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6|回复: 0

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6 10: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复旦大学 游汝杰
http://chinese.fudan.edu.cn/speechlab/thesises/hashi.htm


  在切韵音系里鼻音韵尾有-m -n -ng三个;塞音韵尾有-p -t -k三个。在现代吴语里鼻音韵尾一般只有 -n 或-ng一个;塞音韵尾一般只有- 一个。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吴语里的-m韵尾是在什么时代并入-n或-ng韵尾的?-p -t -k韵尾是在什么时代最终合并为 的?由于笔者所知的古吴语文献材料是很不充分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很粗浅的。

  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参考年代明确的有关吴语的历史文献。笔者所见此类文献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二是王应电《同文备考 声韵会通》;三是成化本南戏《白兔记》;四是《南词叙录》等南曲曲韵;五是明清地方志所录吴语材料;六是冯梦龙所辑《山歌》;七是李汝珍《李氏音鉴》;八是西洋传教士的方言学著作。

  

                   壹

  

    元明之际的学者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是一部笔记杂谈类著作,共三十卷,其中卷十九有一条载录射字法。作者陶宗仪是浙江黄岩人,1351年红巾军起义后“避兵”居于松江。据鲁国尧先生研究,《南村辍耕录》的成书年代不晚于1366年,其中射字法一条反映当时松江方言语音。

  “射字法”条全文不到五百字,其中涉及语音的主要是十二句七字诗,“前四句括定字母,后八句括定叶韵,诗曰:

      轻兵平明逢兴征,轻迎俜停应成声,

      清澄星晴丁檠盈,能称非精零汀橙。

  

      东蒙钟江支兹为,微鱼胡模齐乖佳,

      灰胲真谆臻匡亏,元魂痕寒欢关山,

      先森萧宵爻豪歌,戈麻阳唐耕斜荣,

      青蒸登尤候车侵,潭谈盐添横光凡。

  此条文末又载:“但字母不离二十八字,而叶韵莫逃五十六字,此为至要。”

  鲁国尧先生将“括定叶韵”的五十六字作如下排列:

   “麻车斜 歌戈 模胡鱼 齐兹支微为亏 胲灰佳乖 豪爻宵萧 侯尤 潭谈盐添凡   寒欢山关元先 森侵 痕魂 真谆臻 凳蒸 青荣耕横 江 唐光阳匡 蒙东钟”。  以上“潭”字一组和“森”字一组中古收-m尾;“寒”字一组和“痕”字一组中古收-n尾;“青”字以下各组中古皆收-ng尾。据此,他认为在当时的松江音里-m、-n、-ng三个阳声韵仍成鼎足之势。

  敝见以为“括定叶韵”的五十六字不一定反映当时松江音有此五十六韵。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射字法的分韵原则可能受广韵一系韵书的影响,并不严格反映当时松江音的分韵实际。如射字法与广韵一样将效摄分为一二三四四个等。在现代吴语方言或其他方言里,效摄最多只分成三类,即一二等不同韵,三四等同韵,如广州话、温州话。吴语太湖片(包括松江话)效摄一律只分两类,或一二等同韵,三四等同韵;或一二三等同韵,四等不同韵,例见表一。“毛”为一等;“猫”为二等;“照”和“娇”为三等;“条”为四等。

   表一

    毛    猫    照      娇      条

广州  mou2   mau1   t iu5    kiu1     thiu2

温州    m 2      mu 1     t i 5    t i 1     di 2

苏州    m 2      m 1      ts 5     t i 1     di 2

上海   m 2      m 1      ts 5     t i 1     di 6

松江  m 2      m 1      ts 5     t i 1     di 2

昆山  m 2      m 1      ts 5     t i 1     di 2

    第二,十二句七字诗是押韵的,前四句的韵脚是“征、声、橙”,皆收-ng尾;后八句的韵脚是“山、凡”,韵尾也应相同。“山”属山摄,中古音收-n尾,今松江话韵尾失落,读se1;“凡”属咸摄,中古音收-m尾,今松江话韵尾失落,读ve2。当时这两字的韵尾已合而为一,或都已失落才能相押。

  第三,第五句中的东蒙两字皆属东韵合口一等,在方言中未见有两读的,此书却分而立之。这正说明作者为了凑成每句七字,共八句五十六字的歌诀,有可能增添同韵的字,以满足字数的要求。

  第四,射字法本文并未指出这五十六字即是当时松江话的韵目,而只是说“叶韵莫逃五十六字”。这话可理解为松江话的韵母不会超出五十六个,但可以少于五十六个。如此理解,则“东蒙”并列、“豪爻宵萧”四分、“山摄和咸摄”分列,都是不足为奇的。

  

                      贰

  

  《白兔记》是明末清初“荆、刘、拜、杀”四大传奇之一。元代南戏《白兔记》未见有元代刻本。现存《白兔记》的版本有三种,一是明末汲古阁刊刻的毛晋编的《六十种曲》本;二是富春堂刊刻的本子;第三种是1967年在上海市嘉定县一个明代墓葬中出土的,书名《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由北京永顺堂刊刻。1973年上海市博物馆影印再版,书名《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十六种附白兔记传奇一种》。它是现存最早的传奇刻本,其刊印时代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成书年代应更早一些。与其他版本相比较,成化本不讲究辞藻,方言成分不少,章法未经疏理,错别字很多,刊刻也颇粗疏,只是当时的民间艺人演唱的底本。作者显然只是粗通文墨而已。 

