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47|回复: 58

话说天津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4 1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网天津频道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8: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瞜兮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746309.htm
----------------------------------------------------------------------------------------------------------
    小时候上学,考试成绩不佳,大班长考第一,自己又不服气,想看看人家的试卷,又不虚心,皱皱巴巴,“把你的试卷给咱瞜兮瞜兮”。

  “瞜”,虽然是“看”的同义字,但情感分量相距颇远。“看”是一种高级视觉行为,有目的,看什么,有选择,有取有舍,看过之后留有印象,形成记忆,上升为感性认识。“看”,严肃而且规范,是动物的本能,更是动物的生存本领。“瞜兮”,带有极大的娱乐性,带有游戏色彩,有点不正经。人家做成了一件东西,明明自己不会做,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偏偏心里不服气,嘻皮涎脸,“让咱瞜兮瞜兮”,表示没把你当一回事。

  在“看”的同义字中,“瞜”是最低档的一种视觉动作,“瞧”,带有意外突发性,毫无准备,“瞧”提示人们注意一个现象。一件什么事情,属于隐私,不小心被人瞧见了,表示人家不是故意看的,并没有暗中监视你。“瞜”则不然,他人的隐私,不让你知道,偏偏你想“瞜兮”一下,处心积虑,“到底被我瞜上了”。非常得意,其实是侵害他人隐私,实在不为光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看什么东西都要将一只手遮住眼睛,再一吮腮,猴里猴气,典型的“瞜兮”动作。什么地方有一件事情,好奇心驱使,好事者争着要去“瞜兮瞜兮”。去的时候,还要回头向众人做一个孙悟空的动作,表示纯属玩笑。

  “目娄兮”,是一种不严肃的“看”,没有目的,不会留下印象。侯宝林相声《戏曲与方言》,将一句戏剧语言改用地方俗语,“乌头,拿一盏灯火,让我瞜兮瞜兮娘子呀”。将人们逗得开怀大笑,“娘子”是随便可以“瞜兮”的吗?

  “瞜兮”既然不严肃,就不能用于严肃场合,譬如参观画展,为了拍新闻电视,你可以摆个姿势走过场,也要说是参观画展,绝对不能说“瞜兮瞜兮”什么人的画,那就不中听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单儿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746289.htm
---------------------------------------------------------------------------------------------------------
    京剧《沙家浜》中《斗智》一场,胡传魁问阿庆嫂:“阿庆呢?”阿庆嫂回答说:“别提呢,跟我拌了两句嘴,就走了。”胡传魁说道:“这阿庆,就是脚野一点,在家呆不住,上哪儿了?”阿庆嫂回答说:“有人看见他了,说是在上海跑单帮呢。”“单帮”一说,就是天津俗语“单儿”的原型。它原意是说那些跑生意的小商人,这种生意人,没有多大的本钱,就是利用商品的地区差价贱贩贵卖。肖克凡小说《天津娃娃》:“无论是年是节,前来天妃官求子的小媳妇,要么跟着爷们儿,要么由娘家妈陪着,顶不济还有姐妹伴随,蹦单儿的极少。”这里,“蹦单儿”,地道的天津俗语。

  “单儿”,天津话混成一个音节,而且儿音并不重,说起来嘎嘣脆,全都带着十分的精气神儿。这里的“单儿”,不光是一个量词,它更带有独具特色的豪气。而且这个“单儿”,只能用天津话说,变成吴语,软软绵绵,不动听了。“单儿”,原来是江湖黑话,由“单枪匹马”四个字压缩而成,指一个人闯天下,耍单儿,和跑单帮类似,一个人独自跑生意,不与别人搭伙。

  江湖上的耍单儿,好汉一条,这爷们儿敢蹦单儿和你比划,胜负都是条好汉,够板!天津人看得起这号人。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惟敢于“单刀赴会”才是“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关汉卿《单刀赴会》杂剧),赵子龙更是英雄,单骑救主,“长坂坡,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留下了千古的绝唱。赵子龙一声大喊:“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连曹操听了都惊呼:“真虎将也!”可见,不耍单儿,看不出你有多大的能耐。

  耍单儿,在天津盛行,码头行帮,成帮成伙,“找个豁亮地方比划”,历来是打群架的黑话,好样的,讲“一对一”,不拉帮伙,保是后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说好了一对一地耍单儿,你真一个人去了,他那里早聚了一大帮,一伙人收拾你一个,亏了。(林希)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服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6137.htm
---------------------------------------------------------------------------------------------------------
    “服”,自然不是衣服的“服”,天津俗语说的“服”,是服帖的“服”,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了,光使劲儿揍一顿还不出气,还得把人踩在脚下问一声:“服不服?”败者回答说“服”,这才罢休。

  这里的“服”字,带有降服的意思,是一句黑话。旧社会,天津卫水旱码头,压根儿没有法治可言,胜负只靠胳膊根儿。为了什么事情双方发生纠纷,拉出人来“比划”,谁人 多,谁不要命,谁就胜利,而败的一方只能说一个“服”字,不怨天不怨地,只怪你人少。

