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77|回复: 0

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编者的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7 1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文化研究网编者   时间:2003-12-22 9:27:03   
来源: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2083

编者语

      性属理论是西方学界面临本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产物,是文学研究从内部研究走向外部研究,从分析文本意义构成的单一模式走向意义生产、意义的传播和意义接受三个环节联系分析的综合模式,美学和文学性在文化生产机制、话语权利以及社会惯例分析下得到了更深的彰显。王晓路对性属理论的介绍,特别强调在性属理论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重新语境化过程中,如何面临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杨莉馨,坚持性别话语的文化批判立场,探讨了与当代诸多文化思潮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女性主义文论,指出女性主义文论对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反叛,对多元性、异质性、边缘性的强调,是它与后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契合。它亦以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激进反叛,提供了大量变化、断裂的个例,丰富了后现代文化理论。而女性主义鲜明的政治实践指向与严肃的人本主义立场,又使其与虚无的、崇尚消解的后现代文化具有根本分歧。女性主义文论特别关注吸收后现代文化的精华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实践框架,其中,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解构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启发了深受本质主义困扰的女性主义更为关注性别内部的差异。而女性主义也将坚持性别话语的基本立场,强调文化批判的立足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又平,选取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的新女性小说,从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和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与主流文学的顺应、冲突、分野等方面,论述了新女性小说发生的背景与传统,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及从边缘楔入中心的过程。
     
         
     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江的《背负着传统的反抗——新时期妇女文学创作中的权利要求》,将 新时期中国妇女文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觉醒”阶段;80年代中后期起为“形象重塑”阶段。纵观后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女性提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要求、性的权利要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要求。女性向传统进行反抗,但同时,女性的反抗却是背负着传统的反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董之林指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嵌入世界和历史”,以摆脱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的关系体现为解构历史和建构历史的双重含义:既对时尚写作保持一定疏离倾向,又拓宽文学想象和历史叙事的维度。现代女性写作者,如丁玲、茹志鹃、张洁、王安忆和铁凝的作品,正展示了女性写作的这种叙事流脉。
         
     作家徐坤在考察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实践时,特别强调女性写作的“文化立场”的重要性。以及女性书写者具有的双重性。无论是在性\政治的颠覆策略上,还是女性性别书写\文化反叛的格局中,抑或是在迷宫\镜像的反讽架构上,女性本文的双重性以其美学及其诗意上的巨大而鲜明的隐喻性,能动地穿透了当下的生活,若明若暗地构成了一幅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 “双调夜行船”的迷人图景。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思谦,以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梳理界定了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现代性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并从中国女性探寻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价值这个角度,概括出“人——女人——个人”这一发展中的内在理路。最后,展示了以女性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点、价值目标的理论前景。
         
     清华大学肖巍的《为谁用什么以什么话语——也谈女性写作》指出:开始于18世纪的女性写作是和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兴起是相关的,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本身构成了女性主义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应该和实际上在为谁写作?无论从价值秩序和历史进步的阶段来看,至少在今天,女性作家应把为女性而写作摆在首位。女性用什么来写作?女性用性别来写作,女性写自己就是要写自己的性别,反抗“父权制”下的性别压迫,以特有的性别感受创造出新的女性文化。女性用什么样的话语写作?向“父权制”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话语提出挑战的女性写作话语,尽管本身不断变化着,在目前还是体现出一些自身特色。最后作者区分了女性与女性主义写作。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树勤的《当代女性诗学的理论建构及其流变》,从诗语建构的角度肯定了女性诗歌的躯体写作,并捕捉到女性诗学正表现出的一种从躯体自觉到语言自觉的发展态势,而这种发展既标志着当代女性诗学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也为当代女性诗学建构提供了一个不可回避而又不能穷尽的永恒话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俊蕾的《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 ——20世纪欧美女权主义文论述要》主要对 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知识界的女权主义文论作了简要的梳理。认为其中有两大分支,即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二者的哲学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各具特征。英美学派着力揭示深隐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事实以及女性话语受到压迫和遮蔽的真实状况;法国学派却试图借助语言的重组来抗拒乃至颠覆既有不合理秩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权主义文论显出越来越明显的否定性、流动性,益发呈现出起伏不定、变化不居的态势。
         
     饶péng子和陈丽虹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及其文本的理论透视》,以性别和文化为视角,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外华文女性作家及其文本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这些女作家有着鲜明的“中国”烙印,她们的创作始终关注“民族”、“国家”等不同的面向,而拒绝一种固定、特殊的妇女本质,文章论述了这些女作家身份的多重性、流动性及边缘性,并着重指出,不能因循不完全的男权主义文学批评模式,给女作家的创作一种虚设的地位,从而对其不足与局限视而不见。
         
     最后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剑龙、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凌江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的一组笔谈。笔谈指出:“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一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2:24 , Processed in 0.0695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