  成化本《白兔记》的原创者是“永嘉书会才人”,其中有许多吴语成分,特别是北部吴语成分,它们是研究明代前期吴语的重要材料。  成化本《白兔记》有许多别字,它们的正字大都是常用字,例如将“家常淡饭”误写作“家长淡饭”;将“言语又波俏”误写作“言语又不悄”等等。这说明写别字者是文化程度不甚高的“书会才人”。写别字的客观原因自然是别字跟正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比较别字和正字的音韵地位,可以间接推断定别字者的方言语音系统的某些特点。全书的别字共有近四十个,其中与本题有关的别字如下:

    正        误

    田鸡       甜鸡

    干草       敢草

    敢教你前程显藉  管教你前程显藉

  从这些别字反映出来的当时吴语的语音特点中有两点是与本题有关的,即:

  第一,先韵和添韵(开口四等)音同或音近,所以“田”字误为“甜”字。在当代的苏州话和温州话里,这两个韵韵尾都已失落,读音相同。苏州音:田die2=田;温州音:田di2=甜。

  第二,谈韵、寒韵和桓韵(见系)音同或音近,所以“干”字误为“敢”字。“敢”字又误为“管”字。这三个韵在当代的苏州话和温州话里,韵尾都已失落。在温州话里声韵完全相同,都读y韵;在苏州话里主元音相同,都是 ,桓韵多一介音u。

  吴语的这两个特点在明代前期应该已经形成。添韵和谈韵属咸摄,中古收 m尾;先韵、寒韵和桓韵属山摄,中古收 n 尾。可见至迟在明成化年间,吴语里的-m韵尾和-n韵尾已合并或韵尾已失落。

  明汲古阁《六十种曲 白兔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58页)载:“把身上衣服展干了罢。”其中“展”是“拭、抹”的意思,本字当作“焦”。《集韵》 韵子了切:“ 焦,式也。”“展”是别字,其音韵地位是山摄开口 一等 韵知母,中古收-n尾。用“展”代“ 焦”,说明当时“展”的韵尾已失 落。

  

                     叁

  

  明王应电撰《同文备考》八卷,附《声韵会通》、《韵会粗释》二卷。此书卷末题曰: “嘉靖庚子(1540年)春三月朔吴人王应电述”《明史 儒林传》云:“王应电,字昭明,昆山人。”《同文备考》一书笔者未见,下述引文转引自赵荫棠《等韵源流》。

  《声韵会通》“论韵”载:“一声统摄四十五韵,如用月字声,则有‘刑恒茔横容红寅痕云魂言玄寒桓闲还淫O盐含咸O阳降杭黄兮OO于河湖耶O牙遐华谐孩怀回尤侯爻豪’凡四十韵,‘簪谈资之靴’于月声不可通,则空其目。”所谓“月字声”包括匣母和喻母。可以跟月字声相配的韵母共有四十个,其余五个跟月字声不相配。《声韵会通》只列韵目,未举例字。不过它所提供的信息远比《南村辍耕录》的八句七字诗歌诀要确切得多。鲁国尧先生据此认为-m、-n、-ng三个阳声韵 系列在明代昆山方言中“仍成鼎立之势”。

  蔽见以为《声韵会通》的四十五韵并不一定反映当时昆山话韵母分类的实际情况。作者并没有指出此书所论为昆山音,相反地紧接上述引文之后,他说:“前人不于一声中别韵,随土音相符,易至于伪。故或多或少,各不相同。”他批评前人随土音分韵,自己别韵当然不会根据昆山土韵。

  更重要的是,对照今昆山话(据笔者1984年实地调查记录),这四十五韵不仅仅是不能相谐,而且是相当混乱。表二列出《声韵会通》的四十五个韵目、今昆山话韵母读音以及与之对应的切韵韵目。

  

    表二

  

 声韵会通 刑  恒  茔  横  容  红  寅  痕  云  魂 

 今昆山音 ing   ng  iong  u    iong  ong   ing    ng  yng  u ng

 广韵      青  登    青    唐    锺    东    真    痕    文    魂

  

  声韵会通 言  玄  寒  桓  闲  还  淫  盐  含  咸

 今昆山音 iI    y         u    iI    uE    ing   iI         E

 广韵      元  先  寒  桓  山  删  侵  盐  覃  咸



  声韵会通 阳  降  杭  黄  兮  于  河  湖  耶  牙

 今昆山音 i           u    i     y      u    u   ia    a  

 广韵   阳  江  唐  唐  齐  虞  歌  模  麻  麻

          

 声韵会通 遐  华  谐  孩  怀  回  尤  侯  爻  豪

 今昆山音 io    o     iI    E     ua    ue    iI    e     i     

  广韵   麻  麻  皆  胲    皆    灰    尤    侯    肴    豪

  

