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豆杰

话说天津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糊弄局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37.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福利房时代,公房维修,雨季到来,家家屋顶漏水,找到房管站,申明情况,登记、填表、订下计划。经过审核,三个月之后,来人维修,十几个人爬上屋顶,铺上一小块油毡,浇上一罐沥青,还得在你院里点火熬油,黑烟灌满胡同,都知道是房管站修房来了。修完之后,要你签字,还告诉你放心住吧,保证不漏雨了。雨季已经过去了,还漏什么雨。第二年夏天一到,头一场雨,哗哗地漏个没完,再找到房管站,还是两个月后来人,还要上房铺油毡,老住户说话了,“你这不是糊弄局吗!”表示纯属敷衍了事。


  不法承包商偷工减料干豆腐渣工程,自然灾害面前祸国殃民,“糊弄局”的事,迟早有败露的一天,天津人做事实实在在,“糊弄局”最后是糊弄自己。近来许多购房业主投诉,就是建房质量不合格,才住了几天墙壁就出现了裂缝,电器原件也以次充好,“糊弄局”糊弄到天津人的头上,那能饶得了你吗?

  “糊弄局”,玩“猫盖屎”把戏,天津人说一件事情光图表面过得去,不讲求质量,是“猫盖屎”。怎么就是“猫盖屎”呢?小猫儿鬼心眼,排泄过后,扒拉点土盖上,自以为就没事了。过去检查卫生,办公室里乱糟糟,检查领导来了,扫扫地,擦擦玻璃,将箱子柜子锁上,来不及整理的地方,拿些笨重的东西挡上,纯属糊弄检查———“猫盖屎”了。

  如果说“猫盖屎”是个人行为,那么“糊弄局”就带有集团性质了。“糊弄局”,“局”字的内涵颇丰。“局”,可能是一种行为,也可能是一种谋划。常常听人说,“他们几个人设局,想让我往里面跳。”这个“局”就和“陷阱”相近了。如是,“糊弄局”就可能是一种带有谋略性的诡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贫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40.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贫穷”二字,天下通用,东西南北中,都是一个讲法。但天津人一旦把“贫穷”二字分开,这两个字就被赋予新的含意了。

  譬如“耍贫嘴”,这个“贫”,就不是贫穷的意思了,难道天下还有“富”嘴不成吗?《红楼梦》54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荣国府元宵夜宴,王熙风趁机作秀,在贾母面前撒娇,说了一大套“祖婆婆、太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唉哟哟,真好热闹!”而“众人听她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哪一个呢。’”靠数“贫”嘴,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得宠,数“贫”嘴,也是王熙风的生存手段。不到那个份儿上,也轮不到你在老祖宗面前数“贫”嘴,没有一点自信,你也不敢在上上下下这许多人的面前数“贫”嘴,一句话说得不得体,说不定就惹得哪位哥哥姐姐犯起小性儿。这数“贫”嘴,可是一种能耐了。

  京油子、卫嘴子,数“贫”嘴是天津人的长项,曹禺先生《日出》第三幕,写天津旧日花街柳巷情境:“轻薄的男人们走过时常故意望着墙上的乌光红油纸(上面歪歪涂了四行字:“赶早╳元,住客╳元╳,大铺╳元,随便╳角。”)对着那些厚施脂粉的女人们乱耍贫嘴。”这个耍“贫”嘴,就有些不正经了,也就是人们正常理解的那种说些下流话,或者就是占女人的便宜,全都是些下作的事。

  嬉皮笑脸、油腔滑调,天津人说是“贫”嘴鸹舌,正音应该是“贫”嘴贱舌。还是《红楼梦》第25回:《魇魔法姐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凤姐和黛玉说笑话,逗得黛玉羞红了脸,众人看着黛玉要上脸儿,就一起过来打岔:“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所以,天津人说的“贫嘴鸹舌”,原来应该是“贫嘴贱舌”。

  天津人自我感觉良好,动不动地就说外地人长着一副“贫相”,这个“贫”,也不是“贫穷”的“贫”,天津人说的“贫相”,就是猴里猴气,上不了高台面,就是开了什么买卖,坐在自家的铺子里,看着也不像大掌柜:“贫”。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猫腻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83.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腻”,更有一层亲近的含意,看人家两个人要好,眼红,就说这两个人“腻乎”,孩子总缠着大人,大人心烦,就呵斥孩子:“你总跟我腻乎嘛?”说一桩什么事情总也没个了结,规范语言说是“棘手”,天津俗语就说“这件事,真腻乎。”管一件闲事,譬如介绍对象吧,本想引荐两个人见过面儿就没有自己的事了,谁料“腻乎”人,今天双方家长找来了,要了解对方的家底,明天两个人翻了,说是再不见面了,没过几天,男方又找上门来,说是还想走走,你说这事“腻乎”不“腻乎”?

