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70|回复: 3

从语法的角度看“汉藏同源”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6 1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http://chinese.pku.edu.cn/bbs/thread.php?tid=24079

                                     石毓智

    首先,我很赞赏潘先生这种愿意跟大家平等交流学术问题的精神。我想愿意跟潘先生网上交流的,大概主要是像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这个问题恰好我也想了好几年的时间,所以想借此机会拿出来向潘先生和其他朋友们请教。
    做任何历史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两种语言确实具有同源关系,否则一切工作都会落空了。语言中有三个要素是可以用来比较两种语言的关系的:一、句子的基本语序;二、基本词汇;三、语音系统。由于这三个要素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它们在确立两种语言关系中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稳定性的高低排序,三个要素的顺序为:
     基本语序 〉基本词汇 〉 语音系统
也就是说基本语序最稳定。明显的例证是,古今汉语的语序皆为SVO,今天各方言的语序也是一致的(关于上古汉语指代词的特殊语序和东南方言的SOVR语序形成的原因下文再解释)。基本词汇的变化是明显的,比如古今汉语的基本词汇“脸、目、走”等,要么改变了含义,要么被淘汰了;而且各地方言基本词汇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变化最快、最大的是语音,目前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别就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个人觉得,基本语序是判断两种语言历史关系最可靠的标准。目前就我看到的文献,似乎大都依赖基本词汇(包括一般词汇)的语音对应上,而相对忽略了语法这个标准。然而,从语法的角度看,汉语和藏语同源说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因为:
    汉语有史以来皆为SVO语序,而藏语恰好相反,为SOV。
    可是俞敏等先生认为,原始汉语也是SOV型的,理由是先秦汉语的指代词在否定句等特殊句式中出现在动词之前。我们已有文章论证了这种语序变换是当时的一种语法手段,不是更早语序的残留,因为指代词在疑问、否定、强调句式中变换顺序,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更重要的一条理由是,在从句之中,即使指代词也没有这种语序变换。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我们调查了《诗经》中的全部用例,从句中一定是“不知我(SVO)”的顺序,而单句中则一定是“不我知也(SOV)”的顺序。该规律没有例外。这强有力地说明当时的作受事的指代词的基本语序亦为SVO.道理如下。
    一种语言的从句的语序是最稳定的,往往保留前期语言的特点。我在1998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从句语序和单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序,是判断一种语言的基本语序的标准。比如德语原来为SOV语序,现逐渐变为SVO,单句已经变过来了,但是其从句语序仍保留了早期的SOV顺序。
    当今东南地区的一些方言,比如吴方言、闽方言等,谓语动词如为动补结构、重叠形式等情况时,受事名词常移前,这是因为谓语结构造成的。这些方言的基本语序仍是SVO,明显的证据是它们的从句顺序只能是SVO这样。
    也就是说,《诗经》时代、甚至更早的甲骨文时代,汉语的基本语序都是跟今天一样。然而跟藏语有史纪录以来的情况不一样。
    潘先生和郑张先生还计划下一步的工作是构拟上古汉语的形态,海外有不少汉学家已经这样做了。其依据也是主要建立在认为跟汉语同源的藏语等语言的对比之上。基本语序差异也会给这种做法泼了冷水,理由如下。
    一种语言采用什么样的语法手段,或者说形态的多少,是跟这种语言的基本语序密切相关的。世界上的语言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像汉语这种SVO语序的语言一般缺乏形态手段,多用语序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相对的,SOV语言形态一般比较复杂,很多语法范畴倾向于用形态的手段表示。很多类型学的文献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去年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既然甲骨文时代以来的汉语语序都是SVO,加上那时候的汉语没有记录下确切无疑关于形态的证据,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汉语的语法手段跟今天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藏语等形态丰富,是也由于其基本语序决定的,跟有史料记录的早期汉语可能没有什么可比性。
    总之,不论是从已有的史料来看,还是从人类语言的共性来推演,汉语和藏语同源假说仍是一个悬案。
    大家可能觉得我的想法很可笑。希望能够得到潘先生和其他朋友的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19: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回复