  声韵会通  簪    谈  资  之  靴

 今昆山音    E               y 

  广韵   覃  谈  脂  之  戈

  

  《声韵会通》的所谓四十五韵在今昆山话里有下列几组韵实际上是同韵的:

刑=寅=淫;恒=痕;言=闲=盐=谐=尤;含=簪;咸=孩=谈;降=杭;河=湖;资=之。这四十五个字在今昆山话里只能代表三十二个韵母。虽然时有古今,语音是会演变的,但也不至乖互如此。明末《山歌》所见苏州音就与今苏州音相差不远。     

  

                      肆

  

  明末徐渭《南词叙录》(1599)载:“凡唱最忌乡音。吴人不辨清、亲、侵三韵;松江支、朱、知;金陵街、该;生、僧;杨州百、卜;常州卓、作;中、宗皆先正而后唱可也。”作者是浙江绍兴人。这一条记载非常明确地显示这三个阳声韵的韵尾在明末吴语里已经混化。不过作者未举例字,也未论及山摄和咸摄的读音。

  明清时代有不少研究南曲(主要是昆曲)的著作或为南曲创作写的韵书,如王骥德《曲律》、李渔《笠翁词韵》、毛先舒《南曲正韵》等。或以为此类作品能够有系统地反映当时吴语的实际语音,其实不然。当时南曲一般不用方音,方言(主要是苏州话)只是用于净丑(花面)念白、打浑。徐渭、王骥德、李渔等戏曲家甚至主张净丑也应用“官音”。如李渔《闲情偶记 词曲部下 宾白第四 少用方言》载:“近代填词家见花面登场,悉作姑苏口吻,遂以此为成律,每作净丑之白,即用方言,不知此等声音止能通于吴越,出境言之,人多不解。过此以往,则听者茫然。传奇,天下之书,岂仅为吴越而设?”因此此类作品除上述《南词叙录》之外,本文存而不论。至于当时有没有一种只见于南曲的共同语音?这是一个有必要另行深究的重要问题。

  

                   伍

  

  明末苏州文人冯梦龙(1574-1646)所辑《山歌》是一部民歌总集,共十卷,前九卷几乎全用苏州方言写成,也即所录民歌应该能够反映明代苏州一带方言口语的面貌。第十卷是用兰青官话写成的。前九卷共237首,其韵脚涉及鼻音韵尾合并的有七十七首。兹转录如下,在韵脚后面用括号注出所属广韵韵目(举平声以赅上去),并用系联法分析鼻音韵尾合并的情况。限于篇幅,以下仅全文转录并分析见于卷一的八首。

  卷一 学样

     对门隔壁个姐儿侪来搭结私情(清)

     那得教奴弗动心(侵)。

     四面桃花我看子多少个样,

     那教我靛池豁浴一身清(清)。

     案:清(*-ng)/侵(*-m)合用

  卷一 熬

     二十姐儿困弗着在踏床上登(登),

     一身白肉冷如冰(蒸)。

     便是牢里个罪人也只是个样苦,

     生炭上熏金熬坏子银(真)。

          案:登蒸(*-ng)/真(*-n)合用

  卷一 引

     郎见子姐儿再来搭引了引(真),

     好象铜勺无柄热难盛(清)。

     姐道我郎呀,磨子无心空自转,

     弗如做子灯煤头落水测声能(登)。

          案:清登(*-ng)/真(*-n)合用

  卷一 引 又

     爹娘教我乘凉坐子一黄昏(魂),

     只见情郎哥走来面前引一引(真)。

     姐儿慌忙假充萤火虫说道:“爷来里,爷来里。”

     咦怕情哥郎去子喝道:“风婆婆且在草里登(登)。”

          案:登(*-ng)/真魂(*-n)合用

  卷一 看星 又

     小阿奴奴推窗只做看个天上星(青),

     阿娘就说道约私情(清)。

     便是肚里个蛔虫也无介知得快,

     想阿娘也是过来人(真)。

          案:清青(*-ng)/真(*-n)合用

  卷一 捉奸 一云

     眉来眼去未着身(真),

     外头咦要捉奸情(清)。

     典当里无钱罗弗说我搭你有,

     月亮里提灯空挂明(庚)。

          案:清庚(*-ng)/真(*-n)合用

  卷一 捉奸 一云

     姐儿有子私情忒忒能(登),

     无茶有水奉乡邻(真)。

     巡盐个衙门单怕得渠管盐事,

     授记个梅香赔小心(侵)。

          案:登(*-ng)/真(*-n)/侵(-*m)合用

  卷一 捉奸 又

     古人说话弗中听(青),

     那了一个娇娘只许嫁一个人(真)。

     若得武则天娘娘改得大明律,

     世间罗敢浊奸情(清)。

          案:清青(*-ng)/真(*-n)合用

  本文附录摘录卷二至卷九的有关民歌的韵脚,并按*-ng/*-n/-*m三个韵尾相互合用的不同情况归类。

  

  由上述材料可知,《山歌》(第一卷至第九卷)*-ng/*-n/-*m三个韵尾合用的不合情况分三类,第一类:*-ng和*-n合用,共四十二首;第二类:*-ng和-*m韵尾合用,共十四首;第三类:*-n和-*m韵尾合用,共五首;第四类:

