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88|回复: 0

建构文字新闻的叙事“场”——影视手法对文字新闻写作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7 10: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时间:2003-2-13 16:04:5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熊忠辉 阅读662次
   
一、立体化:文字新闻的叙事追求

准确、明白、生动、形象是文字新闻在叙事上的追求。但文字新闻只能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叙述,通过线性文字尽量重塑现实世界的近似画面,对再现多维立体的新闻世界比较乏力。

从古代开始,我国的文字叙事就在努力弥补这个缺憾,致力于对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的追求。对优秀作品在描写和叙述上对线性文字符号的超越,我们用“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等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就隐含着对“影视形象”的青睐。

作为现代人,在这个被称为形象化时代的信息社会中,我们更无法拒绝影视作品的渗透。我们每天接触的电视电影——在叙事方式上都以蒙太奇为基本手法——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影视剧、电视新闻、娱乐综艺类以及电视广告节目,都以视听媒体特有的传播风格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甚至认为“成批制作的电视信息和电视影像的重复帧面图像汇成了一个公共象征性环境的主流”。[1](p2)

此外,以文字、声音、图画多种介质为叙事要素的网络,对以文字为主要传播符号的纸张媒介也形成很大的挑战。网络具有动态立体和互动性的综合特点,而相当多的读者,都已经或正在拥有网络阅读的经验。

这些动态的、声情并茂的文本感染着纸张媒体的读者和写作者,暗中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方式、欣赏习惯,并进而影响我们的叙事方式、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对以线性脉络展开叙事的文字新闻写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影视制作与文字新闻写作本质上有相通之处,在信息传播尤其是叙事方面都追求生动活泼。文字新闻写作在语言上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得滋养。自觉地借鉴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意境,可以使我们以更为独特的感知方式和丰富的审美眼光去发掘生活,使我们的语言表现力得以增强,从而使我们笔下的叙事语言更加形象、丰富,增加文字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提高表达效果。

然而,影视制作和文字新闻写作却使用着不同的表现元素、手段,思维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正是借鉴的困难之处。影视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身;既追求纪实效果,又追求艺术感染力。在影视作品中,尽管语言文字仍然是叙事的思维基础,言语在表现意义上也还是处于首要位置,但从叙事表现形态上看,影视作品是以各种镜头的组接和音响的延续为主来展开叙事的。

可以说,影视传播一定意义上是生活的重构、存在的显现,它的信息是对立体化时空场景情境的再现。文字则是线性的、抽象的,很难直接从影视作品中摄取些什么具体的做法。影视作品对文字新闻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风格气质上的呼应、心理感知上的沟通。或者说,影视作品对文字新闻写作者的影响,起始于对心理感知和思维方式的改造,终结于写作者笔下叙事语言的升华;表现在文字新闻中,则是化抽象为具象,使文字描述的对象尤其是人物的心理世界和抽象、宏观的事实呈现出可视可感的性质,从而提高文本的可读性。

二、寓情于景:仿拟建构情感现场

人物心理情感世界的表现,是影视制作中的一个难点。当前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新闻影视作品大都不用主观性的解说词来展现人物思想感情,它往往通过构造和组织隐含着丰富想象力的带有现场同期声的画面场景,用客观化的画面和声音来表情达意。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也是自古以来文字写作者一直使用的,然而用什么样的景来表达什么样的情,却是困扰写作者的难题。借鉴影视作品的处理方法:以近似客观的态度选择一些典型的画面场景和声音再现情感现场,这种做法在目前的文字新闻作品中已经频频出现了。例如:

(1)2001年1月1日,洛阳北郊邙山,建在一处土坡上的洛阳市殡仪馆冷冷清清。院内是几拨值班的警察,三三两两地闲立着,面无表情:院外空留一排摆卖冥品的摊贩,冷风吹过,红红绿绿的纸钱哗啦哗啦响。
——(《追问洛阳大火》,《南方周末》2001、1、4)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选取了几组典型的画面场景:远景的北郊邙山、全景的土坡上的殡仪馆、中景的闲立的警察和摊贩、特写的无表情的面孔和红红绿绿的纸钱,加上“哗啦哗啦”的同期声,一百字不到的文字,交代了环境,也渲染了气氛,把新闻现场、情感现场立体化地展示出来了。写作者用这种“过电影”的方法,调动心底的记忆,通过再现或想象,重构或构造出见过的或需要的画面,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们,使抽象理性的文字获得色彩、造型、构图和动感以及声音等感性的表现,同时也把现场所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了。