石先生说的有点道理。
   梅祖麟说,把以前各家的上古音推倒重来就可以当主流;潘悟云说,把这个光荣而巨坚的任务交给我吧!可是潘先生忘了,一个语言系统除了语音外还有词汇语法等其他要素,光凑和一个语音系统就想当主流很难服人,难怪那么多人在他的书中找出那么多由于古书没读懂而造成的词汇和句法理解上的常识性错误。   
    石先生说,做任何历史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两种语言确实具有同源关系,否则一切工作都会落空了。这句话恐怕是梅、潘二位不敢看也不敢想象的。
    石先生认为汉语和藏语同源说是一个悬案,那么从句法(基本语序)上看汉语和侗台、苗瑶诸语是否同源呢?
发贴者:chufeng
发贴时间:2003-8-29 10:44

----------------------------------------------------------------------------------------------------------


Chufeng君:

        我那只是个人的一点疑问。不管最后如何,潘先生等人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他们的工作可以告诉我们两种语言的共时和历时差别,还可以告诉我们这个路子能走多远。
        关于汉语和侗台、苗瑶诸语言的关系,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总的感觉是,判断它们的历史关系,应该同时考虑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的标准。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29 11:08

----------------------------------------------------------------------------------------------------------


  我说几句题外话:
  “谱系”分类的方法作为研究过程当中的分类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方法”存在而不能绝对化。比如鸭嘴兽的出现,曾经给一些人关于生物学上的“谱系”分类造成过摇摆。
  语言学上的诸多“假说”,不能等同于公理系统当中的“公理”。传统语言学当中的各个“假说”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公理系统的眼光来看不能称其为“假说”而只能算作没有“公理”的论断。乔姆斯基的成就仅仅是将语言学向公理系统靠近了一步,但又跑到了如欧几里得几何的“巧招”那里,需要“智者”的“思辨”!
  靠语言现象“定性”地推翻原有“假说”或另立“假说”,那么语言学永远只是一部生产“假说”的机器而不能成为“科学”!
  以上是我阅读了吴文俊先生关于数学机械化的论文之后,我的想法的一部分——对于论坛上关于“语言学”当中“源”的讨论,希望大家斧正!
发贴者:qidan001
发贴时间:2003-8-29 12:20

----------------------------------------------------------------------------------------------------------


一点都不可笑。汉藏同源的假说正在崩溃,而汉印欧同源的模型正在建立。你应该往这个方向用力。不过汉和藏之间大量同源词的存在,不可否认。那是其他历史原因造成的,注意,不要简单的联想到借用。藏和阿尔泰突厥蒙古满通古斯朝鲜日本同源,而汉和印欧同源。记住这一根本的出发点,深入挖下去,会大有收获的,呵呵。
发贴者:独行天宠
发贴时间:2003-8-29 17:17

----------------------------------------------------------------------------------------------------------


不会吧?!汉和藏之间大量同源词的存在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独行先生能否介绍一二?
发贴者:chufeng
发贴时间:2003-8-29 17:49

----------------------------------------------------------------------------------------------------------


丁邦新先生的有关论述之我见

                                       石毓智

    刚刚翻阅孙宏开先生与丁邦新先生主编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书,其中收录了丁先生《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一文(又见《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丁先生的论述与本主题有关,摘录下来以飨读者。同时,谈一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希望跟大家一起思考汉语和藏语的关系。

        丁先生说道:
        要注意构词法和语法的研究。语法的研究不见得能解决同源与否的问题,例如藏语是“主语宾语动词”的语言,汉语是“主语动词宾语”的语言(丁邦新1987),连最基本的词序都不同。藏语的动词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则很少。可是汉藏语同源却无可置疑,可见语音和词汇的研究在找寻语言之间的历史渊源时有更大比重。
         我相信构词法应该比语音、语法、词汇更为保守,构词的功能最不容易移借,例如汉语的四声别义,“种子”和“种植”,清浊声母交替,“看见”和“发现”,是很有特色的。研究藏缅语、侗台语的人应该多发掘构词法的内容。据我所知,泰语也有类似四声别义并以声母的送气和不送气为手段的构词法,其他的侗台语又如何呢?