*-ng/*-n/-*m三个韵尾合用,共十六首。此外,山摄独用的有十六首。咸摄则没有独用的,只与山摄合用。中古带鼻韵尾的各摄在《山歌》中互相通押的情况见表三。“合”表示有合用的例,“独”表示有独用的例。

    表三

┌─┬──────────────────┐

│摄│ 咸 深 山 臻 曾 梗 江 宕 通│

├─┼──────────────────┤

│咸│     合               │

│  │                                   │

│深│       合 合 合      │

│  │                                   │

│山│ 合   独                       │

│  │                                   │

│臻│   合     合 合          │

│  │                                 │

│曾│   合                           │

│  │                                 │

│梗│   合                          │

│  │                                  │

│江│               合   │

│  │                                   │

│宕│             合      │

│  │                                   │

│通│                 独│

└─┴──────────────────┘

    通过系联法对上述各摄通押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中古九个带鼻尾的韵摄在《山歌》中可分为四个韵部,即:咸山;深臻曾梗;江宕;通。

  由于深摄中古收m尾,臻摄收n尾,曾摄和梗摄收ng尾,而这四摄在《山歌》中同用,这说明*-ng、*-n、-*m三个韵尾在苏州话里至迟在明末已经合而为一。   

  咸山两摄在《山歌》里可以通押。对于通押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两摄与今苏州话一样,韵尾都已失落,而元音相同或相近。这种解释的困难之处是:从今苏州话来看,山摄的主元音有E和 两大类,这两类的读音相差很远,而其中只有E类与咸摄的主元音相同或相近。但是这两类字在《山歌》里通押高达二十六次。例如卷八《老鼠》(节录,斜线前是广韵韵目,斜线后是今苏州音):

  

    阿娘道:老老呀,没介啥个报应,

    明朝早些起来求介一条灵签(盐/tshiI1)。

    我里臭贼听得子一发胆大,

    连忙对子我被里一钻(桓/ts 1),

    就搭小阿奴奴不三不四,不四不三(谈/sE1)。

    一张嘴好似石块,

    一双脚好似冰团(桓d 2)。

  

用今苏州音来念这几个字并不押韵。对山咸通押的另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山咸两摄在明末的苏州话里鼻韵尾并未失落,不过山摄的-n尾和咸摄的-ng已经合而为一。其情况与金尼阁在《西儒耳目资》所描写的十七世纪初叶的北方话一样,即这两摄字当时带一个相同的鼻韵尾,-m尾并于-n尾。

  入声字在《山歌》里不入韵,所以难以直接了解塞音韵尾的分合情况。不过因为三个塞音韵尾-p、-t、-k本来是与三个鼻音韵尾-m、-n、-ng相配的,既 然鼻音韵尾已经混而为一,那么似乎可以间接推断三个塞音韵尾的界限也相应泯灭。

  

                     陆

  

  有多种清代吴语区地方志提到“真侵同吻”、“真庚同吻”这两个有关韵尾的语音特点,不过并没有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嘉庆《上海县志》(1814年)载:“东冬罔辨,江阳不分,真侵同吻,亦不独我邑然矣。”嘉庆《松江府志》(1817年)载:“东冬罔辨,江阳不分,真庚同吻,亦不独我郡然矣。”从上述记载来看,这两个语音特点并不限于一地,应该是北部吴语的普遍现象。真韵中古收-t尾;侵韵中古收-m尾;庚韵中古收-ng尾。

  康熙《嘉定县志》(1671年)载:“尺赤拆呼为察音。”“尺”和“赤”属昔韵,“拆”属陌韵,中古皆收-k尾;“察”属黠韵,中古收-t尾。

    从清代的地方志来看,当时北部吴语里的三个阳声韵尾已经合流;三个阳声韵尾也已经合流。

  

                     柒

  

  清代学者李汝珍所撰等韵学著作《李氏音鉴》刊于嘉庆十年(1805年)。作者在“凡例”中指出:“以韵而论,北于陈程,银盈,勤檠,神绳,林灵,贫平,金京,民鸣,亲青,宾兵,奔崩,根庚,真蒸,新星之类,分之甚细,南或合而为一。盖北以真文元侵四韵音近,以庚青蒸三韵音近,二者迥乎不侔;而南以七韵音皆相类。”李汝珍的这些例字说明三个中古的阳声韵尾在一般南音里已经混同。这些例字在切韵音系所属的韵类如下:

  中古收*-n尾的如下:

   字   陈 银 勤 神 贫 民  亲 宾 奔 根 真 新

   韵  真 真 殷 真 真 真 真 真 魂 痕 真 真

  中古收*-m尾的如下:

   字  林  金

   韵  侵  侵

  中古收*-ng尾如下:

   字  程 盈 檠 绳 灵 平 京 鸣 青 兵 崩 庚 蒸 星

   韵  清 清 庚 蒸 青 庚 庚 庚 青 庚 登 庚 蒸 青

在十九世纪初年的北方话里,-m尾已并入-n尾,所以李汝珍说:“北以真文元侵四韵相近”。不过这些例字中没有元韵字。元韵字在今吴语里韵尾脱落或读鼻化元音,与其他六韵的今音并不相类。所以“南以七类音皆相类”,在当时的吴语里还是可疑的。换言之,只是“真文侵庚青蒸”六韵相类是可信的。中古音“真文”韵收-n尾,“侵”韵收-m尾,“庚青蒸”收ng尾,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的江南音里,三个阳声韵尾应已合流。

