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7|回复: 0

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7 06: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姚文放  
来源:文化研究网
发布时间:2004-8-5 12:41:12

----------------------------------------------------------------------------------------------------------
    内容提要 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从中心滑向边缘,从热闹趋于冷落,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正面临着严重的质疑。但并不能因此得出文学行将消亡的结论。文学之为文学,有其命定的安身立命之处,这就是语言媒介。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在今天的电子媒介时代仍然如此。
     
     文学研究圈内“狼来了!”的叫声已经有了好几个年头了,记得最早是德里达的一句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时代将不复存在。”此话经过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J.希利斯·米勒教授有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转述和阐发,引起了圈内的某种恐慌情绪,似乎值此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真的就要消亡了。笔者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也感受到了这种困惑。但此前参加一次省级作协系统的职称评审工作,与一帮作家、诗人在一起呆了几天,发现他们中不少人仍在酝酿着宏伟的写作计划,出国考察或下基层“采风”的热情仍然不减当年,而许多被评者谋求“一级作家”、“二级作家”之类的职称并无功利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对“作家”称号的仰慕和心向往之。这帮作家、诗人仍然是那样快快乐乐甚至嘻嘻哈哈,全无文学研究圈内的那种忧心忡忡和寻寻觅觅。其实更应该感到生存危机或生计窘迫的恰恰是这一人群。看来事情并不那样简单,还不宜轻易下结论。
     毋庸置疑,当今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挤压,确有从中心滑向边缘,从热闹趋于冷落之势。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占据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实行了颠覆,文学所遭受的冲击可谓莫此为盛,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深刻价值正面临着严重的质疑。J.希利斯·米勒这样说:“所有的统计数字都说明,人们正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文学阅读之外的事情。我们必须承认,现在,诗歌已经很少再督导人们的生活了,不管是以不公开的还是其他别的方式。越来越少的人受到文学阅读的决定性影响。收音机、电视、电影、流行音乐,还有现在的因特网,在塑造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用虚幻的世界填补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J.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权威性》,《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但并不能因此得出文学行将消亡的结论。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至今在文学领域内仍不乏执着的追求者;文学创作的主流仍在坚定地开辟新的精神空间;而种种视觉文化的成功,每每少不了求助于文学,电影、电视、网络文化等的品位和水准,也常常靠文学来提升;其成功之作最后仍需转向文学,借助文学文本进一步得到保存和流传。那么,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文学之为文学,有其命定的安身立命之处,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别之处,也是它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一特质,构成了文学的价值和魅力,也使文学获得了自洽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不管在什么时代、任何地方,都足以为文学的存在提供根据和理由。这就是语言媒介。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作为媒介,语言是文学不变的栖居之地,永在的身份标记,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媒介不可置换的,哪怕今天的电子媒介拥有再多的长处。从而历来的诗人作家所创造的语言形式、文论家美学家们所总结的用语规律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仍将得到延续,继续充实、塑造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情趣和快乐。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赶不上由电子媒介制作出来的音响、图像、色彩、造型、动感、质感那样赏心悦目,但它却能够借助语词概念的超越性、自由性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界限,更加自如更加便利地去开掘人的内心感受、刻划人的情感生活。因此惟有文学可作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和复杂微妙的内心独白,充分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这在其他媒介是难以胜任、不得要领的。
