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5|回复: 4

从“救救上海话”谈退化与进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2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东方网上发帖呼吁:《救救上海话!!!》,因为他“突然之间发现自己不会说上海话了,与人交流时有的词用方言根本无法表达,竟只能用普通话来说”。为了不让上海话在50年内消失掉,他说“有识之士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日渐消失的上海话”。怎么行动呢?“报纸应至少有一种用沪文来写;广播和电视至少要辟出一个沪语频道;电影和电视剧则不妨在普通话版之外再搞个沪语版……另外发展发展沪语歌也有必要……沪剧也要加以扶持;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要跟上,多举行一些沪语演讲比赛等。”东方网是上海的网,发帖的这位也无疑是上海人,而且,他还知道“上海话是吴语的一支,历史并不长,可她有自己的特色,普通话有四声,可上海话有六声,这也是吴语的普遍特点。这一特点使之比普通话在语调和语气方面更能表达说话者的神态和心情”。进而,颇为怀旧地说:“偶然间听了几十年前的上海滑稽戏和其他一些戏曲的录音,不禁惊诧于老上海话语调的优美和用词的生动,与之相比今天的上海话已大大退化。”

  

   其实,一种方言是否优越,方言区以外的人说了更能作准。

  

   我也是吴方言区的人,有一位当过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同乡,写过专文研究家乡方言,说它的语调远不止四声、六声……我是不是也该在哪个网站上发发《救救××话!!!》的帖子?阿拉家乡是不是也该出一份方言的报纸,也该弄一个方言的电视、电台频道,也该出一些电影、电视的方言版,也该搞一些方言的演讲?……我只知道我所在的市,9个县市区,就有四五种差异甚大的方言,虽然都属“吴语”,但真的是“隔条坳,不同道;隔条江,不同腔”,有些异地交流干部,常吃语言不通的亏。所以,听到孩子们私下里聊天都说普通话,备感的是欣慰,从不曾有过救救方言的念头,虽然我也知道“丢了家乡口,不如守家狗”的旧谚。

  

   再说,我若发个《救救××话!!!》的呼吁,肯定不会像《救救上海话!!!》那样,能得到那么多共鸣。中国有几个上海?听说,在上海用普通话问路曾被视为一件“老土”的事,因为说普通话就证明不是上海人。我住的这个吴方言区也富起来了,于是来了许多说普通话的外地人,现在,有些当地人,即使说普通话,也不想说得太标准,觉得太标准了掉价,因为有可能被瞧做外地人。所以,广东富了,人们争唱粤语歌,书店还卖过学粤语的磁带;河南人感觉受歧视,连说河南话也担心被人瞧不起——战国、魏晋到唐,主要的政治、经济舞台在中原,“吴语”被人瞧不起;上海、广东后来居上,沪语、粤语便成为时尚;要是西部大开发得领风骚,秦腔兴许也会走红?

  

   方言是文化,但首先是交际工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出了个新闻,叫《口音的“烦恼”》,说一位女代表,接受采访,折腾了3个小时才算完,因为口音太重,“税”“费”“会”听起来就是一个字。相声、小品常拿方言逗乐:四川人说“鞋子掉到河里”,外地人听来就是“孩子掉到河里”;宁波人说“用好政策,抓好机遇”,外地人听来就像“用好警察,抓住妓女”。其实,《救救上海话!!!》的出现,恰恰说明上海“推普”成效显著和社会的进步。前不久,看到新华社一则来自上海的新闻,叫《上海:普通话打开沪语“围城”》,说一家著名网站曾于去年在上海打出巨幅沪语广告牌,结果引起上海各界不满,最终被有关部门勒令拆除。把“洗头”说成“汰头”,把“月份”说成“豪头”,这样的上海话,真的不救也罢。如果把方言都救起来的话,阿拉这个社会最大的就业人群将是翻译了。方言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一些研究乃至于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是应当的,但是,戏演过了就不好了。
发表于 2004-2-6 13: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过头,现在是推普过了头!
发表于 2004-2-24 0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推普」的目的是「人人都會說普通話」。
但是現在似乎有些變成了「人人只許說普通話」。
這種概念的偷換會導致一種文化的霸權。

或許有人會覺得全中國只剩下普通話一種方言會給交流帶來極大便利。
那麼在國際化潮流的今天,我們是不是應該也推廣一下「世界的普通話」英語呢?
事實上,看看今天在海外出生的華人移民後代,情形也是令人擔憂的。
許多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後代都是滿口英語,中文字都不識一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想這個也可以用到保護國內的方言文化上吧。
中國本來就是個多樣化的國家,推廣共同語言不應該以犧牲地方方言文化為代價。
发表于 2004-3-19 22: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shifty:其实语言一样优胜劣汰,就像我们在保护大熊猫一样,如果自然环境没有了,那我们保护下来的大熊猫也已经不是以前的大熊猫了.
发表于 2004-5-19 13: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方言)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有强弱之别。
以方言文化为代表的汉民族文化多元化是汉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源泉之一。
一旦方言退出历史舞台,那么普通话就将成为无源之水一般的文化躯壳,将再没有什么内涵和前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21:46 , Processed in 0.1282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