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2|回复: 0

编写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系列读本的构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8 21: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coglingchina.anyp.cn

      先看几种普遍现象。现象一:一个时期以来,在国内的各类高校中,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一种相似的声音:外语专业的教师课多,科研成果少;而无论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因为缺乏科研成果而普遍受到“歧视”,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象二:在设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叫做“二年级现象”的现象,即外语专业学生,经过入学后一年的“新鲜”感之后,二年级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对外语专业感到失望,对学校感到失望。我们甚至常常听到一些优秀学生抱怨说:“我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太失望了”,类似的话不仅在一般学校有,甚至连中国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内也有。所幸,最优秀的大学的同学们,可以凭借一股血气走出国门,而绝大多数大学的同学,就缺乏这种盼头了。

      现象三:外语专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因此大都有“绝望”式的痛苦。而到开题、写学位论文时,他们总是觉得找不到“合适”的题目来写,而写出来的东西不尽人意。

现象四:随着近十数年来的社会大变革,经济浪潮对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同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一度出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材”的呼声,于是增加了“外交、外事、金融、贸易、法律、秘书、教育技术、新闻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宽口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

现象五:有领导批评说,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是“费时低效”对此,一些人附议,还有人则抗议,甚至有专家就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与周遍国家的同等情况进行比较,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但批评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如此等等。如何来看待这些现象呢?第一,如果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状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如上面所说,那么是否应该责怪我们的老师呢?第二,学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普遍厌学,完全怪我们的老师普遍教得不尽如人意吗?第三,我们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痛苦的过程?第四,如果仅仅将“复合型人才”理解为多开设一些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是否就是目前的唯一目标?第五,我们在对“费时低效”的批评抱以抵触情绪的同时,是否想过使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素质的确需要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认为,目前的状况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方面,我们在广泛的接触了解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科研问题,不应该完全归咎到我们的老师身上,我们也不能将一概责怪我们的本科学生好高骛远,更不能只埋怨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及别的人文系科的同学,原因在于,我们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就决定了我们的老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且不谈历史原因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尤其值得惋惜的是,他们过去在接受专业基础训练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广泛吸取专业知识和相关思辨能力的几乎。且举一例。本课题组成员之一,中学数学成绩一向优秀。本科第一学期末,教口语的外教(曾在美国教中学数学)想与大家一同上一堂数学课,结果很让他吃惊。他无不感慨地说:it’s amazing that you have such a good mathematics background! 但当他毕业后留校任教时,正是BASIC语言风行之日。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免费开设了BASIC语言课,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上涉及的一些简单的因式分解和提取公因式的计算都让他不知所措。他意识到自己经过几年的“间歇”,管数学那部分脑子已经退化到初中以前的水平了。他既震惊又无奈,因为他已经选择了一条人生道路,就不可能再走另一条了。后来的发展果真如此。黄源深教授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问题,试问,我们的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眼下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们在科研上落后,我们的本科同学抱怨学习枯燥,我们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在专业学习中普遍感到“痛苦”,难道我们要继续叫苦吗?难道我们要让目前教师和学生的这种状况在我们后来的同学身上重演吗?有人批评我国的外语教育、曾经一度是“象牙塔”式的课程设置,只有语言学与文学。如今,我们在注重外语专业拓展就业渠道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相当一部分“同学à老师”就业渠道的同学将来的发展问题?

我们都很清楚,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认识水平;但进入大学后,同样起点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人文学科的同学,其主要精力是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思辨的学习和培养阶段,因此,他们到高年级时一般都能跟随老师从事一定量的科研工作,而理工科的同学在本科阶段跟老师做课题更是司空见惯;可是,正是这一段思辨训练的黄金时间,我们外语专业同学主要精力却集中在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上,即便高年级开设一些专业课,也相当肤浅和有限。本科毕业后,外语专业以外的同学在升入硕士研究生、甚至硕—博连读阶段以后,则直接进入研究阶段;可是外语专业的同学,此时才跟着老师起步入门。由于适应不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偷懒就尽可能偷懒,不能偷懒就敷衍了事,上课很痛苦,文献阅读中往往没有一个生词却不知所云,开题就选教学方面,因为读了这么多年书、见过了这么多老师、感受过如此多的痛苦,人人都有一大堆想法。而做出来的论文,老师往往一句一句地改,三遍之后还不一定能如人意!经过这么一番痛苦的“折磨”之后,大家就想赶快找一份工作,所以有同学戏称为“仓皇出逃”!同时,由于择业需要,目前报考博士研究生考试的人也是趋之若骛。就拿北师大外文学院来说,每年一个导师名下,报考人数都在几十人以上,而录取名额毕竟有限,所以大多数人的结果只能是名落孙山。而那些有幸入选者,素质也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真正可以和国外同行相比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这其中除了我们起步晚等历史原因外,也不能说与我们早先的专业教育没有一点关系。

