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9|回复: 0

《纪录电影文献》参考资料索引(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5 09: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单万里
来源:银海网
2001-06-08 14:20:15



一.《纪录电影文献》资料来源


1.起源与历史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世界电影》杂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系该书的第13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总第52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导演与作品


《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单万里)原载《纪录电影》杂志1988年1-3期,公开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1995年第1期“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专号”,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与补充。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弗朗茜丝·哈勃德·弗拉哈迪,美国Threshold Books书局1984年出版),原文单独成册,后来被日本纪录片人小川绅介译成日语出版单行本,再后来被两位中国纪录片人季丹与沙青从日语译成中文,系专为本文集而译。

《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中的4篇影评选自戴维·鲍德维尔与克里斯汀·汤普森合著《电影艺术导论》(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97 年第5版),中文(宋杰、马迁、刘锦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故事片大师的纪录片杰作》的资料来源:评析影片《无粮的土地》和《夜与雾》的文字(马·金德作,林瑞颐译)选自《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和第2期;赏析影片《普通的法西斯》的文章(李小蒸)选自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评析影片《墨西哥万岁》的文字(戴光晰)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作。

《鲁什与〈夏日纪事〉》选自威廉·罗特曼著《经典纪录片赏析》(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的第4章,即赏析《夏日纪事》的那一章。原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夏日纪事》的赏析,二是对“真理电影”的论述,本文仅为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王群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拍摄文化大革命--评〈愚公移山〉兼谈伊文思的创作道路》(托马斯·吴沃)选自阿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单万里译)原载《纪录影视》1998年第7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伊文思与新中国的纪录电影》(单万里)系作者为“新中国电影50年研讨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9年8月)撰写的论文,收录在《新中国电影50年》文集(待出版)。

《马塞尔·奥菲尔斯的纪录片》(伊安·布鲁马)选自凯文·麦克当纳与马克·卡赞合编《想像现实:纪录电影文选》(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96年,原文系1995年《纽约书评》尚未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文(赵蓉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纪录片的独特角色》(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文的资料来源同上,而原书中谈论作者自己影片创作的文字来自《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谈论另一位波兰导演卡拉巴兹的纪录片《星期天的乐手》创作的文字来自法国《正片》杂志1994年第6期(总第400期),中文(皇甫一川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Quatsi就是生活--评〈失去平衡的生活〉》(迈克尔·戴普塞)译自美国《电影季刊》1989年春季号(总第42卷第3期),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世界电影》1997年第2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记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小川绅介》(吴文光)原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当时的题目为《小川绅介:一个日本纪录片制作人和一种纪录精神的纪念》。

《从边缘到中心--韩国女性纪录电影导演卞英珠》(朴彦珍)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系用中文写成,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3.方法与技巧


《纪录电影创作导论》选自钟大年著《纪录电影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系该书的绪论部分,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

《我怎样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原载美国《世界创作》1922年9月号,后收入哈里·吉杜尔德编《电影导演论电影创作》(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1年),中文(陈梅译)原载
《世界电影》1981年第4期。

《故事片中的纪录技巧》(帕·泰勒)原载《美国季刊》杂志1949年夏季号,后选入刘易斯·雅各布编《纪录的传统》(美国诺顿公司1971年),中文(彬华译、孙雨校)原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
《故事影片纪录化--新的表现手段》(玛伊娅·图洛夫斯卡娅)选自《电影剧作论文集》第6集(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74年),中文(陈冽译)原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1期。

《学谈新闻纪录电影》(陈光忠)选自《电影艺术讲座》一书(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室、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联合编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1版,1995年第2次印刷)。
《非虚构影片的写作》选自W·米勒著《叙事电影和电视的写作》,原文题目为《纪录片·非虚构影片·真实影片》,中文(刘利群译)原载《世界电影》1998年第1期。

《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素质》(李则翔)原载《纪录电影》杂志1984年第7期、第8期、第10期、第12期,收入本文集时编者对原文小标题作了一些调整。

《纪录片的低光调与亲切感》(M·鲍格)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1987年6月号,中文(朱角译)原载《世界电影》1990年第5期。

《是接近,而不是巴结--关于纪录片中采用小心谨慎方法的谈话》(汉斯-迪特·格拉伯)原载德国《媒介》杂志1992年2月号,中文(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4年第4期。

《天外来客--论〈时间简史〉和〈奇怪的收缩人〉中的科学幻想》(肖恩·罗森汉姆)选自《电影季刊》1995年夏季号(总第48卷第4期),中文(单万里译)原载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9年第1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选自陈虻与林旭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文题目为《关于我30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实践》(陈忠译),收入本文集时编者作了一些文字调整。

《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傅红星)系作者为第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4.理论与美学


《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约翰·格里尔逊)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66年修订版),中文(单万里、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之一(单万里)作了一些修改,补充了1995年版本中漏译的部分(即“***”号以后的部分)。