  因为此书列韵目是举平声以赅上去,所以与上述六类阳声韵相配的入声韵,其韵尾也应该是相类的,即与阳声韵韵尾一样,合而为一。

  

                    捌

  

  西洋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所著 A Grammar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Shanghai Dialect(《上海话口语语法》,Presbyterian Misson Press,1853年初版,1868年第二版,共225页)是第一部汉语方言语法学著作。此书第一章第四节末尾论及当时上海话的塞音韵尾,此段文字不长,但对吴语的历史研究很重要。先译述如下:

  

    从韵母表中看到的一个最奇妙的事实,即是带k(在阳调的字前变为g)韵尾的促声韵,它们的元音相类似。这个特点在上海西南方向稍远一点地方就消失了,在宁波话里也没有 人提到过。

  兹将官话里的促声字(元音)的主要形式,按几种通用的正字法列表如下:

  ┌─────────┬─┬─┬──┬────┬──┬─┬─┬─┐

  │Morrison和Medhurst│a │e │ee  │eih  ih │ue  │iu│uh│o │

  │Premare           │a │e │ie  │I       │ue  │e │uh│o │

  │williams          │ah│eh│ieh │ih      │ueh │eh│uh│oh│

  │本书              │ah│eh│ieh │ih      │iuh │uh│uh│oh│

  └─────────┴─┴─┴──┴────┴──┴─┴─┴─┘

大多数以k收尾的促声字的元音是表中最后三个元音:u u o。别的促声字,例如包含ih的字,如果以k收尾,常常插入一个短的u。例如“力”字听起来是lik或liuk。情况相同的是:包含uh或oh的字,如果不以k收尾,那么uh或oh就变为eh。所以“末”moh就变为meh。许多符合这一规律的字,韵尾皆如此变化,当避开k的时侯就用ah和e配置;如果恢复以k结尾韵母则相应地变为u u o。然而应该看到官话的a在促声调里变为a,长的a只用作u的白读形式。例如“百”,白读为pak;文读为puk。因此在上海话里在促声调中a u o o 配k尾,a e o 不配辅音韵尾,i 则是普通的(即可配可不配─译注)。

  相对于福建话和南方其他方言而言,这条规律还是比较简单的。在那些方言里,据韵书记载,有p t k 三个韵尾,也能找出它们跟元音的关系。在福建话里三个韵尾除了都可以跟a相配外,各自只能跟某些元音相配。

    促声调里的k t p跟(阳声调的)韵尾ngn m相配,这一条南方方言原有的规则不适用于上海以北的方言。就韵尾系统而言,确实有这种限制,但是也不是很严格的。有些以t收尾的字既列在以ng结尾的字之后,又列在以n结尾的字之后。另有些以k收尾的字列在以元音收尾的字之后。不过符合的字比例外字要多得多,所以这条规则还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在上海话里只有韵尾k仍在使用,那么这条见于韵书的古老的语音规则在现代使用的中心地带一定是更远的南方。实际上使用范围包括从上海到广州的沿海省份以及江西和湖南。兹从韵类的角度来分析见于该书的k尾和h尾字。

  

  从上述译文中可以看出:第一,艾约瑟对切韵音系的韵尾系统及其与当时方言的关系有相当的了解。第二,当时的上海话里仍有k韵尾。作者对它的描写和分析是十分仔细的。作者记录的入声字从韵尾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h收尾的,如“法”fah  “瞎”hah “月”nioh  “热”nyih;另一类则是以k收尾的。k韵尾的存在应该是可信的。第三,当时上海话的k韵尾与元音的关系密切,它只跟某些元音相配。

  艾约瑟未将它跟韵类的关系作分析。

  见于此书韵母表及其他部分以k收尾的字及读音和所属韵摄见表四:

  

   表四

┌───────────────────────────────┐

│字 百  若  略  逆  郭  削  划  乐  射    熟  │

│音 pak   zak   liak  niuk  kwok siak  vuak  lok   zok   zok │

│韵  陌  药  药  陌  铎  药  麦  铎  唛  屋  │

│摄 梗  宕  宕  梗  宕  宕  梗  宕  假    通  │

├───────────────────────────────┤

│字 刻  作     霍  脚  额   革    毒    筑     虐    │

│音 k'uk  tsok  hok  kiak  ngak  kak   dok   tsok   ngok  │

│韵 德  铎     铎    铎  陌   麦     沃    屋     药    │

│摄 曾  宕   宕  宕  梗     梗     通    通     宕    │

├───────────────────────────────┤

│字 格    狱    屋    直                                      │

│音 kak   niok  ok    dzuk                                    │

│韵 陌    烛    屋    职                                      │

│摄 梗    通    通    曾                                      │

└───────────────────────────────┘

  “木”字在韵母表里有两读:mok和moh;“石”字在韵母表里记为zak,但是在第20页“宝石”一词中记为zah。此类韵尾有k和h两读的字及其读音和所属韵摄见表五。