      我读了这段话,有如下的感想:
      丁先生认为“构词法应该比语音、语法、词汇更为保守”,所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可靠的标准来判定两种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选择最稳固的语言方面来判断两种语言的同源关系,这一点我跟丁先生是一致的。但是,丁先生认为构词法比其他方面都“保守”,就与历史事实明显相左。比如,丁先生所说的两种构词法只存在于汉语的某一历史时期,后来都消失了。现在声调的区别意义的作用只保留在个别的词汇上,已不是一个能产的构词方法。汉语历史上构词法的变化是非常大。但是句子的基本语序,却是从甲骨文时代至今一致的,而且在各地方言中也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用这个最稳定的指标----“句子基本语序”来看问题呢?因为那会得出“汉藏不同源”的结论。我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太想让汉藏同源”了,所以在使用判断标准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重要指标。如果要最终解决“汉藏是否同源”这个悬案,必须回答下面问题:

    1. 为什么在最稳定的语言因素----“句子基本语序”上,汉藏语完全对立?
    2. 为什么在相对不稳定的词汇和语音上反而会出现对应关系(如果确实可靠的话)?
    3. 这种对应关系会不会是来自于其他因素,比如语言共性、语言接触或者词汇借用?

问上述问题的简单理由是,如果两种语言是同源的,它们首先应该在最稳定的语言因素方面一致,而在相对不稳定的语言因素方面差别比较大。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29 19:15

----------------------------------------------------------------------------------------------------------


丁先生的逻辑是:
      前提:汉藏语同源却无可置疑。
      但:藏语是“主语宾语动词”的语言,汉语是“主语动词宾语”的语言(丁邦新1987),连最基本的词序都不同。
      所以:语音和词汇的研究在找寻语言之间的历史渊源时有更大比重。

石先生说:
      但是,构词法比其他方面都“保守”,就与历史事实明显相左。比如,丁先生所说的两种构词法只存在于汉语的某一历史时期,后来都消失了。现在声调的区别意义的作用只保留在个别的词汇上,已不是一个能产的构词方法。汉语历史上构词法的变化是非常大。但是句子的基本语序,却是从甲骨文时代至今一致的,而且在各地方言中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在最稳定的语言因素----“句子基本语序”上,汉藏语完全对立?

唉!这个问题真是太难为人了!!!
哪位汉藏语高手指点一二?独行先生能否说说?
发贴者:chufeng
发贴时间:2003-8-29 20:52

----------------------------------------------------------------------------------------------------------


一种语言的从句的语序是最稳定的,往往保留前期语言的特点。我在1998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从句语序和单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序,是判断一种语言的基本语序的标准。比如德语原来为SOV语序,现逐渐变为SVO,单句已经变过来了,但是其从句语序仍保留了早期的SOV顺序。

请教石先生,英语的从句语序是否是SOV?
发贴者:王亥
发贴时间:2003-8-30 00:38

----------------------------------------------------------------------------------------------------------


王亥君:
    这个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英语最早的文献(约公元7 世纪)显示,它已经是SOV和SVO并存的语言,到十五世纪左右完全变成今天的SVO单一语序。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它们原来都是SOV语言。在早期的英语中,从句和独立句子的语序也是不一样的,前者为SOV,后者则为SVO。下面是早期英语的现代转写(转写而不改变原来的语序)。例如(引自Barber 1993: 37):
        When he the house approached, he heard the noise and the crowd. (11世纪英语)
        从句SOV  +  主句 SVO
这类副词从句的语序十二世纪左右变成现在英语的SVO语序。英语的从句类型很多,还有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即使在今天,不同类型的从句的语序还是不完全一样。你如果感兴趣,可做一调查。
        英语的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从句的语序倾向于保留早期语言的特征。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8-30 14:55