  “腻”,有一点点神秘色彩,人家两个人一起腻乎,自然就有不想让外人知道的事,近来人们将这种神秘关系,叫做是“猫腻”,天津人说“猫腻”,猫的后面还拉个儿音,“猫儿腻”。

  “猫腻”,自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公事公办,就用不着“猫腻”了,权力和金钱做交易,就只能是“猫腻”的事,想办一件事情,别人都没有办成,偏偏他没费什么力气,办成了。甭问,一准有“猫腻”。什么“猫腻”呀,送礼呗。自然也有不送礼的,就说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吧,好好地写着小说,忽然一天报上登了这位先生的一篇文章,说是他去了一个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位同志工作特出色,叫什么名字,具体还有许多事迹,云云。你琢磨这位作家何以想起写这类文章了呢?“猫腻”。

  人家“猫腻”都捅钱,谁给作家捅钱呀?人情呗。所以在人情之中,才最是常有“猫腻”。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肮脏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214.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天津人说话,总要对规范词语做些修正,很少听见天津人说“肮脏”二字,天津人将“垃圾”说成是“脏土”,把废品说成是“破烂儿”。上海人住在天津,每天听见窗外喊叫“破烂儿的卖”,他们还以为是传达什么精神呢。曾经,一个上海人就向我问过:“昨天下午有人在我家窗外喊叫‘破烂儿的卖’,你说我应该做什么?”那次我就告诉这位上海人说:“你不要理他。”上海人还是不放心,便又向我问道:“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你瞧,他们真把‘破烂儿的卖’当做是使者了。最近好了,没有人喊“破烂儿的卖”了,简单两个字,拉着长声:“废品———”听着煞有书卷气。说到肮脏的时候,老天津人常说“埋汰”,“这条胡同太埋汰了,老邻居们该打扫打扫了。”你若是说:“这条胡同太肮脏了,大家应该做做卫生了。”老邻居们听见就说你“转文”,拿腔拿调,跟家门口子犯酸。“肮脏”二字,在天津俗语中有了根本的变化,它被赋有了新的词意。天津旧小说作者李燃犀《津门艳绝》:“这群人要来给你老几位添肮脏。”这里的“肮脏”,说的是不痛快,天津人说“给你添堵”。读音上也有变化,“肮脏”二字说成“那札”。正本清源,“那札”(肮脏),应该是“腌臢”两个字。《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却说贾昌的老婆,一向被老公在家做兴石小姐和养娘,心下好生不乐。没奈何,只得由他,受了一肚子的腌臢气。”看着自家丈夫在自己眼皮子下边和别的女人调笑,自然“心下好生不乐”。可是又管不得,只能“受一肚子的腌臢气了”。一定要做解释,这“腌臢”一词,就是咱们天津人平时所说的那个“那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扯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109.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扯”,从字面上解释,有“连带”的意思。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指的是这个人说话没有边际,东一句西一句,让人摸不着头绪。再等而下之,一个人说的话不可信,“别听他瞎扯。”这个“瞎扯”,就是满嘴食火了。

  无论用于什么场合,“扯”都是一个贬义词。

  天津俗语用到这个“扯”字,比规范语言的含意还要丰富。天津人说一个人“扯”,“扯闹”,“疯扯”,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超出了正常规范,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做出了失态的动作,但又不惹人生厌,也还算不得出圈儿,这就叫“扯”。女孩子过于活泼,“小扯子”,还带有一点欣赏的意思;一群女孩子当中一个比较开放,姑娘们就称她是“扯姐姐”、“扯妹妹”,倒也没有责怪的含意。

  但是,街道上常听大娘们说:“那家的丫头,扯。”怎么就叫“扯”呢?别人不说的话,她敢说,别人不好意思做的事,她做,大庭广众之下,敢喊、敢唱,扯着嗓子就来上一段,路上见着人,老远地就招呼,嗓门还特大,“扯货”。搞对象都是一个负面条件,“那姑娘都好,就是有点扯。”完了,男方的老娘不愿意了。

  有“扯丫头”、“扯大嫂”,还有“扯大娘”,没有“扯老头儿”、“扯大爷”。看来,“扯”多用于女性,因为对于女性有许多的禁锢,人面前不可多说话,许多事情不能做,超出了种种的限制,人们就说她“扯”了。时代进步,女孩子比男孩子还胆大,“飘”一族,个个是“扯丫头”,没有行为规范,酒吧里几个姑娘人人手指挟着香烟,一人一大杯啤酒,大声喧哗,放声大笑,拿害羞的小伙子找乐。说够了,喝够了,一拍屁股站起来,一张大票买单,零钱都不要了。然后喊着叫着,蹬着摩托车扬长而去。

