國社會科學 1985版
[4]商務印書館 1991
[5]參見《漢語音韵學綱要》(安徽教育 1985)及《漢語音韵學論文集》(華東師大 1997)
[6]華東師大 1997版
[7]《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靜庵文集》 P203 遼寧教育 1997)
[8]貴州教育 1995版(敝處可郵購)
[9]同[1]
[10] 同[8]
[11]同[1]及[8]


(本文系中國語言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   1999年8月•福州   
原刊於《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 本帖最后由 春秋遗民 于 2006-6-1 11:18 编辑 ]
发表于 2006-5-31 19: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坛的格式为:

题目(填在标题栏)

作者:
来源:/日期

如果不合格式,此贴将被删除。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13:11 , Processed in 0.1728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