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6|回复: 0

认识诗词中的声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6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夏紹堯   

很高興在每期《源遠》,及北美校友會會刊《交流》上,都能看到幾篇
校友的詩詞佳作,有傳統詩、有新詩,傳統詩中又有古體、律詩及絕句
,美不勝收。現在海外中文報刊上常能看到一種詩體,形式像五、七言
律詩或絕句,但無律絕詩的格律與聲韻。筆者曾任紐約一家知名詩社的
名譽社長,社員廣及全球,早年社刊祗收真正傳統詩詞,後來也不得不
另闢一欄刊不合格律的詩。我也另外擔任過一家南加州教會詩社的顧問
,更妙的是他們為逃避律詩與絕句在格律與聲韻上的限制,統稱類似律
絕詩的詩為古體。殊不知我國最早的詩經就是有聲韻的,其他各體詩及
詞、曲都是有聲韻的,祗有聲韻寬嚴限制的不同而已。即使是英文詩或
現在的新詩也多半是有聲韻的,所以我們查中英文字典時,在詩字條下
都有「詩為有韻之文」的一項解釋在內。另外,詩是一種唯美文學,沒
有聲韻就會失去它的美感。特別是我國詩與歌同源,從詩經開始就用來
歌唱,與音樂密不可分;雖然現在作詩已不用於歌唱,但還須朗誦,如
失去聲韻之美,也是一大缺陷;所以我讚成放寬詩詞聲韻的限制,但不
宜完全脫離聲韻。

如果我們用沒有聲韻的字句堆砌為詩,豈不是成了五、七言散文?漢代
的賦已有聲韻,六朝的駢體文不但有聲韻,而且多為對偶句;二者在我
國文學史中都列為文體的一種,而不列在詩內,何況沒有聲韻的詩?因
此現在沒有聲韻的新詩是否應該像賦或駢體文一樣脫離詩,在文學體裁
中另立一名稱,也是值得大家研究的問題。

筆者業餘及退休以後的時間多半用在傳統詩詞的研讀及寫作上,經年累
月,已累積了一些心得與經驗,且已有五種著作,包括個人的詩詞集及
探討傳統詩詞的散文集。我想寫幾篇有關詩詞基本概念的短文和熱愛詩
詞的校友們分享。本篇是其中的第一篇,談傳統詩詞中的聲韻。聲韻在
詩詞中的重要性已略述如前文,現在先說什麼是「聲」吧。詩詞中的「
聲」,是指四聲而言,即我們熟知的平、上、去、入。因為平聲又分陰
平與陽平,所以又稱五聲。四聲應用於詩詞,祗分我們常說的平仄,即
平聲包括陰平與陽平二聲,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齊梁以前,我
國舊體詩中並無平仄四聲區分的限制,自齊周顒著《四聲切韻》及梁沈
約創《四聲譜》後,四聲開始運用於詩,形成當時的一種詩體,稱為永
明體。影響所及,又形成了唐初的五、七言律詩,從此詩中的聲韻有了
嚴格的限制,作詩多了一層枷鎖。但詩人樂此不疲,竟形成一種流傳最
廣及最久的詩體,也是我國一種獨有的詩體。當時稱這種詩體為近體或
今體,後來又將四句式的五、七言絕句也納入近體內,統稱為格律詩。
稱格律詩為近體是前人針對唐以前各種古體詩而言的名稱,實際上律、
絕詩已各有千餘年歷史,本身也成為古體,我認為不必再稱近體,直接
稱律詩絕句即可,以免與現在的新詩相混。

字的發音,以前採用反切法,即用一個聲母相同的字和一個韻母相同的
字連接起來發音。例如「公」字的反切發音是「古紅切」,古與公同聲
,紅與公同韻(同在上平聲的「一東」韻內)。民初有了注音字母以後
,很多新字典都採用注音字母拼音法來發音。現在大陸已採用羅馬拼音
,海外也有些中文學校採用羅馬拼音,台灣也正擬議改採羅馬拼音中。
就辨別平仄而言,懂注音字母拼音法頗有幫助,羅馬拼音則無此功能。
因為注音字母拼音法的第一聲字就是陰平,第二聲字就是陽平,第三聲
字就是上聲,第四聲字就是去聲;缺點是國音沒有入聲字,入聲字已分
配在平、上、去三聲中,遇到分配在平聲內的入聲字就無法辨別了,必
須要查完備的辭書才能解決。

現在一般字典祗有注音字母拼音,祗能讓你知道平、上、去三聲及分配
在上、去二聲內的入聲字,但不能分辨在平聲內的入聲字。我手頭的字
典及辭書頗多,祗有中華書局的《辭海》最完備,每字既有注音字母拼
音,又有反切發音,還有韻別。例如在「拍」字下的注音有「拍,普赫
切、音魄,陌韻」。雖注音字母拼音為一聲的平聲字,但韻別告訴我們
是陌韻。因韻書的目錄上有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個部分,共一百
零六個韻部,而陌韻在入聲部內,故再查詩韻目錄就知道「拍」字是入
聲了。這雖繁瑣,又須備有辭海及詩韻,但仍可為完全不懂平仄的人解
決問題。列在平聲內的入聲字不會太多,盡量避免使用,也是減少錯誤
的辦法之一。一般而言,作律絕詩的平仄限制稍寬,填詞的平仄限制較
嚴,以完全按照詞譜用字為妥。

