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0|回复: 5

历代关于金钱的诗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7 1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pkucn.com/forum.php?m ... tid=316651#lastpost

铁说研究红楼梦, 读了一点古人别集,  把一些论题凑到了一起, 如名利, 金钱, 齿痛, 背痛, 年纪等. 上传一组, 不知网友们喜不喜欢.  

唐诗 徐夤 咏钱
咏钱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唐代 李峤 咏钱诗

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5-7-7 10:30 编辑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载:“毗邻郡士人家有一女,姓李氏,年方十六,颇能诗,甚有佳句,吴人多得之。有《拾得破钱诗》云:

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

明代画家沈周《咏钱》

个许微躯万事任,似泉流动利源深。平章市物无偏价,泛滥儿童有爱心。
一饱莫充输白粟,五财同用愧黄金。可怜别号为赇赂,多少苦难就此沦。


诗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钱具有“似泉流动”的流通手段和“平章市物”的价值尺度,其自身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而钱之造成苦难,原因并不在钱,而是由于人们对钱的获得与使用不当使之成为“赇赂”所致。作者以含蓄手法告诫世人对钱要正确认识,不要行贿受赂,否则就会因此而身败名裂。


清  陈其年---偷声木兰花  咏钱  

青蚨鑄就開元字,相看似有團圞意。欲簸還慵惱煞,輕狂小沈充。
擲來好卦全無准,買來好事多無分。榆莢由他偏逐,東風不著家。


沈充家室富裕,曾于孝元帝太兴年间在龙溪(今钟管乡西南)铸小五铢钱,史称“沈充五铢”,又称沈郎钱。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汉代钱币名。即荚钱。重三铢,钱面有"汉兴"二字。

陈其年  醉太平  戏咏钱 傚宋人独木桥体四首

红閨簸錢, 綠窗意錢。姬人小字錢錢。佩男錢女錢。
花驄鐵錢,蘭橑綺錢。癖同和嶠惟錢,問直他幾錢。

青苔印錢,朱荷貼錢。空囊誰笑無錢,更漫空筴錢。
文臣爱錢,倡家數錢。世間萬事由錢,向天公貰錢。

吹簫乞錢,販脜鬻錢。西風江岸攤錢,負茶商進錢。
西隣醵錢,東城打錢。明朝去索碑錢,付黄公酒錢。

籛兮古錢,鏐兮後錢。篋中剩五銖錢,是秦錢漢錢。
可兒使錢,阿奴惜錢。逢花休愬無錢,看風吹紙錢。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唐孙华  咏钱  公元一七一零以后

底物能争造化權,乾坤略具小方圓。紫標插處誇連屋,白水流時怕漏泉。
富比窟郎终自散,見杜牧之詩  才知趙壹却無緣。
可憐世上癡兒子,心作緍繩抵死穿。

人情擾擾逐青蚨,來去無常轉瞬殊。計算術惟工姹女,夤緣權可買司徒。
幾家看守能三世,到處奔忙為五銖。不見銅山曾許鑄,著身依舊一簪無。


五铢: 是一种中国古铜币,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初铸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仍然在民间流通。五铢跨度大、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头圆筋骨紧,两眼明且光。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行。随兄旦夕去,敛手整衣裳。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
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
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吾兄苦好古,学问不可量。
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
堆钱一百屋,破散何披猖。今虽未即死,饿冻几欲僵。参军与县尉,尘土惊劻襄。
一语不中治,笞棰身满疮。官罢得丝发,好买百树桑。税钱未输足,得米不敢尝。
愿尔闻我语,欢喜入心肠。大明帝宫阙,杜曲我池塘。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
总语诸小道,此诗不可忘。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袁枚 咏钱 四十一岁 公元一七五七年 乾隆二十二年

开九府制泉刀,从此黄标又紫标。千古帝王留字去,万般人事让兄骄。
椒房手迹传唐代,尧庙碑阴记汉朝。莫说仙家最清冷,也须金液上丹霄。

不须薇蕨说高风,到底夷齐是命穷。剪纸贿能通鬼国,博枭天尚借刘翁。
杖头有处春堪买,坐上无时酒欲空。怎怪南唐痴长老,心经一卷写当中。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牙筹且莫恼王戎,本草嘗来味果浓。五福富登洪笵传,六官人爱大司农。
分明轮廓无方寸,顷刻风波有万重。
怪我缘悭君欲去,只须临别少从容。张燕公有钱本草碑。