《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吉加·维尔托夫)选自阿奈特·麦克尔逊主编《电影眼睛--维尔托夫文集》(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皇甫一川、李恒基译)见李恒基与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人种学电影导论》选自卡尔·海德著《人种学电影》(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书已出中文版(田广、王红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译名为《影视民族学》。
《纪录片的人声》(比尔·尼克尔斯)原载《电影季刊》1983年春季号(总第36卷第3期),后被收入阿兰·罗森萨尔编《纪录电影面临新挑战》(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任远、张玉萍译,桑重校)原载《世界电影》1990年第5期。

《电影宣传的威力--神话还是真实?》(尼·李弗斯)选自英国《电影、广播和电视历史学刊》1993年第13卷第2期,中文(叶周译)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4期。
《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埃尔文·莱塞)系为1991年11月在斯图加特召开的“电视-纪录主义学术讨论会”写作的论文,发表于德国《媒介》杂志1992年第2期,中文(聂欣如译)原载《世界电影》1993年第3期。

《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林达·威廉姆斯)原载《电影季刊》1993年春季号(总第46卷第3期),后收入巴瑞·格兰特与简奈特·斯罗尼奥夫斯基主编《记录纪录电影》(美国底特律韦恩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副标题为“真实、历史与《蓝色警戒线》),中文(单万里译)最初发表于《纪录影视》1999年第3期和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9年第1期,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2-3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纪录片中的自我反映手法》(珍·艾伦)选自朗·伯内特编《电影理论探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文(章杉译)原载《世界电影》2000年第1期。

《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周欢)原载《电影艺术》1991年第6期。

《什么是纪录电影?》(聂欣如)原载《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5.电视与纪录


《电视纪录片界说》(任远)选自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为电视纪录片写作》选译自A·布里斯与J·帕特森合著《为广播而写作》(1979年),中文(任远译)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6期。

《美国的电视纪录片》(任远)原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6期。

《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赵淑萍)原载《世界电影》1994年第5期。

《电视纪录片中的哲学精神》(李莉)选自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东西方电视纪录片对比研究》(任远)最初用英文写成,被收入麦克·托白编《纪实的探索--纪录片制作艺术》文集(美国洛杉矶麦克·威斯出版公司1998年),同时被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电影节”送上国际互联网,中文原载《世界电影》1998年第5期。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陈汉元)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题目为《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成熟》(任远)系作者为1993年台湾华语传播研讨会写作的论文,收入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吕新雨)原载《读书》1999年第5期。

《一种纪录媒体实践--谈〈生活空间〉的缘起与演变》(林旭东、陈虻)原载《读书》1999年第5期,原文题目为《〈生活空间〉:一种纪录/媒体实践》。

《记录今天就是记录历史》(陈虻)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3期。

《别有滋味在心头--关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另一种感知》(刘敬东)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3期。


6.现状与未来


《当代纪录电影概观》(埃里克·巴尔诺)选译自《世界纪录电影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二次修订版),系该书的第6章,原文题目为“运动:慢板”或译作“缓慢的运动”。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其中的一节曾以《寻访人类文明之源--当代历史纪录片概观》为题发表于《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法国纪录片的制作、发行与真实电影节》(苏塞特·格雷娜黛尔)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7年第5期(单万里译),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真实电影节与世界的纪录电影》的中文(单万里编译)原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系根据5篇法文资料翻译整理:《纪录电影的历史,纪录电影节的历史》(菲利普·彼拉尔)原载《正片》1998年第4期;《真实电影节上的日本纪录片》(贝尔·尼奥格莱)原载《正片》1998年第3期;《1999年真实电影节上的伊朗影展》(莱蒂西亚·米克尔斯)原载《正片》1999年第11期;《1999年的真实电影节》(马利·阿贝尔)原载《正片》1999年第11期;《2000年真实电影节大奖影片简介》(贝尔纳·伯诺利埃尔)原载《电影手册》2000年第4期。

《山形国际电影节与世界的纪录电影》(渡部实)系专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杂志而作,中文(王众一、洪旗译)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跨文化纪录片与美国观众》(玛沙·M·福斯通)选译自麦克·托白编《纪实的探索--纪录片制作艺术》文集(洛杉矶麦克·威斯出版公司1998年),中文(宋菁、邱如萍译,任远校)原载《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

《当代西方人类学纪录片研究》(任远、邱茹萍)原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4期。

《西方纪录电影的商业化倾向》(聂欣如)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作。

《论新时期的纪录电影》(戚方)原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2期。

《纪录电影的新使命》(刘德源)由6篇文章综合而成,最初分别载于《纪录电影》1983年第7期、第3期、第6期,1984年第7期,以及《电影艺术》1986年第11期、1988年第11期。

《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张同道)原载《庆祝建国50周年电视节目学术研讨会文集》(1999年内部出版发行),公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收入本文集时作者作了一些修改。

《整合的时代--关于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林旭东)原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停不住的中国纪录片的冲击波--陈光忠访谈录》(马智采访)原载《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P: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10:22 , Processed in 0.1335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