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56|回复: 1

驳<闽南话的咏叹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7 1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闽南话的咏叹调>这篇文章不懂是哪位愤青所写,真够偏狭的!

全文请见:
http://bbs.gophor.cn/fujian/viewthread.php?tid=2372

这里先批驳一些偏见,文中还有很多谬论,请各位也一起一一反驳。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出现了一件怪事,作为本土语言的闽南话被普通话所替代,新一代的厦门青少年大都丧失了闽南话的语言能力,”
——可喜的是,现在厦门政府可能开始要求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要学闽南话了,厦门特区有希望恢复闽南氛围了!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开去,要保护的决不只有闽南话一种”——反正在厦门,要保护的方言只有闽南话,不可能是普通话和外来人口的方言。
“小非洲人不会讲部落语言,小印地安人不讲印地安语,但这些语言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录在语言学家们的典籍中。顺便说一下,负责珍藏这些语言的不是“原住民”自己,而正是“消灭”了土著语言的欧洲人。”
——作者居然把会说闽南话的厦门人蔑称为“小厦门人”,与“小非洲人,小印地安人”并举! 这样被珍藏着的语言还不是消失了?
“不信你到大英博物馆走走,许多已经消失的亚非拉语言还完好地保存在里面。”
——消灭了土著语言的欧洲人把土著语言珍藏在典籍,能记录多少?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闽南话能够保存至今,甚至在浙江江苏江西都能"离乡不离族,离族不离腔",在厦门这个外来人口已占多数的都市都,那不是靠别人怜惜施舍才得到的。
“闽南方言的咏叹和闽南经济的强音”
——闽南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方言文化吗?广东经济发展了,为何地方文化更加发展了?
“放在博物馆里研究就行了”
——台湾人不这样,保护母语文化理所当然!大陆人想这样的话,那就导致两岸共同促进台湾“文化台独”的严重后果。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大片《风语者》让我们发现了地方语言的独特作用,我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到了时候闽南话也许还会再派上用场的,毕竟,如“有识之士”所说的,它是一种“资源”。”
——闽南人永远无法充当“风语者”,因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闽南之声,闽南话没办法做密码了!在中国,北到江苏宜兴一带,南到海南岛,闽南话都成不了秘语;不仅在海峡两岸都有使用者,在东南亚华人甚至马来人泰国人...闽南话都无秘密可言;不仅在地球上可以听到闽南语,在广袤无垠的太空中也可以听到闽南语。据报道,1977年,美国就曾把闽南话录制在“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向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播放,以寻觅地球的知音。国内方言据说只有普通话、闽南话、广州话有此荣幸!风语者让作者去当吧!
发表于 2007-5-7 15: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把原文帖上来更利于讨论:

闽南话的咏叹调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出现了一件怪事,作为本土语言的闽南话被普通话所替代,新一代的厦门青少年大都丧失了闽南话的语言能力,接着就有许多“有识之士”站出来要为闽南话讨个说法。笔者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至于循循善诱小厦门人“补习”闽南话,更是有画蛇添足之嫌。

  就语言学本身而言,可以拿得出手的论据不外乎以下几个:
  其一,文化论——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载体,所以普通话是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工具。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开去,要保护的决不只有闽南话一种,中国的方言加上民族语言何止千计,再夸大一点,地球上有多少语言更不得而知,还有数不清的服饰、音乐、风俗,是不是要一律贴上文化“标签”加以保护。而事实是,在各文化群碰撞的过程中,弱势文化被淘汰是一个不断加速进行的过程。小非洲人不会讲部落语言,小印地安人不讲印地安语,但这些语言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录在语言学家们的典籍中。顺便说一下,负责珍藏这些语言的不是“原住民”自己,而正是“消灭”了土著语言的欧洲人。

  其二,资源论——闽南话有与海外华人社会交流的先天优势,学习闽南话是经济投资。
  这里便把经济学的逻辑(准确的说只是经济学的名词)塞了进来。事实上,经济学上的资源并不是直观上理解的石油与森林之类的自然物,而是可以在未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产。既然投资闽南话有如此诱人的利润,为什么会没有人要这种资源呢?譬如在深圳,因为港资企业较多,讲白话有环境,正宗小深圳人自然而然地会讲白话,而且外地人初到深圳,学白话也是乐此不疲。现今多数传统的港资企业都集中在深圳关外或东莞等地,白话在深圳也就不象以前那么吃香了。又譬如中国国力强大了,外国人学汉语的就自然多起来,这都有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选择行为的学科,一般来说,经过理性选择得到的结果就是合乎经济学要求的。强迫一个主体进行选择,在任何经济学原理看来,都是与邪恶同等程度的概念。