五铢衣薄称闲身,绾罢铜符早闭门。万选尽凭词赋力,半文不受祖宗恩。
摇空撲滿心原淡,独饮廉泉体自尊。记得清明分白打,开元两字最消魂。

风吹荇叶满地斜,老去持筹敢自夸。早买名山非垄断,不骑仙鹤也豪华。
富徒悭守贫何异,来得分明去亦嘉。我有青蚨飞处好,半寻烟水半寻花。


袁枚  再咏钱  五十六岁 公元一七七二年 壬辰 乾隆三十七年

杀人何必定锟铻,钱以刀名即巧屠。绕地枉教呼阿堵,此身方且属洪炉。
锱铢润物皆为德,百万贻人转笑愚。寄语铁簪画壁者,可曾悟得此情无。

从无束紵受人怜,别有金刀准五千。天宝洗儿悲白发,景龙撒帐忆青年。
水衡小靳山资足,银艾虽枯荇叶鮮。底事从容消受稳,不曾一勺饮贪泉。


袁枚  《钱》  八十岁 公元一七九五年 乙卯 乾隆六十年

百物皆可愛,惟钱最寡趣。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动一下就需用钱,有时我也犯愁,钱能解用怎能不算好东西呢?谈钱者未必是小人,不谈钱者未必就是清流。

我真打算用慈善心肠上奏天公,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有钱用,都富起来.袁枚对钱币的认识和评价比较公允,既肯定了钱的积极作用,又讥讽了那些敛财聚钱的贪官奸商,恰如其份。 特别是“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两句,心在富民,其意可嘉.他寄托了共同富裕、人人有钱的理想,并希望将此政见上奏天庭,企盼上天选派为民造福的官员。由此可见,袁枚此诗有现实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与典故:

      泉: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称钱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钱币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泉学家。

  黄标: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后以"黄标"借指钱财。

      阿堵物: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阿”六朝时口语,意为“这个”,用现代话,就是“拿开这些东西”。)西晋时期的门阀士族自命清高,耻于言钱,王衍就是这样所谓“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所以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 这自然是可笑的虚伪。"阿堵物"却从此成为钱的谐称。西晋王衍口不言钱并不是他的清操。王衍家财山积,官至宰相,55岁时,被后赵石勒所俘虏,为求苟活,他曾屈膝劝石勒称帝,后石勒杀掉了王衍.王衍的品行为后人所诟。

      邓通: 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币的别称。

  东汉灵帝母永乐太后:(姹女:少女,这里影射她)嗜好敛财,聚敛很多钱币,她最善于数钱。京城有童谣说:“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少女工数钱,以钱为市金为堂。”这个“河间少女”(姹女),指的就是她。

      孔方兄:“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情讥为“亲之如兄”。 后人称钱为“孔方兄”,含有取笑和鄙视的意思。 明代袁宏道写有一首《读钱神论》的诗歌:"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诗中巧借钱的别称尖刻地讽刺了那些把金钱看得比生身父亲还要重的人。

      青蚨: “青蚨”成为钱的代称,源于晋《搜神记》南方有一种昆虫,名叫“青蚨”亦称“鱼伯”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将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币上,用这种钱购物,用出去的钱必然会复还。” 这就是“青蚨引钱”的神话传说,文人雅士在诗赋戏文中常常用青蚨名句,唐诗“襄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温庭筠有“妻试踏青蚨”;明谷子敬的《城南柳》有“则你那尊中无绿蚁,皆因我襄里无青蚨”;清“酒待青蚨尽,诗随败叶删”。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春节贴对联,一些商号、银号的钱柜上都用红色的方纸写着“青蚨飞入”四个大字,希望花去的钱能自己飞回来,花去多少,飞回多少,源源不断,即“财源茂盛,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之意。

  景龙撒帐:唐代景龙年间,唐中宗嫁女,曾特铸“裙帐钱”,此钱呈梅花形,重六铢,上有文曰“长命守富贵”。后世的撒帐钱刻文还有“如鱼似水”、“夫妻偕老”、“弄璋添喜”、“五男二女”、“福寿延年”等字样。
   
  上清童子: 钱币还有一个非常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童子”,穿着轻飘细软的“上清五铢”衣的儿童拜访。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名臣张说写了一篇奇文《钱本草》,云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见袁枚诗自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7:13 , Processed in 0.0711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