  

   表五

┌──────────────────────────────────┐

│字 角    落    国        目    木    吃     读    薄    各    脚  │

│音 kok  lok   kok     mok  mok   k'iuk  dok   bok   kok   kiak│

│    koh    loh   koh/kwoh  moh   moh   k'iuh  doh   boh   koh   kiah│

│韵  觉     铎    德        屋    屋    锡     屋    铎    铎    铎  │

│摄  江     宕    曾        通    通    梗     通    宕    宕    宕  │

├──────────────────────────────────┤

│字  缩     约    独    学     石                                    │

│音  sok    yak   dok   hok    zak                                   │

│    soh    yah   dok   hoh    zah                                   │

│韵  铎     药    屋    觉   昔                                    │

│摄  宕     宕    通    江     梗                                    │

└──────────────────────────────────┘

  见于全书的以k收尾的入声字一共有三十八个,包括十五个收k和收h两可的入声字。其中“射”是个例外字,“射”字在《广韵》里属假摄唛韵,在今吴语里也有入声一读。其余三十六个字在切韵音系里分别属江摄、宕摄、曾摄、通摄、梗摄。属这几个摄的入声字在中古汉语里都是收k尾的。艾约瑟所记的韵尾h的实际音值应该就是喉塞音 ,也即今吴语入声韵尾的读音。从“词汇扩散理论”来考察,这十五个韵尾两可的字,可以认为是正处于变化之中的字,而另十六个字则是已经完成变化的字,收h尾的字则是未变化的字。收h尾的字元音是i、iI、 、e、 、 ;收k尾的元音是 和 。 和 是后低元音。后低元音发音时口腔和喉部展开较大,发音结束后接上一个舌根塞音较方便。从音理上来看,艾约瑟的记录是可信的。    从艾约瑟的记录来看在当时的上海话里塞音韵尾k和 并存。在现代的某些汉语方言里也可以发现这两个塞音韵尾并存的现象。例如现代海南文昌方言有四种塞音韵尾:“纳、力、六、腊”分别收-p/-t/-k/- ;现代的福州话塞音韵尾大多数人只有一种- ,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年人和中年人是- 和-k并存的,大致是  、   和  韵读- 尾,其他韵母读-k尾。不过-k尾韵正在逐渐减少。所以从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看,艾约瑟的记录也是可信的。

    同时代的其他传教士有关上海话的著作也分塞音韵尾为k和h两类,就我所见有以下数种:

1862年

  J.MacGowan, A Collection of Phrase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Shang-

    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3p,1862.

1895年

    上海土白《马太福音》(罗马字本)

1899年

  M.T. Yates, D.D.,《中西译语妙法》 First Lessons in Chinese, Shang-

    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on Press, 1899. 151p,22cm.rev.ed.1904.

1906

  Gilbert McIntosh,Useful phrases in the Shanghaidialect,with index,    vocabulary and other helps,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09p,1906. 2nd ed. 113p,19cm.1908.5th ed.121p,1922.7th ed.1927.

1907年

  Hawks Pott, D.D., Lesson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Shanghai Presby-

  terian Mission Press, pp99,1907;151p,rev. ed.,1913;174p,rev.ed.,Mei    Hua Press,Shanghai,1939.(French Translation,Imprimerie de la Misson    Catholique,Shanghai,1922;1939).

1910年

  D.H.Davis, D.D., Shanghai Dialect Exercises, in romanized and charac  ter,with key to pronunciation and English index,278p.,上海徐家汇土山

    湾印书馆1910印。共278页。

1923年

  R.A. Parker, Lesson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Shanghai: Shanghai Mu-

    nicipal Council,Kwang Hsueh Publishing House(广学书局)1923。

  

                   结语

  

  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的分合情况在上述七种文献中的反映见表六。表中文献是以年代先后排列的。

  

   表六

┌────┬───┬─────┬────┬──┬──┬────┬───┐

│古文献及│辍耕录│ 白兔记 │声韵会通│山歌│清志│李氏音鉴│传教士│

│年代  │ 1366 │1465-1487 │  1540  │1600│1671│ 1810  │ 1853 │

├────┼───┼─────┼────┼──┼──┼────┼───┤

│鼻音韵尾│ 分?│  合  │ 分? │合 │ 合│  合  │  合  │

│        │      │          │        │    │    │        │      │

│塞音韵尾│ 分?│ 未见   │ 分? │合 │ 合│  合 │ 分 │

└────┴───┴─────┴────┴──┴──┴────┴───┘

  《南村辍耕录》“射字法”一条的括定叶韵五十六字并不能准确反映元末松江话的韵尾系统;从《白兔记》的别字可以间接获知至迟在明成化年间吴语阳声韵的三个韵尾已经合流。不过《白兔记》里可用的材料还是零星的,不充足的;《声韵会通》的四十五韵并不能反映明嘉庆年间昆山话或一般北部吴语的韵母系统;《山歌》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成系统的材料,说明至迟在明末吴语阳声韵的三个韵尾已经合流;据清代的地方志和《李氏音鉴》的材料,在清代的吴语里阳声韵的三个韵尾已经合流,促声韵的三个韵尾也已经合流,这是非常明确的;艾约瑟在《上海口语语法》一书提到-k韵尾仍见于当时的上海话,-k韵尾仍残留在十九世纪的上海话,这是可信的。