  可见,小厦门人会不会讲闽南话,决不是一个“欲则立,不欲则废”的简单命题,而是件正确权衡文化与经济双重标准的大事。为闽南话痛心疾首者所言的道理,停留在语言学角度看,绝对无可厚非,问题是文化的标准不能替代经济规律的基础作用。

  厦门人都有知道,前两年上海有一位证券公司老总,可能是吃腻了山珍海味,硬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拼死吃河豚,结果命丧鼓浪屿。法院在判定赔偿金的时候,所依据的既不是其家属的悲痛程度,也不是给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而是他的年收入乘以他工作的年数。可见,感情归感情,不尊重经济原则,社会和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也就谈不上有感情的延续。市场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主宰着各种政治与文化表象的兴亡,让阻碍它的力量退出历史的舞台。

  如果只是出于满怀对乡土文化与语言的一腔热爱,为闽南话摇旗呐喊,就陷入了本位主义的怪圈。在这种前提下,找再多的证据,例如“闽南话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中原移民南下带来的汉语正统”云云,亦都不值一辩;即便从经济学及其他热门学科里挪用几个时髦词汇,也都于事无补。因为这是一个先验的结论,其结果只是离开了社会实践的繁琐哲学。当然,凡事都有辩证之道,没有方言也就不会再有对方言的考证,普及了普通话也就不再需要有人来推广普通话,这会不会砸了某些人的饭碗,就是另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了。

  可是那种喜好义正辞严地劝荐别人这样那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随处可见。比如前几年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正要分胜负,偏偏半路上杀出“行业自律价”来这样一个程咬金来,其实是想搞价格卡特尔;近来股市大跌以后,证券业“调佣”风波四起,某些部委又跃跃欲试重演昔日那一幕。又如,国有资产要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本是中央的英明决定,有人非要抬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是引诱老板们出高价买一堆低劣资产。再如,厦门旁边有个地方叫泉州,98年一个网吧老板偷偷搞IP电话国际长途业务,话费由每钟九元一下子降到一元,老百姓自然是喜形于色,可是当时的中国电信及其御用文人一下子跳出来横加指责,力陈诸多理由,这里不一一细说了,但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强迫老百姓选择昂贵的电信服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时隔不到一年,IP三大家都进入了市场,中国电信被迫提供不使用IP技术的“IP电话”,电信壁垒终于坍塌……

  有一首歌我们都还没有忘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语言学家不是上帝,经济学家也不是上帝,但是经济学家可以告诉你真正的上帝就是躲在我们每一次选择后面的“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也包括其它社会现象,最终都会在选择的自由中达成效率。商品如此,方言也是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这是一个自由民主为主流的社会,它本应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力,可总是有人喜欢扮演上帝的角色。在中国的改革中,就有太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或文化,或伦理,或政治,设置了各种不同的管制,致使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不能够自由的流动,人为阻碍市场机制的发育,降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这正成为现实生活中矛盾的焦点。上个月,深圳“个性化车牌”事件搞得全国沸沸扬扬,的确,很少有人会同意USA-911和SEX-001这样的车牌,但是否可以因这两个车牌就给个性化车牌设一个道德法庭,定个死罪呢,这就请广大消费者用他们手中货币来做最后判决吧。

  至于闽南话,让新一代的厦门人一起来为它唱一首咏叹调,在这支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听见闽南方言的咏叹和闽南经济的强音。关于闽南话的未来,真正的有识之士如鲁迅早就说得明明白白:“放在博物馆里研究就行了”。不信你到大英博物馆走走,许多已经消失的亚非拉语言还完好地保存在里面。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大片《风语者》让我们发现了地方语言的独特作用,我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到了时候闽南话也许还会再派上用场的,毕竟,如“有识之士”所说的,它是一种“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9:24 , Processed in 0.0634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