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皮扎诺

[专题讨论] 请问什么是声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3 0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解释和用数学模式捕捉声调(普通话的第三声)



(尝试一下对沈教授的音高图做个实验分析)

语句: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

  上面所有这9个音的声调调型显然可以用数学模式来实现机器捕获,方法是后一个F0(n+1)减去前一个F0(n)得到一个差值D(n),差值D(n)为正值则说明是上升,差值D(n)为负值则说明是下降。再将所有的差值D(n)统计得出整个音高曲线的总的升降方向,如果该D(n)曲线为明显的前后正负两个方向,则说明这是个折调。再将整条曲线五度分段,按五度分段的法则20+为高音,4-为低音,12为中音分界,16为次高音分界,8为次低音分界。从沈老给出的图解可以看出,“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这句话的音高关系数学模式换算结果为:

李34小55宝32九35点434写32讲34演45稿21

[听觉感知分析]
  1,“李”34可以理解为35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小”,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型的声调;
  2,“小”55可以理解为35的前半省略,在发音刚开始就进行到高音部分,因为前一个字“李”34已经产生了从中音3开始的听觉形象,尾部的稍微下降仍然是高音5,这个稍微下降可以理解为向第三个音“宝”32这个低音做准备;
  3,“宝”32可以理解为31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低音区下降型的声调;
  4,“九”35这是一个标准的35完整发音;
  5,“点”434可以理解为一个前缀+后半省略的35,4-可以理解为前音“九”35的音尾产生的连带,-34可以理解为35的后半省略,在发音完成一半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第二个音“小”,因为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型的声调。这个“点”434音的主体音段为34段,这是产生听觉形象的关键部分,图中显而易见地,整个“点”434音的音高都落在中音12的上部,所以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调型而不可能是低音。
  6,“写”32理同“宝”32;
  7,“讲”34理同“李”34;
  8,“演”45可以理解为35的前半省略,因为前一个字“讲”34已经产生了从中音3开始的听觉形象;
  9,“稿”21可以理解为31的前半省略,因为整个句子以及前一个音“演”45已经产生了这个音是从中高音开始音程进程,这时听觉已经辨别出这是一个低音区下降型的声调。
  所以,整个句子的声调听觉感知结果为:李35小35宝31九35点35写31讲35演35稿31,即“高高低 高高低 高高低”结构。
  另,上的第2“小”55实际上为非标准音,这个音听觉上形成高平调的感觉是完全可能的,之所以说它是35是因为人们根据上下文的联想而得。这个音也说明了语音人为北方方言区的人(可能是四川人)。
  另,上的低音“宝”32、“写”32和“稿”21的整的表现为低音短缺,这也说明了这个语音人为北方方言区的人,他的母语方言为高音语言。

  在上面这个分析之中,重要的还不是图上直观的结果,重要的是这个分析背后的更多的语音分析实践。关于“点”这个上声字的调型,现代权威语音理论中当然标准的上声调型是214,但我个人认为214这个调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

  从上图的“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这几个上声整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声的调型明显地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第一个类型有“李34”、“小55”、“九35”、“点434”、“讲34”、“演45”等情形,这是一个高音区上升型的音高模式,其中包含了主要的三个调型,即34、45、35;第二个类型有“宝32”、“写32”、“稿21”等情形,这是一个低音区下降型的音高模式,其中包含了主要的两个调型,即32、21;而两类调型都有一个功能,即能识别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

  这个语音现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现代语音学的权威观点“普通话的上声调值为214”这个观点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这个不足之处就在于1)现代语音学把声调和字调混为一谈,这是一种学术上的概念混乱,2)声调的调值被定义为具体的音高模式,这同样是一种学术上的概念混乱。

  从上图可以确定无疑地得出结论,普通话的第三声(上声)这个字调至少包含了两个声调,即高音区上升型的音高模式低音区下降型的音高模式。而高音区上升型的音高模式至少包含了34、45、35三个调型,低音区下降型的音高模式至少包含了32、21两个调型。返回来对比一下现代语音学的定义“第三声(上声,调值214)”,这样的定义显然与语音现实相差甚远,这样的定义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这样的定义把“字调_声调_调型”理解成三者的一一对应关系,而语言现实却是,一个字调可以对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调,而一个声调又可以对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调型。当然,给出一个具体的调值可以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该声调的物理特性,但要加以说明这只是一个声调的样板而不是声调概念本身,真实的声调概念应该是一种“群”或者“集合”这样的框架音高模式,这样才能使学习的人更好地理解声调的本质。

  其实从沈炯教授的实验中,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声调理论去分析,就必然会陷入“你要是有本事标出语流中五度的标尺,你就会进入巨大的困境。(沈炯教授原话)”、“字调、声调、调型不是同一套术语,它们没有等价关系(沈炯教授原话)”、“有些机构研究来研究去竟然得出汉语的声调与语调之间没有关系的结论(沈炯教授原话)”——我看,如果作为另外一种自然科学,碰到陷入这样的绝境而不懂得反思自己实验所依据的前人理论是否正确简直是难以想象,而汉语言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接界——不论自己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会前人有所过错——那能不说是学术的悲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7-23 01: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上面的例子用简单的道理就能说明现代汉语言学对普通话的第三声调值的定义不正确。

  象上面的“宝”32、“写”32和“稿”21,“32”和“21”这样的音高变化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很难区别的,正常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只是它们都是“低音并且下降”这样的一种听觉感受,而约定俗成是一种大众性的机制,就是说,如果大众不能识别的,也就不能形成大众的共同认识,也就不能形成大众约定俗成的声调调型的概念“214”,所以,声调不是一种绝对音高或者相对音高曲线,而应该是一种音高变化的方向,它应该是一种音高变化的框架而不是一种具体的音高进程。而现代汉语言学定义的普通话的第三声调值(214)显然是属于一种具体的音高进程,根据这样的数学模型去捕捉普通话的第三声显然是不可能得到结果的

  难怪沈炯教授会说:“你要是有本事标出语流中五度的标尺,你就会进入巨大的困境。(沈炯教授原话)”;
  难怪沈炯教授会说:“有些机构研究来研究去竟然得出汉语的声调与语调之间没有关系的结论(沈炯教授原话)”。

[ 本帖最后由 皮扎诺 于 2006-7-23 01:35 编辑 ]
发表于 2006-8-8 01: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湘里妹子 于 2006-7-14 23:42 发表
作者:王立
来源:古今文化网 http://www.mondlango.com/kulturo/
       声调不是从来就有的.藏语创制文字大约在7世纪之前,那时还没有产生声调.8--9世纪才产生了声调.现在各方言声调数目不一.拉萨话有高平(f)低升(v),高降(h),低升降(w).4个声调以及轻声.安多方言没有声调.在大大小小的方言中,藏语声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轨迹保存着,如同活化石.这为我们认识声调语言发展历程,是直观的,明确的证据.


是到8--9世纪才"认识"了声调,开始有论著讨论声调吧?
能否给介绍一下证明声调产生的方法和论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7:40 , Processed in 0.0655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