  

  

              参考文献

  

  胡明扬《三百五十年前苏州一带吴语一斑──〈山歌〉和〈挂枝儿〉所见的吴        语》,载《语文研究》1981年2辑。

    鲁国尧《〈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语》,载《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        社,1994年。

    周同春《十九世纪的上海语音》,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        8年。

  游汝杰《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里的吴语成分》,文稿,未刊。

    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方言学著作所见上海话的塞音韵尾》,文稿,未刊。

    许宝华、游汝杰《方志所见上海方言初探》,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        社,1988年。

  

                本文引用文献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十六种附白兔记传奇一种》,1973年上海博物馆影印。

  冯梦龙编《山歌》,中华书局,1962年。

  石汝杰、陈榴竞《山歌索引》,日本好文出版,1988年。 

  Joseph Edkins,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Shanghai       Dialect,Sanghai Presbyterian Misson Press,2nd Edition , 1868.

    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附录

  

  第一类:*-ng(梗摄、曾摄)和*-n(臻摄)合用

  卷二 穿青

     青(青) 青(青) 浑(魂)

  卷二 撇青

     门(魂) 听(青) 青(青)

  卷二 诉

     情(清) 情(清) 银(真)

  卷三 拆账

     门(魂) 经(青)

  卷三 旧人 又

     听(青) 人(真) 晴(清)

  卷四 比

     青(青) 明(庚) 亲(真)

  卷四 会

     针 人(真) 青(青)

  卷四 会 一云 

     青(青) 银(真) 精(清)

  卷四 多 又

     人(真) 人(真) 丁(青)

  卷五 宅童

     亲(真) 经(青)

  卷五 八十婆婆

     人(真) 邻(真) 精(清)

  卷五 私情报

     门(魂) 情(清) 心(侵)

  卷五 唱山歌

     铃(青) 层(登) 人(真)

  卷六  砚

     人(真) 身(真) 停(青)

  卷六 笔

     能(登) 情(清) 紧(真) 身(真)

  卷六 双陆

     能(登) 奔(魂) 赢(清) 身(真)

  卷六 骰子

     能(登) 轻(清) 人(真)

  卷六 骰子

     能(登) 轻(清) 贫(真)

  卷六 毽踢

     能(登) 情(清) 身(真)

  卷六 鹞子

     能(登) 情(清) 身(真)  

  卷六 海青

     青(青) 身(真) 村(魂)

  卷六 厘等

     能(登) 星(青) 紧(真) 门(魂)

  卷六 消息子

     能(登) 轻(清) 人(真)

  卷六 茶注

     能(登) 人(真) 浑(魂)

  卷六 酒锺

     能(登) 青(青) 斟(侵)

  卷六 攒盒

     能(登) 身(真) 停(青)

  卷六 爆仗

     能(登) 名(清) 邻(真)

  卷六 茶 

     能(登) 成(清) 新(真)

  卷六 梅子

     能(登) 青(青) 仁(真)

  卷六 面筋

     筋(殷) 蒸(蒸) 成(清)

  卷七 绰板

     能(登) 身(真) 听(青) 清(清)

  卷七 锯子

     能(登) 勤(殷) 绳(蒸) 程(清)

  卷八 木梳

     能(登) 情(清) 尘(针) 筋(殷) 唇(谆) 勤(殷) 

     身(真)

  卷七 钉鬼门

     曾(登) 听(青) 伦(谆) 信(真) 门(魂) 人(真)

  卷七 老阿姐

     人(真) 人(真) 身(真) 明(庚)

  卷九 门神

     神(真) 情(清) 经(青) 神(真) 庭(青) 门(魂) 

     声(清) 影(庚) 承(蒸) 尽(真) 尘(真) 景(庚) 

     人(真) 人(真) 心(真) 声(清) 真(真) 情(清) 

     情(清) 听(青) 听(青) 忍(真) 人(真) 新(真) 

     人(真) 新(真)

  第二类:*-ng和-*m韵尾(深摄)合用

  卷二 专心                 

     针(侵) 情(清) 心(侵)

  卷四 多

     明(庚) 清(清) 心(侵)

  卷六 帐

     能(登) 心(侵) 声(清) 

  卷六 睡鞋

     能(登) 心(侵) 明(庚)

  卷六 蜡烛

     能(登) 心(侵) 明(庚)

  卷六 流星

     星(青) 轻(清) 寻(侵)

  卷六 伞

     能(登) 晴(清) 淋(侵)  

  卷六 葵花 

     能(登) 诚(清) 心(侵)

  卷六 蟋蟀

     睛(清) 青(青) 心(侵)

  卷六 拔弗倒   

     能(登) 星(青) 挣(耕) 淋(侵)

  卷七 田鸡

     声(清) 明(清) 声(清) 淋(侵)

