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1|回复: 0

央视朱乐贤:讨价还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5 17: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朱乐贤
来源: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31日 16:47


  当下,最要紧的是什么?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答案。问李太山,他肯定会说,让制片主任李慷赶紧发钱,我要回家过年,民工都有国家领导人照应,早都蘸着唾沫星子数钱准备回家了。

  不过,你要问中央电视台的制片人们,估计响声吓死人,众口一声――收视率。自从我台把收视率作为重要指标,实行栏目综合评比倒数几名淘汰的规定后,制片人的脑袋上就算架上了一把刀,这把刀还的确频频发威,这就让人有点不寒而栗了。

  如何提高收视率?我记得我们制片人陈晓卿转述大腕梁碧波老师的话,“拳头加枕头,泪水加血水”。

  可是,看看梁老师的那些大作,包括成名作《三节草》,好像跟他的话很不符。梁老师终归是一做纪录片的。

  那天,《辞申迎酉》正把我搞得焦头烂额,耳朵却偏偏分神听到陈晓卿老师的一个电话,“我靠,老申啊,把人物采访和跟踪过程都拿掉,那不成《曲苑杂谈》了,我们这的小孩,可都是奔着纪录片这名儿来得!”

  陈老师和总编室老师的讨价还价的结果不去管他,先说说讨价还价的东西,我和同事李太山在做《辞申迎酉》的时候,另两位同事肖崴和李文举正在制作十几集的片子《找乐》。陈老师和总编室领导说的东西就是《找乐》。《找乐》的主角是各地方的笑星。观众爱看什么?当然是笑星的段子,可是做纪录片的人,总想加点东西,不外乎人物命运,时代背景,环境造人什么晤的。人家总编室也是一为收视率考虑,二为人民群众考虑,过节了,总得弄些喜醒的吧。

  说得这里,我就惦记上《辞申迎酉》了。

  在文学的传统上,有三个永恒的主题,爱与恨,生与死,思乡。思乡自然包括怀旧,我们的《辞申迎酉》当然是一个怀旧的片子了。

  想起去年我和田小琴一起策划这个节目的情景,小资田小琴在文章《我的申年记忆》开头这样写道:

  本片构思:

  以人物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人物个体命运的变迁,折射时代的变迁。人物的选择依据:旧新闻的主角。他们曾经在一个个特殊的年头,有过被推到公众前面的经历,而这些被推到台前的经历,无不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他们的记忆由此而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

  的确,这就是我和我的合作者的最高目标。

  在我的片子中,女性的分量似乎偏重,10集的片子中,让我感触颇多的还是女性的命运,从40年代的丁玲、陈学昭、张爱玲再到1968年的敬一丹,历史总是拨弄人物的命运,让人有沧海桑田,造化弄人的感觉。

  说张爱玲,在40年代的文坛呼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很快,她就像流星滑过天际。但历史最会再给人机会,五六十年后,她就卷土重来,成了大学文学课上不得不说的人物。

  再看看敬一丹,1968年,13岁的敬一丹在成为中学生这天,目睹平素对自己和颜悦色的父母同事来自己家抄家的情景,她冷冷地看着这一切。多年以后她在文章中写道:我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就那样匆匆跟童年说再见。那一天,我是一下子长大的。”

  在我看来,《辞申迎酉》带着文人色彩。说了很多,还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片子不应该由自己来评说。

  片子还是让观众看后再说吧,不过,收视率会有多高呢?这可是我的头儿的头上的一把刀啊!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5-2-15  17:4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3:22 , Processed in 0.1283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