为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组织了本院(也包括部分外校)有经验的老师,编著了这一套汉语读本。此前,我们的专业课程之所以开得不多,一是基础训练所占时间太多,而更主要的还是语言障碍问题。我们由此设想,如果在保证一年级严格的语音、语调训练之后,在二年级巩固和提高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系统地阅读这些知识性读本,到了高年级,再用专业外语授课就不仅容易得多(因为内容大都基本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专业学习的“牵引”来带动语言技能的提高。这样,第一,从高中毕业到大二,思辨训练停止的间歇还不太长,可以续上高中阶段已经获得的认知能力;第二,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加入专业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看到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第三,将来选择专业知识学习时不至于像目前这样茫然;第四,思辨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对那些将来不做老师和研究的同学来说同样获益匪浅,因为无论何种行业,所需要的除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目前外语教师的“悲剧”状况继续发生。

这套读本分四个方面: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和文化。主要系统介绍各主要学科领域的主要议题,同时在每一讲之后设置练习题,一是针对专题内有关内容的理解,二是作进一步思考之用:启发同学们对相关现象进行思考,为养成良好的学术品质奠下第一块砖石。

当然,上面主要还是从理论上说的;事实上,每一个从外语专业这条道走出来的人都清楚,专业基础训练的确是“费时低效”,因此,如何兼顾基础训练和适当的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了一个我们需要巧妙处理的问题了。我们只有走到水里去才知道深浅。所以不妨一试。愿我们携手共进,一起为新时期、新世纪的外语人才培养尽一份力。



附录:编写体例和要求:

1.  以专题的方式选取相关领域的基本议题;

2.  每册10到15个专题,每册10到15万汉字数;作品赏析不超过20万汉字;

3.  编写形式要灵活,可设问答式、讨论式、讲座式,切忌说教和冗杂,力求面广而深入浅出;

4.  尽可能从现象入手开始,从而引入相关理论;

5.  最好能适量配置图表,以缓解版面呆板;

6.  每一单元后有进一步阅读的重要文献,要求是汉语版本,包括汉语原版和译本,但最好不要超过5个;

7.  每一单元后配置练习:(i)多项选择;(ii)正误判断;(iii)问题思考;前两类每一题一般不要超过10个小题,目的是针对相关单元内主要内容的理解的,要求给答案;后一类不要超过3个,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可不设答案;

8.  如果必要,可在书末附录相关主要术语和概念解释。

9.精品意识。



编写时间:2004年3月~2005年8月之间完成



具体选题如下:

一、文学方向、翻译和文化:

1.英国文学简史(蒋虹:博士,副教授)

2.美国文学简史(李岩:副教授)

3.英国诗歌经典(章燕:博士,教授):

4.美国诗歌经典(冯采、张英(冯采:副教授;张英:在读博士生)

5.英国小说经典(王星、王楠(王星:教授;王楠:硕士,讲师)

6.美国小说经典(王星、王楠):

7.英国戏剧经典(曹雷雨:博士;副教授):

8.美国戏剧经典(曹雷雨):

9.西方文论(上)(李永毅、章燕)(李永毅:博士,讲师)

10.西方文论(下)(李永毅、章燕)

11.小说叙事学(王丽亚)(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12.英文诗歌韵律(冯采)

13.中西比较文学(刘象愚:教授,博导)

14.西方文明史专题(王广洲、王星)(王广洲:博士,讲师)

15.翻译简史专题(寇学敏)(副教授)

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语言学简史(周流溪:教授,博导)

2.社会语言学(田贵森:博士,教授,博导)

3.心理语言学(程晓堂:博士,副教授)

4.认知语言学总体介绍(齐振海:博士,教授)

5.语言与语言学(彭宣维:博士,副教授)

6.认知语法(张辉,博士,教授)

7.应用语言学(武尊民:教授,在读博士生)

8.语用学(冉永平:博士,教授)

9.语言学理论与流派(封宗信:博士,副教授)

10.语言学研究方法(田贵森)

11.功能主义语言学(钱军等:博士,教授,博导)

12.文体学(刘世生:博士,教授,博导)

13.外语教学法(王蔷等:教授,在读博士生)

14.生成语言学(戴曼纯:博士,教授)

15.语义学(李福印:博士,教授)

16.双语辞书学(文军:教授,在读博士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1:10 , Processed in 0.0712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