  卷七 后庭心

     伶(青) 心(侵) 名(清) 能(登)

  卷七 操琴

     绫(蒸) 琴(侵) 听(青) 情(清) 声(清)

  第三类:*-n韵尾(山摄)和-*m韵尾(咸摄)合用

  卷二 姐儿生得 又

     鲜(仙) 钳(盐) 绵(仙)

  卷五 丑妇

     天(先) 前(先) 盐(盐)

  卷六 风

     前(先) 嫌(添) 缠(仙)

  卷八 老鼠

     般(桓) 看(翰) 钻(桓) 便(线) 观(桓) 团(桓) 

     关(删) 盘(桓) 前(先) 谈(谈) 钱(仙) 签(盐)

     三(谈) 按(寒) 欢(桓) 短(寒) 肝(寒) 栏(寒)

     惯(谏)

  卷九 陈妈妈

     缘(仙) 年(先) 仙(仙) 边(仙) 衫(衔) 绵(仙)

     班(删) 乾(寒) 膻(仙) 淹(盐) 牵(先) 千(先) 

     旋(仙) 闲(山) 眠(先) 宣(仙) 羡(线) 眠(先) 

     担(阚) 兰(寒) 边(先) 团(桓)

  第四类:*-ng(梗摄、曾摄)/*-n(臻摄)/-*m(深摄)三个韵尾合用

  卷七 后庭心 又

     伶(青) 心(侵) 声(清) 银(真)

  卷二 有心

     心(侵) 身(真) 盛(清) 深(侵) 门(魂)

  卷三 冷

     珍(真) 冰(蒸) 金(侵) 珍(真) 冰(蒸) 人(真)

  卷三 一云

     心(侵) 浑(魂) 晴(清)

  卷六 吊桶

     能(登) 寻(侵) 身(真)

  卷六 吊桶 一云

     能(登) 寻(侵) 身(真)

  卷六 棕子

     能(登) 心(侵) 人(真)

  卷六 馒头 又

     能(登) 心(侵) 真(真)

  卷六 茄子

     能(登) 裙(文) 寻(侵)

  卷八 竹夫人

     人(真) 心(侵) 身(真) 宾(真) 亲(真) 清(清)

     音(侵) 林(侵) 诚(清) 门(魂) 成(清) 棍(魂)

     勤(殷) 兴(蒸) 睛(清) 尘(真) 

  卷八 灯笼

     灯(登) 名(清) 君(文) 身(真) 仃(青) 奔(魂) 

     阴(侵) 门(魂) 兵(庚) 心(侵) 新(真) 精(清)

     声(清) 净(清) 尘(真) 绳(蒸) 经(青) 听(青)

     定(青) 信(真) 跟(痕) 影(庚) 情(清) 明(庚)

     星(青)

  卷九 鞋子

     能(登) 精(清) 情(清) 引(真) 门(魂) 音(侵) 

     新(真) 豚(魂) 称(蒸) 奔(魂) 平(庚) 魂(魂)

     睛(清) 声(清) 身(真) 承(蒸) 春(谆) 景(庚)

     跟(痕) 成(清) 云(文) 衬(魂) 整(耕) 诚(清)

     正(清) 净(清) 人(真) 经(青) 形(青) 听(青)

     纯(谆) 心(侵) 存(魂) 紧(真) 绳(蒸) 命(庚)

     魂(魂)

  卷九 镬子

     能(登) 心(侵) 人(真) 昏(魂) 身(真) 清(清) 

     星(青) 听(青) 魂(魂) 声(清) 淋(侵) 精(清)

     升(蒸) 唇(谆) 存(魂) 宁(青) 盆(魂) 饼(清) 

     分(文) 门(魂) 行(庚) 近(殷) 村(魂) 名(清)

     甚(侵) 伦(谆) 生(庚)

  卷九 破棕帽歌

     听(青) 明(庚) 青(青) 巾(真) 身(真) 墩(魂) 

     棱(蒸) 婷(青) 精(清) 人(真) 明(庚) 尊(魂)

     筋(殷) 声(清) 村(魂) 莺(耕) 惊(庚) 淋(侵)

     新(真) 宾(真) 经(青) 情(清) 心(侵) 门(魂)

     等(登) 寻(侵) 成(清) 奔(魂) 真(真) 承(蒸)

     跟(痕) 文(文) 肯(登) 亲(真) 静(青) 神(真)

     沉(侵) 饨(魂) 姓(清) 邻(真) 狲(魂) 本(魂)

     金(侵) 庭(青) 正(清) 清(清) 锭(青) 进(真)

     灵(青) 星(青) 

  卷九 鱼船妇骂打生人

     人(真) 淫(侵) 赢(清) 邻(真) 混(魂) 斤(殷)

     平(庚) 精(清) 睛(清) 星(青) 成(清) 豚(魂)

     能(登) 筋(殷) 鹰(蒸) 零(青) 能(登) 形(青)

     奔(魂) 村(魂) 成(清) 真(真) 情(清) 青(青)

     听(青) 经(青) 春(谆) 

  

附注:本文原刊《桥本万太郎纪念论文集》,日本内山书店,1998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6 09:46 , Processed in 0.0634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