  日常生活中的“服”,是佩服的意思,就说我自己,看着许多文坛高手写的作品,真是心悦诚服,不服不行。为什么服?因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手法,咱就写不出来。其实“服”并不是甘心示弱,先要佩服他的作品,在他人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自己才能写出好作品,谁都不服,自己又一本小说写得比一本小说臭,嘴巴还硬,也是色厉而内荏了。

  正常社会生活中的“服”和黑社会中的“服”完全是两个概念,正常社会生活中的“服”可以督促一个人进步,而黑社会中的“服”,那就酝酿着下一场更野蛮的厮杀。你想想,本来是他的地盘,被你抢走了,还把他的人打了一顿,他能“服”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迟早我得捅你一刀。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话“沽”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6132.htm
----------------------------------------------------------------------------------------------------------
    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


  几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如今野桃花早已依稀难寻,月季花却满城争艳;沽水涛涛东去,滦水、江水滚滚而来。七十二沽哺育了津沽大地,饮水思源勾起无限遐思。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按该书记载,二十一沽之外,其余各沽,在宝坻、宁河县内。

  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有趣的是,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当然今非昔比。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

  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处于入海口的大沽,历经鸦片战争、庚子之役的炮火洗礼,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镌刻着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豪情。沽具有很强的拓展力,它是历史脚步的见证。原来只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塘沽,如今发展成对外开放的名城。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爱国爱乡的见证。

  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今天,沽河改造,沽水清清,花红柳绿,如画风景。沽上人家,更有唱不够的沽水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冷年糕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6108.htm
---------------------------------------------------------------------------------------------------------
    年糕是一种小吃,也算得上是中国人春节期间的指定小吃了,年糕,取粘糕的谐音,过年吃年糕,带有节日气氛,就和娶媳妇儿放栗子、小枣一样,都是取其吉祥之意,侯宝林先生说了,将他和郭启儒放到花生地里,也没生出儿女来。

  本来,粘糕大多是冷的,小吃店里卖粘糕,一般不会加热,春节时商店里卖粘糕,硬得很,那是一定要煎着吃的。冷年糕,何以就成了一句天津俚语了呢?这和年糕无关。年糕是用粘糯米面制作的,粘面食品,不像大米粗粮那样好消化,春节时孩子再闹,也不能多吃,天津卫老规矩,晚上吃年糕不能立即睡觉,怕“拽”心里。所以,天津人将心里装块冷年糕看做是一桩不舒服的事情,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不好消化,是块心病。天津人说,谁谁谁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你可别以为这个人刚刚吃了一块冷年糕,天津人说这位爷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是说这位先生有一桩化解不开的事。再说得刻薄一些,是说这个人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愧疚,冷年糕了。

  有时候自己心里也有冷年糕,譬如欠账还不起,心里总装着一块冷年糕,心里装着冷年糕,消化不良,容易生病,有时候听天津人说大话:“我呀,我什么也不怕,我心里没有冷年糕。”你瞧,多自信。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喽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6098.htm
----------------------------------------------------------------------------------------------------------
    有一部书《鸽谱》,尽收天下名鸽,详记其形其貌,以及其特长习性,为养鸽人所爱读。但遍翻种种《鸽谱》,总觉有遗珠之憾,偏偏有一种天下最最知名的鸽子,从来不见有人将其收入《鸽谱》,可见天下做学问的人,也总有疏忽的时候。什么名鸽没有收入鸽谱?

  我说的这种鸽子,个儿大,嘴长,肉厚,杂毛,飞不远,飞不高,常常落错了人家,飞出去就飞不回来了。养鸽人一听就笑了,你说的那种鸽子呀,臭喽。对了,正是这等极品名鸽也。天津俗语,臭鸽子,穷咕噜。鸽子爱叫,一天到晚不停地咕咕,此中尤其是那等臭鸽子,更是咕咕得欢,于是天津人就把不值钱的臭鸽子叫“臭喽”。

  过去东北城角有个鸽子市,稍稍看得上眼的鸽子都得几元钱一对,臭喽,一毛钱买两对,买回家来,也先绑上翅膀,扔在房顶上让它认家,渐渐地觉着训练得差不多了,也拿到胡同外面去放飞,还真飞回家来了,有门儿,再拿到远些的地方去放飞,也飞回来了。好,训练出来了,拿到河边去放飞,这次飞不回来了,天知道落到谁家,被人家引下房来,杀掉作酒菜了。

  臭喽,就是这样不值钱,又是如此不中用,于是天津人就把不成器的人,叫做臭喽。小时候上学,班里总有几个臭喽,就那么几门功课,他是全不及格,回到家里挨爸妈的骂,“真是喽蛋。”类若朽木之不可雕也。喽,是一个贬义字,一个人不中用,喽货,功课不好,是喽学生,手艺不好,是喽工人,武艺不强,是喽把式,喽是“强”的反义字,反正“喽”不是好字,不光彩,搞对象谁也不要喽蛋,喽,实在是最没有出息的一等人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大姑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6092.htm
---------------------------------------------------------------------------------------------------------
    老天津卫,对女性市民,一律要唤大姑。走街串巷卖鱼、卖菜的小贩,吆喝着:“萝卜、茄子、大白菜呀!”应声从院里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迎上去:“大姑,您挑点嘛?”1斤萝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气气,“明日再来,给我捎点鲜姜来。”连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买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点讲究。