  比“扯货”再厉害的,天津人说“扯瓢”,“瓢”字用得很形象,吃饭喝水,有杯、有碗,都有个规矩,这位姑娘没规矩,“瓢”,扯得也就很是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料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099.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天津人说孩子淘气是发料,更把淘气的孩子说成是“料货”,常常听家长们说,我们家孩子太“料”了,真让人费心。这时,就有人劝解地说,“料小子”是好的,表示小时候淘气的孩子,长大了都有出息。


  说一个孩子“料”,其中还带有一点欣赏的成分,“料”和做坏事不一样,做坏事是品德问题,而“料”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了。我小时候就很“料”,怎么一个“料”法儿呢?在家里,也就是将小姐妹们的毽子扔房顶上去了,或是装个小鬼脸儿吓人,如此而已,“料”得十分可爱,也“料”得非常好玩。至于那些不好好上学,将书包藏在地沟眼里,跑到书馆听说书去的孩子,那就不是“料”了。

  人们不免要问,孩子的淘气和“料”有什么关系呢?天津人也说“这孩子真淘。”这个“淘”是淘气的简化,人们容易理解。但“料”和“淘”相距太远了,似是也没有多少道理。

  从字义上讲,“料”,应该是材料的“料”,再有预料,料事如神,跟诸葛亮赛的,可你不能说诸葛亮“料”,那就要闹大笑话了。但在口语上,从古代,“料”就有不严肃的含义。

  古文字,“料”与“撩”通用,都带有挑逗、戏弄的含义,唐人裴刑“无何使我撩虎须,几不脱虎口耳。”清人顾炎武“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一个“撩虎须”,一个“料虎头”,都是拿老虎脑袋瓜子找乐,多玄!

  天津人说的“招把撩把”,就是挑逗、耍弄的意思。这个“撩”就带有和“料”通用的痕迹,别人正儿八经地做一件事,过来一个人嘻嘻哈哈,“别在我这儿耍料。”这个“料”里也有“撩”的意思。“撩”不就是淘气吗?在河边儿上撩水,和人家撩逗,都是起哄架秧的行为。如此,天津人把孩子的淘气说成“料”,是有据可查的。

  元杂剧《误入桃源》,一位有身份的乡士衣锦还乡,偏遇上一个不正经的人和他蛮缠,这老兄火了“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破坏了严肃气氛。不光孩子“料”,大人也“料”。“料嘴”,不光是市井俗人游戏人生的表现,大学问家苏东坡更是“料嘴”的老手,元杂剧《东坡梦》,苏东坡到东林寺和方丈捣乱,他自己就承认是“佛印从来快开辟,苏轼特来闲料嘴。”你看,原来苏轼是一个老“料货”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惺惺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094.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按照字面的解释,“惺惺”原来指的是一种美好、动听的声音。宋代词人杨无咎《滴滴金》:“忆得歌翻肠断句,更惺惺言语。”说的就是那些令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话语;再如《董西厢》:“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惺惺”一说,就更是让人心醉的语言了。

  但天津人说的“惺惺”,绝不是指美好的声音;天津人说的“惺惺”,指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噪音。

  天津俗语的“惺惺”,倒也还不是那种刺耳的噪音。我也曾经在铁道边儿住过,过火车的隆隆声,绝对不能说是“惺惺”。每天早晨老邻居们一起抱怨:“唉呀,昨天夜里一声火车鸣笛,闹得我一夜没睡觉。”可见过火车的声音绝不属“惺惺”范畴。

  “惺惺”,是那种不紧不慢的噪音,譬如装修,也不是砸墙皮,也不是钻眼儿,就是铛铛地敲地面,一声一声地往你心里钻,“可惺惺死我了。”大娘、大爷凑到一起就嘟囔,只是谁也不能不让人家装修。你自己不也装修过吗?你“惺惺”过别人,别人就“惺惺”你。

  当今之时,不一定是噪音就“惺惺”人,“美好歌声”有时候比噪音还“惺惺”人。路边商店,从早到晚播放流行歌曲,外国摇滚、低音炮、重金属,震耳欲聋,吵得人天昏地暗;中国通俗歌曲,没腔没调,嗲声嗲气,不紧不慢,哼哼唧唧,活赛是一只蟑螂钻进你心里。那种难受劲儿,没在马路边儿住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忍无可忍,居民凑到一起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袒护商家,说放音乐是美化生活,不算噪音。老百姓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只能向有关部门说:“我嫌惺惺。”