----------------------------------------------------------------------------------------------------------


[ 本贴由 资料员 于 2003-9-6  19:4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1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和文字之关系

                                          
        根据普通语言学理论,语音是语言的第一物质载体,文字是最重要的记录语言的辅助工具。因此语音决定文字,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选择什么样的文字系统。我觉得,汉语选择汉字这种文字系统是跟汉语的音节结构特点密切相关的。
        所以,我们非常怀疑上古汉语有所谓加s,r词头等形态变化。如果那时候真的有这些语法范畴,一定会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人们会创造特殊的书写符号来表示。看看日语的情况就知道了,日语之所以不能全部依赖汉字,就是因为它有丰富的词缀,所以就改造汉字,创造假名来表示。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会迁就其文字系统而变化,但是文字系统一定要迁就语音系统而完善。因此,我们对构拟上古的形态的做法和认为上古汉语一个汉字可以代替多个音节的观点持非常保留的态度。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9-3 09:08

----------------------------------------------------------------------------------------------------------


以下是引用石毓智在 2003-9-3 09:08 的发言:
语音和文字之关系 ...... 文字系统一定要迁就语音系统而完善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号“?”。
  文字系统或许会掩盖语言系统某种复杂问题。
  速记系统就是一种例子。元音谐和律让文字省略元音也是一种例子。
发贴者:shenj
发贴时间:2003-9-3 09:35

----------------------------------------------------------------------------------------------------------


沈先生的“?”点得正是地方。谢谢。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9-3 11:43

----------------------------------------------------------------------------------------------------------


  有时候文字还会对语音过分分析。据说韩国有“中和”音,似乎是不同的标记发音相同。俄语有些词尾的字母形式往往比实际语音复杂,也像是“中和”了。它们是视觉上的分类标记。汉语“甭”的口语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 beng2 。“这样”只能这样写,写成“酱”会叫人家不知所措。
发贴者:shenj
发贴时间:2003-9-3 16:38

----------------------------------------------------------------------------------------------------------


        沈先生所提现象非常有趣。总之,文字和语音不会完全吻合,也不会相去太远,两者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文字具有保守性,语音则相对较容易产生变化。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9-3 17:48

----------------------------------------------------------------------------------------------------------


问:汉语真是从古到今主要是SVO吗?据说,通过若干蕴含性共性分析,汉语的语序类型是介于SVO和SOV两者之间,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这种语序可能只是理论上的基本,而且参数太少。又,SOV、SVO相去并不太远,一个语言种两者转变都是常有的事,怎见得截然不同。根词语音系统对应确实是同源的重要证据,否则很难解释。通过语法证明同不同源,也应有系统的证据。
发贴者:学习
发贴时间:2003-9-5 01:11