当然,色彩、造型、构图和动感以及声音等感性元素也可以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叙事的词句中,使叙事具有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样的句子中的词语也可以被电视镜头语言所置换。例如:

(2)他只好用两手一前一后捂住裤子,在一个车水马龙的早晨,在众人讥笑之下走过街市。
——(《冤案和一个人的改变》,《南方周末》2001、3、15)

这一句中,“两手一前一后捂住裤子”是新闻人物的特写造型,“车水马龙”和“众人讥笑”构成了蕴藏着人来人往的活动场面和声音的新闻现场、情感现场。这个句子显示出,当一个人的情绪因为受到外界信息强烈的刺激时,浓重的情感变化往往可以借助与此时心情形成较大反差的环境来衬托表达。事实上,主人公的尴尬和耻辱与热闹的街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主人公的羞耻感也就是从此时被剥夺的,他的人生从此开始转折。读来令人心伤。

此外,文字新闻还常常运用客观性的描写手法,把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并列起来,放置在作品的某些重要位置,衬托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暗示事件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主观倾向。

(3)清晨6点50分,31岁的卓跃飞被儿子咿咿呀呀的学语和妻子唐爱华哄孩子的声音弄醒。阳光越过他家的屋顶照在门前的水塘里。
——(《个体车主卓跃飞的最后四个小时》,《南方周末》2002、3、28)

这是新闻的开头一段,两个客观冷静的句子并列,展示了新闻发生的场景。“儿子咿咿呀呀的学语和妻子唐爱华哄孩子的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富有家庭情调的一个场面;“阳光越过他家的屋顶照在门前的水塘里”是新闻当事人所处的环境,“越过”和“照”字使静态的自然现象跃然而出。31岁的卓跃飞的一个清晨,充满着家庭的温馨和新一天开始的希望。然而,悲剧也正潜伏在这平静安详里。
面对画面,我们会涌起各种感触。当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画面本身就可成为独白,画面会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意味,十分耐读。影视作品中遭遇带有这样意味的画面时,常用固定镜头甚至定格技术较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一帧画面上加以强调。文字新闻写作如果采用类似影视手法中固定镜头或定格技术的做法,即对能强烈引发感触的画面进行描述,往往具有独特的抒情效果,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南方周末》报社两位记者,花费二十多天时间,深入三千里风沙线采访,耳闻目睹了环境破坏的悲剧,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报道了沙尘暴的缘起和危害,报道充满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记者的忧思。例如:
(4)看得见沙丘的移动。它们越过干涸的湖泊,越过黑色的山梁,虎视眈眈地站立在公路的两旁。
……

我们极目四望,还可以看见隐约数公里宽的湖的轮廓,但湖里已滴水无存。
最后的几支芦苇杆还在寒风中瑟缩着。
——(《穿越三千里风沙线》,《南方周末》2001、4、5)

无论是“芦苇杆还在寒风中瑟缩着”的微观具体的景象,还是“越过干涸的湖泊,越过黑色山梁,虎视眈眈站立在公路两旁”的宏观抽象的变化,记者都采用了画面式的描写,把触目惊心的沧桑荒凉和深沉的担忧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影视格:运用蒙太奇创造丰富内涵

影视艺术的构成基础手法是蒙太奇,蒙太奇意思就是剪辑组合。蒙太奇的核心是创造新含义,就是通过剪辑组合,把几个不相干的画面或音响并列紧接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单个画面、音响片断本身不同的全新的含义。其中的表现蒙太奇往往用于表达感情或思想,能给人深深的感染。[2](p108)

这种“蒙太奇”语言是汉语的一个特色,一个传统,在古典诗词中常被广泛运用。如: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这些例子中就含有一个个画面和音响,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便产生了大于孤立的画面和音响的含义,使语言获得了丰富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这种“蒙太奇”语言可以突破文字语言本身的线性限制,极力突出画面感、场景感,让画面和声音组合得更有震撼力,更光彩夺目。

修辞学界注意到过这种情况,有一种称为“列锦格”的辞格,认为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的句式,可以使读者对句子的语义产生联想并在内心形成画面,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3](p718)我们认为,这种列锦格就是对“蒙太奇”手法的一种部分的、近似的概括。本文称为“影视格”的修辞格,是指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其他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隐含着对几个不相干的但并列组合在一起的画面的描述。这些文字是基于影视“蒙太奇”手法的,隐含着的几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单个画面本身不具有的丰富内涵。这些画面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可能是声画具全的,也可能只有画面或声音。

文字新闻写作运用影视格,不仅可以精减文章篇幅,还可以取得立体化的画面效果。如:

(7)黄河水在离大堤数百米之远的主渠道中流淌。裸露的河床上杂草丛生,已被打草机打过(喂牛)。有一棵沙枣树孤零零地立着。
——(《穿越三千里风沙线》,《南方周末》2001、4、5)
这里有流水、杂草丛生的河床和孤零零的沙枣树三个画面,记者用句号隔断三个短句,就如同三幅孤立的画面依次平行展开,画面本身还隐藏着象征和隐喻。在线性文字中,通过对三个景物由动到静、由多到少的递减排列,一股萧杀和凄凉的感觉油然侵上心头。
(8)五个月大的女儿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撕纸玩,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壶嗡嗡作响,工作间里扫描机有节奏地运转,张大波每天的工作生活也就由此开始。
——(《新作坊经济》,《中国新闻周刊》2001、1)
四个分句用逗号隔开,前三句是三个有声音有动静的画面,构成并列蒙太奇,把在家里进行的作坊经济的模糊低迷状态展现出来。
(9)王彤是一身黑,张杰也是一身黑。王彤一把寸头用摩丝打得根根直立,张杰油亮的皮夹克衣领竖起。两人躲在一辆蓝色的美鹿汽车里——王彤身子前倾手搭方向盘目不斜视,张杰歪向右座瞄准倒后镜,后座上扔着一件旧军大衣,大衣下埋着一台360X-SONY微型摄像机——美鹿就停在沈阳市北三经街某巷口。
——(《“侦探”》,《南方周末》2001、3、22)

这段文字的蒙太奇手法较为明显和典型,文字在两个人之间游移,我们仿佛看到若干组中景、特写镜头,在两个人物和两件物品之间不停切换,紧张和神秘的气氛就在语句的变换中被感知。

四、化抽象为具象:营造微观生活场景

宏观、抽象事件的再现,是影视作品制作时极有挑战性的一个难题。具象化是影视作品胜过文字作品的一个优点,但在表现宏观、抽象世界时,具象化又常常会束缚影视作品的制作。因为要具象化,宏观、抽象事件就不能像文字写作那样全面、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概括。目前,影视作品在再现宏观、抽象事件时,常常会采用培植、营造微观生活场景的手法使宏观现象由微观事实来展现,抽象事件由具象事实来再现。如此处理之后,一些本来不够生动、形象的事件便可以借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得以表现。

这种营造微观生活场景的影视手法同样可以借鉴到文字写作中使用。采用这种手法,以具象代替概括,用具体可感可视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宏观、抽象的事件,可以使文本表达避免抽象化、教条化和枯燥性。例如:

(10)3月10日上午,我站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抓起一把沙粒,沙粒迅速变成一阵轻烟从摊开的手掌上消失了。在我的周围,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泛着一层薄薄的烟雾,随着风的方向疾速移动。
——(《穿越三千里风沙线》,《南方周末》2001、4、5)
(11)90年代初,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爆炸性的,轰然巨响之后,是一片破败的沉寂。
——(《三亚炸楼》,《中国新闻周刊》2001、2)
(12)摊开一张最新版北京地图,在海淀区,沿着北大清华圆明园一直向上指,直到手指离开地图,在地图上方一寸远的桌面上停住,这里是东北旺,往下一点,是树村。
——(《树村,地下音乐公社》,《中国新闻周刊》2001、4)

例(10)作者试图描述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暴的危害性,若用一组相关的数字来表现,给读者留下的可能只是模糊的印象。作者采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把自己的行为动作和视觉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把一个被肆虐的沙尘暴控制的恶劣的沙漠形象摆到了读者面前。例(11)本是对房地产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情况是抽象的,容易写虚,而借助一次具体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炸楼的声响变化,迅速、严肃地把应该对房地产业不良发展进行沉思这个问题提出来。例(12)要描述的是树村的地理位置,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若用一般的描述很难给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借助地图这个符号,把广阔的空间扩展浓缩在模拟动作中,也把“树村的遥远”这个抽象概念形象地固定了。

面对抽象、宏观的对象,通过文字概述出来是基本的写作要求,要给读者制造出具体形象、富有韵味的效果,则有必要借助培植和营造手法:选取或创造一个与宏观、抽象事实有关的,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微观、具体的场景来描述这个事实。这样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在具象的描述中渗透一些情感意蕴。

注释:
[1] 斯蒂文·小约翰[美].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马赛尔·马尔丹[法].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通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博士生  熊忠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邮编:200433。
电话:021-55071198;e-mail:zhuix@sina.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20:18 , Processed in 0.1034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