  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大娘”,也不问对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现在的女性也皮实,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唤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恼怒。最不礼貌的是,天津人动不动地就唤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购物,售货员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购物的中年女士连呼“奶奶”,盛怒之下,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场还嘟囔地问我:“他怎么就唤我奶奶呢?”奶奶虽然是尊称,但女士忌讳别人说她老。就算是看着绝对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唤人家奶奶。

  还是西方人的称呼好,看她戴着婚戒,称夫人,没戴婚戒,称女士,到了国外,你可千万别称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养,你称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窝脖儿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85953.htm
---------------------------------------------------------------------------------------------------------
    一片好心,想请一位朋友去看一场表演,票都买好了,送到面前,“我不去,就是不去。”吃了一个大窝脖儿,不给你这个面子。

  窝脖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词汇,天津人常说,“不吃烧鸡,吃窝脖儿。”中国人制作烧鸡,都要把脖子窝过来,将鸡头窝到翅膀下面,来个大窝脖儿。用于人际关系,人们就把碰钉子,叫吃窝脖儿了。碰钉子,有软钉子和硬钉子之分,软钉子是窝脖儿,硬钉子就是大窝脖儿。

  其实,窝脖儿原来是一种职业,北京旧时的搬运,当然是小件东西的搬运,靠的只是人夫。想将一张桌子送到什么地方去,雇一个人夫就行了,这个人夫将桌子放在肩膀上,也不必手扶,稳稳当当地就扛走了。用肩膀扛一张桌子,脑袋要往一边歪,肩膀要向上微微地耸着,这种行业,就叫窝脖儿。窝脖儿作为一种行业,没有传到天津来,因为天津的马路窄,你这里窝脖儿扛着一张桌子,对面一个二愣子跑过来,一头就把你肩上的桌子撞下来了,砸着他,你还得给他看病,留下残疾,你得养他一辈子。

  天津虽然没有窝脖儿这种行业,但天津卫吃窝脖儿的事不少,前面说的吃窝脖儿,或者是给人来个大窝脖儿,在天津不算稀罕事,一个天津人,每天都得吃几个窝脖儿,也必要给人回几个窝脖儿。上班乘公交车,月票无效,先吃个窝脖儿;到了机关,有人来找你办手续,今天上午还有个会,给人吃个大窝脖儿,就是这样你自己先吃窝脖儿,然后你再给别人吃窝脖儿,就在窝脖儿的来来往往之中,一天的时间过去了,你道好玩不好玩?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天津味:虫子

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4-03/18/content_1562277.htm
----------------------------------------------------------------------------------------------------------
    天津人说“虫子”,远远超出了昆虫的限定,天津人说“虫子”,有着极广泛的含意。我们这一茬儿人,小时候只知道读书,那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电子游戏,也不懂得看足球,觉得足球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上的事似的。没有别的爱好,一心读书,再加上有点小聪明,考试成绩也好,家长们自然极是喜爱,逢有亲朋到家里来,便说起孩子们的种种可爱,这时客人也顺情说好话,“这孩子,天生是读书的虫子。”

  虫子,也还不只是对孩子说的,在《阿Q正传》里,每到阿Q惹了祸,又打不过对手的时候,阿Q就以“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来向对方求饶。虫豸,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半古半今白话文里的“虫子”二字,而将自己比做是“虫豸”,也就够可怜的了。今天好汉们交手,输的一方不说自己是虫豸了,今天的好汉们交手,输的一方要说一个“服!”已经是江湖黑话了。

  虫子,在天津俗语中,是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用语,譬如一个人有什么雅好,就说是收集什么东西吧,无论花多少钱,也无论花多少时间,为了一件什么稀罕物件,什么罪都甘心情愿地受着。何以就有这个雅好呢,人面前说不明白,最后以模糊理论了结,“不是有这条虫子吗?”何以人们将雅好说成是肚里有虫子了呢?虫子是一种寄生物,只能寄生在人体内,靠人体内的营养活命。有寄生虫的孩子大都有点什么特殊的症候,有的孩子爱吃蚕豆,或者是爱吃点特殊的食品,没有办法控制,这就叫有虫子了。

  人们起哄要一个人去做不合情理的事,最常见的,请吃饭,偏偏他又不情愿,“我有虫子呀?怎么的。”或者人们看着一个人做事情不合情理,自己舍不得吃,养了条狗,每天给狗买新鲜牛肉,还给小狗喝牛奶,小狗病了,花不少钱还去宠物医院,别劝他,“犯虫子”,是天津人最常说的一句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17:22 , Processed in 0.0641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