----------------------------------------------------------------------------------------------------------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1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兄的问题很难,也很深刻。现简单回答如下。
        一、判断一种语言基本语序的标准
        从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史料甲骨文,汉语就是SVO语序。但是唐宋以后,由于动补结构的产生,汉语受事名词提前的现象逐渐增多,“把”字结构就是其中一个现象(拙著对此问题有较详细的论述)。但是这并不改变汉语的基本语序为SVO的事实。拙文曾经讨论确定一种语言基本语序的标准:一是从句的顺序;二是单句中最常见的顺序。
       二、类型学上的“蕴含”及其可靠性
       您讲的“蕴含性共性”应该是指类型学创始人Greenberg (1966)的经典论文的观点。他统计了世界上不同地域的30种语言,找到了很多语法相关性特征。比如,SVO语言倾向于有哪些特征,SOV语言倾向于有哪些特征。有人把这些倾向性的特征应用到汉语之中,结果发现汉语兼有两类语言的特征。这种推论有很大的漏洞。Greenberg所指出的相关性特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蕴含”,Greenberg的很多“结论”后来被很多学者证实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并没有必然的联系。Greenberg所用的是统计方法,而这种方法所得结论总是或然的,如果拿这些不确定的结论来看汉语,结论的可靠性可想而知。
        三、基本语序转变的限制
        理论上讲,语言的任何因素都会发生变化,但是稳定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基本语序是一种语言最稳定的因素。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常在”SOV和SVO两种语序之间变的。它们是世界语言最常见的两种语序,SVO约占全部语言的43%,SOV约占45%。只有个别语言原来是SOV,现在变成了SVO(比如英语就是如此),但是变化只能是这个单一方向,即没有SVO > SOV的变化。但是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语言原来都是SOV,后来有些变成了SVO。确立印欧语言的同源关系,除了语音上的对应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序上的一致。比如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原来都是SOV。在汉藏语言内部确定同源,也应该是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标准兼顾。
        四、基本词汇对应标准的可靠性
        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之间也是可以借用的。看看日语就知道了,它连“一、二、三……”都是借自汉语。如果没有历史资料证实这仅仅是借用,我们也很可能得出结论:汉语和日语是同源的。既然基本词汇都可以借用,那么仅仅拿它们来判断两种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可靠性是很有疑问的。这里边有很多因素值得考虑:
     1。是不是语言的借用?
     2。是不是巧合?
     3。是不是语言共性?
     4。是不是拟音学家的“拉郎配”?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9-5 09:15

----------------------------------------------------------------------------------------------------------


读君之贴,颇有启发。我有些想法与学兄交流:
①甲骨文语序难定。虽然“"指代词在疑问、否定、强调句式中变换顺序,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但甲骨文中语序可能更复杂,有VOS(如“受年商”/成系统的)有OV(“四鹿获”/有竞争性解释)有用“于”引出的OV(“于父乙御”)。你的“强调”句式可以对付一些例子,但是否是强调,有时难定,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

②Greenberg等类型学从不讳言自己研究的经验主义的局限,但按时髦的说法,正是逼近真理的有效途径。其结论可供参考。

③以语序说明汉藏同源。
我所说的SVO、SOV相去不远,是想说:不见得有这种区分的语言就不能是同源的。如汉语和藏语。印欧语系语言就有不少的例子。这两种语序区分可能并没有“硬”到比根词语音对比更能证明语言是同源。聋孩的手语习得就是SOV >SVO,同一语言由于强调等致使两种语序也“常在转变”。你说没有SVO > SOV,换个说法就是SOV >SVO为常,这确有其它认知心里等证据,则SVO更具标记性是显然的。那么原始汉藏语是SOV也是正常的,在这点上藏语的特征更古老,而汉语发展出SVO或还带有SOV的一些特征,岂不很合情理?

④基本词对应的可靠性可以提高,可能并没达到“动辄得咎”的地步。所谓系统的对应就要增加参数特征,如“一组”音义相关的词与另一语言中的“一组”对应等。而借词可能往往是零散的单个借入,或一组“义场”的词汇借入等,如你举的数词。

⑤证明汉日同源的意义(搞笑)
同源探讨何尝不是一个工作假设?若几百万年后,日本人迁到南极,有学者用大家今天都知道的借词证明面目大异的汉日语之同源,这岂不是一个不小发现:即至少证明它们曾经有过密切的关系!于是,学者们纷纷提出假设,一点一滴地论证,逐步逼近了“真理”!
发贴者:学习
发贴时间:2003-9-6 07:49

----------------------------------------------------------------------------------------------------------


    “学兄”的问题很引人深思。现不揣浅陋,把自己的意见简单陈述如下:

    学兄曰:①甲骨文语序难定。虽然“"指代词在疑问、否定、强调句式中变换顺序,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但甲骨文中语序可能更复杂,有VOS(如“受年商”/成系统的)有OV(“四鹿获”/有竞争性解释)有用“于”引出的OV(“于父乙御”)。你的“强调”句式可以对付一些例子,但是否是强调,有时难定,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
    石应:表面上看,任何语言的句子语序都不是单一的,由于话题化、焦点、强调、感叹等语用因素的制约,一种语言的语序可以有多种。但是各种语序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无标记状态之下的语序即为该语言的基本语序。由此判断甲骨文时期汉语的基本语序应为SVO。   
   学兄曰:②Greenberg等类型学从不讳言自己研究的经验主义的局限,但按时髦的说法,正是逼近真理的有效途径。其结论可供参考。
   石应:一些人把类型学的东西应用到汉语,是“忘却时空”的“翻空式”推理。比如Greenberg总结出一条规律,SOV语言倾向于把定于从句置于名词中心语之前,发现汉语是如此,因此得出结论说,汉语具有SOV语言的特征。首先,Greenberg的“结论”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是严格的规律。其次,汉语的定语从句标记“之”和“的”都是在汉语有文献记录以后语法化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引入从句的位置跟句子基本语序没有因果关系。
    从类型学上得出的结论也有100%可靠的对应规律。根据Greenberg(1966)和黄行(1996),加上我个人的统计,一共调查到30余种国外的语言和50多种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得出下面规律:
    凡是SVO语言,皆采用“助动词 + 动词”的语序;
    凡是SOV语言,借采用“动词 + 助动词”的语序。
该规律没有例外。由此标准判断甲骨文到今天的汉语,结论只有一个:汉语的基本语序始终为SVO。
   学兄曰:③以语序说明汉藏同源。我所说的SVO、SOV相去不远,是想说:不见得有这种区分的语言就不能是同源的。如汉语和藏语。印欧语系语言就有不少的例子。这两种语序区分可能并没有“硬”到比根词语音对比更能证明语言是同源。聋孩的手语习得就是SOV >SVO,同一语言由于强调等致使两种语序也“常在转变”。你说没有SVO > SOV,换个说法就是SOV >SVO为常,这确有其它认知心里等证据,则SVO更具标记性是显然的。那么原始汉藏语是SOV也是正常的,在这点上藏语的特征更古老,而汉语发展出SVO或还带有SOV的一些特征,岂不很合情理?
   石应:汉藏同源说仍停留在“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阶段。语言由词汇、语音、语法三个系统,语法(基本语序)是最稳定的方面。不是说基本语序不同,两种语言就不能同源,而是说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要解释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
    学兄曰:④基本词对应的可靠性可以提高,可能并没达到“动辄得咎”的地步。所谓系统的对应就要增加参数特征,如“一组”音义相关的词与另一语言中的“一组”对应等。而借词可能往往是零散的单个借入,或一组“义场”的词汇借入等,如你举的数词。
    石应:寻找基本词对应确实有很多方法论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看看郭锡良先生如何评判梅祖麟的关于汉藏“岁、越”一文、丁邦新和梅祖麟在《中国语文》发文如何取笑邢公畹先生的“深层语义对应”说、以及邢公畹先生如何辩驳等,便知其中的很多技术问题尚没有解决。

学兄曰:⑤证明汉日同源的意义(搞笑)同源探讨何尝不是一个工作假设?若几百万年后,日本人迁到南极,有学者用大家今天都知道的借词证明面目大异的汉日语之同源,这岂不是一个不小发现:即至少证明它们曾经有过密切的关系!于是,学者们纷纷提出假设,一点一滴地论证,逐步逼近了“真理”!
    石应:我觉得,词汇对应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不管结论如何。目前,汉藏语言的研究基本上是“胸怀同源,放眼汉藏”,如果换为“胸怀汉藏,放眼世界”,相信我们能够看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汉藏语言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发贴者:石毓智
发贴时间:2003-9-6 13:41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3:52 , Processed in 0.1066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