以前辨別四聲靠背熟《四聲表》(附文末)。例如四聲表中的第一句「
東、董、凍、篤」,東字是上平聲「一東」內的字,董字是上聲「一董
」內的字,凍字是去聲「一送」內的字,篤字是入聲「二沃」內的字;
用四個聲母相同而韻母不同的字來表達平、上、去、入、四聲的發音。
其餘各句依此類推。筆者念中學時讀過此表,後來學作詩填詞時再反復
查念熟了,以後就無須再查,也不須再查任何參考書,字一到手,就知
道是平是仄,並不困難,也許就是所謂熟能生巧吧!現在不能辨別平仄
的人,無妨常查此表試試看,也許還是管用。

其次要說的是,什麼是韻?前人說「聲相和曰韻」,是說詩詞的句末用
韻母相同的字使其相互和諧呼應而美聽的意思。前文已說過它的重要性
,這在詩詞裡叫押韻,或協韻。我國詩中的韻由語音演變而來,不但時
間上有古今之分,空間上也有南北之別。音韻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周至漢的古音,二是六朝至唐宋的今音,三是元、明、清至現代
的國音。古音時期的詩經、楚辭、以至兩漢樂府及五七言古詩的韻,都
以北方語音為依據。那時韻的分類不多、限制不嚴,也無正式韻書出現
,祗有後人研究古音韻的著作存在,未見於應用。研究古音韻成就最大
的是清代的顧炎武,著作很多。

今音(當時針對古音而言的名稱)時代因南北語音混合,音韻日益複雜
,韻目增多,用韻漸趨嚴格,也開始出現韻書。先後有魏代李登所撰《
聲類》、晉代呂靜所撰《韻集》、隋代陸法言所撰《切韻》、及唐代孫
愐所撰《唐韻》,但這些韻書都失傳。現在所存最早的韻書是宋代陳彭
年等所撰的《廣韻》。廣韻分二百零六個韻部,收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
字。廣韻經多次修訂,至宋理宗惇佑十二年(一二五二年),江北平水
劉淵撰《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廣韻的二百零六個韻部併為一百零七
部;至元代陰時夫,又將上聲中的「拯」併入「迥」而成一百零六部,
稱為《韻府群玉》,流傳迄今,但仍稱為平水韻。據後人考證,平水韻
實際上是金人王文郁所撰,劉淵僅刊印該書據為自撰而已。現在作詩用
的平水韻普及本為《詩韻集成》,台灣各書局均有出售。最完備的平水
韻韻書為清康熙敕撰《佩文韻府》,多達一百十五卷,台灣可購得六大
冊精裝濃縮本,但非專研詩學者無需購此鉅著。筆者有幸於抗戰勝利後
在北京購得康熙時絕版,珍藏迄今,受益無窮。

元至現代為國音期。這個期間語音的特徵是恢復以北方語音為主,有復
古的現象。在用韻方面,因曲起而詞衰,曲韻就應運而生。曲韻的特點
是四聲通押,所以韻部大為減少,用韻也大為寬鬆。這類韻書以用於北
曲的《中原音韻》為主。中原音韻分陰平與陽平,又因北方語音無入聲
,將入聲字分配在平、上、去三聲中,一共祗有十九個韻部。以後又有
明朝樂韻鳳所撰《洪武正韻》、蘭東秀所撰《韻略易通》、及清代樊騰
鳳等所撰《五方元音》等韻書問世,這類韻書祗在韻部上互有增減而已
。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教育部公布過一部《中華新韻》,分十八
個韻部,四聲通押,以國語注音為依據,類似中原音韻。現在大陸上海
已出版一部《新韻新編》,未見過此書,也可能是四聲通押的韻書。

元至現代,雖有以上所說這些國音韻書出現,作傳統詩的人至今仍使用
平水韻。但現在有一種趨勢,特別是海外華人作者的詩,在形式上近似
律絕詩,但未按平水韻用韻,也不是按中華新韻四聲通押,很可能是按
自己家鄉語音押韻;也有些根本不押韻,也未按格律詩調平仄及用對偶
句。這或者是買不到適當參考書或乏人指導,全靠自己摸索所致。此文
只先介紹什麼是聲及什麼是韻為止,以後再介紹格律詩及填詞如何調平
仄及押韻的問題。茲附「四聲表」於文末,或對辨別四聲有益。

四 聲 表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東董凍篤、空孔控哭、丁頂訂滴、巴把霸捌、江講絳覺、庚梗更格、詩史試失
基几記吉、知指志質、非誹沸弗、私史肆率、鐘腫種燭、醫以意一、哀靄愛曷
西洗細膝、佳假戒黠、居舉鋸厥、枯苦庫闊、該改蓋葛、真震晉質、因引印乙
間簡澗吉、先銑霰屑、箋剪箭篩、堅繭見潔、分粉奮拂、翻反販髮、灘坦歎脫
蕭小笑削、腰夭要約、交絞教腳、高稿告閣、歌哿個骨、科可課窟、鴉雅訝壓
張掌帳酌、央養恙約、將獎醬雀、香享餉謔、驚景敬戟、英影映益、爭整證職、
甘敢幹鴿、金錦禁急、周酒奏責、纖險憲洽、星省姓色、岡港槓角、同動洞獨
蒙猛夢木、仇受授石、由有幼亦、洋鞅漾藥、良兩亮略、言兗雁悅、秦盡進疾
文吻問物、途杜度奪、煩反飯伐、丸緩換活、容擁用浴、松悚宋粟、隆攏弄陸
離里利律、魚禦御月、吳午護活、迷米謎密、排擺敗拔、仁忍潤術、船篆膳
遼了料略、麻馬禡陌、鹽琰艷葉、奩臉斂獵、咸豏陷洽、緘減鑑甲、旬殉順述
台怠隊突、錢踐賤絕、梨禮例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23:22 , Processed in 0.0705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