     由于文学以语词概念为核心,所以那些被人们感知、体验和领会的东西,一旦进入文学,经过语词化,便能形成相对明晰的概念,在意识中呈现出来。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人生经验和内心感受如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一旦被作家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时,便打通了一条让人们更好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的途径,进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相对稳定的因素。试想如果缺少了唐诗、宋词和《红楼梦》、缺少了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悲剧和巴尔扎克小说,我们的精神生活将变得何等贫乏、何等空虚?每一件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为人们的思想感情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揭示了一条新的真理,都是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增添了新的财富,提出了新的话题,为人们省察和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打通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之中,不断为人们所引用和仿效的原因。可以说电子媒介连同它所制作的音响、图像、色彩、造型、动感、质感等是“无言”的,作为媒介,惟有语词是“有言”的。这样说并不否认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写作、流行歌曲、动画漫画、商业广告之类流行文化中也有言说(如朗读、对话、旁白、聊天、歌词、解说词、广告词等),但这种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取源于文学,或者说当它说得很好时,它也就成了文学。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传统的能指/所指结构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仍不乏优长之处。从学理上说,符号学的能指/所指结构生来就潜伏着变异的可能性,因为一个能指往往可以拥有无限量的能指,因为所指本身作为概念在数量上相对贫乏,而能指就丰富多了,例如人们可以用一千个意象来意指法国精神,也可以用一千个意象来意指中国的国民性。按说这种所指对能指一以当十、一以当百的关系实属正常,并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在于这个“一”必须一以贯之地固存着,也就是说,在一个符号中所指不能缺失,如果能指的无限繁衍导致所指的缺失,那就有可能发生变异。对于任何符号来说,这都是一条底线。而文学与电子媒介正是这一点上见出差别,电子媒介突出地表现为视觉化、图像化、平面化,像电影大片、肥皂剧、电子游戏、手机短信息、网上聊天等往往呈现出能指无限膨胀、所指悄然退席的症象。对于文学来说,以语词概念为核心这一条就有可能赋予其理性的重力,语词概念的明确性和清晰性使之不至于完全丢失所指而完全“浮出海面”,从心眼之“读”变成肉眼之“看”。菲斯克和哈特利在对文学与电视作比较时,就充分肯定了语言文字的这种力量,他们认为,不能认为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就不适用了,因为文学语言至今无疑仍是深刻有力的:“书面文字(尤其是印刷物)沿用到今,它具有连贯性、广泛性、抽象性、清晰性、语调的单一性和由因到果演绎故事内容的特点。而电视则具短暂、松散、明确、具体以及风格的戏剧化等特点。”(见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第9-10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正是这一点使得文学的能指与所指的配置仍有可能保持一种相对匀称的比例,这就是说,电子媒介时代的流行文化过多对于图像、画面的赏玩,面临能指膨胀、所指缺失的情况;而文学则能够以对于意义、意思、意味的追索,拨开能指的遮蔽而把握所指。
     电子媒介时代的流行文化还包含了一个类别,即流行读物,如畅销书、报刊的文化娱乐版块、网络文本等,它们也能走红、畅销,然而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不乏共同之处,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说到底,这二者的区别仍在语言媒介的构成上见出分晓。流行读物往往对语言文字媒介作了感性化的处理,使其能指/所指结构趋于卑琐化、零散化、实用化、官能化、虚拟化。就说网络写作,构筑的是一个虚幻的能指世界,不仅写手们往往是身份不明的,而且所叙之事、所抒之情也往往是杜撰和伪饰的,甚至其言说方式也是空洞的,它不重说什么,而重怎么说,言说溢出了叙事,也淹没了表情,所谓“网味”往往也就在于这种“语言的盛宴”,而在种种恣睢无度的调侃、煽情、搞笑之余,则将所指放进了括号,作了零度处理。上述种种感性化的处理固然也能给人带来另类的感觉和异样的快感,但其也有所失,失去了文学的深沉和隽永,这份深沉和隽永,终非电子媒介所造成的那种另类而异样的感觉所能替代、所能消泯。
     以上论列了文学基于语言媒介而固有的若干优长之处,凡此种种,正是文学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和依据。但是确认这一点,并不是说文学能够重新拥有往日的显赫和辉煌,值此电子媒介时代,包容并举、多元共存是大气候,文学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格局只是成了一抹古老的回忆,文学从以往的轰轰烈烈走向今天的平平常常,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祛除了那种热闹繁华的假相和幻觉,让事情回归常态和本真,这应该是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最大获益吧。
     
     
     On the Reasons Why Language Medium and Literature Exists
     Yao Wen-f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lectronic media has supplanted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is losing its activities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solate. The importance of Literature in human society arouses suspicion. However, it doesn’t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Literature will fade away. Language medium is the key of Literature’s independence and uniqueness, which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forms. Although it is the era of electronic media, there is nothing can supersede the unique attractions of literary languag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00:40 , Processed in 0.0713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