  规范语言,天津俗语“惺惺”,说的是一些人对于某种声音的逆反心理,惹人腻歪的“惺惺”,不像放炮,铛地一声,吓一跳,拉倒了,想听也再没有了。“惺惺”,就是没完没了地在你耳边响,譬如办公室,几个人没完没了地说话,声音也不大,天津人说是打“喳喳”,拢得人数字也搞差了,文件也发错了,一天下来,吃饭也不香。所以,“惺惺”实在是一种公害,万不可等闲视之。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腻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1541.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遇到什么不顺当的事,“心腻”,是天津人常说的一句老话,表示心情烦闷。但天津俗语又把这个“腻”字做了发展,除了自己“心腻”之外,还有人和自己“起腻”,这里的“腻”字就和自己的“心腻”不一样了。 常说的“腻味”,指的是什么事情、或者是一个人惹人讨厌,真“腻味”人,就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如今天津人说的“腻味”,语境已经是愈来愈模糊了,一件事情闹不清楚,真“腻味”人;上课,老师讲的功课听不懂,也“腻味”人。到谁家去,路远,“腻味”人;等公交车,时间长,更“腻味”人。总之,如今人们已经把一切不称心、不顺当,不合心意的人和事,都归入“腻味”的范畴里去了。 一切的“腻”说的都是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时候“腻”还是一个动词,一个人为了什么事情求到自己头上,自己办不到,那个人还不肯走,“你老腻在我这儿也没有用,还是出去找找门路……”这里的“腻”,有赖着不走的含意,说“赖着不走”,语义重了,说老在我这儿“腻”着,就和缓了许多,对方听着也不反感。 “腻”的时间长了,“栖底子”,只有天津人能听得懂。“栖”,停留的意思,老在一个地方停留,或者是老在一个地方“栖”着,天津人就说是“栖底子”了。同一件事情别人都做完了,他还没做完,“栖底子”了。一个单位人们调出调入,只有他一个人多少年没调动,天津人也说是“栖底子”了。 “腻”,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状态,而“起腻”,就是故意骚扰他人了。过去在工厂劳动,每到评工资的时候,总有人到领导家里去“起腻”,明明他表现不好,偏偏还想升级,拿不出过硬的条件,就死磨硬泡,每天晚上到领导家去,东拉西扯,搞得领导一家人不得休息。领导的老婆孩子一旁甩闲话:“想升级,好好学技术呀,总在人家起腻有嘛用?”可见“起腻”绝对是一个贬义词;挽留好朋友,绝对不会说“再在家里起腻一会儿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2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招应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432034.htm
----------------------------------------------------------------------------------------------------------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 和“惺惺”关联的一个词,“招应”,指的是一种行为所造成的效果,还是说“惺惺”,人家在办公室里工作,你们几个说闲话,“招应”人,也就是打扰他人,天津俗语说是“招扰”。“招扰”两个字,全是卷舌音,天津人齿音重,就将“招扰”改成“招应”了。

  “招应”,给对方添麻烦,同住一幢楼,今天借根针,明天借条线,都不是大事,“招应”人。日久天长,惹人腻烦,口上不说,心里也念叨“某某某不招应人,心里难受。” 是对那些懒汉的批评。当然,有的时候也是出于无奈不得不求邻居帮忙,家长上班去了,孩子托付给街坊:“爷爷奶奶给照看着点。”下班回来说句感谢话:“瞧,总招应您。”也是礼貌。邻居爷爷奶奶心好,“没嘛,孩子也乖,放学回来拿钥匙就回家了,我就是嘱咐一句先喝杯水。”明明是“招应”人,一句好话,就把情义还上了。天津人会来事儿,更会哄人儿。

  只是近来一些人的养宠物,实在是太“招应”人了。养鸽子,天不亮就嘟嘟地开始叫,吵得人想睡个懒觉都不行,早早地就陪着鸽子起来了,不管爱听不爱听,你都得一旁恭听。还有人在楼里养狗,弄得楼里又脏又臭,动不动地还伤人,有的孩子怕狗,吓得孩子不敢出门。大家有意见,他说上捐了,合法,你还不得干涉人家的自由。他就是不想想,十几户人家同住一幢楼,光你一个人“自由”,行吗?有的人“招应”人不自觉,你真没有办法。

  天津人厚道,讲面儿,“惺惺”,是以平和的心境对于外界事物,而“招应”则又是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换一种心态,对于无法忍受的声音,找上门去,当街一站:“你还让我们活不活了?”两句话,说不拢,打起来了,那就不是天津人了。再有,把邻居的“招扰”看成是故意捣乱,也是找上门去:“你怎么总招应人?”话不投机,又是一场官司,那样大家的日子也就都过不好了。

  宽以待人,是天津人的美德,天津俗语,也表现了这种美好的民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04:27 , Processed in 0.0619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